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朱子之路的省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65
颗粒名称: 走过朱子之路的省思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19-221
摘要: 本文讲述了2011年8月26日上午,天清气晴,我带着雀跃的心情与一群甫认识的学友们,共同踏上了前往朱子之路的道上。想来该是幸运、也该是缘分,原本不知有此行脚活动,但热心的学妹为我捎来一封报名讯息,让我有机会透过地理位置上的拉近,能更贴近这位历史哲人,弥补时空差距的缺憾,与这位巨人做一心灵上的交流。行前在机场中与同行学人及师长有着不熟识的陌生感,但朱茂男会长和蔼的语气及长者般的叮咛,再加上杨儒宾教授与张昆将教授两位师长的带领,此一陌生感到了厦门便已全部消失,并从师长们的教诲中,明了自己于此一朱子之路并非观光者,而是亲身寻访的问道者。除了风景古迹外,一路上同行的学友与师长,更加深了我对朱子之行一路下来的感受。
关键词: 朱子之路 省思 风景古迹

内容

2011年8月26日上午,天清气晴,我带着雀跃的心情与一群甫认识的学友们,共同踏上了前往朱子之路的道上。想来该是幸运、也该是缘分,原本不知有此行脚活动,但热心的学妹为我捎来一封报名讯息,让我有机会透过地理位置上的拉近,能更贴近这位历史哲人,弥补时空差距的缺憾,与这位巨人做一心灵上的交流。行前在机场中与同行学人及师长有着不熟识的陌生感,但朱茂男会长和蔼的语气及长者般的叮咛,再加上杨儒宾教授与张昆将教授两位师长的带领,此一陌生感到了厦门便已全部消失,并从师长们的教诲中,明了自己于此一朱子之路并非观光者,而是亲身寻访的问道者。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昔日书中所读有关朱子生平的种种记载,都在这几天的行程中,跳脱出书本陈旧页面,实际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行脚路上首先来到的是颇具盛名的武夷山水,朱子曾在《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中自言:“我惭仁知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武夷山雄深磅礡的山势、萦回如缕的溪水,曾让朱子尽享山水之乐,也让我们感受到远离尘嚣的情趣。在亲身攀过天游峰、渡过九曲溪后,见识到了武夷山山水的美丽。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于此体会到是如此的武夷山水陶冶了朱子其既仁且智、学养兼备的人格特质。朱子当年在九曲溪畔建立武夷精舍,虽经过重建整修,但于今仅存左右两道断垣残壁,只能隔着玻璃窗缅怀,遥想朱子当年在仕途失意隐居山脚生活之时,武夷山水的灵气是如何的抚慰了他失意的心灵,是如何使他从自然中体察出天人合一、理一分殊的理学思维,并以天理审视世间,洞察政治社会的紊乱,而不扰乱内心的平静。
  在武夷精舍参照古释菜礼举办的始业式中,尽管这天的太阳毒辣,但有幸作为学员代表站在队伍前头的我,每每有机会回头望着在烈日照射下的师长与学员们,皆是以庄严肃穆的神情进行着仪式,无人显露出不耐的神色,当下的内心既是感动,亦感荣耀。在向至圣孔子与朱子献礼与鞠躬的动作中,不仅使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可以追寻与实践,更赋予我们使命感,彷佛先贤与我们不远,他的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而当全体人员齐诵《朱子家训》时,我内心顿时感到热血澎湃,一阵酥麻直冲脑门,原来一群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念诵着共同的话语时,是如此的令人感动,无论怎么形容感动,这种感觉真的就是这么棒。
  行脚至五夫镇,朱子于此留下了众多古迹,有著名的紫阳楼,有朱熹手植的古樟树,有兴贤书院、朱子社仓等等。在参访这些古迹的过程中,对于朱子的形象不断的在我脑中重组。过去对朱子一知半解的我,仅认为他是位天资聪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思想家,但如今实际踏过这些地方,方才领会到自己从书中所形塑的朱子形象是多么片面。了解到朱子除了是位学者,更是位将明德亲民理念彻底实践的行动者。对于他而言,学问、做事与作人都是同一件事,纵使满腹经纶,但若不懂做人,不知回馈社会、关怀乡里,则如此的学问必定是虚无不踏实的。这对于一路爬着学术金字塔,只知完成一份又一份报告的我,所带来的冲击是无与伦比的。我似乎在无形之中,将书中的知识当作是购买学位的提货券,而丢失了身为知识分子所应有的原初理念,更丧失了读书人所应有的社会关怀。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我静静看着兴贤书院仅存的门坊、远远望着朱子社仓的屋顶,尽管现今这些建筑物都已敌不过岁月的摧残而变得破败不堪,但它的存在无疑是朱熹明德亲民理念实践的最佳明证,更是告知吾辈后人何者方为“儒者”所应之作为的最佳典范。
  在五夫镇中更有一条著名的“朱子巷”,原只是一条寻常的石子路,但因朱子当年长期居住于紫阳楼时,经常携徒访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时都要经过这条小巷。为怀念这位历史哲人,乡民遂将这条小巷称为“朱子巷”,藉以表达朱子为这个小地方所带来的殊荣。细看此路,地上的石头经过人们千百年来的踩踏,颗颗均已变得圆润光滑而毫无棱角,在在显示着岁月的痕迹,似乎在告知着我们,为人处世需时时修正自己终达圆融。望着这条路,竟在我眼前浮现一位西方哲人康德的身影,生活规律有节的康德,每日必穿灰色大衣携着手杖步出家门,走向小菩提树路,他的邻居只要看到他走在这条路上,无须看钟,就知道是四点半了;这条他每天散步所走的路,在他死后,人们把它叫做“哲学家之路”。原本只知西方哲学之路的我,没想到在更久远年代前,于中国福建五夫也有一条朱子走过的“哲学家之路”,虽同是哲学之路,但在我眼前的这条路显的更为亲切。从南宋至今,世间几多变化,虽然哲人已远去,但千百年来未曾动摇的这些石子,却成为了我可与朱熹对话的时空桥梁。当我踏着朱子巷中的鹅卵灰石,驻足念诵兴贤书院里的梁柱题词时,遥想当年朱子踏着这些石子前往兴贤书院讲学的路上,不管是得志或是失意,人生的起伏并未羁绊他的脚步,依然坚定心志,潜心著述、倾力执教,迈着坚定的步伐于此路上前进,这样的画面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无法散去。
  除了风景古迹外,一路上同行的学友与师长,更加深了我对朱子之行一路下来的感受。和来自台湾、大陆研究生们的交流,让我多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师长们一路上的指导,让我能跳脱时空的局限,更加地贴近朱子。离开武夷山已近月,然当时途中的点点滴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些回忆与感动,会一辈子留存在我的心中。感谢朱茂男会长及朱氏宗亲会同仁为这次活动所做的安排贡献,感谢杨儒宾老师、朱杰人老师、张昆将老师等诸位师长们的付出,以及诸位先辈和同学们的指正,惠我良多,无法一一指出。且盼后会有期,我们来日再聚。(陈俞志: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生)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俞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