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四届朱子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51
颗粒名称: 2011年第四届朱子之路
分类号: B244.7
页数: 78
页码: 194-270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杨儒宾教授担任首航者的角色,得到了热烈的回响与鼓励,四年多来朱子之路以其“行朱子之路而思朱子之道”的精神,吸引来自两岸、东亚乃至于美国等学者的关注与参与,俨然已成为具有特色的国际品牌。世界朱氏联合会成立以来,以继承发扬以朱子为代表的东方优秀文化传统,寻访朱氏源流暨修复朱子遗迹为宗旨。借由以上丰硕的活动成果,在在显示出灿烂的朱子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影响力。今日台海两岸师友共聚武夷,谨以此贺词,礼敬孔子、朱子以及“朱子之路研习营”的师长与同学们。其次是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的“同时并进”,我个人认为这是朱子之路活动的最大特色。
关键词: 2011年 第四届 朱子之路

内容

2011年朱子之路研习营始业式致词朱茂男尊敬的朱清副部长和南平市、武夷山市的领导、尊敬的杨儒宾教授、朱杰人教授和来自海峡两岸朱子学的专家学者们、尊敬的朱土申会长和各位宗亲、学生们: 大家早上好: 首先对于南平市政府长期支持朱子学文化教育活动,表达崇高的敬意,也对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及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费心筹办今年的朱子之路研习营,表达衷心的感谢,对此次参与朱子之路来自台湾、大陆,乃至于日本的朱子学的学者们,一起共襄盛举,表示热烈的欢迎!自2008年朱子之路,由杨儒宾教授担任首航者的角色,得到了热烈的回响与鼓励,四年多来朱子之路以其“行朱子之路而思朱子之道”的精神,吸引来自两岸、东亚乃至于美国等学者的关注与参与,俨然已成为具有特色的国际品牌。
  世界朱氏联合会成立以来,以继承发扬以朱子为代表的东方优秀文化传统,寻访朱氏源流暨修复朱子遗迹为宗旨。2010年欣逢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在武夷山第三届朱子文化节揭开序幕,也为传承朱子文化展开了新的里程碑。在一系列多元化的活动中,除了每每在活动之前朗诵《朱子家训》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东南亚六国联办近500人的《朱子家训》默写比赛,及马来西亚吉隆坡《朱子家训》中英文版碑文的揭牌仪式,皆列入世界新纪录;而依循《朱子家礼》的祭朱子大典有:韩国朱子庙大祭、嘉义朱子公庙大典;探究朱子对于海外影响及东亚文明发展的研讨会地点有:日本大阪关西大学、台湾新竹、嘉义、武夷山朱子文化高峰论坛、安徽两岸四地朱子学研讨会;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有:朱熹故里的朱子之路研习营、新竹朱子学堂的揭牌、朱舜水与东亚文明发展研讨会、朱氏菁英论坛、朱氏儒商论坛、武夷学院朱熹铜像落成典礼、朱子学校朱子文化园的落成典礼、建阳的朱子林-文公祠奠基仪式等。借由以上丰硕的活动成果,在在显示出灿烂的朱子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影响力。
  朱子之学影响既深且远,至东亚放眼于世界,因而承续去年的精神,今年2011年持续筹划了推动朱子文化的相关活动。从1月起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等四个主办单位,积极开始筹划相关活动。相关的儒学营活动包含:7月18~23日由台湾师范大学举办,包含来自国内大陆40人、东南亚20人、台湾50人,共超过百人以上的硕博士生组成的“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及8月18~24日由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主办的青年学者“东亚儒学”研习营,与会者来自东亚各国,透过不同地域学者学子之间的交流,培养学术新鲜血液,创造跨文化、跨国界、跨学科、多语言的学术社群。本月初,世界朱氏联合会亦受邀参访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亲临朱子讲学地,实际体验儒学之经典,令人感动。今年适逢辛亥百年,10月8~9日世界朱氏联合会将举办一系列涵盖庆典、祭祖、朱子学研讨会、儒商经贸论坛、宗亲交流等多元化活动。特别是由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与两岸四地(福建、台湾、江西、安徽)共同举办的“全球化时代视野中的朱子学及其新意义”朱子学研讨会,并颁发第二届青年学者朱子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海峡两岸朱子学交流合作签订仪式。在论坛方面,考虑朱氏后裔经商者颇众,为建立经贸伦理观念,举办以朱熹名言:“当营则营,当取则取,便是义。若出于诡计左道,不当营而营,不当取而取,便是利”义利之道为精神的“朱氏儒商经贸论坛”及挂牌认证制度。也有鉴于2009年第一届海峡论坛于厦门及2010年在台湾台南举办“族谱论坛”得达其知本溯源的目的,举办“朱氏宗亲族谱论坛”,促使朱氏宗亲多方交流;并有依循《朱子家礼》的祭朱子大典;及所有贵宾及宗亲将一起参与的恳亲联欢会等,活动丰富多元,精采可期! 在朱子之路上,借由今日始业式期许各位学生学子们能够寄以“人文心、关怀情”的学习精神,于参访朱熹故里的遗迹与山水间而有所收获,日后加以发挥儒家“终极关怀”、“源头活水”的理念,贡献并回馈社会。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谢谢大家,祝大家旅途顺利!(朱茂男: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子之路始业式敬师贺词张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传我仁义之道;授我忠孝之业;解我人生之惑。师者,所以启我心智,迪我情怀。启我性德光明之智,迪我天下一体之怀。洞达天地之道兮,示下学上达之路;绍述先圣之志兮,开礼乐禔身之途;撰著千古之文兮,传圣贤道统之绪。天地博浃兮,万物化生;天理通达兮,此心莹澈;源头活水兮,天行不息。敬以直内兮,行藏有方;义以方外兮,其乐无涯。
  今日台海两岸师友共聚武夷,谨以此贺词,礼敬孔子、朱子以及“朱子之路研习营”的师长与同学们。第四期朱子之路研习营学员张琴谨献 201 1年8月28日于武夷精舍“与时同进”与“同时并进”——朱子之路之我思与我见张崑将朱子之路迄今已经第四届,参加成员有来自韩国、日本、美国等外国老师或学生,也有来自中国大陆各省名校的师生,我走过了三届,并参与策划与实践等工作,在此有必要做一反省与建议。以下我先用两个概念说明我们朱子之路研习营的特色,一是“与时同进”,这是针对朱子之路对“礼”的实践而言的;一是“同时并进”,这是针对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的关系而说的。
  首先谈“礼”的“与时同进”。朱子之路初期的前两届,并没有明显的“始业式”及朱子墓园的祭拜仪式,后来大家觉得走朱子之路,没有“礼”,总是一大缺憾,也对不住朱老夫子,因此从第三届起便加上“始业式”及墓园的祭拜仪式。我只举“始业式暨敬师礼”活动说明之,我们选择在朱熹当年创办的武夷精舍,进行了约20分钟的始业式活动,学员部分包括“恭读祝文”、“行释菜礼”、“朗诵敬师贺词”,教师部分包括“祈求朱文公赐福”、“回赠学员礼物”,最后以齐颂“朱子家训”为终。观礼者有福建省的各级领导,当然还有观光客,在简单隆重而不失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不仅参加朱子之路的学员可以感受到从这个时间点起,要开始认真走朱子之路,想朱子的问题,学习朱子的学问精神,同时也让观礼者感受礼仪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推动与发展文化活动,并增进其文化的深度内涵。当然更重要是,想要让参与者与观礼者找回中国文化里的敬师传统。不过,要强调的是,实行古礼必须“与时同进”,毕竟时代已经迈入21世纪,我们不可能一切的礼都要求与古代一样,事实上也不可能一样,只要抓住礼的精神,仪式上的活动可因“时”(时间)、“处”(空间)、“位”(地位)之不同而有所更动,古人也说过“礼以时为大”、“因革损益”,弹性运用而不失古礼精神,才能使古礼在当代活络化。总之,“有礼”比“无礼”好,“简礼”比“繁礼”更能令现代人接受。至于为何要有“礼”?行礼的主要精神是什么?所谓“不学礼,无以立”,立身处事需要“礼”,当然更重要的是“礼”中可展现儒家“仁”的精神,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以及“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并不是说只要“仁”不要“礼乐”,而是强调“仁”与“礼乐”不分,礼乐可以使“仁”的理念具体化、真实化,所以抓住“礼”的真精神在于“仁”,则一切因革损益、舍繁就简、与时同进,并不违礼。
  其次是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的“同时并进”,我个人认为这是朱子之路活动的最大特色。四届的朱子之路活动,每一届都是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同时并进”,宗亲组织有“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世界朱氏联合会”等三个组织,他们负责整个活动的经济支援与联系工作;学术组织有“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中国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等组织负责两岸研究生论坛的学术活动。也许朱氏宗亲对于加入了朱子学术活动有一些疑虑,有把朱氏宗亲的活动边缘化之虞,事实上回顾四届以来的活动,宗亲活动与学术团体互相配合,可谓同时用两只脚走路。如果只有朱氏宗亲的活动,开不出朱子理学的普世性价值意义;反之,如果只有学术性的朱子学活动,也容易把朱子学学术化,丧失朱子学的实践性。用朱子的“理气”关系来说,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应该处于“不即不离”的关系。我记得2006年在台湾大学举办的《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研讨会中,一位知名的日本学者子安宣邦教授即表达,在日本没有这种姓氏宗亲的联谊活动,更不用说朱氏宗亲有世界性的联合组织。我们再把朱氏宗亲放大格局来看,即使在全世界也找不到像中国这样具有跨国界而以姓氏宗亲为主的世界性组织。但是,朱氏宗亲比其他宗亲能够成为世界性组织,或者朱氏宗亲的世界性组织要发展的可长可久,绝对不是靠宗亲力量与活动而已,而是靠朱子学术精神所具有的普世价值与意义。因此,学术活动与宗亲活动必须要“同时并进”,合则两利,离则两伤。
