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五届朱子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91
颗粒名称: 2012年第五届朱子之路
分类号: B244.7
页数: 62
页码: 272-332
摘要: 本文讲述了我从《红楼梦》的世界苏醒,原本该走的是通向“大观园”之路的,然而由于朱建民校长的接引,因缘遇会,遂陪同九位硕士生,步上了第五届朱子之路的研习活动。步入尤溪,这是朱子的出生地,当年7岁离乡前亲手栽植的槐树,如今已是十多人合抱的参天古木了。所幸全世界的朱子后裔宗亲,前仆后继,为朱子文化造桥铺路,不遗余力。此次朱子之旅中,除了来自山水美景的震憾之外,更有许多的感动与感谢:感谢朱氏宗亲会、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世界朱氏联合会及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一群人!为的是希望藉由礼来重塑伦理价值,进而达到教化人心,建造祥和的社会,这也是此次朱子研习营举办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2012年 第五届 朱子之路

内容

走在朱子之路上林素玟八月盛暑之末,我从《红楼梦》的世界苏醒,原本该走的是通向“大观园”之路的,然而由于朱建民校长的接引,因缘遇会,遂陪同九位硕士生,步上了第五届朱子之路的研习活动。
  甫一上路,沿途的风光之于我,确实有些陌生。回溯求学问道的历程,才深觉自己的学问路数与这条路上的师友差距颇大,对于南宋理学正宗朱熹的生平,以及国际朱子学的研究舞台,我是这般地陌生,以致于走上朱子之路,显得突兀与尴尬,心情有些忐忑,有些不安。“我好像走错路了!”我在心底想着。
  然而,既来之,则安之,抱着一颗重新学习的心,细细品味一路上的自然风致、人文遗迹,以及人情底蕴。八天的行程,整个人的思绪,浸泡在朱子理学、礼学与文学、文化的天地里,目光所及,尽是朱熹一生所走过的闽、赣书院及锺灵毓秀的武夷山水,陶然沉醉于其中,久久无法醒来,对影响中国文化近千年的一代大儒,有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印象。
  步入尤溪,这是朱子的出生地,当年7岁离乡前亲手栽植的槐树,如今已是十多人合抱的参天古木了。朱子所到之处,讲学不辍,先后创办了南溪书院、武夷精舍、考亭书院、兴贤书院等,建立了中国传统的书院学规;更在江西铅山鹅湖书院,与陆象山展开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大论辩。最后,71岁的理学正宗,终老在五夫镇故居,葬于建阳黄坑。望着朱子晚年拄着拐杖来来回回走的“朱子巷”,一代大儒把毕生志业,奉献在社会救济与文化教育上,兴建五夫社仓,赈济灾民;编撰《朱子家礼》,恢复礼乐在人伦日用上的生命力。我们一团60多位青年学子,在尤溪向朱子出生地行三鞠躬礼,在武夷精舍行敬师礼,在朱子墓前行绕墓礼。望着墓碑上的刻字,遥想哲人已渺,眼泪差点儿掉了下来! 所幸全世界的朱子后裔宗亲,前仆后继,为朱子文化造桥铺路,不遗余力。走在朱子之路上,满满的感恩与感动。由开路先锋清华大学中文系杨儒宾教授领队,沿途感受到朱氏宗亲们欢迎的热情与文化的使命感,尤其朱子第29世孙华东师范大学朱杰人教授,毕生致力于《朱子家礼》的研究,以儿子的婚礼来实践祖制,并以恢复古礼来导正西潮在大陆的功利思想,引起大陆及海外宗亲极大的回响! 寂静的夏日午后,我们在鹅湖书院学习静坐,感受“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书院风气。杨儒宾教授述说朱子静坐的工夫之后,朱杰人教授一席真诚的话语,撼动了所有学员的心。看着杰人教授慷慨陈辞,仿佛八百年前的朱子再世,令人感动与振奋!我私下对杰人教授说:“这不只是一条朱子之路,还是一条‘中华文化复兴之路’!” “飞机即将降落松山机场!”空服员的提醒,把我从回忆中唤醒。八天的行脚,如一场美丽浪漫的梦境。我俯瞰云层下的芸芸众生,繁华热闹的红尘里,灯火辉煌,每一盏灯火的背后,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有的上演着生离死别、悲欢离合;有的上演着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我思索着杰人教授对中国大陆的文化贡献,对照曾经研究《礼记》的我,以及推动制礼作乐的华梵中文系,在走过朱子之路后,在全校性成年礼与诗词吟唱的礼乐美典之外,我们能给予这块土地上的年轻人,什么样的主敬与自觉?什么样的礼乐与觉他?创办人晓云法师“儒佛会通”的创校蓝图,在这次行旅中,我似乎有了某种感悟!(林素玟:台湾华梵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子之路的影响和意义蔡慧清 2012年8月26日,作为朱子之路营员代表,在考亭书院门前接受南平电视台记者采访。
  记者问:请问您认为走朱子之路的有什么影响和意义? 营员代表湖南大学蔡慧清答:通过这些天行走朱子之路,以及讲座、讨论、交流,我深深地感受到两岸营员、国内国际营员对朱子及朱子之学的敬畏。感受到以杨儒宾、朱杰人、朱人求等两岸老师对弘扬朱子文化、践行朱子文化当代运用的执著。具体来说,我认为影响和意义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整体感受是,两岸文化同祖同根,国际国内共话朱子,整个研习营流动着一种非常自然的和谐,这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没有过多的讲解和阐释,更多的是感受、体会和领悟。这是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特别成功之处。
  二、于朱子及其学说而言,理解朱子之学作为传统文化之精华的本体意义、理解其现当代价值、探索朱子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朱杰人老师为儿子设计的朱子式婚礼感动无数人,获得轰动效应,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关键是首先要实践然后才知行不行、怎样才能行。
  三、于我个人而言,我将更坚定地以朱子学作为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我的教学和科研一直围绕国际汉学和汉语国际推广,近年开始转向朱子学领域。通过这次朱子之路研习,更深感进一步研究海外朱子学的必要,近期将发表《朱子学在英语世界的最早传播和研究》(上、下)两篇,作为践行的开端,恳请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蔡慧清: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武夷九曲听棹歌李欣洁淳熙十年(1183),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建“武夷精舍”,于此讲学著述十余年。朱熹歌咏武夷山的诗文中,作于淳熙十一年(1184)的《淳熙甲辰中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简称《武夷棹歌》)乃模仿棹歌的形式,赋咏了武夷山九曲溪的景致。朱熹之后,辛弃疾等人也都写过《武夷棹歌》。朱熹和辛弃疾的思想、政治观念不完全相同,两人的个性、趣味与学问所长更不一样,却是一对意气相投的好朋友。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时已和朱熹相识,对朱熹相当尊重。先前朱熹在武夷山曾作《九曲棹歌》十首,辛弃疾此次游武夷也诗兴大发,作《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此次朱子之路,我们实际体验了九曲漂流。《九曲棹歌》中写景写情,情景交融,融山光水色于一片抒情的诗歌语言之中,描绘九曲山水,致身其中,摇曳多姿,动人之至。我们在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余,也不由的佩服诗人绝佳的想象力,所谓三分看形象,七分靠想象,藉由诗人的笔,静谧的山水幻化成一幕幕隽永的场景,迎接着游客的到来。但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在整趟漂流中,没有亲耳听到船夫们吟唱武夷棹歌,真是可惜,若说武夷市想要将这趟旅程定义发展成学术文化的行程,来加强促进文化建设的话,本人在此提供小小的建议,若能将武夷棹歌的传唱纳入观光的节目之一,在五曲停歇拍照时,所有船夫齐唱棹歌,则有助于提高武夷山水的知名度,带来像意大利威尼斯般的观光收益,将武夷山水推向国际舞台。
  此次朱子之旅中,除了来自山水美景的震憾之外,更有许多的感动与感谢:感谢朱氏宗亲会、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世界朱氏联合会及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一群人!大家通力合作,将一届届的朱子之路办得有声有色,将朱氏的热诚发挥得淋漓尽致,感动在场的每一位参予者,愿意主动地将朱子的精神传扬出去。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来自台湾清华大学的杨儒宾教授,他非朱子后裔,但为了实现一个梦想,无怨无悔地肩负起重任,历任五届的团长一职,期勉学子记住朱子之路的核心目标,旨在弘扬朱子之学,而朱子终身致力于教育文化上作积极的建设,希望大家也能承续着这份精神,诚如儒宾教授所言,我们弘扬朱子之学的意义为何?为的是希望藉由礼来重塑伦理价值,进而达到教化人心,建造祥和的社会,这也是此次朱子研习营举办的终极目标。看着儒宾教授在台上大声疾呼,忽然有一种时空错置之感,犹如朱老夫子在眼前,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为挽救乱世而尽心尽力,在文化教育这条路上感动更多的人,造就下一代的青年,成为国家未来的希望。而学术文化可以形成一股力量,一种清流的风气,一种义理的呼喊,给予士人一个表率,也可以给现实政治一些影响。
  (李欣洁:台湾华梵大学中文系硕一)朱子之路漫想苑学正汽车穿过一条条隧道,来到一片桃源般的世界。尤溪,武夷,黄坑,考亭,五夫,鹅湖——这些以前只在纸上看到的地名,如今兀然矗立在眼前,仿佛一下子触碰到历史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依然鲜活的生命。
  这是一种超越时间的存在。在南溪书院旁,两颗樟树刻写着八百年的年轮;在紫阳楼外,一泓清泉流淌着甘甜的智慧;在朱子巷口,斜阳似乎在低首沉思;在隐屏峰前、九曲溪中,依稀还能听到一位先生倚棹而歌;在武夷精舍、考亭书院,仿佛传来夫子的回音与朗朗的书声……也许只有这样的山水才能孕育出朱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也许正是这样的思想让这山水别有一番鸢飞鱼跃的灵韵,直与岱岳同辉。
  然而,这光辉并不是从来都这样耀眼。在我们惊叹于这一路上曾经的灿烂文化时,也许忘记了,这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朱子,在这里经历的却是被误解被排斥被打击的退隐生涯。朱子的父亲朱松因反对和议被贬,后来请祠闲居。幼小的朱熹除了经受生活的奔波,一定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世事的无奈,并濡染到逆境中的坚毅品格。在朱子一生之中,“仕于外者仅九考,立于朝者四十日”,其余大部分时间都闲居闽北。当他听说被召同赴行在的人被言官沮止,便托疾以辞;当看到朝廷大臣主张对金求和,他只好请祠而归;因坚持正义奏劾不法,他竟敢得罪提拔过自己的当朝宰相,最终罢官回乡;在“庆元党禁”中,他以“伪学”魁首落职罢祠,门生流离四散,自己伏窜山林。这就是朱子在这里的真实遭际。
  朱子不但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所坚持的儒家学说和文化道统也同样遇到严峻的挑战。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不但世俗社会受其广泛影响,国家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也遭到侵蚀。朱子在《延和奏札》中记述了当时的情势:“今老佛之宫遍满天下,大郡至逾千计,小邑亦或不下数十,而公私增益,其势未已。至于学校,则一郡一县仅一置焉,而附郭之县或不复有,其盛衰多寡之相绝,至于如此。”他在知南康军时,看到庐山一百多所毁于战乱的佛寺道观,在“中兴五十年”之后,已经陆续修葺,“斧斤之声相闻,各复其初”;而同在庐山曾经声名遐迩的白鹿洞书院,却“委于榛莽,过者太息”,他不得不感慨:“庸非吾徒之耻哉!”面对异域文化的侵袭,传统的以训诂章句为主要治学途径的儒家学说很难有效应对。宋代儒学通过理学呈现出复兴的趋势,却又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同时,暴露出被同化被掏空的危险。中国文化的整体形态正在一个岔路口前徘徊。
  但是,朱子并没有像许多古代文人那样,因为罢官而一味愤懑;恰恰相反,许多时候是他自己再三辞免,在出处大节上分毫不让。朱子也并未真的忘记百姓社稷,独自寄情山水,悠游一生,他是用自己的方式向心中的理想靠近。看到世风的颓败,民族的萎靡,他就兴办书院,讲学著述,希冀用言传身教重塑世人的灵魂;遇到灾荒而政府不能救济,他就建立社仓,储粮备灾,用自己的智慧组织起社会的力量;面对佛道的风行,传统的沦丧,他吸取佛道的长处,重建儒学的殿堂,利用出版印刷传播理学思想。朱子的老师刘子翚为之命字“元晦”,其祝词有云:“木晦于根,春荣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又以“陋巷暗然,其光烈烈”勉励他,而这几句话恰好成为朱子一生的写照。正是在那样“暗然”的历史和时代条件下,朱子之学应运而生,发展成熟,为我们留下了“其光烈烈”的文化瑰宝。
  其实,反观几千年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似乎一直是在逆境中成长和延续,可谓“不绝若线”。虽然未曾断绝,却总是以一个弱者的姿态存在;虽然影响深远,但那梦想却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孔子就曾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感叹:“知我者其天乎!”他“七十说而不遇”,依然孤独地坚持着理想;在政治上不能实现这理想,只好讲学述古,把希望寄托于后世。朱子只是孔子的一次再现。即使在朱子死后,他的学说成为统治思想,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的标准,但这些被抬举得高高在上的教条,有多少真正符合朱子本意,符合这一文化传统的初衷,实在值得怀疑。且不说科举本身未必为朱子所赞许,就是科举所用的《四书》文本都被删节和曲解,明代的《孟子节文》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承认中华文化确有一个“道统”在,那么这个“道统”在大多数时候是“不得其位”的。
