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自在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82
颗粒名称: 源头活水自在流
其他题名: 略谈朱子之读书工夫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57-259
摘要: 本文讲述了听闻师友去年走过朱子之路,自己也非常期待能亲身体验一番,借此认识文字世界以外的朱子。因为过去在求学过程中,只是偶尔透过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朱子学问稍作管窥而已,没有真正下过苦功研读朱子之《年谱》、《语类》及其他学术著作,实在不敢说对朱子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我来说,主办单位给的题目是“朱子及其生平”,实在太庞大了,相当令人惶恐,只能随手抓几本藏书匆忙一读,希望在踏上朱子之路前,能先迸出一点灵光。朱子之读书历程,不只启发我们重视读书的“量”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质”的层面。
关键词: 朱子之路 期待 体验

内容

听闻师友去年走过朱子之路,自己也非常期待能亲身体验一番,借此认识文字世界以外的朱子。因为过去在求学过程中,只是偶尔透过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朱子学问稍作管窥而已,没有真正下过苦功研读朱子之《年谱》、《语类》及其他学术著作,实在不敢说对朱子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且自己硕论研究蕺山,总觉得自己是透过蕺山间接了解朱子,毕竟不是从朱子的文本下手)。对我来说,主办单位给的题目是“朱子及其生平”,实在太庞大了,相当令人惶恐,只能随手抓几本藏书匆忙一读,希望在踏上朱子之路前,能先迸出一点灵光。
  说到向古代圣贤师法,读他们留下的著作无疑是一方便法门。对宋明理学家来说,读书无疑也是重要的工夫路数之一,即便强调“尊德性”重于“道问学”的陆象山,也不能否认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朱子之学问既从经传广博求取,又粹取同时代学者之长,虽曾问学于延平,影响最大者却是伊川。待朱子37—40岁之间参究“中和”问题后,其学术走向与义理间架才大致确定。朱子学问是自觉地继承了伊川的纲领,诸如“性即理也”、“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以及心、性、情三分之架构,以《大学》为张本,发展其格物穷理之说(牟宗三先生所谓“别子为宗”,指伊川和朱子都是平铺说理的静涵静摄系统)。由于朱子年轻时也一度曾出入佛老,尤其关注禅学中心性论的问题,致使其对孟子本心说不能有相应的理解,转而质疑心学有“欠缺工夫”、“空捉天理”的弊病,此后不但将禅学视为大忌,对于上蔡的“以觉训仁”、五峰的“知言”与象山“先立其大本”、“直指本心”等学说,更是严厉地予以批判。观朱子晚年训诫门人的话,依然在不断地劝诫:不可直以意识想像“天理”,不可空守一个本心,不可以为有一个浑沦大底物散出万物万事,也不可以硬捉定一物便要从中讨常、讨变。对此,不免产生疑惑:以读书、以格物穷理为主要下手工夫,或者太过强调这种工夫,是否必然导致这种结果? 任何学者欲成就其大学问,莫不是一生读书,一生讲学,且毕一生功力于著作以求流传后世,朱子尤是善读书的典范。其《观书有感》二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之理境颇使人心生向往。观朱子之一生,对读书之用力既深且久,更是使人肃然起敬,使我自觉惭愧。若非有恒心毅力,笃志好学,精益求精,如何有此等成就。如果说朱子之学主要在居敬穷理,工夫主要从读书下手,那么也算把读书这件事作的十分彻底了,用朱子的话说,“圣贤言语须是真看得十分透澈,如从他肚里穿过。一字或轻或重,移易不得,始是看理澈,则我与理一。然一下未能澈,须是浃恰始得。这道理甚活,其体浑然,而其中粲然。上下数千年,真是昭昭在天地间。” 朱子晚年曾说:“以前看心只是虚荡荡地,而今看得来湛然虚明,万理便在里面。”因为以前感觉心只是虚荡荡地,更觉得要切实平实地去作工夫,更觉得应该透过读书吸取圣贤体认之天理,不但在书本里逐字逐句去琢磨,还要在日用常行逐事逐物去体验,也就是说,朱子无论在为学和讲学上,都是采取渐教的进路。渐教并非不好,以读书或格物致知为主要下手工夫的话,要能广博且不流于琐碎,还是得提起一个大本,找出那个活水源头,才能表里精粗无一不到。但基于私心的遮蔽与习心的误导,平常人不容易做到,后知后觉者犹可开导,最怕固执于成见者,所以朱子颇不喜欢从境界说工夫的话,朱子之忧患(也可说是朱子对学子们、一般人之道德危机感)其来有自,且似乎也预见了阳明后学流于疏阔或虚无之弊端。对此我们应给予同情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朱子对义理的分解,不能只囿于“认知心”之说,忽略了朱子由此读书法、由格物致知之进路披荆斩棘而后辛苦体证的圆道境界。
  牟先生曾说“朱子一生磨来磨去到老真磨平了,万景皆实。他是以他的经历与他的老境来说这话。”要知道,朱子晚年说的这个湛然虚明、万理便在里面的心,乃是得人心同然之理的心,乃是与天地万物同流同感之仁心,其境界已达第一义,已是天理直贯的义理之心。朱子依然坚持在工夫上不如此说,恐是有感于“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始终放不下其忧患吧! 子贡曾形容孔子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论语.子张》)先圣先贤留下的经典像书砖砌成的高墙,书里书外之隔犹如墙里墙外,只在墙外听闻其美,而无法实见是如何个美法,未免可惜。要破这高墙别无他法,只有持续不断地读书,如孔子所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不光是在形式上一册一册搬回家砌实体的书墙,更要在内容上一册一册好好阅读进而理解。朱子的学问是这样累积渐进的,后人如我辈想认识先圣先贤之义理,也当效法朱子不断在读书上下工夫,逐步磨将去,渐次推扩去,假以时日,应能有一番领略。即使目前无法遍读古人的经典,暂且走前辈学者为我们打开的捷径,也要提起大纲,才不置于粗读、误读、歪读了古人的思想内涵。把读书比喻为搬砖破墙或许听起来像是愚公移山,然而若将读书视为终身职志,移山与否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罢了。
  我们读书亦要学习朱子,要终身地读下去,要兼顾深度、广度,既读讲生命学问的哲理书,也读实用知识的工具书,更要两边落下实践(读义理书有助心灵的安顿,读知识书有助生活的安顿)。朱子之读书历程,不只启发我们重视读书的“量”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质”的层面。读书工夫乃是积渐而圆顿,最终不是在创读万册书的世界记录,而是在领略“源头活水,自在流行”的理境,体会乐山乐水亦乐读书之兴味。透过读书与著作传承古人智慧,实有文化之庄严意义,初踏上读书之路的后人如我辈,可以为眼前那片高墙或那座高山给震慑,但不可因此被吓退,应当时时振作提撕,常怀想朱子之忧患,勉励自己将读书工夫好好地贯彻下去。
  (杨锦璧:台湾中正大学中文所博士生)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锦璧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