  朱子之路有以上“与时并进”与“同时并进”的特色,但连续四届的朱子之路,实施到现在也应该有一个总反省的必要,以下从关心“朱子之路若要可长可久”这样的问题意识,提出“四个必要条件”,作为建言: 1、第一个必要条件:必须要有常态性的学术机构承担这个任务,而且也必须是学术性的机构。目前朱子之路的统筹工作主要是由台湾方面的宗亲组织与“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推动与执行,大陆朱氏宗亲与学术组织配合。但若考虑可长可久,这样的合作方式势必改变,朱子之路要有学术活动,必须学者参与,因此大陆方面若有大学机构,愿意承担朱子之路的活动,将有利于朱子之路活动的常态性发展。
  2、第二个必要条件:承接上述的第一个必要条件,要由台湾主导的工作渐渐转换到大陆主导,或者是两者共同主导。连续四届的朱子之路活动,都是由台湾宗亲、学者主动,大陆宗亲、学者被动,这样的主客现象,已经到了变换的转折点。但是,朱子之路若要可长可久,应该慢慢由台湾主导转移到大陆主导,一方面固然是朱子的所有遗迹在大陆,许多联系工作需要大陆官方或学者互相配合,另方面也是考量由大陆主导的话,有助于在大陆推广朱子之路的文化活动。例如今年的朱子之路由于加上了福建师范大学朱人求教授作为居中联络人,使得联系工作变得很顺畅。
  3、第三个必要条件:要有常态性的基金会固定补助朱子之路的活动经费。一项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支持,短则办一两次,长则办五六次,终不免吹熄灯号。四届以来的活动经费,大都由“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支出,其中主要的核心人物是朱茂男董事长的大力支持,但我个人认为这并非常态。现在朱氏宗亲组织在台湾、大陆中国、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等都有,学术上的“协会”,在台湾也有“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在中国大陆有“中华朱子学学会”,特地为“朱子之路”募款并不是问题。只是,我现在要强调的是,在各宗亲或协会组织里,有无将朱子之路这样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活动,当成是一个有利于朱子学或朱氏宗亲永续发展的重要活动。我觉得目前中国有许多杰出的企业家,甚至在朱氏宗亲有许多杰出的企业家,若能说服诸多企业家体认这样的朱子之路文化活动,是有助于推广中华文化及宗亲组织,成立一项特别为朱子之路而成立的文化基金会,则常态性的经费问题应该能够解决。
  4、第四个必要条件:鼓励福建省官方将“朱子文化”作为通贯福建省的“文化品牌”,成立每年定期的“朱子文化节”,打开朱子文化的地方性格,朝向世界性的朱子文化节。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是因为连续几次以来,与来到武夷山的游客聊天,他们许多人只知道爬天游峰、泛九曲,虽听过朱子,但也多仅此而已,更不用说外国的观光客。我认为这不是游客的问题,而是当局缺乏将朱子文化透过“文化品牌”方式,营销到来此旅游或进行文化活动团体的思维。世界各地做的最好的是日本,每一乡村或市镇在每年的固定时间都有属于地方文化的“祭典”或“庆典”,吸引日本或全世界的游客游览,且在全国各地或用网络、或在城市交通运输通道、乃至机场旅游导览旅游手册上,均有各城镇祭典的大略介绍与举行时间。现在,福建省有的是朱子的文化品牌,但缺的是将之成为每年固定时间举行祭典或庆典活动,光靠五年一次或十年一次的盛大祭典或庆祝活动是不够的,而是要每年的定时、定点,提供各色各样的文化观光之旅。定时的话,每年应该有固定时间,期间订为一周或两周乃至一个月,最好的时间是暑假或寒假时间;定点的话,可选建阳市或武夷山市,两市可以推出各别朱子文化活动,时间不要重叠。除此之外,要配合的许多配套措施,包括观光饭店的配合、导游素质的再教育、发行各类有关朱子文化的商品(如将朱子的诗词印制运用在朱子餐、朱子杯、朱子馆、朱子智慧笔、朱子饼、朱子衣服、朱子戏剧、朱子茶、朱子故事….)、规划朱子文化活动的参观路线(如朱子之路就是一项最好的参观路线),让游客举目所见,都离不开朱子的诗词文化,沈浸在无所不在的朱子文化的洗礼中。现在,闽北各地的朱子活动,是各搞各的,缺乏将朱子文化作为一个通贯性的祭典或庆典活动,故看起来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格局,将来朱子文化节若要迎向世界性,则需要整合且提出全盘的朱子文化节的规划,打通任督二脉,使筋脉与气血相通,朱子文化节方能生机勃勃地准备迎向全世界。而朱子之路的活动正可以说为这样的“朱子文化节”作一个前导的工作,因为它连续四年以来都定时也定点的一项实践文化活动,也渐渐立下一个文化品牌。
  路,是人走出来的,如今有桃李有之,是否能成为蹊径,以上四个必要,提供当局省思。(张崑将: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秘书长)科学与人文对话之旅——朱子之路有感王惠珀 2008年与南京药科大学同侪前往黄山,在电影卧虎藏龙的场景下,与土布粗衣的农妇聊天,农妇八百年的家事,一谈开来如数家珍,这给我很大的冲击,原来传承是与生俱来的丰富资产。我在徽州宏村看到朱子的讲堂,自觉得了大师加持,很了不起,洋洋得意告诉给朱茂男董事长,说我去见了朱家老祖宗。朱董事长淡淡的说,不到武夷不算朝圣,所以有了这趟科学与人文对话之旅,很新鲜。
  本来我脑袋中的历史只有2D,念四书是用背的,背诗词是为了成绩,混过就是,毫无感觉。这一趟朱子之路见识到学界、退休文官、掌筏老者,个个亦诙亦谐出口成章,考据典故样样不缺,老祖宗留给后代的竟是鲜活的公关话题。听着听着,历史突然变成3D,鲜活了起来。彷佛看到朱子跟政府呛声、惹主流不爽而丢官,遁身学界变成非主流的场景,真有意思。又发现陆游、辛弃疾与朱子原是同时代的非主流,有胆有情,惺惺相惜,还跟我们现代人一样,两地串联,玩着不会成功的政治。八百年前的朱老夫子为我这有胆无势放言不羁的小女子,着实壮了胆。啊!我开始对历史有了感觉,等做完科学,这将是我下一个要修的学问。遗憾的是,同学们的朱子哲理论辩,对我一个缺乏文史哲素养的科学家,实在是对牛谈琴,越听越胡涂,竟逃学以终。我纳闷的是,文以载道,大师当年也是这样在讲学?还是走出学术殿堂,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让粗鄙之夫也可得道? 倒是鹅湖书院讲堂前的“穷理居敬”,让我极为受用。我跟台湾大多数的同侪一样,一生穷理生命科学,科学无限上纲的结果是,一个个变成上帝,主宰别人的生命。我们总说自己的东西最好,对人类贡献最大,以别人身体拼药食品的经济,与用3C产品拼经济一样了不起。“人吃东西”这回事少了人文,少了居敬,变成了唯“东西”是问。于是搞西方科学的说西药最好,搞中医的说中药无毒,搞食品的说保健食品最补。搞出身体一国好几制,无视于西药、中药、食品在身体狼狈为奸,让肝病、肾病成为流行病学。我一直很纳闷,现代科学真的比老祖宗药食同源的哲理(身体不会分西药、中药、食品)科学?现代科学家顶着Ph.D.头衔,穷理少了居敬,还可以称为Ph.D.(Dr.ofphilosophy)? 听到朱杰人教授呼吁“观光产业要赋予人文历史观”,深有所感。我看到武夷地区的建设如雨后春笋,如果局限于观光,实在可惜。因此我以台湾经验,顺势向武夷山市人大常委会马素花副主任提出浅见,如果观光结合文创产业,会为武夷山带来活水,应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台湾以文创产业为政府重点政策,已行之有年。以小朋友的暑期营(summer camp)为例,音乐、写生、体能、生态营,样样都来,蓬勃发展。替爸妈找到褓姆,替孩子找到快乐健康(少打电玩),替大学生找到打工机会,替孩子找到青春偶象(“以夷制夷”,让大学生去制小学生,比爸妈轻松有劲)。各取所需,暑期营解决许多人放暑假的烦恼,再多的学费都有人参加,因此吸引许多大学争相投入经营,赚取外快。
  试想,在武夷山办暑期营,教孩子拉琴唱歌,带去泛舟写生,听掌筏人藉古讽今,再到朱子讲堂吟诗说古,寄诗书于嬉戏,潜伦理于默化,文风就在朱文公的教化之中与小朋友合体。再说,城市的小朋友是“饲料鸡”,带上天游峰,耗尽体力换来健康,哪个交了学费的城市爸妈不感激涕零?再以台湾的银发族为例,走马看花的观光消费已无吸引力。老人家有钱有闲没有体力,偏爱修身养性静态休闲,从小区大学文史艺术课程可一窥风貌,是文创产业最大的消费族群。大陆人口众多,这样的产业可是不得了的大。
  走在五夫镇朱子巷,看到家兄名字(植槐世第)出现在斑驳的古墙上,连结王家祖先的时光隧道赫然在我眼前展开,在海峡彼岸发现的血缘关系,则是朱子之路带给我的意外惊喜。
  (王惠珀:台北医学大学药学院教授)大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结晶 ——武夷精舍杂感藤井伦明这次的朱子之路参访地点都是我首次去的地方,又是自己历年来的研究对象——朱子的相关地区。因此对我来说,在旅程中看到的任何事物都觉得新鲜有趣,兴奋高扬的情绪从第一天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天。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武夷山雄伟的地势,以及武夷精舍的景致风光。之前虽曾透过照片或影像,看过中国大陆各种雄伟、美丽的山岳风景,但这次能够亲自实际体验,呼吸到当地的空气,感受果然不一样。武夷山的雄伟风貌确实能让人的心胸雄壮开阔,对平常没有运动,体力相当衰退的我而言,冒着盛夏的炎热爬武夷山天游峰的路程其实是相当辛苦的,但其同时亦是沈浸在大自然而能够忘记都市生活的琐碎烦恼,是一个非常幸福的时刻。
  武夷精舍的风景强烈吸引住我的目光,在武夷精舍背后屹立着武夷山的岩壁,讲学的精舍与自然的山岳同在,使人文与自然风景两者融合成一体,有着威严、高雅而清净的气氛,虽是肃穆庄严但又令人感到安详舒适。过去曾见的风景尚未让我有这种严肃、高贵的感觉,在武夷只看风景就有被劝诫、鼓励,不得不努力修道这种不可思议的气氛。我不懂风水,但我相信地理环境肯定对人类有影响,我认为武夷精舍的风景肯定有教育效果,并且非常敬佩选此建立书院的朱子的眼光。另外,中国哲人常常提到“浩然之气”或“天机”等概念,虽然能了解字面上的意思,但其实不知道实际上这到底是何种事物。不过,亲自看到武夷山的风光,沉浸在雄伟嶔然的山岳风景,虽然难以言喻,但确实感受了到“浩然之气”或“天机”的存在。我非常喜欢武夷精舍的环境,想久一点留在那里好好享受“涵养天机”的气氛,可惜时间有限,半天就离开了。
  之前我第一次看到朱熹的遗墨时,有一点惊讶,朱子原来会写这么矫健、强壮的字。相对于此,阳明的字却比较纤细、柔嫩。我不懂书法,无法判断朱子笔墨的艺术价值如何,但我非常喜欢朱子的生气蓬勃的字。这次实际看朱子长期讲学的武夷山地区的风景,终于了解朱子为什么能够写那样的字。透过朱子的字感受到的矫健的气魄完全符合武夷山雄壮的气魄。