  中华文化在朱子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在现代依然存在,甚至更为严重和紧迫。在这个西方文化占据霸权的地球上,我们仍然是个弱者。面对西方文化一股脑的涌入,许多人饥不择食地全盘吸收,就像一块被榨干的海绵遇到了水,在饱吸水分的同时,连同水里的污垢和毒素也一起吸入。西方文化有很多有益的因素可供我们借鉴,但是如果不究根底,不问缘由,一知半解、生吞活剥地移植过来,只会背离其原有的意义,同时造成中华文化自身的灾难。西方注重物质财富、追求个人权利的价值观,是我们原来所缺少的,现在应该补上;但是如果脱离了这价值观的道义土壤和伦理尺度,孤立地照搬过来,甚至将它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宝,就会导致人的贪欲膨胀,社会竞争无序,奸邪诈伪滋生,最终破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不少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一些人丧失了自我,丢弃了自己的文化灵魂和精神标尺,失去了对外来价值观念的辨别能力,拜倒在西方文化的光环之下。
  与当年佛教风行中国相似的是基督教的蔓延。特别是在农村,基督教的传播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尽管信教的人有着不同的动机。在我们祭拜朱子之墓结束后,准备下山的时候,遇到几个村里的儿童,他们手里拿着小传单,主动递给我们。有些好奇,就很高兴地接过来,一看,不禁相对哑然,原来是基督教会的宣传单。心头一阵恍惚,我是在朱子的墓地吗?我是在理学的故乡吗?我是在自己的国家吗?当然,人们有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们原来的信仰哪里去了?我们的四书五经呢?我们的仁义礼智呢?我们的忠孝廉耻呢?就算我们学习西方文化学得一模一样,可那时我们已不再是我们,虽然长着中国人的样子,却没有资格称为华夏子孙,不过就像一棵松树死去,却在原来的地方长出一棵水杉罢了。就算我们学习基督教学得人人向善,比西方人还要诚笃,可是翻开《新旧约全书》,找不到我们祖先的名字,找不到尤溪、五夫、考亭、鹅湖,就像个没家的孩子一样,在别人眼里,我们不过是“最后开化的民族”。
  难道中国传统文化就只能永远做个弱者吗?难道我们连先贤所传续下来的遗产都不能保存吗?难道延续了几千年的生命就无法越过眼前这道难关吗?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我们应该回头看看先贤们是怎么做的。朱子也面对环境的压迫,但是他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用自我修养的道德力量挽狂澜于既倒;朱子也面对外来宗教的肆行,但是他立定脚跟,厚德载物,吸取佛道的长处为我所用,却不失去自己的品格;朱子也面对传统的衰微,世俗的浑浊,但是他明辨是非,洁身自好,成为那个时代最亮丽的一股清流。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传统文化不会自己衰败,也不会自己振兴,全靠人,靠我们的道德和智慧来发扬光大。
  七天的朱子之路活动很快结束了,即将离开这里。好想再抚摸一下那苍老的樟树,好想再饮一勺那甘甜的泉水,好想再一次驻足在朱子巷口,好想再一次徜徉于九曲溪中。因为这里是故乡,这里是梦想,这里是最美的生命。
  走朱子之路心得体会陈婷婷首先,不得不说这一个礼拜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又累又爽!累的是一路风尘仆仆坐车来坐车去,一坐就是以小时为单位的路程。但同时呢,每到一处都有好多好多丰盛又好料的饭局,实在不为此行,一个字,爽! 接着,来说说这次朱子之路的各种收获。
  一开始我没想到这次的朱子之路规模和排场这么大,本来以为只是张书记跟王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到朱熹走过的地方参观参观,脑补一下朱熹的生平、思想,拍个照留个证据这样而已。但是,当我看到活动安排表,真正抵达福州的时候,发现来的都是硕士生、博士生,北大厦大复旦等各路精英,还有德国跟日本学生。然而自己的来头却只是区区大一学生,真心感谢武夷学院,要不是也不会有这样难得的经历。而朱子之路的受重视程度也让我大开眼界,或省长接见或市长接见或县长接见,一路走过的地方都受到如此高的待遇,足以见得大家真的是很认真在做这件事,而不是打着朱熹的招牌花公款旅游,消费朱熹。
  说实话,一开始我并不了解朱熹,大体知道他的朱子读书法跟“明人伦”思想等等一些很表面的东西,后来在去了尤溪、武夷山、建阳等等地方,听导游介绍听同行的硕士博士级的哥哥姐姐讲朱熹的思想,才知道原来朱熹的思想有那么多令人值得深思的地方,比如“理”和“气”,在朱熹墓园的时候,听一个姐姐跟一个哥哥在辩论“理”和“气”的关系,姐姐口若悬河,她说,“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她侃侃而谈了好多,只怪我笔记记得不够快。但是她对朱熹思想的深入探索和深刻理解已经让我对朱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真心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胸有成足的站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朱熹思想,或传播或辩论,而不是当一个沉默的收音机,对于别人谈论的朱熹思想的是非无法辨识。我希望我可以是矫正别人对于朱熹思想的错误认识,可以是参与讨论别人对朱熹思想的深入理解。不再因为无知而沉默不语。就像在“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论坛上,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台湾博士后在演讲提到关于“鬼神”跟“感应”,她讲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连起来却一句也听不懂,只能说对于我这种道行不深的小妖来说,这种论文实在太深奥了。但是点评人却能在这样完全听不懂的文章中又提出完全听不懂的问题,所以,这就是我相当弱的地方,关于朱熹,我还是了解太少,但正因如此,我才更想去了解朱熹思想,不懂的东西就一定要搞懂,这才是我的风格!所以我才更加感激这次的朱子之路,因为有他,我才更愿意去了解朱熹这个人包括他的思想,或深或浅,希望我可以再次满怀敬意地走过朱子之路而不是一脸茫然,那么,我便无愧于此行的拜师礼。
  其实我觉得,朱熹的思想有些虽然深奥,但是作为一个传播者不该延续这种深奥,而是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阐述,否则,根本达不到传播的意义,毕竟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必须把朱熹生活化具象化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不是么?还记得在鹅湖书院静坐结束之后,杨儒宾教授和朱人求教授跟我们讲了很多静坐的益处跟一些朱熹思想,虽然身为教授级别,但是他们的语言就很通俗易懂,也深入人心。
  在此行的第3天,我们去了武夷山景区爬天游、划竹排、观赏印象大红袍。印象深刻的是在划竹排时发生的一件有趣的小事,很早之前就听说,划竹排的船夫都能说会道,特有幽默感,今天果然见识到了。载我们的船夫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一路边划边滔滔不绝,扯淡功力相当娴熟,划着划着,他突然跟我们说,“你们来的都是大学生、老师,那么智商一定很高啦,那我问你们一个问题,看你们谁最快回答出来。”我觉得蛮有意思的,他继续说,“大家都知道,猪八戒平生最爱两个女人,一个是嫦娥,那么另一个是谁?”当时我立马脱口而出,“高老庄的那个女的!”船夫很高兴的说,“诶!答对了!猪也是这么想的!”同船的王巍老师跟学长学姐大家都笑了。于是大家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边欣赏武夷山水边听知识面广的船夫扯淡,或多或少或真或假的了解了武夷山,如此人杰地灵的地方难怪朱熹喜欢!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这次能有幸交到台湾的朋友,跟我同居的是一个来自华梵大学的研究生,她叫张文英,跟人一样很是文气,她本身是一个小学老师,讲话的语气很温柔,特别好学,因为台湾都是书写繁体字的原因,她看电视啊或者看书有些简体字会看不懂,于是我便成了这位小学老师的小老师,同时她也很聪明,会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去猜测这个字是什么,这种好学谦虚的态度很让我喜欢。几天相处下来,我觉得台湾人特有礼貌,不论是讲话语气措辞的礼貌还是活动过程的谦让热心都让我深深向往台湾,当然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许是这种礼貌态度的其中一个原因,但不管怎样就是很喜欢跟他们相处,最后的两天,这群来自华梵大学的同是小学老师的可爱的姐姐们每次吃饭都为我跟燕玲学姐留了位置,见到我们俩,都热情的招手,“来来,我们给你们留了位置!”感觉特别亲切,已经没有了组跟组之间的界定,也是因为我们年龄小,他们都对我们关爱有加。还记得刚到武夷山的那个晚上,带他们出去逛街喝茶吃孝母饼,一行人说说笑笑,结束了一天坐车的疲惫,很是惬意。
  此行的最后一个晚上,最不舍。本想拿人民币跟文英姐换台币的,可是她说我比她小,就直接把100元台币给我了,我拗不过她只好收下了,当时心里是很开心的。接着她又翻了翻钱包里的硬币啦都给我了,又跟我介绍了他们的国父孙中山,这是最后的一次谈话了,中间她问我,“你们这台币很难换吗?”当时我没回答太多,其实我想说,这种意义是不一样,当我看见台币想起银行跟看到台币想起你的感觉,我更爱后者。因为觉得矫情又煽情,便咽下了。
  这一个礼拜的经历跟收获不可能完全用文字表达的,或情感上的认识,或人际上的交往,或价值观的变化等等,只怪自己文笔不够好,不过,这样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就够了吧,当然,我还有待修炼,有待认真地理解朱熹思想,负责任地传播朱熹思想。最后,真心感谢举办这次活动的台湾朱子协会、世界朱子联合会以及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陈婷婷:福建武夷学院文教院11学前3班)另饮一杯我心中永远的“大红袍”我问耳边清风你在等什么茶说我在等一份缘我问足下轻沙你在等什么茶说我在等我自己林静雅在武夷山“印象大红袍”的舞台上,有这么一段独白,深深触动着我的心。
  是的,我在等什么呢?等难得的这样一份缘,越过台湾海峡与武夷山秀丽的山水及丰富的人文相遇;是这样难得的一份缘,踏上先哲曾走过的足迹,我穿越时空与八百多年前的朱子相应,沈醉在朱子浩瀚哲思意蕴中。
  是的,我在等什么呢?等这一刻寻回真正的自己,从飞机起飞的那一刻起,整整八天朱子之路的行程,我抛开了原来忙碌的生活,我卸下扮演的许多角色,不再是个妈妈、不再是位教师,不再像陀螺般忙碌的转呀转,离开原有的生活,我才可以完全的放下,并且完全沉淀心灵,悠闲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武夷山的茶怎么喝——放下,这次我试着放下原有的生活步调及忙碌,饮一杯好茶…… 朱子学说如一杯上好的“大红袍”,传说中一位赶考的书生因病喝了大红袍而痊愈,中举后将皇帝所赐大红袍披于此茶叶而得名,而朱子学说之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亦如大红袍,孔孟思想没有朱子的发扬光大无以传承,儒家思想因朱子这一壶“大红袍”而得以苏醒。朱杰人教授在鹅湖书院讲课最后结语中,语重心长的说道:“中国历经三大浩劫,若要开药方,则回归传统为不二法门,而中国要回归传统离不开朱子,要建立和谐理想的大同社会,更不能离开朱子学”。另一方面,大红袍代表着武夷山的茶叶正宗,亦如朱子代表着中国理学正宗,而巧妙的是“朱”不正是“红”吗? 朱熹既是我国的大哲学家,也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之一。朱子毕生致力于办学兴教,从白鹿洞书院到考亭书院,留下了办学兴教的足迹,而他在武夷山办学的时间最长,教育思想建立在深厚的哲学基础,留给我们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而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综观朱子思想体系的建立历程,可发现其对于童蒙教育甚为重视,在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教育活动中,蒙学著作不下十余种,对蒙学的关注实为前人所少有,其中又以《小学》和《童蒙须知》两部蒙学教材最为人所熟知。由于朱子声名的巨大影响,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的蒙学教育至宋代已趋完善,且元、明、清三代的蒙学教育也几乎都是围绕朱熹的思想展开的。诚然,朱熹的蒙学教育不离其巩固封建伦理纲常的基本内容,但就其教育特点而言,许多见解是合理且深刻的。朱熹也关注到儿童心理发展,从洒扫等近处之事学起,掌握循序渐进,学不躐等的教育原则。
  由于个人在台湾现职为小学老师,因此对于朱子蒙学教育思想特别感兴趣,也对于五夫镇朱子学校的参访相当期待。在莲花盛开的季节,我们来到了五夫里,走进朱子巷,那是朱子每日讲学必经之路,循着前人的足迹,踏着前人的步伐,心中一直在思索着,如何将朱子在书院教化的精神内涵落实于现代教育中。接着我们到达了世界第一座也是唯一以朱子命名的“朱子学校”,一走进校园就感受到浓厚的朱子文化韵味,学校透过“境教”将朱子文化融入校园中,并推动编写相关教材推广,同时举办传统的敬师礼。站在学校后门“紫气东来”的牌楼下,远眺朱子过去讲学的兴贤书院,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期许我们教育思想在不同时空的因缘际会中,经由前人累积的思想结晶及知识交流,能为现代教育提供一个具前瞻性及启发性的参考模式。朱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想,透过朱子学形而下的礼仪制度,应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将儒家思想内化于心。同时也期待将此行的许多感悟与体认带回台湾的教育现场,让中国传统的儒家教化教育理念菁华不致于淹没在西方“开放教育”及日本“学习共同体”的风潮之下。
  朱土申会长在朱子学校欢迎会中,殷殷切切的说:“‘感悟’最重要,不要忘了曾一起走过的这条路,成为我们生命中思想内涵升华的动力及推力,即使未来地位变了,思想精神感悟永远不变。”诚如朱子“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份感悟就如同活水般提供我们更深层的能量,在生命过程中不断提升心灵,照见自己。
