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夫心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407
颗粒名称: 五夫心曲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302-303
摘要: 本文讲述了我们来到五夫朱子故里。三株百年的红豆树,荫天蔽日,绿叶婆娑,把古老的紫阳楼隐在岁月深处。14岁时便遭受丧父之痛的朱熹跟随母亲迁往五夫,投靠父亲的生前挚友刘子羽,并师从三先生胡宪(籍溪)、刘屏山(子翚)、刘勉之(白水)。刘子羽为朱熹母子构筑紫阳楼,从此朱熹定居于此处。三先生的精神风韵在朱熹身上的遗存,从晦堂里悬挂刘子翚的训示“不远复”便可窥知。而紫阳书堂前“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的楹联,依然激励着世代莘莘学子。韦斋、晦堂,紫阳楼,就是这座整洁淡雅却丝毫不起眼的院落,有着“开海滨之邹鲁,接伊洛之渊源”的盛誉,承载着太多的古往今来。
关键词: 朱子之路 旅途 五夫心曲

内容

下午,我们来到五夫朱子故里。三株百年的红豆树,荫天蔽日,绿叶婆娑,把古老的紫阳楼隐在岁月深处。14岁时便遭受丧父之痛的朱熹跟随母亲迁往五夫,投靠父亲的生前挚友刘子羽,并师从三先生胡宪(籍溪)、刘屏山(子翚)、刘勉之(白水)。刘子羽为朱熹母子构筑紫阳楼,从此朱熹定居于此处。三先生的精神风韵在朱熹身上的遗存,从晦堂里悬挂刘子翚的训示“不远复”便可窥知。而紫阳书堂前“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的楹联,依然激励着世代莘莘学子。韦斋、晦堂,紫阳楼,就是这座整洁淡雅却丝毫不起眼的院落,有着“开海滨之邹鲁,接伊洛之渊源”的盛誉,承载着太多的古往今来。
  朱熹在五夫开始人生的起步和最初学习,直至晚年迁居建阳,一共度过了近50年的光阴,五夫镇遍布朱熹的脚步和身影。从紫阳楼外不远朱熹挥笔写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半亩方池和灵泉,到兴贤古街讲学授徒的兴贤书院,再到紫阳楼与兴贤书院之间的必经小巷,点点滴滴无不在诉说着这位伟大哲人的不朽生命。如今,半亩方塘已经干涸,而灵泉依然汩汩流淌;曾经兴贤育秀,意欲继往开来的书院也在短暂的凋敝寥落后重建得气度恢弘,但终究是斯人已远;只有那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在黄土垒成的高墙的夹缝中显得更窄更长。小巷上的石块圆润光滑,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述说着这八百年来的所见所闻。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朱熹求学、会友路上的足音,只是这声声足音,正如同我的茫茫思绪,诉说的不知是谁的心曲……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文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