  现代的我们也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环境,但现代人一般注意的是校内的设备或附近的交通、商店、公司等人工环境,比较忽略自然风景、地势所形成的气氛。既然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若从中国传统的思维来说人与自然由同一个“气”构成的,我们无法否定自然环境对人类带来的影响。我们的确有时会藉着观看自然风景来得到慰藉和鼓励,在都市化发展迅速的现代,设立学校时很难加予考虑自然风景的问题。但我看到武夷精舍的景观时,重新发觉到教育与自然风景的重要关系。
  我虽然研究朱子思想,但除这次的朱子之路活动之外,从未探访过朱子相关的古迹。当然我自己觉得若能够实际去参访朱子相关遗迹是很好,但一方面认为思想是思想,它是一个有独立价值的存在,跟其思想家的生平、活动可以割裂开探讨、研究。因此非常惭愧地,我虽然研究朱子思想,也醉心于朱子思想,但并没有好好了解朱子的生平活动,也就没有参访过朱子生平活动相关的地方。这次参加朱子之路,深刻感受到确实有亲自看过当地相关地方才能体会到的事情。回顾自己历来的朱子思想研究,可能无法否定我的理解中有脱离朱子生平以及当时的社会、时代脉络,陷于仅在纸上理解观念的地方,此次朱子之路给我深刻反省自己的研究态度、方法的机会。
  如上所述,这次的路程对我来说都是很新鲜,感受很深的体验,有很多想再逗留几天,单独一个人好好思考的地点。但当然因为朱子之路是团体活动,有着时间限制而无法实现。将来若有机会,我想走一趟自己的朱子之路,进一步钻研朱子思想,同时提升自己的生命。
  (藤井伦明: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副教授)朱子之路心得曹润青穿越大半个中国,从武夷山一路北上,返回北京。扑面而来的,首先是北方特有的干爽的秋风,吹去一路颠簸的疲惫,仿佛也一并吹落了原本携带在旁的关于福建的种种记忆。记忆在迅疾的时空转换下失重,人变得轻飘飘的,好像刚从梦里醒过来,一时回不过神。等回过神来,只看见各种杂事堆积,山一般挡在眼前,只能先被日常的生活拉扯着先前,而把有关福建的记忆小心地打包,在心里可靠的地方腾出一块,暂时地存放起来,并不莽撞地急于去碰它。
  终于等到与开学有关的各种事项基本办妥,心气又回复平和之时,这才按着原路找到那块存放着记忆的角落,把心打开,唤醒尚在沉睡的记忆,那些由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直觉、随意的念头、甚至玄想构成的立体的记忆。首先唤醒的是闽北那铺满了浓密植被的、层峦叠嶂的丘陵,它是所有记忆的背景。从小习惯的北方景色,是由开阔的平原、黄色的土地以及巍峨的高山组成的。第一次进入丘陵地带,首先就被连绵起伏、好似大地褶皱的层层丘陵吸引,视线在纵深的丘陵之中冲撞,就是望不到尽头,最终只能懊恼地陷在那一片绿色的起伏当中。和温柔起伏的地势相配的,是湿润洁净的天气。与北方大气厚重的风格相异,这里的天与地,色彩温柔浓郁而多情。这片陌生的土地,连迎面扑打而来的空气,都有种甘泉似的清冽。身上所有的器官都警醒着,随时捕捉着这块新天地所散发出来的独特的气息。
  但我知道自己并不纯粹是一个观光的游客,带着空白的头脑和心灵,等待未知的景色和旅途在空白处刻下印记。我带着疑问和好奇而来,想要找到必要的线索,帮助我穿越时间,想象历史幽深处曾经存在的一种世界,那是属于朱子的生活世界。它隐藏在书本之外,具体却更加神秘。
  于是,所有自然的风光,天地山川与河流不再仅呈现出观赏的美感,它们同时呈现出历史的厚度,因为只有它们如此长久地横亘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不曾被激流带走。它们好像时间遗留的秘密通道,在此刻向我敞开。当我沿着石阶一路向天游峰顶峰攀爬,极目远眺,群山座座,犹如海浪奔涌,中间夹持着九曲江,低回盘旋,阳光照耀下,碧绿的身段妩媚悦人。可以肯定的是,八百年前许多个日子里,从武夷精舍走出的夫子,沿着山前那条阴凉的小道,转到精舍的背面,也会像我这般拾级而上,登高望远。站在天游峰顶峰的夫子想的是什么呢?周遭嘈杂的人声渐渐消音,唯有山河大地愈发醒目。八百年的时光长得实在难以想象,静默的天地把我的疑问又原封不动地抛还给我。
  下山,我们一行六人登上竹筏,在九曲江上顺流而下。两岸青山开道,江水时而温顺时而湍急,江面的风凉凉的,吹得整个世界都变静了。当年的夫子是乘着筏逆流而上的,船家还唱得出悠长得像江面的风一般的棹歌。夫子一定钟情于这片山水,他的《武夷棹歌》十首写尽了九曲的空灵飘渺,对夫子而言,这无疑是世外的一方桃源。因此,夫子选择在这里的山崖下建起精舍,授徒讲学。学者蜂至云集,武夷山因此成为南宋思想的重镇。与身边为追寻美景而来的观光客不同,那时在山道上或疾步或徐行、在九曲竹筏里或站或坐着的,除了过往的行旅客商外,应该都是那些慕夫子之名来寻道求学的士人吧。那时与这雄奇秀美的山水相映的,不是数码相机的镜头、各色诙谐博人一笑的段子笑话,而是士人们同样壮阔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砥砺士节、恪守清寒的品节操守。他们与山水为友,与山水交心,长久地相对,山水化作了他们身上的血液和骨架,而不仅仅是数码相机里陪衬的美好布景。整修翻建的朱熹园里,游人稀少,前往景区的路却拥挤不堪。现代的人们已无法亲切体认自己与夫子之间的关联,精神传统的遗失在这一刻暴露地如此直接,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也不能不为身处于这个时代感到羞愧。
  之后的行程中,这种遗失的感觉始终伴随着。在朱熹园里参加始业式、行敬师礼时,在五夫镇朱子的紫阳故居参观时,在朱子手植的大樟树下摸着树干许愿时,在历史久远的鹅湖书院里静坐时,或者是在朱子的墓前敬上一支香时,我都试图在内心唤醒一种与之相对的情感。这种情感本应随着文化的传承内在于我的身体之中,然而它却被埋在坚冰之下,被封冻了起来。我不熟悉这种情感,因为在我的儿时记忆里,找不到支撑这种情感的土壤,因为它并不属于任何一种对旧日时光的缅怀之情。事实上,它似乎来自心灵更隐微的地方。它是伴随着对朱子开创的精神传统体认与认同的感情,是在追溯自身身份时才会生发的感情。这种感情并非源于身体的记忆,而是来自精神的记忆。在行礼致敬的时刻,这情感在坚冰之下开始松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仿佛被赐予了某种历史的感觉。对我而言,这种感觉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它使我直面自己,并最终超越渺小的自身,找到通向传统的路径。在这种意义上,朱子之路成为一种追寻之路,它不仅仅是寻访朱子生前活动的地方,它更是追寻朱子继承和创立的儒家精神传统的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个人试图与传统建立关联,不论这次尝试是否成功,它都将成为一种意义深远的开始。(曹润青: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开始而不是结束——第四届朱子之路心路纪实赖尚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其中的第一境界。我们虽然是至凡之人,但要找到自己学术与精神的归宿,却也如一条小溪,始于涓涓之流,历尽艰辛、坎坷,不断融入其他的江河,最终流到了深沉、浩渺的大海。在陈来先生推荐我参加朱子之路的时候,我就已经决定研究朱子学,因此,朱子之路对我有种特别的意义。我在精神上已经找到了我的归宿,我带着一种虔诚、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闽北这个我至今还未踏入的土地,而我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啊!刚下火车,看到武夷秀美的风光,我情不自禁对与我同来的两个师姐说:“要是老的时候能在这个地方买个别墅,宁静养性,著书立说,该有多好!”朱子手植古樟与紫阳楼朱子十四岁时,父亲朱松就去世了,朱松在临死前把朱子托付给“武夷三先生”,即籍溪先生胡宪、白水先生刘勉之和屏山先生刘子翬。紫阳楼是刘子羽为朱子一家盖的,朱子从14岁开始,到晚年迁居建阳,在五夫紫阳楼生活了近50年。紫阳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其中有朱子手植的苍天大树古樟,一想那古樟已经有近900年的历史,我们便不禁油然而生敬意,屏住呼吸,闭上双眼,用双手抚摸那古树,感受古树那生命的跃动与沧桑。啊,老树,你在这里,见证朱子的青年、中年、老年以及之后历史的沧桑。你的树根不断扎在更深的土壤,枝叶不断伸向更高的苍穹。开始时,你不过只是一颗小小的种子,一颗嫩嫩的幼苗,如今你却长成了苍天大树了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子写的《观书有感》。在紫阳楼,朱子完成了他的大部分著作,《观书有感》是朱子辛勤耕耘,著述不辍的最好写照。在朱子的眼里,源头活水是孔孟及伊洛传统,而今由朱子集大成的理学又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源头活水。我想这源头活水会一直流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对我们中国人的心灵以浸润、滋养。“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劫难,而永葆青春,就是因为有我们自己的源头活水。在朱子的墓前来到朱子的墓前,一切似乎都变得凝重了,因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朱子就长眠在这里啊。我想参加朱子之路的每个人都对朱子有种深深的崇敬。朱子已经去逝9个世纪了,我们再也不可能见到他了,我们只能沿着朱子走过的足迹和一个个朱子的遗物,触摸朱子的灵魂和脉搏。我们参加朱子之路的每一个人都虔敬地在朱子的墓前鞠躬,拿着一根细细的香绕着朱子的墓园缓缓地行走,然后便在其墓前朗诵《朱子家训》。啊,但愿朱子的英灵能够嘉祐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因为我们身上也承担着重任。鹅湖书院没想到的是,我们能够在鹅湖书院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朱子、陆象山辩论哲学问题的地方发表自己也许还不是非常成熟的论文。置身在古朴、庄严的鹅湖书院,聆听主持人、评论人、发表人的声音,我们似乎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南宋这一著名的讲论圣地。那时,我感觉自己真是有幸,同时,又在自己的心里默默地祈祷,但愿自己以后的学术之路能够沾上这些先贤的灵光,走得更加通畅一些、宏大一些、高远一些 。深深的感动朱子之路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但是留下的回忆却是如此的深刻、绵长,有时真是感叹,此情更待成追忆!我们北京来的三个同学晚了一天,没想到组织行程的朱大姐特别给我们买了三张观赏印象大红袍的票。也没想到,我第一次和台湾的张昆将老师近距离接触,他便对我说:“尚清,问问陈老师有没有交换学生的机会,争取到台湾来学习一年。到台湾逗留几天跟学习一年,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时,我就在想,诶,张老师人挺好的噢,好像对自己特别的关爱哦!我们大陆团的团长朱杰人老师已经66岁了,可是他全程参与了我们的活动,所以在结业的时候我不禁感叹,要是30年后能像朱老师一样重走朱子之路该有多好!我想那时的感受肯定更加的深沉、纤细与厚重。在颁发证书的时候,我也不禁向杨儒宾老师下了问学的肯求:“如果有机会到台湾,非常想跟杨老师好好学习。” 当然啦,可别忘了还有从四川来的蔡方鹿老师的弟子高明,我们可爱的小师妹,她用很专业的相机,为我们拍下了很多很多美妙、动人的时刻。