  南溪书院、紫阳故居、朱子巷、兴贤书院、鹅湖书院、黄坑墓园……我们沿着朱子出生、成长、讲学、终老之地一路探访,这趟旅程感受不在参观地,也不在礼的形式,而在于精神。朱子学说并未过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须不断重新诠释,赋予新的生命及时代意义。
  “你的心决定这杯茶的味道”,印象大红袍里这句话一直回荡在我耳边,久久不能消散,于是乎,我以武夷山环绕的峰峦叠嶂为壶,倾入九曲溪流甘甜的水,以朱子学为茶基,斟上这杯上等“大红袍”,我轻啜细饮的品尝着……师)(林静雅:台湾华梵大学中国文学系硕一研究生,台湾杨明小学教朱子之路有感张文英实之有幸,我参与朱子之路之行,踏上寻觅先贤圣哲之足迹的道路,心中别有一番感受。如今回到教职的小学,体察今日台湾的学校教育普遍着重学科知识而忽略品德教育,即想到朱子的道德品行教育思想及理念,正可应用之,以推展学校品德教育,而补学校“缺德”教育之失,此为教育工作者所应自省与改进之处。而如何教育下一代的学子,实是现在最重要的教育课题。
  在朱子之路的两岸四地朱子论坛,聆听学者对朱子思想的相关宝贵研究及独特见解,让我对朱子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与启发,尤其钦佩朱子的学问渊博及对教育的先见之明。朱子继承孔子之大道,处处以身作则,教人“格物致知,实践居敬”。他不仅是宋朝的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伟大教师,同时他一生在儒学上的贡献,真可说是孔孟以后的第一人。
  行程中,参访朱熹出生之地尤溪及南溪书院,瞻仰古圣先哲的孕育之地,感受朱子传扬教育教化人才的用心。经朱熹园,到建阳黄坑,参访朱熹墓,献花唱诵祭文。再到考亭书院遗址,五夫镇访朱子故居、朱子学校、行经朱子巷走古街等,最后到江西鹅湖书院巡礼、静坐。此次研习活动从朱子出生、成长、讲学到终老,一路沿着朱子的足迹走过,感受到此次活动印象最深刻乃在弘扬朱子教育理念及用礼来教化大众。
  朱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促使一般学者都能立志做圣贤,这种思想的背景远承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主张。朱子认为为学须先立志,因此朱子用各种譬喻,说明我们的立志工夫是需要坚决与持久,切忌松弛懈怠。另外,朱子把“居敬”列入人生的重要修养方法。朱子所谓敬是对于义理的执着,而居敬的工夫,除了“知、行”两方面的修养,还要不断做到“存养”及“省察”两大工夫。另外“穷理”是朱子教导学生求知的方法,也就是格物、致知的实际法则。他认为:第一、穷理务须彻底。第二、穷理务须循序渐进,从切己处开始,逐渐推至疏远处。第三、穷理应以读书为重要手段。第四、穷理应继续用力,期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地。而“实践”与穷理及居敬一样,应为人主要的修养工夫。
  参照古礼进行的敬师礼是尊师重道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两岸学子体验而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即是实践朱子的尊师重礼。据介绍,朱熹当年在闽北创建书院时,曾在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地行释菜礼,由于多种原因之故,遂使此一尊师重教的传统礼仪没有被很好地保存下来。近年来,参加朱子之路活动的师生们通过研读朱子文献,在武夷精舍重现了这一仪式,藉此洒下教化学子尊师重礼的种子,希望日后能慢慢发扬传承。
  笔者此次因缘际会参与第五届朱子之路活动,对于朱子之路主办单位的用心,及朱氏后人、各方学者们的支持与付出,其所作所为令我感动万分。此次随着主办单位以礼来致祭朱子,以及参访各个书院弘扬朱子的教育理念,将学术研讨结合参观访察,不仅让团员感受到主办单位的用心,也让我了解行朱子之道及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张文英:台湾华梵大学硕士生)2012重走朱子之路心得黄学文每做一件事情总会时不时地超出我们的预料,不管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像这次参加朱子之路一样,它带给我的感受就超出了我的预期。一开始老师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还在犹豫是否要参加,现在活动结束了,回头想想,我对我当时的决定感到很庆幸。
  朱子之路是一次海峡两岸四省以及少部分国外汉学研究学者参加的团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对中国古文化(主要是程朱理学)的传承与交流的文化之旅。早些年的时候看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秋雨在游历山水风物之中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展示了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更是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的文化“苦旅”。我想我们这次重走朱子之路的目的也许提不到余秋雨的那种高度,但至少体现了一个学者和一个炎黄子孙对中国古文化的应有人文关怀,也切身体验了一代“素王”朱熹的韵味人生和人格魅力。
  《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的一生就是要在不停地学习中度过,这和一个人是不是学生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也不应该停止学习和探讨。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雕琢自己的过程,一个不断使自己知道的过程。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到中国古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富有深厚底蕴的。一个朱熹就让我们有这么多的教授、硕博、学者为之倾心专研,那么作为一个后来人,我们更应该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取舍,不能让这种传承之风、研究之路到我们的手中悄然消逝。当然,这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抽象的、需要潜移默化的说词与行为。时代不一样了,环境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在现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情况下,我们强调古为今用,那么什么样的“古”怎么才能为“今”所用?在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第一位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正确对待中国古文化?是否能在浮华躁动的镁光灯下静心地把古文化的精华加以传承和发扬?我们现在每天高调的喊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但是仅用马克思主义就可以建设好吗?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没有错的,但是作为一个具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又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国情。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丰厚深层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对我们国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根深蒂固的。我们要谋求造福于民的社会主义建设,就绝对不能脱离这个社会实际。相反,我们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答案,去寻找与现代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切合点,去实现中国古文化的“现代转换”,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古文化学者、传承者义不容辞的期望和责任。我很同意朱杰人教授的一个观点,朱子的“礼”、“义”等伦理道德观本身是没有错的,朱子的出发点是为了“明人伦,兴教化”,是有益于社会的,只是被封建统治者巧妙地利用了而已。现在我们的社会进步了,变得更加的开明、自由,如果我们能善用朱子伦理道德观的精华,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将大有脾益。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参加这次活动给我的又一个切身体会。我们的这次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坐而论道”,更重要的是我们“起而行之”。在朱子诞生地三明尤溪,我看到了《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天游峰下武夷精舍的“拜师礼”,感受古人师生之间的尊师遗风;在九曲溪上体会“船在水上漂,人在画中游”的怡然心境,体会朱熹八百年前逆流而上,吟咏武夷棹歌的儒雅正气;建阳黄坑的历经百年风霜依然屹立不倒的“考亭书院”;九峰山下祭拜宁静的朱熹夫妇之墓;五夫镇上,听闻朱母莲子教子的良苦用心;江西铅山鹅湖书院殿前,鹅湖之辩历历在目,引领我们对做学问的思考。走在朱子之路上,如今想来,一点一滴还意犹未尽,这些几百年前的遗迹就像活化石一样,穿越历史的沧桑,时刻教化着我,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我个人认为重走朱子之路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我们将学术思想与实践体验融为了一体,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要说朱熹,学了中国历史的有几个人不知道的,但是有多少人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存在着误解,又有多少人对朱熹的哲学思想、教育事迹有过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有几个人可以这样花费人力与物力在朱子之路上去切身体会朱子的一生。由此观之,我们现在的人是多么地不关心传统文化,不了解传统文化,所以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活动的主办和承办单位给予我这样的机会,让我参加这次活动,体会到中国古文化精华部分的可爱和魅力,重走朱熹先贤曾走过的路,感受朱熹的一生的路。这也是一次走进传统文化之路,尤其是在鹅湖书院静坐的时候,就像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坐在八百年前的书院的门前,静心聆听听先贤的孜孜教诲一般。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有来自两岸高校的学长学姐,还有来自海外的一些朋友,本着传承朱子文化的精神,为了共同的文化理念,他们有的人是不远万里来到福建,参加重走朱子之路上的活动,我能有幸与他们相识相知,就是一种缘,我更应该珍惜这份缘。承办方这次的宿舍安排也是良苦用心,特意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师生安排在一起,有助于海峡两岸以及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由心而发的、自由的、全方位的。在学术上,我是作为一个学习者和他们互相探讨,在生活中,我又是作为一个朋友与他们交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德国朋友那里我学会了第一句德语“Guten Tag(你好)”,还有和日本朋友以及其他团体成员的合影我将一直珍藏。我的舍友是武汉大学的哲学博士,为人谦和恭敬,我们互相交流,关于考研,关于教育,关于历史,关于工作,有时我也和他争辩,但是我想正是在这种起伏的友好的交流中我们共同进步了,我们的友谊加深了。我给他讲武夷学院,讲我在学校的生活,他也给我讲武汉大学,我们约好有机会我去武汉大学看樱花,到时请他当导游呢! 七天的时间不长,但七天的朝夕相处却足以凝聚我们的感情。也许是七天以来休戚与共、如影随形的那份快乐让我暂时忘记了离别的不舍,所以当看着离去车上的台湾朋友们向我们挥手道别的那一刻,我会感觉到离别是那么的突然,以至于我还没想好要用什么样的表情来欢送他们,我只是感到我的眼角有点湿润了。我是真的不舍,我们大陆和台湾相隔了半个多世纪,我作为一个平凡普通的学生,与他们相见相知的机会是多么的少之又少。我想,这种以文化为载体的两岸交流是我们海峡两岸学者的共同心声,共同愿望,我自己也盼望着能有机会去台湾感受祖国宝岛的风土人情呢! 我是一个爱好拍摄的人,一个喜欢记录生活的人,我珍惜生活馈赠给我的美好。我很庆幸自己能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下这次行程的全部,那些可爱的人,美丽的风景,细细的感悟,都将成为我这个暑假和人生路上最美的记忆。(黄学文:福建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20 1 2年第五届朱子之路心得感想林俊荣非常高兴,有机会能跟着华梵大学朱建民校长与中文系系主任林素玟教授一同参加第五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的活动,从朱子的出生地、成长地、讲学地、辩论地到墓地走了一遭,心灵的收获非常丰富。
  遥想八百多年前,朱子出生在风光明媚、山灵水秀的尤溪,受家学与环境的文风熏陶,培养了他扎实的国学基础,再经他自身每天努力认真格物穷理做学问,辅以吸收武夷山绝佳的天地灵气,终成一代儒学宗师。朱子生命精神的深远与博大,到现今还深深影响着这个世界,令人不禁神往。
  而在三、四次的朱子学术研讨会上,我听到许多教授及同侪对朱子学精深钻研的成果,不但感悟到朱子学至今仍可在现代社会开展应用,更感佩大家的用功与用心,将学问做得既深入又贴近现实,足令我好好效法与学习的。
  此外,这次朱子之路活动,最令我印想深刻的,就是随队的每一位教授及闽北朱子后裔前辈们戮力无怨付出的热情,心系天下苍生想要提升人类生命至更圆满的强大生命能量,令我深深感动。我曾听过这么一段话:“老天爷最初是想给每个人一样多的智慧,后来老天爷决定把其他人的智慧借一些集中给某些人,就是要他们发挥多的才能去服务其他人。”所以,现在我有能力当老师、有能力读到研究所,我都要心存感谢,并且像教授与前辈们,要找到自己在这世上的使命,然后倾全力贡献己能,提升更多人的生命精神能量,不负老天爷的期望。
