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书四十年 几作山中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75
颗粒名称: 琴书四十年 几作山中客
其他题名: 寻晦翁乐处兼志朱子之路行后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40-241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余读朱子书,想见其为人:适闽中国自古以来,凡言六艺者,皆折中于夫子。然而,“折中”一词易于言说,而“取舍”之际殊难为之。于是东汉而有郑玄,遍注群经,为学者“取舍”,而经学遂东,至南宋更有朱熹,灌注群籍,亦再次为学者“取舍”,而经学南矣。于是,孔子、郑玄与朱熹三人,遂为中国经学史上环环相扣的重要关节。又何尝有儒者如是,访求郑玄之陈迹?诚然,郑玄所历陈迹,至今相隔千年,已然湮没难寻。于是,坚决以求道者之心,踏往朱子之路,以贴近朱子之历往,替代想见其为人,以寻访故旧遗迹、讲学遗音,取代钻溺于冰冷文字之缝细间。至于朱熹之学,乃成于山水之间,于是理学正宗行于后世。晦翁乐处,正是在山水之间!
关键词: 朱子之路 琴书 山中客

内容

余读朱子书,想见其为人:适闽中国自古以来,凡言六艺者,皆折中于夫子。然而,“折中”一词易于言说,而“取舍”之际殊难为之。于是东汉而有郑玄,遍注群经,为学者“取舍”,而经学遂东,至南宋更有朱熹,灌注群籍,亦再次为学者“取舍”,而经学南矣。于是,孔子、郑玄与朱熹三人,遂为中国经学史上环环相扣的重要关节。
  然亘古以来,儒者读三圣贤之书而想见其为人,最终只停留在“想象”之阶段而已,何尝有如司马迁所谓”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那样,亲自访寻孔子故里,然后低回流连不肯离去?又何尝有如司马迁所谓“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那样,亲自踏往孔子之足迹,体验儒道之风雅?又何尝有儒者如是,访求郑玄之陈迹?如是,寻访朱熹之历往? 诚然,郑玄所历陈迹,至今相隔千年,已然湮没难寻。然朱熹近世,其年谱所载之历往,皆文献足征,既有如此良缘,岂能不仿司马迁当年探访孔子足迹之心,以之忖度朱熹之心?更何况古人既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读朱子之书”,又岂能不“行朱子之路”? 于是,坚决以求道者之心,踏往朱子之路,以贴近朱子之历往,替代想见其为人,以寻访故旧遗迹、讲学遗音,取代钻溺于冰冷文字之缝细间。
  如是,我在;如是,朱子亦在。寻晦翁乐处:“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 若说孔子之学成于周游列国之后,于是道愈高,德愈尊,而郑玄之学则成于党锢之禁,于是今古之学合流。至于朱熹之学,乃成于山水之间,于是理学正宗行于后世。
  行朱子之路以来,经大红袍、水濂洞、天游峰、武夷宫,乃至泛溪九曲,及朱熹园、武夷精舍、紫阳楼、朱子巷、兴贤书院、鹅湖书院、寒泉精舍、考亭书院等诸多朱子曾经历之处,无一不是山青水明、清新幽静,就是清风朗月、层山迭障,在此秀丽壮阔山水之间,方能酝酿出充满生生不已、理趣横生之道学。
  如朱熹诗云“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正说明朱熹一生,在山水之间渡过,也在山水之间体验道学。因此,道学充满生机不已之特色,不正是山水所酝酿而出?也只有山水之生机,正能让理学充满天机不已之理趣? 朱熹诗又云“我惭仁知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朱熹既爱山水,则仁知长存于心,正见朱熹仁知之心,酝酿于山水之间。所谓“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之意境,则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相同,都是一种生生不已,不舍昼夜之意境,正与道学家所强调之生机理趣,符合若节。
  晦翁乐处,正是在山水之间!寻晦翁乐处,亦正是生生不已之理趣!(林保全:台湾大学中文系博士班四年级)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林保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