  嗨,我总是感叹,活动的时间是那么地短促,留下的回忆却是那么的深长!朱子之路结束了,我的朱子学术之路却才刚刚迈开第一个脚步。“宽正、沉潜、广大、高明”,我想起了饶宗颐先生为我们清华国学院立的院训。(赖尚清:北京清华大学哲学系2011级博士)西风碧树——201 1年8月武夷山朱子之路感怀张琴八月底,带着玩赏名川的期待与轻松,我赶赴福建,与台海两岸的师生共聚武夷。循着朱熹老夫子的生活与治学轨迹,我们由五夫镇之朱熹故居紫阳楼辗转至江西铅山之鹅湖书院,再返归建阳之朱熹墓。虽然事先对此次旅程做了资料上的温习与预备,但当武夷精舍、鹅湖书院、考亭书院等这些沉寂于“故纸堆”中的名词蓦然以一种不可言说之久远而深邃的姿态展现在眼前时,我依然被震撼了! 八百八十年前的人物、八百八十年前的陈迹,混合着新的空气、新的土壤、新的血液、新的风向席卷而来,如同一阵阵奔涌不息的巨潮冲击着我的视觉、思想与灵魂。如同时光重现,但又不仅仅是重现,那是我脑海中的印象与如今几经沧桑变幻而凝固之历史的结合。天游峰、九曲溪、寒泉精舍、古老的香樟树,所有这些景物从八百多年前的历史画卷中走来,呈现给我一个动态、发展的生动图景。所有这些认知使得史料中稍显乏味与干瘪的朱熹形象慢慢充实与丰满起来,而在这一路上,我似乎时时能够瞥顾与触摸到他的身影。
  朱熹的学说影响了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达七个世纪之久。朱熹于晚年饱受党争所带来的迫害,其思想学说曾一度被斥为伪学。在其逝世的数年后,又被抬举为圣人。朱子学也被尊为正统道学,从而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殊荣。而后七百年间,朱熹从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被刻意抽象、神化为一个供世人奉养膜拜的泥塑木雕。有时候,人世间的成熟与壮大并不一定代表着昌盛,反而意味着凋零与衰亡。一种伟大的思想理念在流传中往往会偏失它原来设定的轨道而被迫走向反面。
  随着朱熹理学的意识形态化与官化,朱子学慢慢失去它本有的光彩,逐渐变成僵硬而生冷的教条,甚至成为权威者“杀人”的工具。可以说,朱熹的真精神、真灵魂随着其生命的终结就已然消逝。那乐在道德躬行,那用自己的生命去履行理想,那为鸢飞鱼跃之活泼而喜悦的灵魂返归并永远萦绕徘徊于这生长于斯、老死于斯的山水间。
  朱熹就如同一块丰碑,矗立于延伸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之路。七百年的显赫使得朱熹成为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伟人。如果说朱熹造就了历史,毋宁说历史造就了朱熹,而同时朱熹也成为我们认识与观照那段历史的镜子。如果说理学所获取的巨大成果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那么朱熹就是站在这峰尖子上的人物。理学之肇兴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唐末至五代时期为中国历史之低谷,这种低谷不仅表现为社会政治生活的靡乱,也表现为思想上的贫乏。理学的崛起始于宋初,最初呈现为偏重于教育的师道运动,随之而起的是学校与书院的萌生。在文明的废墟上重建儒学义理以抵制佛教的虚无出世学说,理学的最初姿态无疑是积极进取而令人振奋的。钱穆先生曾论两宋学术云:“宋学精神,阙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宋代的政治经济改革举措在宋初体现于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中期更有掀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之革新巨潮的熙宁变法。而集先秦乃至北宋诸儒之大成的理学巨擘——朱熹的成就不仅仅体现于其“综罗百代”之学术义理创通上,更因他兴教育、建书院,引领了宋学之精神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之精神的传承。
  朱熹理学乃先秦儒学之重光。朱子与孔子的一生也是极其相似的。二人皆生逢乱世,满怀理想却不为世所用;二人皆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以君子、仁者自我期许与勉励,以传道解惑为毕生事业,以坚忍的毅力与高远的风华将儒学精神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朱熹曾写作一个楹联曰:“学成君子,如龙虎之为变而麟凤之为祥。德在生民,如雷霆之为威而雨露之为泽。”朱熹强调通过居敬穷理的内外修省而学成君子,这种气质之变化就如同苍龙之行云布雨、猛虎之雷厉风行。修身功夫的养成不仅带来内心的祥和宁瑞,同时君子德行的发用施为也泽被与利益众生。朱熹这样写道,他也正是这样实践的。
  朱熹的一生,七十又一年的生命历程也正是体认天理、躬行道德的一生。朱熹从少年失怙而求学开始,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治学道路与人生历程。从早年懵懂志趣佛老而优游山林到立志弘扬儒学而“常惺惺”,从游学九州慷慨长歌到讲学论道精舍云深。朱熹的理学思想在晚年逐渐成熟,正如其自言: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无非这理。
  如果说早期的朱熹在求道之路上历经了彷徨困惑到穷举力索的阶段,那么晚年的朱熹已超越了自我,呈现出另一番境界与气象,就如同武夷的天光云影交相辉印,洋溢着一种豁达从容的高远风华。义理上臻至化境的朱熹对待指责与谩骂也不再悲愤,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我穷初不为能诗,笑奈吹竽滥得痴。
  莫向人前让分雪,世间真伪有谁知。诚然,世间的真伪、是非、善恶不在于一时的沉浮升降,而在宇宙极处,在天道之隐微深邃里,在人心之灵明莹澈中。晚年政治上的凄凉并没有影响朱熹积极乐观的精神。朱熹晚年的著述尤其繁多而精炼,如其临终前所自述: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履薄临深”般的敬畏是朱熹对理与天地之心的虔敬与尊奉。这种“敬畏”体现于外在的行动就是对于礼乐的实践躬行,展现于容貌辞气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潜心以居,对越上帝”。这种终极的敬畏也使人们能够达成内心的安宁,体认仁者的智慧、仁者的和乐与渊静,并在此敬畏中优入与天地相参赞的精神圣域。
  “昨夜西风凋碧树”,这个词句似乎可作为理学在近现代意识领域之遭遇的写照。经过西方启蒙思潮,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理学已全然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儒学这棵支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精神脊梁的古老碧树在“西风”的摧折下似乎已然进入了蛰伏的寒冬。
  审视近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境况与所遭逢的文化困境,我们祖先所讲述与传承的东方智慧正遭到现代社会的冷遇和遗弃。中华民族到底要以何种姿态,何种精神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儒家思想对于全球化历程中的中华民族之雄起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先秦儒学与理学对创建和谐社会能够提供何种理论支持与依据? 我沉思着,站在紫阳楼前那株已八百多岁的古老香樟树下,仰视那久经风霜却依然苍翠繁茂的枝叶,遥想着先哲亲手种下这棵树时曾有过的期许,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涟漪。扶着树干,我的思绪时而飞远,憧憬着先圣的那份风流、那份慷慨、那份从容、那份激越、那份沉静、那份活泼。顾炎武先生的一句诗句涌上心头:“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儒学或许就如同这棵香樟树般,在中华的这片土地上深深扎了根,和这方天地与民众水乳交融,它已经渗入了我们的血液,于中华民族之命脉刻下无法泯灭的印记,只等着冬去春来的时节而重放光彩与香华!(张琴:浙江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博士后)201 1第四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感想陈立航真的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我这个非本科系的大二学生可以参与这次朱子之路,能够近距离接触两岸的大学者,以及博、硕班的学长姐。这里我想说,当初看到学员名单时,心里着实先凉了半截,新闻稿上不是说“欢迎大学在学学生与研究生报名参加”吗?结果怎么只有我和福灿分别是大二和大一的学生?有点错愕,幸而学长姐们对小弟们多有关照。
  随着行程顺利进行,观光武夷九曲的山川壮丽,观摩师兄师姐的学术交流,观赏大红袍、朱熹的影剧,种种都让我收获良多。以下我就透过教育的观点,分享这次研习营的主要感想。
  很高兴参访了朱子学校,虽然该校自有其得天独厚的背景,我毕竟看到了我心向往之的具体典范。朱子学校堪称特色学校中的特色学校,在传承文化中担起农村地区的教育任务,其办学精神更令人敬佩。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传承文化,这也是我身在教育系的学习理念,透过教育来传承、发扬中华文化。
  但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并没有深入了解朱子学校的具体教学。这一点是俞志学长在检讨会上提出的建议,希望校方可以介绍朱子相关课程的教材教法。在传承文化中,要传承什么、如何传承,乃教育的重要课题。而教育和哲学思想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如康德所言:“没有哲学的教育是盲的,没有教育的哲学是空的。”朱子之路在这里留下了一些空白,我希望日后能尽己所学,为此着上几墨。
  除了参访朱子学校,我们所参加的朱子之路研习营本身就有很重的教育成份。其中,最重要、最特别的部分是“礼”的体会。研习营在论文发表前安排了始业式暨拜师礼,充分体现了尊师重道的精神;在结业式前祭拜朱熹及其母亲,充分发挥了慎终追远的美德。并且在仪式中朗读《朱子家训》。这样的规划,在行程首尾呼应、家训朗读声中,“礼”的意义从外在仪节渗透到我的内心,更加滋润了心中对前人、对学问以及对世界的敬意。