  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的,中间总会有挫折、困难与挑战,就像朱杰人教授说的,他也曾一度想要放弃朱子之路的推展,但只要心愿够大、心志够强,解决的方法一定比问题还多,生命总会自己找到出路。就像兰迪教授在《最后的演讲》说的,我们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路上,总会出现一堵高墙,之所以会有这堵高墙的出现,是为了要阻挡其他没那么想要这理想的人,墙有多高,就代表跨越这墙后面的果实有多甜美。我相信,因着教授与前辈们生命能量是如此充沛满溢、他们的心志意念是如此坚毅确定,他们一定可以影响更多人投入他们的行列(就像朱子之路活动就是一种推展这股生命能量很好的方法),汇聚更大的能量,终能跨越面前的任何高墙,看到人类生命更圆满的世界。
  八天的朱子之路很快就结束了,但这条路在我心中才刚刚开始,我要用一生时光好好欣赏沿途美丽风光与细品高墙后面甜美的果实。(林俊荣:华梵大学中文系硕士生)记一段难忘的朱子之路邓玉美八月,阳光正炙,我带着学习的心情奔赴福州,参与2012年第五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八天的行程,走过朱熹成长与讲学的书院,寻访先哲踏过的足迹,寻访一代大儒的浩瀚哲思。一场文化之旅、学术之旅,启迪我心智,让我对朱子学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走在朱子之路上,在缅怀古人之余,我们也在传承尊师重教的精神。
  从朱熹出生地尤溪出发,一路走过南溪书院、武夷精舍、天游峰、九曲溪、建阳黄坑、寒泉精舍、考亭书院、鹅湖书院,也去探访朱熹成长的五夫镇,在朱子巷里仿佛穿梭时空感受到朱熹当年每日讲学往返的情景,武夷精舍意蕴深远的拜师礼以及鹅湖书院的静坐冥思,这些都将成为我记忆中难忘的体验。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一生著述极为丰富,由他编纂、注释、校勘的作品甚多,可说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朱熹为官仅有九年,从事教学约40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朱熹辞官回武夷山,建了一座书院——武夷精舍。朱熹在武夷精舍著述讲学达八年之久,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并在这里完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书集注》等理学著作,各地的求学者也源源不断地聚集到了武夷山。在朱熹的学生中包括了布衣寒士、富家子弟,还有很多人抛弃了功名、家业,千里迢迢地来到武夷精舍学习。从做人的原则、治国治家方略到学术思想,朱熹的影响迅速向世界各地传播,成为与孔孟之道齐名的重要学说。其中有很多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他的光辉。
  几百年过去了,武夷山人至今还喝着朱子的七步茶,吃着朱子的文公菜。朱熹一生与武夷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他的71年生涯中,有50余年时光是在闽北和武夷山渡过的。世人皆知朱熹为理学大师,却很少人注意朱熹在文学上的成就,其实朱熹吟咏武夷山的诗文甚多。未到武夷山之前,我只能读《九曲棹歌》神游武夷九曲。而今天,当我在九曲溪乘着竹筏顺流而下的时候,朱熹的《九曲棹歌》如在耳边回荡: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监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对九曲溪而言,朱熹是这九转山水的知音,开启了武夷棹歌的书写范式,赋咏了武夷山九曲溪的景致,写景也写情,一扫宋诗中「爱讲道理,发议论」的缺陷,也是描绘九曲溪的一幅长卷佳作。第一首为序曲,其后九曲依次写九曲溪的代表性景点,或向上仰视、或朝下俯瞰,时而左右顾盼,时而回望过去。这种视线的变化直接反映于诗作内容,在如歌的节奏里起伏跌宕。九曲溪左右两边全是危岩峭壁,高耸如云,夏天乘筏游溪,凉风迎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我坐在竹筏上享受360度的观景角度,山光水色一览无遗,尘世一切烦恼尽消,恍如进入人间仙境。心随景动,景随舟移,我被九曲溪特有的旖旎风光所震撼,由兴奋新奇转而沉静深思,灵秀的武夷山水,因朱熹点出“武夷山上有仙灵”,增添无限神秘色彩,而武夷山水的神韵,又让多情睿智的历代文人墨客们激发了思想的灵光,写出一篇篇动人的诗文。清清溪水,载着悠悠岁月,带着我的思绪,从现代流向古代,从古代流向未来,从未来流向久远……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朱熹在武夷山留下《九曲棹歌》,描绘了九曲溪各曲最有特色的风景,呈现出山川浩瀚之韵致。武夷山也成为朱子学的发祥地。
  这次有幸参与朱子文化之旅,是对传统文化的朝圣之旅、心灵之旅,我学到的不仅是知识道理,而是最最深刻的生命之学。虽然哲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旧时路,无法亲炙朱子师生们的风采,但此行收获满满,我从学术研讨会上体会到朱子理学的博大精深,从实地探访中学习古人求学问道的精神,从乘筏游九曲中感受朱熹《九曲棹歌》的独特魅力。朱熹的影响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武夷山,越过了朱熹生活的年代,在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邓玉美:台湾华梵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班一年级)朱子之路心得梁嘉芸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2012年八月底跟随素玟老师及同学们一行共10人,参加“第五届朱子之路研习营”,与大陆师生共聚于福建武夷,让我们有机会亲临朱熹出生地、朱熹墓、南溪书院、五夫镇和鹅湖书院等。主办单位也安排了4场研讨会,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大陆学术发展概况,并对朱熹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所以此次朱子之路除怡情养性让自己放松一下,更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
  第三天早餐完后,我们离开福州搭车前往尤溪,参访朱熹出生地、南溪书院、沈樟园,书院古朴庄严,有韦斋祠、观书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筑。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院左侧有古樟树,介绍人说是朱熹幼时所植。
  第四天,是参访风光优美的武夷山。我们早上登天游峰、下午坐竹筏、晚上观赏印象大红袍。天游峰陡直的山形爬得好辛苦好累,伫立于天游峰让我们视野开阔,当爬至半山腰,仰望天游峰游客如织,犹如蚂蚁搬家的景象;俯瞰武夷山九曲溪的景观,九曲溪最具特色的是乘竹筏饱览群山风光。我们乘坐竹筏感受九曲溪的潺潺水流,脱下鞋子享受溪水的清凉,欣赏武夷山山环水抱景致宜人,大王峰、玉女峰可一眼望尽。晚上观赏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有360度的旋转观众席,以武夷山的山水实景作背景,利用灯光、实体投影、千军万马的演员,映入眼帘震撼的画面颇有创意,非亲临现场很难用笔墨形容。
  第五天参访黄坑朱熹墓,陵墓位于丘阜隆起的高爽之处,周围水田,视野开阔。我们在墓前祭拜献花唱诵祭文等。下午,参访武夷山五夫镇。这里,是朱熹大半生的居住地,也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在此生活、著书、讲学长达四十余年,留下不少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和文化遗迹。这里遍布朱子的遗迹:兴贤书院、紫阳楼、朱子巷、朱熹手植古樟和朱子社仓等。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参加朱子之路的重点之一,是两岸学子的论文发表,体现了朱子之路既是文化参访之旅,也是学习之旅,让整个活动更加丰富多元。研究者们发表论文,让我们这些学员对这位理学大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儒学之集大成者,也是孔子之后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经过论文的发表,再由点评老师的讲评,我们得以从更精确的角度去看问题。也对朱熹的学说,朱熹的思想产生兴趣,从而继续钻研。我们很幸运,能得到主办单位为我们提供的这么特殊、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感谢主办单位用心规划此次的学习之旅。回想当初,在要不要参加这个活动的问题上,我还曾犹豫不决过。幸好,我最终把握住了这次机会,让我收获满满,满载而归。透过这次学术参访,我不仅只有多采多姿的回忆,更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谢谢主办单位及参加此次朱子之路,所有的伙伴,让我有这样的机会成长与蜕变!(梁嘉芸:台湾华梵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生)朱子之路心得王文娟本来想要在旅途开始之前细细阅读朱子著作,以便慢慢品味朱子之路的打算,最终因忙乱的行程和纷繁的思绪而打破。索性轻装上阵,放空种种顾虑和压力,轻松踏上这趟早已“心向往之”的旅程,与朱子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会话。南溪一瞥 8月24日,在福州庄重的开营式与三坊七巷的短暂流连之后,我们直奔尤溪南溪书院——朱子之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站。汽车蜿蜒曲折地盘进大山,一路郁郁葱葱,扑面而来的湿润而饱和的空气无不昭示我们逐渐进入一代哲人朱熹的故乡。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的农历九月十五日中午,朱熹出生在尤溪城南毓秀峰下的郑安道(义斋)馆舍西厢房,在这里度过了美丽的童年。7岁以后,朱熹跟随父亲朱松迁居建州(建瓯),之后回南溪的次数寥寥无几。朱熹逝世后,当地县令在这里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赐额南溪书院。哲人已逝,如今所见开山书院、半亩方塘、活水亭、溯源处、观书第等建筑均为后世修葺,装饰一新的外表让人感觉规模初具而稍欠敦厚古韵,“尤溪风月无今古,学海扬帆有后人”的气韵似乎只有通过书院左侧的古樟才能感受些许。由于要在天黑之前到达武夷山,而尤溪至武夷山还有大约三小时的车程,因此我们不得不匆匆地与尤溪告别。
  武夷印象 8月25日一早,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出发,今天行程排得很满,包括武夷精舍、天游峰、九曲溪和武夷宫。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著述、教学近50多年,讲学、创建多所书院,其中尤以“武夷精舍”影响最为重大。淳熙五年(1178)初秋,朱熹与友人共游武夷时,只见九曲溪旋绕曲折,隐屏峰下云气流动,顿时萌发出“眷焉此家山”和“茅茨几时建,自此遣纷嚣”的愿望。经过数年的苦心筹措,精舍终于落成。之后,他在此广收门徒,在“尽有山中之乐”之余与友人、弟子相与酬酢论道。曾就学于武夷精舍学者如蔡元定、黄榦、詹体仁、真德秀、李闳祖和叶味道等人都是一时之选。朱熹也在此地写成大量著作,《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大学或问》、《中庸或问》、《太极图说解》、《西铭解义》、《易学启蒙》和《楚辞集注》等都在此厘定。按朱熹《武夷精舍杂咏诗》所记,精舍布局大致是这样的:在隐屏峰下,两麓相抱之中,有三间房屋,名为仁智堂。左右有两间卧室,隐求室、止宿寮分别为朱熹自己和接待友人住处。左麓之外,有一处幽深的山坞,坞口累石为门,称石门坞。坞内别有一排房屋,作为学者的群居之所,名为观善斋。石门西边,又有一间房屋,以供道流居住,名为寒栖馆。观善斋前,还有两座亭子——晚对亭和铁笛亭。而在寒栖馆外,则绕着一圈篱笆,截断两麓之间之空隙,当中安着一扇柴门,挂上“武夷精舍”的横匾。学者讲书、肄业、琴歌、酒赋,莫不在此,自有一股平易冲淡之乐。当时的建筑如今早已毁弃,仅留存后人瞻仰的两庑亦是清代所建。现代复建的构筑轩雅宏丽,虽然不似当年简陋自然的清幽,但五曲东岸溪水潺潺,隐屏峰南峰峦耸立,古树荫郁,风景自是十分优美。漫步于竹柏丛蔚、屋舍亭台之间,犹可想象被誉为“道南理窟”的一时盛况。庄严地行过敬师礼后,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朱子家训》,在晨风中送去遥远的虔敬。
  武夷山势雄深磅礴,既有绝壁高峻,又有奇秀山石,曲折溪流,因此“一舍而近”的武夷对于居于五夫里的朱熹来说,便确如韩元吉所云“若其后圃,暇则游焉”(《武夷精舍记》)。我们也效仿当年的朱夫子,一登天游后再泛舟九曲。登天游峰,可一览融秀丽与险峻于一身的武夷风光;而乘筏飘然而下九曲溪,则会使你真切地感到“山下寒流曲曲清”的美不胜收。“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欣赏美景之余,似乎又感受到了朱熹晚年抱负未酬只能优游山水、一意著述,“林间有客无人识,诶乃声中万古心”的复杂心境。在快到终点的时候,溪流陡然变窄,两边河岸树枝斜出、水草丛生,恍如进入丛林河道的感觉,相比先前,倒有一番原始景致的美。
  下了竹排,我们来到武夷宫。武夷宫原是朱熹47岁时所监管的冲佑观,朱熹曾在此多次讲学。如今,除了一块在老乡家中搜罗的宋碑之外,殿内只罗列着武夷山历史名人的图片介绍,中间的大殿则另类地陈列着武夷远古人类遗迹,不得不让人感叹斗转星移之后的沧桑变换。建阳遗韵 8月26日,我们前往朱熹墓拜谒。朱熹及夫人刘氏合葬陵墓座落在建阳市黄坑镇后塘村大林谷,墓址为朱熹生前所择,据说位于丘阜隆起的高爽之处,背倚九龙岩,周列水田,视野开阔。然而我们在“萃如亭”(俗称下马亭)下车后,便见上山的小路环绕苍苍松柏,气氛庄严而肃穆,与卵石垒砌的凤字形朱熹墓的质朴无华,形成强烈对比。一代哲人长眠于此,八百年沧桑一晃而过。先贤永逝,物是人非,而他们所建树的文化精神却源远流长,永耀中华。焚香、献花、唱诵祭文,这一刻,不只是缅怀的思绪,还有无比的敬意在心间静静地流动。直至默默地走下山来,仍有感味留存其间。五夫心曲下午,我们来到五夫朱子故里。三株百年的红豆树,荫天蔽日,绿叶婆娑,把古老的紫阳楼隐在岁月深处。14岁时便遭受丧父之痛的朱熹跟随母亲迁往五夫,投靠父亲的生前挚友刘子羽,并师从三先生胡宪(籍溪)、刘屏山(子翚)、刘勉之(白水)。刘子羽为朱熹母子构筑紫阳楼,从此朱熹定居于此处。三先生的精神风韵在朱熹身上的遗存,从晦堂里悬挂刘子翚的训示“不远复”便可窥知。而紫阳书堂前“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的楹联,依然激励着世代莘莘学子。韦斋、晦堂,紫阳楼,就是这座整洁淡雅却丝毫不起眼的院落,有着“开海滨之邹鲁,接伊洛之渊源”的盛誉,承载着太多的古往今来。
