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路漫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95
颗粒名称: 朱子之路漫想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277-280
摘要: 本文讲述了汽车穿过一条条隧道,来到一片桃源般的世界。尤溪,武夷,黄坑,考亭,五夫,鹅湖——这些以前只在纸上看到的地名,如今兀然矗立在眼前,仿佛一下子触碰到历史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依然鲜活的生命。这是一种超越时间的存在。然而,这光辉并不是从来都这样耀眼。朱子不但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所坚持的儒家学说和文化道统也同样遇到严峻的挑战。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不但世俗社会受其广泛影响,国家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也遭到侵蚀。面对异域文化的侵袭,传统的以训诂章句为主要治学途径的儒家学说很难有效应对。中国文化的整体形态正在一个岔路口前徘徊。七天的朱子之路活动很快结束了,即将离开这里。
关键词: 朱子之路 漫想 中华文化

内容

汽车穿过一条条隧道,来到一片桃源般的世界。尤溪,武夷,黄坑,考亭,五夫,鹅湖——这些以前只在纸上看到的地名,如今兀然矗立在眼前,仿佛一下子触碰到历史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依然鲜活的生命。
  这是一种超越时间的存在。在南溪书院旁,两颗樟树刻写着八百年的年轮;在紫阳楼外,一泓清泉流淌着甘甜的智慧;在朱子巷口,斜阳似乎在低首沉思;在隐屏峰前、九曲溪中,依稀还能听到一位先生倚棹而歌;在武夷精舍、考亭书院,仿佛传来夫子的回音与朗朗的书声……也许只有这样的山水才能孕育出朱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也许正是这样的思想让这山水别有一番鸢飞鱼跃的灵韵,直与岱岳同辉。
  然而,这光辉并不是从来都这样耀眼。在我们惊叹于这一路上曾经的灿烂文化时,也许忘记了,这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朱子,在这里经历的却是被误解被排斥被打击的退隐生涯。朱子的父亲朱松因反对和议被贬,后来请祠闲居。幼小的朱熹除了经受生活的奔波,一定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世事的无奈,并濡染到逆境中的坚毅品格。在朱子一生之中,“仕于外者仅九考,立于朝者四十日”,其余大部分时间都闲居闽北。当他听说被召同赴行在的人被言官沮止,便托疾以辞;当看到朝廷大臣主张对金求和,他只好请祠而归;因坚持正义奏劾不法,他竟敢得罪提拔过自己的当朝宰相,最终罢官回乡;在“庆元党禁”中,他以“伪学”魁首落职罢祠,门生流离四散,自己伏窜山林。这就是朱子在这里的真实遭际。
  朱子不但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所坚持的儒家学说和文化道统也同样遇到严峻的挑战。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不但世俗社会受其广泛影响,国家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也遭到侵蚀。朱子在《延和奏札》中记述了当时的情势:“今老佛之宫遍满天下,大郡至逾千计,小邑亦或不下数十,而公私增益,其势未已。至于学校,则一郡一县仅一置焉,而附郭之县或不复有,其盛衰多寡之相绝,至于如此。”他在知南康军时,看到庐山一百多所毁于战乱的佛寺道观,在“中兴五十年”之后,已经陆续修葺,“斧斤之声相闻,各复其初”;而同在庐山曾经声名遐迩的白鹿洞书院,却“委于榛莽,过者太息”,他不得不感慨:“庸非吾徒之耻哉!”面对异域文化的侵袭,传统的以训诂章句为主要治学途径的儒家学说很难有效应对。宋代儒学通过理学呈现出复兴的趋势,却又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同时,暴露出被同化被掏空的危险。中国文化的整体形态正在一个岔路口前徘徊。
  但是,朱子并没有像许多古代文人那样,因为罢官而一味愤懑;恰恰相反,许多时候是他自己再三辞免,在出处大节上分毫不让。朱子也并未真的忘记百姓社稷,独自寄情山水,悠游一生,他是用自己的方式向心中的理想靠近。看到世风的颓败,民族的萎靡,他就兴办书院,讲学著述,希冀用言传身教重塑世人的灵魂;遇到灾荒而政府不能救济,他就建立社仓,储粮备灾,用自己的智慧组织起社会的力量;面对佛道的风行,传统的沦丧,他吸取佛道的长处,重建儒学的殿堂,利用出版印刷传播理学思想。朱子的老师刘子翚为之命字“元晦”,其祝词有云:“木晦于根,春荣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又以“陋巷暗然,其光烈烈”勉励他,而这几句话恰好成为朱子一生的写照。正是在那样“暗然”的历史和时代条件下,朱子之学应运而生,发展成熟,为我们留下了“其光烈烈”的文化瑰宝。