  其次是观赏朱熹的电影。那是经过了4天的游历,在8月29日晚上放映。镜头中大部分的场景我们都已经走过,看起来特别亲切,映入眼帘的是朱熹的故事,浮现脑海的有大家的身影。或许,到此我才算真正走过前几天的朱子之路吧!这让我想起系上一位老师所说的话,大意是这样:很多你学过的东西,要等到你蓦然回首发现它的意义,有那种“啊!原来如此”的感觉时,你才真正学到那些东西。朱熹提倡日格一物而“豁然贯通”,与此意境或有相似相通之处吧。
  最后,整个研习营下来使我对自己有个期许,就是将来我还要再次参加。这次因为我才刚要升大三,尚未受过研究方法的训练,而且非本科系学生,所以没有在研讨会上发表。虽然是受才学所限不得已使然,我仍窃自深感惋惜。因此,待我有足够的学养后,“希望有机会”(注:朱子之路会越办越好,到时越来越多人参加。不过,如张崑将老师所言,为了活动质量而会有人数限制。我想,甄选的门坎会越来越高,所以特别注明“希望有机会”)再次参加第N届的朱子之路,发表我的看法,接受诸位师长、师兄和师姐的指导。
  最后的最后,我想重申:来参加这次的朱子之路,真的很荣幸,也很高兴。以及我想补充的是:很庆幸。想当初,我碰巧在师大教育系的网站上得知朱子之路的讯息时,几乎已届报名截止,而期末考和期末报告迫在眉睫,我实在有点犹豫不决。幸好经友人提醒,此时不去,更待何时?所以,凭着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中国山水的向往,就厚着脸皮写了自荐函,匆匆办了报名手续。真的很庆幸,我首次出门,就得以参加朱子之路,并在求学路上,凿了个活水源头。(陈立航: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教育学系大二)走过朱子之路的省思陈俞志 2011年8月26日上午,天清气晴,我带着雀跃的心情与一群甫认识的学友们,共同踏上了前往朱子之路的道上。想来该是幸运、也该是缘分,原本不知有此行脚活动,但热心的学妹为我捎来一封报名讯息,让我有机会透过地理位置上的拉近,能更贴近这位历史哲人,弥补时空差距的缺憾,与这位巨人做一心灵上的交流。行前在机场中与同行学人及师长有着不熟识的陌生感,但朱茂男会长和蔼的语气及长者般的叮咛,再加上杨儒宾教授与张昆将教授两位师长的带领,此一陌生感到了厦门便已全部消失,并从师长们的教诲中,明了自己于此一朱子之路并非观光者,而是亲身寻访的问道者。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昔日书中所读有关朱子生平的种种记载,都在这几天的行程中,跳脱出书本陈旧页面,实际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行脚路上首先来到的是颇具盛名的武夷山水,朱子曾在《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中自言:“我惭仁知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武夷山雄深磅礡的山势、萦回如缕的溪水,曾让朱子尽享山水之乐,也让我们感受到远离尘嚣的情趣。在亲身攀过天游峰、渡过九曲溪后,见识到了武夷山山水的美丽。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于此体会到是如此的武夷山水陶冶了朱子其既仁且智、学养兼备的人格特质。朱子当年在九曲溪畔建立武夷精舍,虽经过重建整修,但于今仅存左右两道断垣残壁,只能隔着玻璃窗缅怀,遥想朱子当年在仕途失意隐居山脚生活之时,武夷山水的灵气是如何的抚慰了他失意的心灵,是如何使他从自然中体察出天人合一、理一分殊的理学思维,并以天理审视世间,洞察政治社会的紊乱,而不扰乱内心的平静。
  在武夷精舍参照古释菜礼举办的始业式中,尽管这天的太阳毒辣,但有幸作为学员代表站在队伍前头的我,每每有机会回头望着在烈日照射下的师长与学员们,皆是以庄严肃穆的神情进行着仪式,无人显露出不耐的神色,当下的内心既是感动,亦感荣耀。在向至圣孔子与朱子献礼与鞠躬的动作中,不仅使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可以追寻与实践,更赋予我们使命感,彷佛先贤与我们不远,他的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而当全体人员齐诵《朱子家训》时,我内心顿时感到热血澎湃,一阵酥麻直冲脑门,原来一群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念诵着共同的话语时,是如此的令人感动,无论怎么形容感动,这种感觉真的就是这么棒。
  行脚至五夫镇,朱子于此留下了众多古迹,有著名的紫阳楼,有朱熹手植的古樟树,有兴贤书院、朱子社仓等等。在参访这些古迹的过程中,对于朱子的形象不断的在我脑中重组。过去对朱子一知半解的我,仅认为他是位天资聪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思想家,但如今实际踏过这些地方,方才领会到自己从书中所形塑的朱子形象是多么片面。了解到朱子除了是位学者,更是位将明德亲民理念彻底实践的行动者。对于他而言,学问、做事与作人都是同一件事,纵使满腹经纶,但若不懂做人,不知回馈社会、关怀乡里,则如此的学问必定是虚无不踏实的。这对于一路爬着学术金字塔,只知完成一份又一份报告的我,所带来的冲击是无与伦比的。我似乎在无形之中,将书中的知识当作是购买学位的提货券,而丢失了身为知识分子所应有的原初理念,更丧失了读书人所应有的社会关怀。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我静静看着兴贤书院仅存的门坊、远远望着朱子社仓的屋顶,尽管现今这些建筑物都已敌不过岁月的摧残而变得破败不堪,但它的存在无疑是朱熹明德亲民理念实践的最佳明证,更是告知吾辈后人何者方为“儒者”所应之作为的最佳典范。
  在五夫镇中更有一条著名的“朱子巷”,原只是一条寻常的石子路,但因朱子当年长期居住于紫阳楼时,经常携徒访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时都要经过这条小巷。为怀念这位历史哲人,乡民遂将这条小巷称为“朱子巷”,藉以表达朱子为这个小地方所带来的殊荣。细看此路,地上的石头经过人们千百年来的踩踏,颗颗均已变得圆润光滑而毫无棱角,在在显示着岁月的痕迹,似乎在告知着我们,为人处世需时时修正自己终达圆融。望着这条路,竟在我眼前浮现一位西方哲人康德的身影,生活规律有节的康德,每日必穿灰色大衣携着手杖步出家门,走向小菩提树路,他的邻居只要看到他走在这条路上,无须看钟,就知道是四点半了;这条他每天散步所走的路,在他死后,人们把它叫做“哲学家之路”。原本只知西方哲学之路的我,没想到在更久远年代前,于中国福建五夫也有一条朱子走过的“哲学家之路”,虽同是哲学之路,但在我眼前的这条路显的更为亲切。从南宋至今,世间几多变化,虽然哲人已远去,但千百年来未曾动摇的这些石子,却成为了我可与朱熹对话的时空桥梁。当我踏着朱子巷中的鹅卵灰石,驻足念诵兴贤书院里的梁柱题词时,遥想当年朱子踏着这些石子前往兴贤书院讲学的路上,不管是得志或是失意,人生的起伏并未羁绊他的脚步,依然坚定心志,潜心著述、倾力执教,迈着坚定的步伐于此路上前进,这样的画面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无法散去。
  除了风景古迹外,一路上同行的学友与师长,更加深了我对朱子之行一路下来的感受。和来自台湾、大陆研究生们的交流,让我多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师长们一路上的指导,让我能跳脱时空的局限,更加地贴近朱子。离开武夷山已近月,然当时途中的点点滴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些回忆与感动,会一辈子留存在我的心中。感谢朱茂男会长及朱氏宗亲会同仁为这次活动所做的安排贡献,感谢杨儒宾老师、朱杰人老师、张昆将老师等诸位师长们的付出,以及诸位先辈和同学们的指正,惠我良多,无法一一指出。且盼后会有期,我们来日再聚。(陈俞志: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生)除是人间别有天——朱子之路后记张凯作从未想过会与圣人如此接近。火车穿越丛山,缓缓进入福建境内,一切都似乎散发出庄严的气氛。说不清楚是因为闽地那层出不穷的异域风情不断给我这个从小在东北长大的孩子以视觉的冲击,还是因为这片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土壤给我这个宋明理学的研习者及爱好者以灵魂的震撼,总之,随着列车的渐行渐南,我的心跳也随之急促起来。头脑中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声音对我说:“就要到朱子的故乡了,你准备好了吗?” 一、山水之间清晨,乘巴士去天游峰。大陆、台湾的老师和同学共几十人来到山脚下,高大而柔和的山脉呈现在眼前。看惯了东北那严峻、棱角分明的山峰,再看这秀丽挺拔的天游峰,别有一番滋味。不觉想起了《论语》里面形容孔子的那句话:威而不猛。是的,正是这样一种感觉,威武中隐藏着柔情,你需要耐心寻找其中的风景。
  走上夫子曾经走过的通幽曲径,每一处都是一幅美图,每一步都渗透着庄严。不断试想自己就是夫子当年的门人,清早随夫子登上这天游峰,听他讲格物穷理,讲修齐治平,感受身心双方面的历练,人生得此一乐足矣。这些年,常借口学习任务繁重,逃避各种体能训练,但其实夫子是融人生与哲学、自然与自我为一的,这大概就是天人合一的真谛吧?面对先圣遗迹,后来者实在汗颜。
  慕名而来的人俯拾即是。夫子年代的信步徘徊、以文会友必然只能为不断商业化的情景所代替。游人当中,有人只是闻山水之名而来,但也必有些人是怀着对古圣先贤的景仰而来,对后者来说,时空的变换无法冲散内心当中那一股凝聚的精神,因此,尽管物是人非,尽管恍如隔世,而灵魂深处的感动和贴近却那样逼真。是的,夫子,您曾说:“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您的道也是如此。
  下山。短暂的休息。吃过午饭,去九曲溪。我们六人一组登上竹筏,两位划船的师傅持浆带我们缓缓驰往九曲回肠的溪面。依山傍水。原来在电视屏幕和图片上见到的如诗画面是真的,原来人间真的有这样的美景。不知是如此的山水陶冶了圣人的情操,还是圣人的精神启迪了山水的韵味,总之,我们仿佛醉了,想就这样每天环绕着大王峰和玉女峰,想就这样终日徜徉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就是在这里,夫子创作了他那脍炙人口的《九曲棹歌》。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是啊,到哪里去寻觅这样的世外桃源呢,除非人间别有一番天地。
  撑船的师傅说,现在的竹筏是观光的风景,而在夫子的年代,它是主要的交通工具。那该是怎样一幅场景?宁谧的山峰间、溪水旁,几位文人骚客边等待船夫的到来,边谈古论今,没有汽车的鸣笛声,没有尾气的污染,旅程不再是一段令人望而却步的跋涉,而是在其间寄情山水,天人合一。这样的生活,真的不会再回来了吗?如今,我们加快了旅程,却丧失了诗意;建起了楼群,却遗失了山水;增加了知识,却忘记了正心诚意。夫子的尊尊教诲,真的只能成为彼岸的烟云了吗?除是人间别有天。除您以外,后来者还到哪里去找安身立命之所呢? 二、往昔印记一大早,整装待发,前往武夷精舍。全体师生坐巴士来到寂静的山间。今早的活动是在朱子所创建的武夷精舍行敬师礼。走过干净整齐的石阶,一个题为“武夷精舍”的古代门厅矗立在眼前。书院背后是一座秀丽的小山。宁谧的空气使时光仿佛停止。走进书房,一个真人大小的朱子雕像伫立在讲台前面,后面的墙上挂着孔子的画像,前面两侧分别布置着几排桌椅,同样有真人大小的门人雕像安坐在座位上。桌椅和柱子都是古香古色的。
