追寻朱子足迹,领悟朱子之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427
颗粒名称: 追寻朱子足迹,领悟朱子之道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324-327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代圣贤陨落了,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北斗,留在人们心中永远是那闪烁的光芒。仪式简朴而隆重,由闽北朱氏后裔联谊会会长朱土申主持,行初献礼的是中华朱子学会副会长朱杰人教授,朱教授敬香,献花,敬三杯酒,然后率领全体学员三鞠躬,礼毕;接着是亚献礼,亚献礼的主祭人是朱子之路研习营台湾代表团长杨儒宾教授,礼仪完毕后,与学员一起向朱熹墓三鞠躬;行终献礼是世界朱氏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向先生。
关键词: 朱子足迹 追寻 朱子之道

内容

这一天,对于研习营的师生来讲是忙碌的,26日上午,研习营学员们前往建阳市黄坑镇参谒朱熹墓。朱熹在公元1120年去世,他的弟子黄榦等千余人从建阳考亭书院扶柩于此,史载共走了11天,这是怎样的恢宏的场面和悲痛的场景呢?一代圣贤陨落了,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北斗,留在人们心中永远是那闪烁的光芒。必须指出的是,当时还处于“伪学”的高压状态下,然而,圣贤的思想却永远闪耀着光辉,不是吗,今天来自两岸的师生怀着敬仰的心情来祭拜这位旷世圣贤。仪式简朴而隆重,由闽北朱氏后裔联谊会会长朱土申主持,行初献礼的是中华朱子学会副会长朱杰人教授,朱教授敬香,献花,敬三杯酒,然后率领全体学员三鞠躬,礼毕;接着是亚献礼,亚献礼的主祭人是朱子之路研习营台湾代表团长杨儒宾教授,礼仪完毕后,与学员一起向朱熹墓三鞠躬;行终献礼是世界朱氏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向先生。接着由台湾朱子学会秘书长朱金得先生唱赞诵祭文,曰:
  有宋闽峤,万年如封,山川蓄积,乃蕴文公。
  履险犯难,持志不惊,党锢一禁,志气愈宏
  持志格物,言行必躬,仪表万代,无不可从,
  洙泗断矣,赖公畅通。大道穷矣,因公无穷。
  两岸后学,兴发乡风,跨海远行,来理吾宗。
  神灵不爽,乞釜寸衷。伏维尚飨、
  松涛阵阵,竹林笙响,鸟虫不惊,伴随着朱土申会长那浑厚的声音及朱金得那有点沙哑而又庄重的恭读祭文的语调,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飞到那800年前那个悲壮的日子,和圣贤陨落的那种失落的心态,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我忽然想起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我们的事业不显赫一时,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未来的人们将会流下他们崇高的热泪。我想用这句话来抒发学员们此时此地的感受。
  礼毕,司仪领全体师生以逆时针方向绕陵一圈,宗亲三圈。
  下一站,学员来到了建阳城郊的考亭书院。考亭书院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也是朱熹晚年长期在此讲学著述的地方。朱熹在临终时就是在这里对《四书集注》完成了最后的一次修正。在朱熹所建的所有书院当中,考亭书院招收的弟子最多,影响最大,由此而形成了声名远播的“考亭学派”。由于年代久远,其遗址只剩下一块石制牌坊了。但并不影响我们对朱老夫子的敬仰,学员们在牌坊前思考着,徘徊着,想象当年朱熹在此拖着病体,披着长衣,在烛光下批阅《四书集注》情景,感受着朱熹那穿越时空的思维力量。
  下午,研习营师生来到了朱熹生活将近四十年的故地——武夷山市五夫镇,宋代称为五夫里。这里交通便利,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盛产莲子。朱松在临终时就将14岁的朱熹托付给住在这里的抗金名将刘子翚,刘子翚不忘朱松的托孤之任,对朱熹关爱有加,先送房产,后送田产,最后送嫁女儿刘清四,如今的紫阳楼就是当年朱熹一家子居住的地方。潭溪之畔的紫阳楼是典型的白墙黑瓦的宋代建筑模式,虽是重建,但却是根据朱熹在书中的描述而设计的。讲解员细心地介绍朱熹在此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怕有一点遗漏,学员们还参观了朱熹子女居住的房间,在祝氏夫人的卧室里,看到一块刻有图案的石碑,刻画讲述的是朱熹之母祝式夫人如何用莲子故事教育朱熹怎样做人的道理,感人而生动,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在这不大的房屋内,朱熹完成一生中绝大多数的著述,思考了宇宙万物的形成,提出了“天理”学说,酝酿“理一分殊”这个普世的法则,紫气东来,碧海涛涛。学员们还拜谒了朱熹义父刘子翚在朱熹成年礼时,亲手为其种下的一颗樟树,虽历经800多年,却根深叶茂,老气横秋,并衍生出许多青翠欲滴的新枝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否意味着朱子学在新的时代新生呢?就在紫阳楼的东面有一“灵泉”,在灵泉上方的石壁上,刻有“灵泉”两个红色的大字,相传是这是朱熹的手书。灵泉清澈见底,微微波澜,传说喝这灵泉的水可以启发智慧,研习营的师生们拿着竹勺,纷纷舀一碗泉水喝,有的学员还把手中的矿泉水倒掉,腾出“空间”,装上一杯灵泉水。
  之后,研习营的师生们走进了五夫古街,这是一条有着近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街,在五代时就已形成,在宋代已达到最繁华的水平,由于朱熹长期在此生活,讲学和著述,又成为宋代的“大学城”。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屏山书院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中部,朱熹经常在这书院讲学,授课,书院正堂上横匾“继往开来”四字就足以说明了朱熹崇高的教育理念,学员们滞足仰望,沉思良久,仔细聆听朱熹讲解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回音。
  接着,研习营的师生来到朱子巷。朱子巷是朱熹从紫阳楼到屏山书院讲学的必经之路,大概有两米多宽,铺设河卵石,岁月的痕迹已使河卵石磨得光滑透亮,在阳光下闪烁出清幽幽的光芒,令人高深莫测。这里必须特写一个镜头,就是世界朱氏联合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朱杰人先生,厦门大学教授朱人求先生带领学员们沿着朱子巷而拾街而上,款款行走,这不是在走路,而是追寻圣贤的脚步,聆听先贤在这条路上思索的回音,阳光撒在研习营师生的双肩,熠熠生辉,也斑驳地照耀在路上两边的古墙上。在这里,似乎正与800年前的朱熹不期而遇,共同沐浴在哲理的阳光下而融为一体,德国慕尼黑大学Mirian Vogel学员说:“在德国,也有人走哲学家海德格尔之路的”。
  “这是一条中国哲学家之路”。慕尼黑大学Elke Papelitzky同学感慨地回应。
  走完朱子巷,学员们来到五夫朱子学校校园,武夷山市教育局的领导亲自为学员讲解朱子园的建设和设计理念,形象地把朱子的一生按比例尺刻画在朱子园的小路上。并饶有兴趣地带领大家走“浓缩版”的朱子之路,沿小路边的木牌纪录了朱熹一生中所经历的过程。在朱子学堂,研习营的师生得到了武夷山市政府副市长彭秀莲及五夫镇党政领导的热烈欢迎,彭副市长讲话中指出,欢迎第五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的师生来到朱熹的故土。朱熹因五夫而成才,五夫因朱熹而成名。读朱子之书,走朱子之路,悟朱子之道,这是一次文化之旅,学术之旅。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吉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