  其实,反观几千年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似乎一直是在逆境中成长和延续,可谓“不绝若线”。虽然未曾断绝,却总是以一个弱者的姿态存在;虽然影响深远,但那梦想却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孔子就曾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感叹:“知我者其天乎!”他“七十说而不遇”,依然孤独地坚持着理想;在政治上不能实现这理想,只好讲学述古,把希望寄托于后世。朱子只是孔子的一次再现。即使在朱子死后,他的学说成为统治思想,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的标准,但这些被抬举得高高在上的教条,有多少真正符合朱子本意,符合这一文化传统的初衷,实在值得怀疑。且不说科举本身未必为朱子所赞许,就是科举所用的《四书》文本都被删节和曲解,明代的《孟子节文》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承认中华文化确有一个“道统”在,那么这个“道统”在大多数时候是“不得其位”的。
  中华文化在朱子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在现代依然存在,甚至更为严重和紧迫。在这个西方文化占据霸权的地球上,我们仍然是个弱者。面对西方文化一股脑的涌入,许多人饥不择食地全盘吸收,就像一块被榨干的海绵遇到了水,在饱吸水分的同时,连同水里的污垢和毒素也一起吸入。西方文化有很多有益的因素可供我们借鉴,但是如果不究根底,不问缘由,一知半解、生吞活剥地移植过来,只会背离其原有的意义,同时造成中华文化自身的灾难。西方注重物质财富、追求个人权利的价值观,是我们原来所缺少的,现在应该补上;但是如果脱离了这价值观的道义土壤和伦理尺度,孤立地照搬过来,甚至将它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宝,就会导致人的贪欲膨胀,社会竞争无序,奸邪诈伪滋生,最终破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不少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一些人丧失了自我,丢弃了自己的文化灵魂和精神标尺,失去了对外来价值观念的辨别能力,拜倒在西方文化的光环之下。
  与当年佛教风行中国相似的是基督教的蔓延。特别是在农村,基督教的传播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尽管信教的人有着不同的动机。在我们祭拜朱子之墓结束后,准备下山的时候,遇到几个村里的儿童,他们手里拿着小传单,主动递给我们。有些好奇,就很高兴地接过来,一看,不禁相对哑然,原来是基督教会的宣传单。心头一阵恍惚,我是在朱子的墓地吗?我是在理学的故乡吗?我是在自己的国家吗?当然,人们有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们原来的信仰哪里去了?我们的四书五经呢?我们的仁义礼智呢?我们的忠孝廉耻呢?就算我们学习西方文化学得一模一样,可那时我们已不再是我们,虽然长着中国人的样子,却没有资格称为华夏子孙,不过就像一棵松树死去,却在原来的地方长出一棵水杉罢了。就算我们学习基督教学得人人向善,比西方人还要诚笃,可是翻开《新旧约全书》,找不到我们祖先的名字,找不到尤溪、五夫、考亭、鹅湖,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在别人眼里,我们不过是“最后开化的民族”。
  难道中国传统文化就只能永远做个弱者吗?难道我们连先贤所传续下来的遗产都不能保存吗?难道延续了几千年的生命就无法越过眼前这道难关吗?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我们应该回头看看先贤们是怎么做的。朱子也面对环境的压迫,但是他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用自我修养的道德力量挽狂澜于既倒;朱子也面对外来宗教的肆行,但是他立定脚跟,厚德载物,吸取佛道的长处为我所用,却不失去自己的品格;朱子也面对传统的衰微,世俗的浑浊,但是他明辨是非,洁身自好,成为那个时代最亮丽的一股清流。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传统文化不会自己衰败,也不会自己振兴,全靠人,靠我们的道德和智慧来发扬光大。
  七天的朱子之路活动很快结束了,即将离开这里。好想再抚摸一下那苍老的樟树,好想再饮一勺那甘甜的泉水,好想再一次驻足在朱子巷口,好想再一次徜徉于九曲溪中。因为这里是故乡,这里是梦想,这里是最美的生命。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苑学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