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心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417
颗粒名称: 2012年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心得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314-315
摘要: 本文讲述了第一次参加这类型的学术交流参访团,第一次见到有这么多年轻的、术业有专攻的学者与学子们。在论文的发表会上,他们的专业与保存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令我敬佩。做学问,非一朝一夕,像牟宗三先生儒者大师的风范,使我景仰,他一辈子埋首于学问,物质于他,似乎是身外物,这与当今物质至上的时代,形成一明显强烈的对比。而朱熹于当代,亦有读书人的高风亮节,我想这种高风亮节的风骨,处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属难能可贵,他的学术成就——理学,自不在话下,于此,不多加论述。反观,朱熹留给后世子孙或是我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那是无价的瑰宝,也是值得我们努力探寻与深入了解的。
关键词: 朱子之路 研习营 活动心得

内容

第一次参加这类型的学术交流参访团,第一次见到有这么多年轻的、术业有专攻的学者与学子们。在论文的发表会上,他们的专业与保存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令我敬佩。做学问,非一朝一夕,像牟宗三先生儒者大师的风范,使我景仰,他一辈子埋首于学问,物质于他,似乎是身外物,这与当今物质至上的时代,形成一明显强烈的对比。而朱熹于当代,亦有读书人的高风亮节,我想这种高风亮节的风骨,处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属难能可贵,他的学术成就——理学,自不在话下,于此,不多加论述。反观,朱熹留给后世子孙或是我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那是无价的瑰宝,也是值得我们努力探寻与深入了解的。
  第一次真实感受到“保存并发扬中国优良的固有传统文化”不是一句口号,以前,我认为这只是一句印在书里的“死话”,没有任何生命力、更不具任何意义。然而今天,我到了福建,并参观了昔日与朱熹有关的处所与其当时所行之路,再加上听了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杨儒宾语重心长的讲话,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杰人的中肯深切的谈话后,对于”保存并发扬中国优良的固有传统文化”这句话,有了不同的感悟。我们现代人对于旧有的事物,尤其是年代与我们相隔遥远的,若只是在纸上游走凭空想象,是很难发出思古幽情,更遑论能够有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参与这次研习营的学员们,都是与朱子之路有相关连的人员,他们不是学术研究与朱子有相关领域的学者、学子们,就是朱熹的后代子孙,因为有了这一层“与朱子有关系”的因素,加上能够实地参观、论文发表,学员们也因此容易有所感,如此朱熹的思想精神、学术内涵,才能被学员们融会吸收,甚至于日后能够被发扬光大,这不正是举办朱子之路的目的之一吗! 也许是因为朱熹于政治仕途上的波折不顺遂,而成就了他在学术领域、教育方面的伟大贡献。朱熹的仕宦之途只有短短的几年,其余一生家居于福建,而他最喜欢以教授学子为乐。朱熹先后建造了三处精舍,公元1170年于福建建阳县其母墓地旁筑一寒泉精舍,公元1183年于武夷山建造了武夷精舍,公元1194年在建阳考亭所建的竹林精舍。这三处精舍,其中寒泉精舍的结构、原址均已无法考据。武夷精舍位于武夷河九曲之第五曲,风景绝美,朱熹实际在此讲学八年左右,因为极爱武夷山水,他前后往来于武夷山间,时间长达40年之久,于此时期,朱熹歌咏武夷风景的诗文也最多,十首武夷棹歌便是其中作品之一,而其武夷精舍也早已成为学术中心了。甚至民间还流传着狐狸精丽娘的传说,由此可见,当时朱子的影响已深入民间。公元1192年,朱熹于建阳考亭建造考亭书院,又于公元1194年,在考亭书院东边盖了竹林精舍,以供学子居住。朱子病重时,精舍学子来探访,朱熹说:”误诸生远来”,由此可见,考亭书堂与竹林精舍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在朱熹之时,大致学子们居住的地方称为精舍,而精舍与书院又合称精舍,因此,精舍与书院两种名称,经常是可以互换的。
  朱熹除了建造三处精舍外,另外也重建了两处书院:白鹿洞书院及岳麓书院,至于修复岳麓书院的工作有无完成,目前缺乏证据可供证明。无论朱熹是建立精舍、或是修筑书院,皆有助于其学说的开展,同时亦能弘扬朱子之学,光大朱门,精舍、书院也是朱子学说、思想得以传布的路径,其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觑。(余淑玲:台湾华梵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班)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余淑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