  朱熹在五夫开始人生的起步和最初学习,直至晚年迁居建阳,一共度过了近50年的光阴,五夫镇遍布朱熹的脚步和身影。从紫阳楼外不远朱熹挥笔写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半亩方池和灵泉,到兴贤古街讲学授徒的兴贤书院,再到紫阳楼与兴贤书院之间的必经小巷,点点滴滴无不在诉说着这位伟大哲人的不朽生命。如今,半亩方塘已经干涸,而灵泉依然汩汩流淌;曾经兴贤育秀,意欲继往开来的书院也在短暂的凋敝寥落后重建得气度恢弘,但终究是斯人已远;只有那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在黄土垒成的高墙的夹缝中显得更窄更长。小巷上的石块圆润光滑,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述说着这八百年来的所见所闻。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朱熹求学、会友路上的足音,只是这声声足音,正如同我的茫茫思绪,诉说的不知是谁的心曲……鹅湖遐思 28日上午10点,我们到达江西铅山鹅湖书院,这是朱子之路的最后一站。如今书院的外围已经看不到古人所描述的石山作屏、重峰叠峦、飞瀑倾泻而下的胜景,青山依然环抱,门前田野农舍,一派自然风光,似乎又回到了晚唐诗人眼中“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的意境。只有书院内葱茏古木、曲径流泉与泮池莲香让人无限遐思,白墙、黛瓦、红枋、黑柱的古朴典雅,也仿佛还在提醒世人这里曾有过的宋代书香。鹅湖书院由淳熙年间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的“鹅湖之会”而闻名于世。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和陆九渊的分歧,使两人“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由此之故,原鹅湖书院后面的四贤祠,内祀朱、吕、二陆牌位。题着“顿渐同归”字样的匾额,与书院前排建筑中所悬“道学之宗”的御匾正遥遥相对,似乎暗示着“道问学”和“尊德性”这一分歧的尘埃落定。如今四贤祠已圮多年,现存牌坊、泮池、后殿、厢房等建筑为清代所重建,泮池两侧的厢房内,尚存明、清两代古碑数块供人凭吊。那深深浅浅的刻痕,带着点点斑驳,无声地讲诉着往事,任由人去揣摩、读解。惟有书堂里学子的静坐默观,杨儒宾、朱杰人两位老师的殷切指点,清晰印证着哲人的遗产在今日的传承与延续。
  六日的行程就此匆匆而止,看似走马观花,我却相信绝非风过无痕。因为在青年学子的心间,早有一颗种子悄然地洒下,稍待时日便能发芽、壮大。昔日辉煌早已远去,或许“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的心态更能给予儒学精心的培育与呵护,以便在今时今日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浓浓朱子情海峡一家亲——记我的朱子之路何伟民 “浓浓朱子情,海峡一家亲”,当盼望的日子如期而至,油然而生的强烈感情充斥着自己的看似平静的内心,内心不断泛起涟漪,这或许是别一般的感觉。虽说旅程充满了身体劳累,却也精神百倍,喜悦之情自然流露。人——两岸四地同胞、外国友人福州的夏天,是艳阳高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总能嗅到热度的味道。我们的热情却也并不亚于福州的天,朱子之路开始启程。
  印象之最深刻在于参与其中的人,西方现代哲学有话语谓之曰,参与世界变化的是当下活生生的人。西方之哲人马克思也曾表述说,人的参与是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第一原动力。由于自己地域的缘由,我们几个参与了接待来自两岸四地和世界各地的朋友。这次也是鄙人平身接触到台湾同胞最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外国友人。在未来的一周里,作为研习营的学员,我们将一起吃大锅饭,同宿一个地方,一起出发,彼此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自然不在话下。
  印象之一:23号晚上安排了自由活动,于是乎我们就跟宝岛台湾的同胞一起来了福州“著名”的夜市之一学生街。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逛夜市不是我们此行之唯一目的,而是通过此行达到相互之间彼此进一步的交流进而建立相互间的友谊,同时,通过自身的表现展现大陆的风貌,让台湾同胞更深一步了解内地。我们也感受到了,两岸学子通过朱子之路有幸结识,相互之间交流切磋,更重要的是在承袭同根同源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欣喜,两岸归于一统指日可待! 印象之二:因缘际会的情况下,外国友人之一的日本朋友虽说不是劳苦奔波,但是至少是风尘仆仆从东京来到福州,我带领她去吃了福州的荔枝肉饭。在接下来的日子,我还跟德国的友人等通过朱子之路研习营的授旗仪式等各种活动进行了交流。令我感到开心的事,我意想不到在国外有如此之多的人在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我们当然也希望通过更多的活动能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当然中国也要更好地融入世界。至于说跟内地的学员,我们彼此之间都有相同的求学背景,有时候我们通宵达旦,秉烛夜谈,上至国家大事,下至黎明百姓之事,其乐也如此! 在和来自世界各地友人、台湾同胞、内地同学们的交流中,确实增益不少,开拓了眼界,也增进了我往后学习生活能以不同的方法与角度去思考应对,更在精神上加强了对于自己祖先的认同与肯定。礼——不学礼,无以立印象之一敬师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一直以为幸运女神都在眷顾着我,就在来到武夷山的当天晚上,来自台湾的黄柏翰老师和朱金得老师告诉我,第二天在武夷精舍的首业式暨敬师礼将由我作为营员代表参与整个过程,这是多么无比荣幸的事,我十分乐意接受,同时顿然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为此,当天晚上,朱金得老师把我叫到他宿舍,面授机宜地教授了敬师礼的演练过程,为了这个庄重的事,我当然回到宿舍要反复练习,不知疲倦直至深夜,大脑依然兴奋。
  早晨的曙光如期到来,感受到今天之武夷山的天气格外清新,这时才完整地体验到朱子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如此之亲切。虽说祖国河山一片美好,可这是的我还是无暇顾及,紧张在所难免,但始终有周姐姐的指点,感激不尽。
  期盼的时间来了,根据《朱子家礼》的模式,朱子之路始业式暨敬师礼开始,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这是却能听见自己心脏在跳动。作为主祭的我一步步根据程序进行,一开始,类似于西方宗教“唱诗”般恭读了祝文,这可是花费了我整整一晚时间速成,相比有些人要培训一段时间还算满意,祝文是如此之唯美,唱起来也琅琅上口,可以说深受感染,似乎一霎那间我忘记周遭的一切,朱子就在我的前方,巍峨的形象矗立不到,深为震撼,祝文摘抄“维公元2012年岁次壬辰年,8月25日吉日良辰敬师日,恭值第五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始业式,学员代表何伟民率参礼学员等,敬设学子求学敬师礼,谨以文房四宝、戒尺、智慧笔之仪,敬献于至圣先师孔子暨先贤朱文公前曰:‘维先师德侔天地,道贯古今;有教无类,德泽生民’……”;尔后,敬献了文房四宝、戒尺、智慧笔等至先贤朱文公案桌,深刻理解“敬”之内涵,虔诚之形式,过程表面看来异常淡定,珠子大的汗却一直往上冒;往后,是行拜师礼和向老师呈释菜六礼并由还是由我敬献敬师卡片,深感一日师恩百日亲,“师者,启我心智,迪我情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今日我们与师友会聚武夷,谨以此敬师贺卡,礼敬孔子、朱子及朱子之路的老师们……。”后由台湾杨儒宾老师接受贺卡,并由老师回赠朱子孝母饼,仪式到此也接近尾声了,最后由研习营全体师生一起诵读《朱子家训》,那齐整悦耳的声音声声穿透心灵,加上武夷精舍的富有沧桑感的构造,此情此景,天地人合一,朱子大概也是在这样的环境继往圣之绝学,“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不断在耳边回荡着。
  一个仿照古礼的仪式结束,却也无法平复内心的涟漪,也表达自己内心的敬意,整个过程是庄严隆重,经历这个过程的洗礼,仿佛自己一夜长大,有陶渊明所说“豁然开朗”之感受。正如我后来又有如此的大的荣幸结束了东南卫视的采访说道,“首先,我自己是第一次真正完整意义上学习了整个敬师礼的过程,而这在台湾宝岛传承得比我们好;其次,我通过这样的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我们更好地去学习体验朱子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今时今日,当整个社会日趋功利,生活的人们也无法宁静致远,浮躁不堪,如何退却心中的不安以求内心的安逸,或许这样的仪式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形式与内容相一致,也可以让每个人以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诉说对先人的虔诚敬意。
  站在武夷精舍的大堂,久久不愿离去,大堂正面悬挂孔子圣像,下面是正是做授业状之朱子的仿真雕像,大堂两侧仿照古代学堂一次排开几排学生在如此如醉的听课,不由得自己也跑到其中一个座位聆听起教诲来了,不觉灵魂出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概朱子有这种使命感,我们后学晚辈也应不仅学习理论知识,也需一直奔走在路上,社会的进步需要有人去开创。
  印象之二“昏礼”:当然我们在朱子之路上也聆听了朱杰人老师对《朱子家礼》中关于“昏礼”的表述进行了现代性的阐释,进而在自己公子的身上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式婚礼,取得了极大的反响,获得不凡的响应。或者说,当今天充斥着西方各种文化之时,我们是否应该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宝库的儒家思想从书斋走向实践,重建自己“礼俗”的文化。在这个方面上看,朱杰人老师可以说是“始作俑者”,我想,我们需要更多更多的人去践行,“古为今用”才不会成为一句空口号。
  印象之三祭礼:黄坑大林谷,朱子墓,南宋著名理学家的栖息地。碑上刻有“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一路上,山路十八转,蜿蜒颠簸,来到了大林谷脚下,真真好气派,空气清新。沿着鹅卵石砌成的小路,“曲径通幽处”,朱子慕映入眼帘,小有诧异,全部用鹅卵石砌成,别具特色。
  相似的过程,整个过程,庄重肃穆,又一次人生的洗礼。朱子已离我们而去八百多年,可墓地还在,给我们一个凭吊的地方。我们借以凭吊的祭祀之礼,要的是“祭神如神在,祭如在”,尽管这仅仅是一种仪式,可不是恰恰是需要这样的一种仪式才能承载着我们对千百年敬仰的朱子之情感啊!焚香,鞠躬,祭文,绕墓……其中的过程承载我们对朱子的诚心敬意。
  时间不多,我们也要走了,可依然不舍,一步三回头,徐徐移步,墓地慢慢消失在视野当中,然而那过程却也历历在目,久久难以忘怀。
  印象之四静坐:风尘仆仆赶到江西铅山县的鹅湖书院,那里可是承载着千百年中国学术争鸣的地方,我们久盼那段朱陆之间会面,更想重温设想当然的盛世画面。
  古书院当然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钢筋水泥的建筑,不过透过这样气息,我们还是能感受到那段我们引以为豪的历史,漫步在书院,触摸着残存的足迹,不觉地,朱陆的论辩不绝于耳,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展台当在于此。“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可是,我们依稀能领略到当年胜景。
  最“刻骨铭心”莫过于在书院讲厅中安排了静坐活动。开始之前,杨教授还专门为我们梳理了儒家固有的静坐传统,并阐释了儒家的静坐活动并非等同于佛老式的超脱修行,虽说形式上似乎相像至极。借此在静坐之前静坐知识有预热。尔后,进行了二十分钟的静坐沉思,也许《近思录》根源于此。夏日是炎热,人心是疲惫的,工作人员的走动声,可这一切也无法阻止我们暂时忘却心中的烦恼,在某一刻主敬涵养,全神贯注,凝神专注,达到个体的超然状态。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表明说,礼是一个人称其为人的根据,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道德律令。当然,还要做到“礼之用和为贵”。景致——这边风景独好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祖国山水无限美好,风光无比迷人,山水如画,让人如痴如醉,久久沉浸于此。
  朱子之路研习营开营于福州,作为诞生近代思想家林则徐、严复等之地福州,可谓人杰地灵。三坊七巷虽说已然熟悉,但以研习营的学员重新静静体验这段明清建筑群,还是别人一般风味,虽说充斥着浓浓的商业气息,已然能透过这建筑看到这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情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文公也承袭了朱子的儒家伦理,我们也正沿着林则徐继往开来。
  第二天一大清早,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朱子的出生地尤溪,我们感受到了那里淳朴的乡风,深厚的文化底蕴,看到了朱子离开尤溪所种下的樟木树,朱子逝去,可樟木还在,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南溪书院,拜谒了朱子,也认识到“坐沙画卦”、“悬灯问学”等成语的出处。