  短暂的参观之后,准备行敬师礼。朱子之路的所有老师和同学集合在前庭,庄严的气氛油然而生。这就是曾经充满了朱子身影的地方。这就是八百年前朱子亲自主持敬师礼的地方。八百年,恍如隔世,不敢相信自己此刻脚踏的土地就是圣人足迹所至之处,不敢相信自己此刻所面对的就是圣人曾经所面对的那郁郁青山。在那个年代,朱子所贬的是干禄之学,所讲的是修齐治平,所传的是格物穷理,他所主持的释奠礼,不仅是对先师的缅怀和纪念,更是对先师之学所交的一份答卷,因此他能无愧于手中的香火、口中的祝文,而今,我们站在古圣先贤的像前,又怎能无愧?敬师礼只是一个开始,那一份答卷要用一生去填满。
  辗转去了紫阳楼。任何一个朱学的景仰者,都期待着看到学堂之外的那一个朱子。尽管对于朱子而言,生活和学问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但是,总有些日常生活的点滴可以让我们去追寻吧?总有些有血有肉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去品味吧?到了五夫镇。他们说,那就是朱子每日要走过的小路,那就是朱子曾经亲手栽下的大樟树,那就是朱子从少年时起定居的地方——紫阳楼。啊,那一座山间寒舍。一切都未曾改变,就只有您,留下了影响东方几百年的学说著作,却不见了踪迹。当您驻足在我此刻站立的这一片天地中时,您的所思所想是什么呢? 走进朱子巷,内心的跳动更加强烈。那一条条狭窄的巷子,仿佛容不下两个人并列行走。每一步都必定会踩到朱子的脚印,每一个视角都必定是朱子曾经的视角。走在其中会常常停留,回首,怕是挡住了夫子前行的道路,怕是错过了一睹圣人尊荣的机会。是的,不相信这一切都还在,怎么您就不会再出现了呢?为什么我殷切地期待您会突然奇迹般地站在我面前,却只能留下空守的怅惘呢?我们是多么期待见到有血有肉的您,可是,假如时光倒转,我们是不是也会像时人一样辜负您、漠视您,任凭您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为己之学,却终究一心向外去追求世间的名利呢? 不能错过的是鹅湖书院。开几个小时的车,来到江西境内。名为四大书院之一,果然名不虚传。够宽阔和气派。然而使之名垂青史的,却是朱陆之会。听院长讲述,原来文革时期这里曾经作过牛圈,心里不禁惨然。这么多年来,历史的印记曾遭受多少涂抹,文化的传承曾经历多少风霜。然而还是熬过来了,并且到如今毅然挺拔。两岸师生在此进行了静坐和论文发表。一是工夫,一是为学,二者皆是朱子所强调的。作为后来者,我们虽然无论哪方面都难以企及圣人之旨,但我们在努力,并终有一日会力挽狂澜。是的,只要精神在,废弃的书院可以重建,沉寂的圣学可以重新发扬光大! 终于,到了夫子的墓园。如果说几天以来的怀旧之情在鹅湖书院得到了片刻的停息,转而为轻松热烈的论辩氛围所取代,那么在夫子墓园的一刻,则是一切凝重情绪的迸发之时。所有的人似乎都在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一座圆形的孤坟坐卧在寂静的山林里。此时此刻,终于与您如此贴近。大脑中快速而支离破碎地闪过夫子晚年的光景,无声的片段,像五十年代的黑白电影。伪学,党禁。他为社稷贡献了一生,而时代却回报给他凄凉的坟头。于是,他沉没在这一处被人遗忘的角落,把生命交给学术,从此永弃人间事。这,也许就是天才的命运吧。
  除是人间别有天。他们试图在您以外寻找真道,这就注定了他们成为历史的遗憾。
  三、继往开来七天。匆匆,太匆匆。很多的往事,还来不及追忆,就已烟消云散;很多的足迹,还来不及追寻,就要举手挥别;很多的面孔,多么想再看一眼,可时空已将我们阻隔。七天,每日凌晨起床,午夜才休息,身体疲惫,但精神却饱满振奋。七天,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依恋,怀着单纯的心志,带着同样的信仰,我们相聚、相识、相爱。
  而今,却要说离别。有太多的话想倾诉,然而,你却没有时间聆听。现实总是轻易地将美梦打碎。我要拿什么去祭奠这一短暂而美好的相遇?朱子之路结束了,但是你知道,我们并没有结束,朱子的精神并没有结束,相反,朱子之路是一个开始,是我们这一群心系圣学的年轻人的开始。所以,尽管各奔东西,我们却不曾分离;尽管天各一方,我们的心却连在一起。只要我们有着那同一个活水源头,这世间就会充满我们相爱的印记。在五夫镇那一淳朴秀丽的角落里不是已经有朱子学校勃然兴起了吗?当我们看到那些稚嫩的娃娃口中诵出他们也许还不理解的《朱子家训》时,我们不是看到朱子的小学之教已经在新世纪悄然复兴、不是看到朱子之道的火种已经被这些孩子们默默点燃了吗? 是的,除是人间别有天!是朱子之路使我们相爱,并且,这种爱远远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只要心系所同,我们就不再分离;只要有精神的凝聚,我们就会永远在一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想,这就是我们相爱的明证!(张凯作:北京大学哲学系08级博士生)寻访圣人遗迹品味不凡人生——朱子之路感言王治伟在2011年的8月底,我有幸成为第四届朱子之路的成员之一。带着对学习的期望,带着对自然的好奇,也带着对古圣先贤的敬畏之心,我踏上了这次不凡之旅。从8月26日到达武夷山,到9月1日离开,我似乎经历了一个长长的梦。甚至现在一觉醒来,还分不清置身何处。朱子之路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一次特殊的经历和体验,而且还是一次文化的洗礼,一次对中国古文化的亲近和关怀。
  朱熹,这位南宋理学家,他的生活方式、他的足迹、他的作为、他的身世沉浮都在悄悄地化为文化的元素,在众人的追溯和纪念活动中重新被人们认识,重新走向人们的生活。我们的朱子之路首先从朱子所生活了50年的地方武夷山开始。26日下午,我们海峡两岸的学子和老师共同参访了水帘洞,据说这是朱子当时经常歇脚的地方。兀然耸立的石壁、缥缈落下的水帘、流淌不绝的小溪,还有三贤祠堂,自然与文化的交融在我的脑海中呈现了最初的印象。27日,上午我们沿着小路,爬上了天游峰,感受朱子的艰辛与豁达,下午又乘竹筏尽览武夷山水。据说朱子当年就是在此溯流而上,我们没有机会像朱子一样去忍受撑篙的辛劳与荒凉,而是在工人们的劳动中顺流而下。可是,周围的景色却在我赏心悦目的体验中化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正像刘白羽所说:“武夷占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 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奇瑰的精致,当古圣先贤把脚印留在了怪异的山水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撼人的力量。而当我们沉入这样的境界,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震撼中深深地感动。拥有置身乡野的勇气,又在悄悄的孕育着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文化,朱子就是这样感动着我们。我们无须在深宫大殿里寻索他的影子,因为他的为官岁月大概只有9年,而在武夷山就待了50年。他就在深山野林里研习经典、构建理学思想体系,并且讲学传道。这是何等的勇气呀?想到现在的人们,有多少人能真正耐得寂寞,有多少人能够为了自己的思想建构而舍弃花花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够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呢? 我们不了解古人是如何有勇气穿梭于深林岩壑中间的。随处都是断崖危磊,随处都是斜枝当道,朱子走过的身影中,又包涵了多少艰苦和辛酸呢?当我们踏上青石板路,当我们沿着水泥塑成的阔道走过去,我们感慨天热路遥的同时,怎样去体会朱子往日生活的时光呢?而当古人的生活成为我们瞻仰的对象,成为一种文化的样本,我们是否也该反思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呢?人生苦短,短暂的生命如何成就永恒的意义呢? 当我们来到藏于深山之中的武夷精舍,举行拜师仪式的时候,在催人肺腑、感人泪下的古典音乐面前,在“师者,启我心智,迪我情怀……”的《敬师辞》的开示中,我的心灵也被古老的释菜礼仪深深地震撼。朱子在后世被奉为圣人,可是当时的他呢?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学,各个书院都曾留下他的足迹。虽然此时被深深地膜拜,可当时的他却如山林野叟,人生的况味怎能不在这几度变换中激发呢? 29日早晨,我们来到五夫镇,在朱子亲手植下的樟树旁边合影留念,之后参观了朱子的故居,虽为后人仿造,可是在简单又局促的格局之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尤其是五夫镇的村巷,狭窄而幽长,土坯做的墙壁和庭院,农人在清澈的溪边“卧剥莲蓬”,这古老的生活方式仿佛立刻就能把我们带回那遥远的岁月,与朱子相逢。我们来到“朱子学校”,观看孩子们的节目表演,一双双稚气的眼睛,一个个天真的动作,认真地背诵着《朱子家训》,或许他们自己还不能完全明白自己在怎样的一个学校里学习,也不理解自己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可是他们确实在朱子的故里,像一群活泼的精灵,健康的成长着。然而,中国的落后地区那么多,偏远的乡村随处可见,可是在这里,每一年都会有海峡两岸的学人来看他们,关心他们,他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幸福之中呢?这或许只是一种偶然,但也或许是朱子的荫功吧。
  30日,我们来到鹅湖书院,这正是朱子与陆九渊辩论之处,后来辛弃疾就曾偕同陈亮在此畅谈报国之志。书院周围境界开阔。峰峦如衫、湖面如镜、荷叶逞秀,这就是鹅湖书院的模样。它记忆了八百多年的世事变迁和恬淡岁月,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笔。“细雨濛濛湿芰荷”,我们的衣衫也在风雨飘摇中增添了几分浪漫的古典气韵。除了到处拍照留念,我们还在书院里举行了两场学术讨论会,大家分坐在陈旧的椅子上,讨论朱子理学思想的形式及变迁,席间不乏激烈的争论。这样的一次活动,怎能不让人感慨,尤其是在古圣先贤曾经论辩的地方。我们固然无法复原古人的气象,可是这有意无意的临摹与重复之中,我们也能在短时间里逃离世俗,而沉入古朴又激昂的岁月。