  武夷山当然是景致中的重头戏,学者蔡尚思曾说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参观武夷精舍,重现当年朱子授业之情形。不过能错过的当然是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大概没有身临其境,你无法想象这山水的奥秘,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山川,而溪水婉转又奔放,自然就能理解朱熹《武夷棹歌》:“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武夷山突兀展现,颇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产生的意境自然也不尽相同。山环水绕,层峦叠嶂,寒流潺潺,甚是惬意,此情此境,有远离尘嚣之意,庞大的理学思想浑然天成,在此讲学、谈琴唱歌、饮酒赋诗,实在妙哉! 随后,研习营来到了五夫镇,一路上都是盛开的荷花,好一片荷塘月色。走访了朱子故居“紫阳楼”和兴贤书院等地,了解了朱熹“静我神”的修身理念,“读书、循理、和顺、勤俭”的四本治家理念和“兴贤育秀”,“继往开来”的兴学理念。记忆最为深刻还是被朱杰人老师称之为“中国哲学小路”的鹅卵石铺成之朱子巷,朱子无数次行走过的巷子。踏上这条路,我们都静心观察,沉浸在其中,谁也不愿开口讲话,好似朱子当年,时而闲庭信步,时而疾步向前,在思索着什么。我们也试图追寻他的足迹,也跟着思考也些什么。路一下就到了尽头,可心中的路却也无限延伸,记忆中的朱子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
  朱子之路已然结束,可真正的朱子之路才刚刚启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仅要走在朱子之路,更要领悟并贯彻朱子之理学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我们要义不容辞承担起这个任务。武夷山间,九曲溪上,船夫的篙声棹歌回荡着,我们一直走在路上…… (何伟民: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10级硕士)朱子之路惊艳三部曲杨丽娜飞机画过晴朗的天空,隆隆的引擎声,领着一群学子走入朱子的生命轨迹,是这份不可思议的奇缘让我们相遇在八百年后的时空,一起重走大师的理想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之路。首部曲——缘聚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因遇缘而产生果,这一会在许多巧遇下,我们的善因结了善果。当老师告诉我们朱子之路的信息时,心中犹豫了一会儿,八月二十二日启程,二十九日结束,面对三十日就要开学上班的教师,时间压力真的好大。话虽如此,我仍然决定带着青涩、不成熟的论文,抱着学习的心态参与这次盛会。
  遇见许多学员,顶着“资深领导”、“教授”、“博士”、“硕士”的光环,让我这个硕一新生好胆怯,相对的也享受被照顾、呵护的礼遇。从发起人、领队和筹划小组、工作人员的身上,各个散发出强烈的使命感,大伙们将朱子视为“心肝宝贝”不容有丝毫的伤害,这份热诚感染了与会的大众,能参加这趟朱子之路真是与有荣焉,由衷的感谢此行幕前幕后,出钱出力的所有人。“彩虹之所以美丽,是因为背后有阳光和小水滴。”此行能圆满,是因为有大家的付出。二部曲——体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此之前个人并不觉得仪式的重要性,总认为只要心存恭敬,表现于外的态度一般既可,不必太讲究。今天在“朱熹园”行拜师礼时,学员们穿着制服,排着整齐的队伍,透过司仪的引导,全体一起行三鞠躬礼,虽然只是简单的敬礼,心情是庄严恭敬的,在此领悟到:“自重而后人重”内在的念头可以带动外在的行为,外在的仪礼能引导内在的思考。此生于心而行于外的自然表现是相辅相成,彼此互有灵动的。
  “路要自己走”,不管多么困难,坚持到底才是成功的唯一办法,走在天游峰的石壁上,几乎要放弃了,但是心中不断的告诉自己要坚持,大家能走,为什么我要退缩,咬紧牙根,一步步艰难的爬上那两人身形宽的窄梯,走在陡峭的山壁上,远观像一群蚂蚁在爬山,还真壮观。此时念头一转,想一想,比起当初在如此险恶的岩壁上开路的人,现在爬山的人又算得了辛苦吗?当时他们带着工具,从无到有都做到了,何况我只是个走在前人辛苦开凿的道路上,有什么资格叫累,汗颜啊! 进入武夷山景区,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山壁,白天有白天的景观,夜里有夜里的梦幻。“心——决定茶的味道”,一声嘹亮的吆喝,划破寂静的夜,大自然的舞台正演出一出精采的戏码“大红袍”。透过灯光、音乐的效果,呈现出令人震撼的感受。坐在旋转观众席上,每转一个方向,就是一回惊奇,一会儿出现在远远的山壁,一会儿又行驶在潺潺的溪面,在最后还品上一杯盛情的茶。如此色彩缤纷惊艳连连,令人目不暇给,这种多层次的艺术感受,就像是洗三温暖后再啖美食般,通体舒畅有说不出的满足。“心——决定茶的味道”,一句多好的词呀!就这句话拨动了我的心弦,“心”无远弗届,可以发动我们一切的行为,去达到理想境界。朱熹的修养功夫论;“涵养持敬”和“穷理致知”,指出“存心”而后“穷理”,“穷理”而后“敬心”。心力大过脑力,凡事存乎一心而已,用心就无愧。三部曲——回归“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结束是另一个新的开始,经过八天朱子教育思想的洗礼,其中教授、研究生一篇篇精彩的论文,以及朱会长一句句深深的叮咛:“要孝顺父母啊!”真的受用。白鹿洞书院的教规,第一条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高的学问,终究要能利益百姓。“家”是每个生命诞生、成长的地方,对这养育、教育我们的父母都无法尽孝,幌论其它了。
  古清美在《宋明理学概述》中,说明朱熹的教育思想,做学问的顺序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修身的原则是“言语忠信,行为恭敬诚实,克制欲望和愤怒,改过向善”,处事的原则是“讲求义理、坚持正道而不计较功利”,待人接物的原则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就从我们最亲的亲人做起,落实五伦教育,从小学、大学,一路走入朱夫子形而上的学问,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回归到中国哲学研究的范畴,以“生命”为中心,以“实践”为方法。而朱夫子用其一生实践自家的学说至死不休,是为天下学者的榜样。除了赞叹!还是赞叹!个人在此为朱子之旅划一个完美的休止符,期待来年有更多的学人一同学习与成长。(杨丽娜:台湾华梵大学硕士生)2012年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心得余淑玲第一次参加这类型的学术交流参访团,第一次见到有这么多年轻的、术业有专攻的学者与学子们。在论文的发表会上,他们的专业与保存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令我敬佩。做学问,非一朝一夕,像牟宗三先生儒者大师的风范,使我景仰,他一辈子埋首于学问,物质于他,似乎是身外物,这与当今物质至上的时代,形成一明显强烈的对比。而朱熹于当代,亦有读书人的高风亮节,我想这种高风亮节的风骨,处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属难能可贵,他的学术成就——理学,自不在话下,于此,不多加论述。反观,朱熹留给后世子孙或是我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那是无价的瑰宝,也是值得我们努力探寻与深入了解的。
  第一次真实感受到“保存并发扬中国优良的固有传统文化”不是一句口号,以前,我认为这只是一句印在书里的“死话”,没有任何生命力、更不具任何意义。然而今天,我到了福建,并参观了昔日与朱熹有关的处所与其当时所行之路,再加上听了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杨儒宾语重心长的讲话,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杰人的中肯深切的谈话后,对于”保存并发扬中国优良的固有传统文化”这句话,有了不同的感悟。我们现代人对于旧有的事物,尤其是年代与我们相隔遥远的,若只是在纸上游走凭空想象,是很难发出思古幽情,更遑论能够有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参与这次研习营的学员们,都是与朱子之路有相关连的人员,他们不是学术研究与朱子有相关领域的学者、学子们,就是朱熹的后代子孙,因为有了这一层“与朱子有关系”的因素,加上能够实地参观、论文发表,学员们也因此容易有所感,如此朱熹的思想精神、学术内涵,才能被学员们融会吸收,甚至于日后能够被发扬光大,这不正是举办朱子之路的目的之一吗! 也许是因为朱熹于政治仕途上的波折不顺遂,而成就了他在学术领域、教育方面的伟大贡献。朱熹的仕宦之途只有短短的几年,其余一生家居于福建,而他最喜欢以教授学子为乐。朱熹先后建造了三处精舍,公元1170年于福建建阳县其母墓地旁筑一寒泉精舍,公元1183年于武夷山建造了武夷精舍,公元1194年在建阳考亭所建的竹林精舍。这三处精舍,其中寒泉精舍的结构、原址均已无法考据。武夷精舍位于武夷河九曲之第五曲,风景绝美,朱熹实际在此讲学八年左右,因为极爱武夷山水,他前后往来于武夷山间,时间长达40年之久,于此时期,朱熹歌咏武夷风景的诗文也最多,十首武夷棹歌便是其中作品之一,而其武夷精舍也早已成为学术中心了。甚至民间还流传着狐狸精丽娘的传说,由此可见,当时朱子的影响已深入民间。公元1192年,朱熹于建阳考亭建造考亭书院,又于公元1194年,在考亭书院东边盖了竹林精舍,以供学子居住。朱子病重时,精舍学子来探访,朱熹说:”误诸生远来”,由此可见,考亭书堂与竹林精舍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在朱熹之时,大致学子们居住的地方称为精舍,而精舍与书院又合称精舍,因此,精舍与书院两种名称,经常是可以互换的。
  朱熹除了建造三处精舍外,另外也重建了两处书院:白鹿洞书院及岳麓书院,至于修复岳麓书院的工作有无完成,目前缺乏证据可供证明。无论朱熹是建立精舍、或是修筑书院,皆有助于其学说的开展,同时亦能弘扬朱子之学,光大朱门,精舍、书院也是朱子学说、思想得以传布的路径,其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觑。(余淑玲:台湾华梵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班)行朱子之路——古道照颜色王槐平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文化之旅,两岸四地的学人源于对朱子学的热爱而相聚于斯,以论坛、研讨会为经,以朱熹成长、讲学地为纬,追寻先哲的足迹,一步一脚印的行朱子之路,悟朱子之道,思古之幽情,点滴在心头。研习营以武夷山为主轴,参访了朱熹的出生地——尤溪,成长地——五夫,讲学地——武夷山,辩论地——鹅湖,长眠地——黄坑,以最贴近一代大儒的文化底蕴,试着参透其理学的思想脉络。朱熹出生于尤溪,一生在福建建安、武夷山区居住前后长达五十余年,武夷山的奇秀山水、盛产茶叶,朱熹生活在山麓九曲溪畔,在琴书相伴,以茶当酒,过着清淡俭朴的生活。而我们在九曲溪乘着竹筏顺流而下,从九曲到一曲,一路行来,浑然天成的美景尽收眼底,遥想当年朱熹创作武夷棹歌之时空背景。他隐居武夷山,著述立说,以茶穷理,写过多首茶诗,其中一首《咏茶》诗,记录他蛰居的生活: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手自栽。
  地辟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啜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迭翠成堆。诗中道尽了他在武夷的山居乐趣。也常藉品茶喻求学之道。他说:“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即甘,茶本苦物,吃过即甘。”他认为学习过程中要勤下功夫,苦而后甘,始能乐在其中。至于后人争论不休的究竟茶的味道是甜是苦?套句《印象大红袍》戏剧里的经典名言:“你的心决定了这一杯茶的味道”。
  在朱子之路的行程中,一共参访了四个书院,别具意义。书院是宋代文化重要的象征,是儒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和教育的中心,这些书院大都盛行茶道,朱熹以理学入茶道,以茶喻理独树一帜,深得茶道之要旨。出生地——尤溪(南溪书院) 此地因朱熹的诞生而闻名遐迩,南溪书院古朴庄严,正堂中立了朱熹的塑像,两旁则是朱熹手写板联四幅:“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相传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千古名句的半亩方塘即指此处。成长地——五夫(兴贤书院) 五夫镇位于武夷市东南部,是个纯朴而宁静的偏壤之地。这里不仅是“白莲之乡”,还是朱熹从师就学长达四十年的理学思想的形成地,此地留下了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等历史遗迹。朱熹曾在兴贤书院讲学授徒,“兴贤”其名之由来据说是“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书院内可见仿朱熹笔体书写的“继往开来”等各式楹联。朱熹从十五岁起就在紫阳楼定居,居住五夫五十年,每当求学或寻幽问道,都要经过朱子巷,巷多曲折,伴随两侧古屋高墙,古巷中每每回荡着朱熹求学的足音。讲学地——武夷(武夷精舍) 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位于九曲溪畔,是朱熹完成《四书集注》并以它为教材创立学院、广收门徒、著书讲学、培养人才的摇篮。朱熹的理学思想由此传播,当代著名的学者都曾就学于武夷精舍,一批理学家也相继在此择地筑室,读书讲学,有的还以“继志传道”为己任。由于朱熹及其门人在教育实践中的积极努力,当元朝统一中国后,朱子学被朝廷定为一尊,成为文化的正宗,达七八百年之久,这些成果都是奠基于武夷精舍、兴教传学打下的基础。辩论地——鹅湖(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的铅山,淳熙二年,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四人会讲鹅湖寺,各持己见,相与讲其所闻之学,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堪称典范的学术研讨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而这次辩论的火花也照亮了理学发展的前景,后人在他们聚会的地方建了“四贤祠”作纪念。我们虽未能躬逢其盛亲见古人雄辩滔滔的盛况,但在书院前静坐,聆听华东师范大学朱杰人教授语重心长、慷慨激昂的述说“朱熹思想的当代意义”,面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身为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令人动容。透过书院的文化巡礼,研讨会的论文激荡,出生到长眠的生命栖息、遵循古礼的敬师祭拜礼以及墓前献花唱颂祭文,本团团长也是精神导师的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总是能适时的提点迷津,为我们解惑。朱子之路是与众不同的,诚如杨儒宾教授所言,这一条路的开通是经过多少人的开疆辟土、耕耘付出、才得以顺利成行。我怀着感恩的心,行朱子之路,感觉圣人微笑同行,而那美好的典范已然深植我心。(王槐平:台湾华梵大学中文系硕士班)第五届朱子之路的报道吴吉民 8月23日上午,在美丽西湖边的福建会堂国际厅传来铿锵有力的宣誓: “我在进入朱子之路时,我将要尽可能地维护朱子之道:在朱子之路上,我将要给我的师长应有的崇敬及感戴。我的同学应视为我的手足;儒家终极的关怀应为我的首要顾念;我将尽我的力量维护朱子之路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即使在困境之中,我仍循礼崇德;我将要凭著朱子之学发扬朱子文化、传承朱子教育;我郑重地、自主地并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约定。” 随即,会堂上的领导,专家、学者报以热烈的掌声。参加这次宣誓不仅有中国大陆的教师和学生,还有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日本、德国的师生,可谓是国际性的宣言。这是2012年第五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的师生在进行始业式。这次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福建闽学会,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世界朱氏联合会主办,由大陆师生39位,台湾师生24名,德国学生2位,日本1位共约66名组成朱子之路研习营,他们来自中国大陆的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武夷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台湾的华梵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中央”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二十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是这次活动中参与单位和人数最多的一次。
  汇聚有福之州,举行始业典礼 8月22日福州的秋日特别艳丽,两岸师生齐聚福州凤凰假日酒店,在小会议室举行见面会,世界朱氏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向,闽北朱氏后裔联谊会会长朱土申,台湾华梵大学校长朱建民,世界朱氏联合会秘书长朱金得,会见了全体师生并在主席台就座,朱土申会长说,朱子之路已成为福建省一个著名的文化品牌,他代表朱熹故里的东道主热烈欢迎两岸各地的师生参与这次活动,希望大家沿着朱熹当年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多看看,多想想,感受圣贤的魅力。世界朱氏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向代表世界朱氏联合会对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诚挚的问候。他说,世界朱氏联合会全力支持朱子之路活动,到现在已经举办了四届,每届都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并预祝第五届朱子之路活动圆满成功。接着,朱建民校长,杨儒宾教师均作了发言。会后,两岸师生们相互作了自我介绍,相互认识。这次见面会所议定的各项议程为以后几天的行程奠定基础。
  23日上午,西湖边的福建大会堂国际厅金碧辉煌,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师生,和参加“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在这里举行了“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2012年朱子之路研习营开幕式”。大会由福建省社科院副院长黎昕主持,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陈桦,中共福建省委原副书记何少川等省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何少川在大会发言中指出;朱熹的一生,遍注群经,推二程为正宗,集理学之大成,在东亚世界长达800多年时间里都有重要影响。他创立的考亭学派对教育作出重大的贡献。在当前国家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加大对朱子学的研究,树立文化自觉,加强对文化的自我创造,推动21世纪新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桦副省长对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及参加第五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的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欢迎。陈副省长首先介绍福建省今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指出,福建历代圣贤辈出,朱熹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我国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传统文化,重在创新,要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目前,福建正在加快文化建设和发展,必将成为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中的一部分,希望研习营的师生们多走走,看看,对福建文化的发展提出有创意的建议。
  台湾华梵大学校长朱建民在会上作了发言,他指出;福建和台湾隔水相连,血脉相依,马英九先生在祭黄帝陵时提出了台湾文化的根源就是福建的朱子学,但朱子学的影响不仅只在台湾地区,而且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都有影响。朱子之路今年已经是第五届了,两岸三地的师生一起来共同缅怀我们的先贤是件可喜可贺的大事,但是,朱熹的荣誉我们不能独享,我们还必须继续往安徽、江西走下去。
  安徽朱子研究会会长秦德明先生在会上作了发言,他指出,朱子学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两岸三地因朱熹而相连,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发展,共同研究朱子学;安徽在朱子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徽学中的新安理学就是对朱子学的一个贡献。
  接着,朱子研习营的师生在主席台前列队,迎接朱子之路研习营的旗帜进场,开始了始业式的典礼。由大陆的学生、中国台湾学生、以及德国学生组成引旗小组,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下,缓缓地进入会场,交给了杨儒傧教授,由杨教授传递给接旗小组,展旗飘扬,标志第五届朱子研习营正式开始。完毕,参加始业式的全体师生面对全体领导和嘉宾宣读《朱子之路宣言》,展示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始业式完毕后,会议进入了下半场的“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教授高令教授作了专题的学术报告,高教授认为,朱子学东亚文化的新体现,拨千年之乱而反正,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朱子学诞生孕育着近代文明的契机,朱子学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所采取的模式,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公式。台湾师范大学杨儒傧教授从东亚的视角下,论述了朱子学的现代性的因素,并指出,东亚的现代化必须追溯到宋代,以及理一分殊对现代文明建立的作用等。
  下午,研习营师生们参访了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他们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和福建近代商业街,为福建开近代之先河而感叹。参访尤溪故居,缅怀圣贤童年福建尤溪县山青水秀,是朱熹的出生地。24日上午,研习营师生们从福州来到地处尤溪县城的朱熹园,参观了朱熹8岁时种下的樟树。岁月如梭,沧海桑田,昔日的樟树历经800多年,今已根深叶茂,树干可十人合围。不知在谁的倡议下,师生们手牵着手背靠樟树围成一圈,以此行为来缅怀一代圣贤。接着,师生们参访了朱熹出生的故居,并列队向这座诞生了划时代圣贤的“圣地”三鞠躬,以此表达崇高的敬仰。在故居正对面的广场上,引人注目的是朱熹名句中的“半亩方塘”的建筑,有意思的是,“半亩方塘”在朱熹生活过的地方均有纪念建筑,除尤溪外,有武夷山五夫镇的“半亩方塘”,还有武夷山景区水濂洞的“半亩方塘”,各地都引经据典地证明这个典故就在本地。那么,朱熹诗句的“半亩方塘”到底在哪里呢?也许永远都是个迷。在故居对面河滩上还有八卦洲遗址建筑,据尤溪群众说,这就是朱熹小时候在这河滩上画八卦的地方,因此名为八卦洲。此外,师生们还听导游讲解了朱熹诞生时出现的自然异象,并好奇地四处张望当年出现异象的山脉。如果这些都是传说,无法可考的话,那么朱熹的“问天”之说确实是有明文记载在尤溪的,可惜就是没有“问天”处遗址可供缅怀。师生们还参观了朱松在做尤溪县尉时衙门遗址,在遗址上还耸立着民国时卢兴邦亲笔题写“韦斋旧址”的石碑。为一个传统时代的官吏衙门立碑,也许只有朱熹的父亲有此殊荣,可见朱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下午,研习营的师生们从尤溪进入武夷山市,南平市政府举行宴会招待研习营的全体师生和宗亲贵宾,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山鹰出席了欢迎晚宴。
  恭行古释菜礼,重温尊师遗风 25日早,师生们在武夷山景区朱熹园举行敬师礼(古释菜礼),这个礼仪是800年前朱熹在武夷精舍、屏山书院、考亭书院等地率领学生向孔子等先师行拜师礼常用的仪式。现在,研习营60多名的师生要在这里追溯圣贤遗风,重温拜师礼仪,场面庄重而肃穆,还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礼。
  8点39分,2012年第五届朱子之路首业式暨敬师礼在武夷精舍举行,台湾朱子学研究会秘书长王柏翰主持仪式,四位手执朱子之路会旗的旗手,从书院大门外缓缓地步入书院正殿,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师生默然肃立,向至圣先师孔子和朱文公圣像行三鞠躬,学员代表福建师大研究生何伟民代表全体学员向圣贤先师行礼,并恭读祝文: 先师德侔天地,道贯古今,有教无类,德泽生民万统共仰,亿众归心,天生木铎,传道传薪惟我文公,联绝尼山。四子近思,万古指针莘莘学子,智慧开启。同见同行,薪火相传至圣先贤,尽我至诚,谨献! 祝文恭读完毕,全体学员向杨儒宾教授行拜师礼。学员代表何伟民呈献文房四宝于朱文公像桌前,然后献戒尺、智慧笔,呈释菜六礼,敬呈祝贺。其余学员自备敬师卡呈献给老师,由杨儒宾教授代表老师接受学生的敬礼,并由何伟民同学恭读《敬师卡贺词》。杨教授回赠智慧笔、孝母饼(宋代叫汤饼)。最后,杨教授带领学员齐诵《朱子家训》。整个场面古朴、严谨、有序,深深地感染在场每位学员和游客。
  湖南大学博士生喻剑兰说:“在行敬师礼,我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切身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从思想深处感觉到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奥秘所在”。
  台湾华梵大学博士张文英感慨地说“现在我终于认识到古人尊师重教的具体体现,原来在800多年前就有如此的隆重的礼仪而存在”。
  游客张勇兴奋地讲到:“听说今天上午在这里举行朱熹时代的敬师礼,一大早我就带着儿子就到朱熹园来看,真的不错,看了敬师礼,我很受感动。我们是要学学古人这种尊师重教精神了。” 下午,学员们畅游武夷九曲,体验朱熹《武夷棹歌》所描写的奇灵境界。这名流千古的棹歌是当年朱熹和学生们畅游武夷九曲时写下的,文中蕴含着瑰丽的景色描写及对武夷山自然风光和历史之谜的拷问,似有屈原《天问》之美。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么清澈,当年朱熹足迹何寻,我们仿佛听见从天际传来优美的棹歌,它从历史深处漂流而来,代表朱熹欢迎我们寻找他足迹的莘莘学子。追寻朱子足迹,领悟朱子之道这一天,对于研习营的师生来讲是忙碌的,26日上午,研习营学员们前往建阳市黄坑镇参谒朱熹墓。朱熹在公元1120年去世,他的弟子黄榦等千余人从建阳考亭书院扶柩于此,史载共走了11天,这是怎样的恢宏的场面和悲痛的场景呢?一代圣贤陨落了,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北斗,留在人们心中永远是那闪烁的光芒。必须指出的是,当时还处于“伪学”的高压状态下,然而,圣贤的思想却永远闪耀着光辉,不是吗,今天来自两岸的师生怀着敬仰的心情来祭拜这位旷世圣贤。仪式简朴而隆重,由闽北朱氏后裔联谊会会长朱土申主持,行初献礼的是中华朱子学会副会长朱杰人教授,朱教授敬香,献花,敬三杯酒,然后率领全体学员三鞠躬,礼毕;接着是亚献礼,亚献礼的主祭人是朱子之路研习营台湾代表团长杨儒宾教授,礼仪完毕后,与学员一起向朱熹墓三鞠躬;行终献礼是世界朱氏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向先生。接着由台湾朱子学会秘书长朱金得先生唱赞诵祭文,曰: 有宋闽峤,万年如封,山川蓄积,乃蕴文公。
  履险犯难,持志不惊,党锢一禁,志气愈宏持志格物,言行必躬,仪表万代,无不可从, 洙泗断矣,赖公畅通。大道穷矣,因公无穷。
  两岸后学,兴发乡风,跨海远行,来理吾宗。
  神灵不爽,乞釜寸衷。伏维尚飨、 松涛阵阵,竹林笙响,鸟虫不惊,伴随着朱土申会长那浑厚的声音及朱金得那有点沙哑而又庄重的恭读祭文的语调,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飞到那800年前那个悲壮的日子,和圣贤陨落的那种失落的心态,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我忽然想起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我们的事业不显赫一时,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未来的人们将会流下他们崇高的热泪。我想用这句话来抒发学员们此时此地的感受。