  之后,我们还参访了黄坑朱熹墓地,寒泉精舍祝夫人墓,还有考亭书院旧址,一路的感动和敬畏早已扫去了所有的疲劳,紧凑的行程安排并不能挫伤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在几天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我们似乎更加亲近了朱子,似乎在亲耳聆听着朱子的谆谆教诲。我相信:即使时光变迁,我们已悄悄离开,朱子之路给我们留下的纪念会愈久弥醇,我们将会沿着自己的学术方向,把朱子之路走下去。(王治伟: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逝者如斯——201 1年第四届朱子之路心得卢启聪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辛弃疾为朱子所撰写的祭文,是这次走在朱子之路上,一直令我念兹在兹的话语。虽然只是短短几日的行程,但我们随着朱子往日的足迹,透过实地的走访,也许我们就可以说,稼轩这话所言非虚。尽管今天散布在武夷、五夫、建阳等各处的朱子遗迹,绝大多数已是经过后人、近人,乃至今人大力修复而成,而非宋代原貌。但是朱文公的名声,他的教化,以及他的精神,事实上早已根植在闽北的山水、土地与人们的心灵之中。对作为求学、游学的我们来说,八百多年以后,朱子的思想依然是不少学子们的源头活水。然而,在参与朱子之路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旅客,或者作为一名过客而言,这次的参与,却使我对于朱子,产生了另外一种感受。这有别于过去在文献上或学术讨论中所得出的那种道学家、哲学家的形象。而是以朱子作为历史上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也就是作为一个人,以及由他所构成的一种情感力量,如何在今天仍然维系着当地的人文风俗,同时也使自然山水多添一分人间情怀。
  走在朱子之路上,可以发现朱子并不只是,以及并不只会是那种单纯地玄空谈理的大学问家。而是一个脚踏实地,与土地、与人们总有着千丝万缕的人。这种来自朱子本人与土地之间的深厚关系,在朱子离世八百多年以后,依然存在着。其中,在黄坑朱文公古墓前所举行的祭礼上,老师与学员们献花、咏祭,然后在鹅卵石堆栈起来的古墓前绕圈致意。我们一般学员出于对朱子的尊敬是绕行一圈,而同行的宗亲们则需要三圈。对我而言,“宗亲”总是个难以理解的概念,然而通过观察宗亲们那种对祖先尊敬的神色,稍稍可以发现血缘关系的力量,与学术上那种客观而往往又带点刻板印象的学术形象是截然不同的。亲疏之间,的确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过难道这不就是包括朱子在内的儒家学说所一再承认和强调的内容吗?通过仪式的礼拜,我发现,理如果真的存在,它也许不必全然是高挂在虚无缥缈的天空之上,而是分散在万物之中,随时发动。而了解理事的真相则只能回归到事物之中。记得在武夷山麓下的朱熹园中,买了一份拓印朱子手书“涵养天机”的横幅。我很是喜欢朱子的书法,不过同时更喜欢这四个字背后所诉说的意义。
  因而在这趟旅途上,每经过一个地点,当同行的友人拿着数字相机把眼前的各种景象拍摄,而摄影机记录着人们行走的踪迹时,我总是找个地方坐下来,寂静地观看四周的风景,或闭上眼睛,去感受那些地方,那些土地的气息。闽北与我们平常身处的城市大不相同之处在于,这里拥有漂亮的山水与自然环境。武夷山现在是联合国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这样的胜景是朱子过去长期生活的一个地方,事实上就在我们到达这样的一个人间胜境时,我们所想到的往往是要如何把握、留连在令人震撼的风光之中。但惊讶的是,面对着如此醉人的风景,何以朱子却坚持了终身对学问的寻根究底。这问题也许无解,但是当中所透露出的,却是一种令人可敬的治学态度。
  乘坐着竹筏,我们在武夷山水之间顺流而往。虽然导游告诉我们小费可以延长观赏的时间,不过水流速度之快,想要清楚周遭的风景,也不容易。尤其是摩崖下的各种题刻,若不是特别关注,常是一下子就在眼前消失远去。我想,生活上的各种际遇也是如此,而太多美丽的实象总不能留住。顷刻之间,似乎明白到人的确不能只在乎于目前所见,而是应该以更大的心胸怀抱关心一些更大、更永恒的问题,也许就是所谓的未来。这个时候,朱子在武夷山摩崖下存留的一幅石刻似乎又再一次惊醒了我:“逝者如斯”。可惜的是在轻舟行过的那个当下,并不以为意。倒是当归途的飞机已经爬升到万尺高空之际,话语中深刻的意境似乎的确来得特别真实。如果说这次朱子之路上有何种感受,此话此境也许就是最佳响应。
  (卢启聪:台湾政治大学中文所硕士生)201 1年第四届朱子之路有感高明傍晚,成都的天空忽然没有征兆地下起大雨,行人匆忙躲避的喧闹声打断了我仿佛很久很久没有间断的思绪。于是我想提起笔写下这些天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或许,就在此刻心都没有真正回归,仍走在这条朱子之路上,在九曲溪漂流,在讲堂中聆听,在朱子巷徘徊,在天游峰登高望远,在香茗大红袍里沉醉,在朱子理学的微风中沐浴,静享精神的盛宴。
  一年以前我开始学习中国哲学,想求得一个安身立命的方子,我选择了理学。刚踏上学习之路的我幸运地得到恩师的推荐参加了由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朱子学研究会和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等组织倾力主办的朱子之路研习活动。起初,从成都到武夷山两千多公里的路途让我这个从未独自出过远门的女孩心中发怵,但接下来的一周足以让我永远难忘。从主办方关心备至的接待到参访行程中的点点滴滴,从老师的谆谆教诲到两岸同学之间的亲切交流,这一切的一切早已使我忘记四千里路途的劳顿,早已使我忘记与各位老师和同学才刚刚相识。当我修业结束离开团队的那天,泪眼模糊,复杂的心情现在还清晰的印在心里。受恩莫忘,我感谢为朱子之路得以成行不遗余力的朱氏宗亲也感谢与我相伴一周让我受益良多的老师同学。
  不身临其境,大概永远也不能深切体会为何朱子会选择武夷山这方山水。山不高却不失雄伟大气,水婉转却不被束缚奔放自由,石突兀横看侧看意境各不相同,草木葱郁层次起伏秀中有幽,生灵万千与人和谐相处互不干扰。好一片自在山水,难怪朱子赞叹武夷起语便是“武夷山上有仙灵”。好一个山环水抱、仙灵隐居之所。如此胜境孕育理学奇葩,可谓顺理成章自然而然。朱子理学与这方佳景好似浑然天成。眼前层峦叠嶂,耳边寒流潺潺,你静静的感悟,“理”由心而生。怎能不再次感叹先贤朱子眼光如此妙绝。
  《朱子家训》在学员们的朗朗读书声中已浸入我心深处。虽是“家训”,也不仅仅是一家之“训”。行文虽不长,却贯穿“家”、“国”,是朱子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综合体现,其精神内核在当下并没有过时,仍然有着巨大的价值。“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如此宽大和淡定的心境当为时下浮躁的青年所学习借鉴。看似质朴的直叙蕴含着深远的道理。诸如此类值得慢慢品读、细细推敲。当然这仅仅是朱子留给我们巨大精神财富的冰山一角。所以作为后学的我们应更加觉得幸运备至。
  到达武夷山的第三日上午,朱子之路研习营始业式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终于礼成。在接下来几天的参访中一共有五场学员论文发表会穿插其中,行程紧凑,让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在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中进步。随后,来到荷花遍野、空气清新的五夫镇,我们与八百多年前朱子亲手植下的参天古树握手,崇敬中分外有亲切之感。紫阳楼前挂着四个大字“朱子故居”的牌匾,心情激动,我们紧跟作家王亚玲老师的脚步,聆听她生动的讲解。得知朱子的主要作品很多是在紫阳楼居住的40多年中完成的,我们大家都努力找寻试图发现些什么。我放眼向天空望去,八百年时空变化,沧海桑田,唯有这片天空静候在这里,遥望着朱子也等待着我们。这一刻,我觉得自己离朱子其实并不那么遥远,或许此刻他正在这片洁净无瑕的天空中和蔼的望着我们,望着他的后学们正畅谈各自对理学的新感悟与新诠释。
  接着,我们踏着朱子之路如期到达鹅湖书院。最先吸引我的是这座古老书院浓重的文化气氛和建筑美感。门口的翘脚飞檐和庄重严肃的讲堂都让我在心中赞叹不已。巨大的红漆圆木梁柱仿佛在言说当年朱陆之辩的热烈实况。今天,它们对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即将见证我学习理学以来的第一次论文发表。想八百年前朱熹与陆九渊的辩论可谓精彩绝伦,可今天我带着自己幼稚的文章来到这里,即将站上这个肃穆的讲台,心里惴惴不安紧张极了。杨儒宾老师带领我们静坐20分钟之后,我的心情略微平静了一些。讲演在如我所料的面红耳赤、吞吞吐吐中结束了。我很惭愧自己的才疏学浅,可令我非常感动的是,在略显拥挤的讲堂里老师们仔细的听取我的报告。潘老师和胡老师言语柔和的指出了我的错误之处,也肯定了我的论文题目的可行性。我知道,潘老师因为怕影响我学习热情很顾及我的感受还向大家解释到我是跨专业读研,还处在入门水平。胡老师还在会后给我不止一次的耐心指导。讲演后几位学长和学姐也给我提了相当宝贵的意见。这些都令我十分感激,几乎落泪,在学业刚刚起步的阶段能遇到这样中肯的教导,我很是幸运。回想,朱子开书院设精舍教书育人真谛不也在此,让好学之人有学好的机会,让理学得以传承下去。今天的我才识很有限绝对不敢以朱子后学自居,但老师们真诚的教诲已成为我奋发求理的巨大动力,继朱子之学创造自己的人生。
  学问之道,出门有功。在“路上”,一周的时间白驹过隙紧张而充实。朱子之路为我和同学们提供了平台,沿着朱子的足迹觅到理学正宗,还原一个真切可感的朱子。也许你心中的和我心中的不尽相同,但一样的是朱子的真精神已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慎思笃行我们会用一生去践履。最后,再次感谢为朱子之路做出努力的所有亲爱的朋友、老师和同学,相聚虽短但却永生难忘。(高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不东以西不南以北 ——朱子之路后记江涛不得不承认,对这次朱子之路,心中并非一开始就全是期待与兴奋。一方面,介于我一向好吃懒做又面比纸薄,想到要和素未蒙面的老师、同学共度将近一周的时间,要在大家面前宣读论文,想到届时台下会有一双双雪亮的眼睛,光想就睡不着觉。另一方面,临行之前,亲友抱恙,心里挂念,对出行,情绪也不是太高。庆幸,犹豫之后,还是踏上了朱子之路。
  下车之后,看到武夷山水,看到雨后春笋的城市建设,我想起余英时先生写过《朱熹的历史世界》,田浩先生写过《朱熹的思想世界》,而我,正身处朱熹的生活世界。于是,对此行又充满期待。
  印象最深的是朱子之路始业式与敬师礼。一开始并不理解张崑将老师为何执着于如此纷繁复杂的礼仪程序,以至于要在夜里大家饱食嗜睡之时排练第二天的始业式与敬师礼。加之张老师曾在用餐时说自己正事都还没做,吃饭吃得非常不踏实,让我后半顿饭也吃得非常不踏实。我心想,张老师真敬业啊。始业式的时候,我异常紧张,尽管混迹于人群之中,但朗诵《朱子家礼》的时候,我还是感觉到喉咙发紧,两腿发抖。
  后来,在朱杰人老师关于宋刻本的讲座上发的小册子上,看到“不东以西,不南以北”这两句话,隐约记得在《朱子语类》上见过。小册子上字不多,我想朱老师把这几个字挑出来印上去肯定自有深意。回来查书,发现朱老师还专门有篇文章写这几句话。原来不仅《语类》中曾提及,朱熹还写过《敬斋箴》,以“主一”来释“敬”,并论述如何“主一”,即: 不东以西,不南以北。
  弗贰以二,弗参以三。