  礼毕,司仪领全体师生以逆时针方向绕陵一圈,宗亲三圈。
  下一站,学员来到了建阳城郊的考亭书院。考亭书院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也是朱熹晚年长期在此讲学著述的地方。朱熹在临终时就是在这里对《四书集注》完成了最后的一次修正。在朱熹所建的所有书院当中,考亭书院招收的弟子最多,影响最大,由此而形成了声名远播的“考亭学派”。由于年代久远,其遗址只剩下一块石制牌坊了。但并不影响我们对朱老夫子的敬仰,学员们在牌坊前思考着,徘徊着,想象当年朱熹在此拖着病体,披着长衣,在烛光下批阅《四书集注》情景,感受着朱熹那穿越时空的思维力量。
  下午,研习营师生来到了朱熹生活将近四十年的故地——武夷山市五夫镇,宋代称为五夫里。这里交通便利,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盛产莲子。朱松在临终时就将14岁的朱熹托付给住在这里的抗金名将刘子翚,刘子翚不忘朱松的托孤之任,对朱熹关爱有加,先送房产,后送田产,最后送嫁女儿刘清四,如今的紫阳楼就是当年朱熹一家子居住的地方。潭溪之畔的紫阳楼是典型的白墙黑瓦的宋代建筑模式,虽是重建,但却是根据朱熹在书中的描述而设计的。讲解员细心地介绍朱熹在此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怕有一点遗漏,学员们还参观了朱熹子女居住的房间,在祝氏夫人的卧室里,看到一块刻有图案的石碑,刻画讲述的是朱熹之母祝式夫人如何用莲子故事教育朱熹怎样做人的道理,感人而生动,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在这不大的房屋内,朱熹完成一生中绝大多数的著述,思考了宇宙万物的形成,提出了“天理”学说,酝酿“理一分殊”这个普世的法则,紫气东来,碧海涛涛。学员们还拜谒了朱熹义父刘子翚在朱熹成年礼时,亲手为其种下的一颗樟树,虽历经800多年,却根深叶茂,老气横秋,并衍生出许多青翠欲滴的新枝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否意味着朱子学在新的时代新生呢?就在紫阳楼的东面有一“灵泉”,在灵泉上方的石壁上,刻有“灵泉”两个红色的大字,相传是这是朱熹的手书。灵泉清澈见底,微微波澜,传说喝这灵泉的水可以启发智慧,研习营的师生们拿着竹勺,纷纷舀一碗泉水喝,有的学员还把手中的矿泉水倒掉,腾出“空间”,装上一杯灵泉水。
  之后,研习营的师生们走进了五夫古街,这是一条有着近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街,在五代时就已形成,在宋代已达到最繁华的水平,由于朱熹长期在此生活,讲学和著述,又成为宋代的“大学城”。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屏山书院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中部,朱熹经常在这书院讲学,授课,书院正堂上横匾“继往开来”四字就足以说明了朱熹崇高的教育理念,学员们滞足仰望,沉思良久,仔细聆听朱熹讲解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回音。
  接着,研习营的师生来到朱子巷。朱子巷是朱熹从紫阳楼到屏山书院讲学的必经之路,大概有两米多宽,铺设河卵石,岁月的痕迹已使河卵石磨得光滑透亮,在阳光下闪烁出清幽幽的光芒,令人高深莫测。这里必须特写一个镜头,就是世界朱氏联合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朱杰人先生,厦门大学教授朱人求先生带领学员们沿着朱子巷而拾街而上,款款行走,这不是在走路,而是追寻圣贤的脚步,聆听先贤在这条路上思索的回音,阳光撒在研习营师生的双肩,熠熠生辉,也斑驳地照耀在路上两边的古墙上。在这里,似乎正与800年前的朱熹不期而遇,共同沐浴在哲理的阳光下而融为一体,德国慕尼黑大学Mirian Vogel学员说:“在德国,也有人走哲学家海德格尔之路的”。
  “这是一条中国哲学家之路”。慕尼黑大学Elke Papelitzky同学感慨地回应。
  走完朱子巷,学员们来到五夫朱子学校校园,武夷山市教育局的领导亲自为学员讲解朱子园的建设和设计理念,形象地把朱子的一生按比例尺刻画在朱子园的小路上。并饶有兴趣地带领大家走“浓缩版”的朱子之路,沿小路边的木牌纪录了朱熹一生中所经历的过程。在朱子学堂,研习营的师生得到了武夷山市政府副市长彭秀莲及五夫镇党政领导的热烈欢迎,彭副市长讲话中指出,欢迎第五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的师生来到朱熹的故土。朱熹因五夫而成才,五夫因朱熹而成名。读朱子之书,走朱子之路,悟朱子之道,这是一次文化之旅,学术之旅。遨游学术天地体会鹅湖之辨如果说研习营的师生在前一天是沿朱熹当年的历程而走朱子之路,那么在8月27日这天他们是领朱子之道了。他们参加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2年学术年会——朱熹教育思想与当代价值论坛。听各地专家学者关于朱熹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报告。朱熹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中年到老年都在致力兴办书院。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邦才,省社科联副主席谢孝荣作了重要的讲话。他们指出,朱熹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哲学基础上,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弘扬和继承。武夷学院党委副书记姚进生在论坛上作了《朱熹的道德伦理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学术主题报告。朱杰人,解光宇、张品端、陈利华、朱人求、吴长庚、金银珍、林素玟、徐公喜、冯会明、刘佩芝、郭宏达、吴吉民、郑建光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面阐述了朱熹教育思想。使学员们获益匪浅,遨游在学术天地中。
  8月29日上午,研习营师生驱车前往江西上饶鹅湖书院,去体验在中国哲学史上最著名的鹅湖之辩。鹅湖书院是我国著名的书院之一,全国古建筑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我国的书院史、哲学史、教育史、文学史、建筑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鹅湖书院因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在鹅湖寺论辩而蜚声海内外。研习营的师生们参观了鹅湖书院的建筑遗址,感受书院厚重的文化底蕴,大家围坐在书院讲堂内,重温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那段辉煌历史,了解它在中国古代学术争鸣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大家聆听历史,触摸足迹,亲身感受当年鹅湖之会的盛况空前,切身体会中国古代学术论辩精神的深刻内涵, 在这里,清华大学著名教授杨儒宾先生讲了“静坐”的内涵和意义。杨教授指出:静坐是心性的体验与宇宙奥秘之间的关系。在哲学上,宇宙论和心性论划分是根本问题,很多心性问题都是静坐。静坐与理学大家们都有密切的关系,变成生命中的一个支撑。于是,杨教授倡议,全体师生在堂上静坐20分钟。
  一时间,全场肃静,只有书院前后的鸟叫虫鸣,泉水叮咚,竹林笙响,不时隐约地闯入思绪中。虽然没有理学大师那种高超涵养坐功,但我们也体验了那种最初的心性彻悟,心静如水,并听到了久违了的天籁之音。这次静座体验是许多学员难以忘记的,事后,湖南大学副教授,岳麓书院博士蔡慧清说:“这次体验对我来说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无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提高自己的修养,都有很大的意义。” 静坐完毕,华东师范大学朱杰人教授做了重要的讲话。他首先介绍了台湾“中央研究院”黄俊杰教授在《朱子文化》发表的关于“理一分殊”与全球化的关系,以及李明辉研究员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谈了“内圣”问题在全球化的意义。最后,朱教授动情地说:“现在道德价值观的滑坡已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有志之士都在开药方,但是,回归传统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不二法门,我们要改造这个社会,改变这个现状,达到和谐大同社会就离不开朱子学”。
  静座的体验和朱教授一席发自肺腑的演说,激起了研习营的师生们心灵的共鸣,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鹅湖之旅把走朱子之路活动引向了高潮。
  畅谈心得感受举行结业式 28日下午,研习营的师生们举行了学术报告会和座谈会。
  在学术报告会上,清华大学博士生李卓,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苑学正,人民大学博士生吴亚楠,分别作了《朱熹的“慎独”境界及价值之我见》,《朱子哲学中心·气关系的考察》,《朱子解“自得”及与张栻异同》,《张栻<南轩易说>的三个特点与朱子易学观的比较》学术报告,由杨儒宾教授点评。武汉大学博士生肖雄,台湾华梵大学硕士郭玉美、张文英,分别作了《朱子的四端说——以当代新儒家为视角》,《<礼记·昏义>之现代意义》,《<儒林外史>“儒者”形象之对比探讨》的学术报告,由厦大教授朱人求评述。
  会议的下半场是研习营的师生发表自己的体会。这场讨论会由台湾朱子学会秘书长黄柏翰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王文娟同学提出“礼“的功用问题,并对这次朱子之路的行程提出了建议;香港中文大学张星提出了在鹅湖书院呆的时间太少了,今后能否延长时间,最好有一天的行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张锦枝学员提出了王阳明的学说和朱熹理论内部联系的问题;德国慕尼黑大学Elke Papelitzky同学说:“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希望下次还能有机会参加”。日本早稻田大学田村有见惠同学说参加这次朱子之路很感动,自己的学识有很大的提高,学到了很多的经验;台湾华梵大学林俊荣同学说,最感动的是朱杰人老师的演讲,这关心到整个社会现象,也是华梵大学的办学理念。武夷学院林思琦同学提出,在祭祀朱熹陵时能否像韩国一样穿上传统服饰来对朱子先贤进行祭拜。场面气氛热烈活泼,其他发言的同学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而足了。
  最后,由朱杰人教授总结。他说,他也感觉到留给同学们的时间太少了,并说明朱子之路的目的就是把各地研究朱子学的人才聚集起来,为研究朱子学提供后备人才,将来在第十届朱子之路时还要把大家再召集起来,共兴传统文化大业。杨儒宾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朱子之路的特殊性就在于学术意义与文化参访相结合起来,至于讨论时间不够的问题,可以先把论文收集起来,在《朱子文化》上发表。
  接下来是举行结业式,由台湾朱子学会秘书长黄柏翰和台湾文教基金会秘书长朱金得主持,向学员颁发各主办单位签发的结业证书。台湾的学员结业证书由大陆代表团长朱杰人教授颁发,大陆及德国学员由台湾杨儒宾教授颁发。在阵阵的掌声中,学员获得各自的结业证书。这张证书是他们曾经在朱熹的故里缅怀先贤的证明,也是他们曾经在经历了文化之旅,学术之旅的见证。这7天时间,无论是来自台湾,还是大陆,或是香港,或是德国、日本,学员们结下深厚的友谊,分别的时候,每个人的眼圈都红了,依依不舍,撒泪告辞。从今以后,每个人都将走向各自的学校和岗位,不知几时才能重逢,但朱子学永远是我们心中无形的桥梁,在朱子学的这块领域里,我们将会听到你们永不停息的脚步声!我们的朱子之路方彦寿这一条路,是一条遍布历史沧桑,而又充满先哲智慧的路。八百多年前,他就是从这儿起步,在五夫里的小巷中徘徊,在孔孟的儒学原典中穿行;从紫阳书堂走进岳麓书院,从寒泉精舍走进鹅湖之会,走进云谷晦庵草堂,走进武夷精舍,走进考亭沧洲……。在这条路上,他树立起了一座性理之学的殿堂,《四书集注》的丰碑!沿着这条路,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从中国的南方,走向北方;从中华的大地,走进日本、韩国、和越南东亚各国;走进欧州启蒙思想家的案头,让从来不知性理之学的欧洲人,从此有了理性主义的光辉。
  这一条路,是一条穿越时空,贯通天人的仁者之路。“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论语集注·子罕注》)在这条“道者,人之所共由”(《语类》卷六)的德性之路上,充满着儒者的智慧,心灵的契合,道义的担当;有着“为天地立心”的襟怀,“为生民立命”的勇气,“为往圣继绝学”的抱负,和“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 这是一条沟通海峡两岸天堑阻隔的心灵之路。在一位来自海峡彼岸,充满智慧、充满爱心,堪称当今“朱门领袖”的仁者朱茂男先生的率领下,一批又一批的教授、学者和研究生们,跨过海峡,在这条路上久久地徘徊、倘佯,而不忍离去。沿着一位先哲从出生、成长、读书、著述、教学和终老的线路,寻寻觅觅,察考他所留下的足迹,聆听他的足音。于是,两岸学人的心灵,在这条路上相契相知;两岸青年学生的人生之旅,从这里重新起步。在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撞击中,迸发出耀眼的精神光芒!这是一条引领世界走向和平与光明的路,在“分殊”中体认“理一”,在“存异”中努力“求同”。在与古西腊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对话中,在与西哲伊曼努尔·康德和黑格尔的激辩中,让来自东方的中华文化传统闪射出夺目的光华!从而让当今的西方学者宣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而要回到孔子那儿,他和他所开创的学说,是一条绕不过去的必由之路。
  这是一条遍布历史沧桑,而又充满先哲智慧的路,是一条穿越时空,贯通天人的仁者之路,是一条沟通海峡两岸天堑阻隔的心灵之路,是一条引领世界走向和平与光明的路。这是一条哲学之路,一条人文之路;一条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昨天、今天和明天;是所有与时偕行者的必经之路。
  这就是朱子之路,我的朱子之路,我们的朱子之路!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