  不同的地方这几句话出现的顺序不同,但意思都很明确。简单地说,就是往东走的时候不要向西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插入另一件事情。想起自己当了逃兵,没有参加朱子之路最后一天的行程,看到这几句话,突然背脊发凉。
  在我浅薄的认识之中,“敬”应该有敬畏之意。《论语》讲“子不语:怪、力、乱、神”,又讲“祭神如神在”,我想,这也是强调人应该有敬畏之心。回过头来想想,张老师年年参加朱子之路,对始业式与敬师礼依然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无非也是一个“敬”字。上大学以来,一直认为做学问应该与所研究的对象保持一定距离,也一直致力于此,却忘了我所研究的对象反过来可以与我的生活发生真真切切的联系,可以引导我的生活。
  有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机缘不到你就是不明白,朱子之路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两个。我想,一下子让人明白两个道理的活动,不需要任何其他理由,就是一个好活动。两次感谢朱子之路! 另外,这次活动还让我学会了生平会的第四种扑克牌游戏——天黑请闭眼。虽然在车上玩的时候我晕车晕得厉害,脑子转不动,胃里翻江倒海,老是记不住自己当了“警察”还是“杀手”,有一局还差点害“死”了一起当杀手的朱子轩同学(子轩不要怪我啊),但是我还是非常欢喜,我希望你们明年再来,我希望我明年能再来。感谢教会我玩游戏的林宣佑同学,感谢让游戏变得有血有肉的美女曹润青师姐。感谢所有朱子之路的老师、同学! 是为后记。(江涛:浙江大学历史系2011级博士生)朱子之路寻道记王志玮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距今年朱子之路研习营的活动,即将届满一个月,此刻的心情,依然沉浸在那特殊的时空氛围里,久久无法忘怀! 去年夏天,参加了世界朱氏宗亲会在台湾举办“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的活动,然而因另有要事而无法参与当年度的朱子之路。日前,收到朱子学研究协会秘书长张崑将老师寄来的2011年朱子之路研习营邀请函,并在多位朋友的推荐下,于是递出报名表,决定今年夏天要亲自步随圣人的足迹,完成属于自我的寻道记。
  朱熹(1 130-1200),其一生皆在南宋王朝度过,这是就气禀寿命长短而言。若从对后人的影响来看,则朱熹已经活了将近九百年了,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朱熹之所以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不是因为后天政治力的贬抑或推崇,而是他确实思考了、解决了当时的问题,并以道自任地完成中国文化传承的使命。他所谓的道,不只是抽象的理气说,更重要的是他所强调的道统说。尽管研究者指出,儒家的道统说,多具排他性的负面意义,但道统说一旦确立,正也标示着人一生行事,有着一定的依循常规,小则修身、齐家,大则治国、平天下,对于人们正面的影响,可不大哉!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为期一周的研习营,《朱子家训》是大家最熟悉的文字,从始业式、朱子学校、祭拜朱熹坟墓和祝夫人坟墓等仪式里,大家一遍又一遍的朗诵着,彷佛古代私塾教育般的记诵,但它又不涉及考试分数的赏罚,实实在在地让我们亲身感受这文字背后的义理思索,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工夫。
  主办单位设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好几场演讲及两场研讨会,其目的便是透过各种议题的交流,一方面让大家了解朱子文化的昔与今,另一方面则是从根扎起,培养一批批对于朱学有兴趣的研究者。朱熹学术博大精深,其著述遍及群经,举凡经、史、子、集四大部,都有他用功过的足迹。从学子们发表的论题来看,有着重在思想辨析、有着重经学探究、更有着重实践讨论等多元色彩,尽管朱熹的学问八百多年来已被大家所熟悉、讨论着,但至今仍然可以与个人、世界对话,在在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岂能以落后的封建思想来藐视之。
  当我们来到了五夫镇,紫阳楼朱子故居前的大樟树,八百年来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同气,历经多次的朝代更替、与无数的战火洗礼,它依然开枝散叶,正象征着朱熹对于后人的影响以及他自身在历史上的定位一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讲的是水、是大樟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清澈灵明之心,心本正,但意有善恶,如同水本清澈,但泥沙可使变浊一般,因此有源头活水的支应,如同人后天不断地自我修持,则意何尝可使心为恶,泥沙又何能使水为浊呢?这就是朱熹所强调的诚意在于正心之先的道理啊! 走过朱子巷,那条不起眼的狭小步道,却因朱熹而得名。虽不见昔日朱熹的身影,但可想而知,这条步道却藏有朱熹喜怒哀乐的情绪,而这一切完全体现在刘氏家庙、兴贤书院、朱子社仓等古迹中。同时,沿途住着并不富庶的居民,更突显出朱子社仓对于人民的重要性。
  而朱熹兴学讲论的精神,落实在日后的书院讲论中,以及朱子学校的成立。当我们在武夷精舍行各种礼仪时,无形中也正是将朱熹的学问落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尤其行拜师礼,更唤醒了我们对于当今社会“师道不存”的反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如是说,朱熹如是说,放诸于今,亦如是说。于是,书院精神,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已,更重要的是“传道”,传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比起各种口号标语的宣传,都还来得重要与根本。
  当我们走过了朱子之路,重新观看《武夷棹歌》时,你的感触便更深,影片多呈现出朱熹外王事业的一面,除了显示出朱熹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外,亦对于学校授课讨论多重于朱熹思想、哲学辨析的一面有所补充,如此一来,称朱熹为“别子为宗”恐怕未必公允。
  从古迹到名胜,朱熹与武夷相得益彰,九曲、天游等山川壮丽,洗涤我们的身心、朱熹学问则充实我们的心灵,共同构成当今武夷、乃至于福建省的人文自然资产。人文带来文明,文明则亦能带来破坏,不过,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却能在文明之中,为全人类带来永续经营的幸福,尤其在全球化的今日,如何发扬中国思想,积极与当下社会、世界对话,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最后,一个活动的成行,其背后都有许多默默付出的人在帮助,他们的信念一致,就是想要透过这个活动,传达出朱熹对于世人的关怀,感谢每个单位的付出,以及全体师生学员们的参与,让201 1年朱子之路顺利圆满,在此致上最深的谢意!(王志玮: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寻晦翁乐处兼志朱子之路行后林保全余读朱子书,想见其为人:适闽中国自古以来,凡言六艺者,皆折中于夫子。然而,“折中”一词易于言说,而“取舍”之际殊难为之。于是东汉而有郑玄,遍注群经,为学者“取舍”,而经学遂东,至南宋更有朱熹,灌注群籍,亦再次为学者“取舍”,而经学南矣。于是,孔子、郑玄与朱熹三人,遂为中国经学史上环环相扣的重要关节。
  然亘古以来,儒者读三圣贤之书而想见其为人,最终只停留在“想象”之阶段而已,何尝有如司马迁所谓”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那样,亲自访寻孔子故里,然后低回流连不肯离去?又何尝有如司马迁所谓“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那样,亲自踏往孔子之足迹,体验儒道之风雅?又何尝有儒者如是,访求郑玄之陈迹?如是,寻访朱熹之历往? 诚然,郑玄所历陈迹,至今相隔千年,已然湮没难寻。然朱熹近世,其年谱所载之历往,皆文献足征,既有如此良缘,岂能不仿司马迁当年探访孔子足迹之心,以之忖度朱熹之心?更何况古人既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读朱子之书”,又岂能不“行朱子之路”? 于是,坚决以求道者之心,踏往朱子之路,以贴近朱子之历往,替代想见其为人,以寻访故旧遗迹、讲学遗音,取代钻溺于冰冷文字之缝细间。
  如是,我在;如是,朱子亦在。寻晦翁乐处:“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 若说孔子之学成于周游列国之后,于是道愈高,德愈尊,而郑玄之学则成于党锢之禁,于是今古之学合流。至于朱熹之学,乃成于山水之间,于是理学正宗行于后世。
  行朱子之路以来,经大红袍、水濂洞、天游峰、武夷宫,乃至泛溪九曲,及朱熹园、武夷精舍、紫阳楼、朱子巷、兴贤书院、鹅湖书院、寒泉精舍、考亭书院等诸多朱子曾经历之处,无一不是山青水明、清新幽静,就是清风朗月、层山迭障,在此秀丽壮阔山水之间,方能酝酿出充满生生不已、理趣横生之道学。
  如朱熹诗云“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正说明朱熹一生,在山水之间渡过,也在山水之间体验道学。因此,道学充满生机不已之特色,不正是山水所酝酿而出?也只有山水之生机,正能让理学充满天机不已之理趣? 朱熹诗又云“我惭仁知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朱熹既爱山水,则仁知长存于心,正见朱熹仁知之心,酝酿于山水之间。所谓“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之意境,则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相同,都是一种生生不已,不舍昼夜之意境,正与道学家所强调之生机理趣,符合若节。
  晦翁乐处,正是在山水之间!寻晦翁乐处,亦正是生生不已之理趣!(林保全:台湾大学中文系博士班四年级)朱子之路记略陈才曩余幼即知朱子为吾皖人,有清一代,吾皖承文公之泽,学术发达。后读书,书中言朱子开创闽学,余甚惑何以皖人不创皖学而创闽学。检查文献,方知朱子祖籍吾皖而客居闽地。生于闽、长于闽,宜乎其创闽学也。余固有往闽一游,追寻文公足迹之愿。
  去岁庚寅,余也有幸,得从吾师游。吾师知余意在治《诗》,许以朱子《诗》学为题,命我撰博士学位论文。余又拜师命,研读《朱子语类》与《文公文集》诸书。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吾游闽之愿越发深矣。今岁盛夏,吾夙愿得尝矣。
  从台湾远道而来的诸位师长与道友不顾旅途劳顿,与我们会合,开始了朱子之路的行程。怡人者,非独美景也,更有浓厚之人文底蕴。水帘洞、九曲溪、天游峰,皆因朱子而弥彰其声名;武夷精舍、五夫灵泉、考亭书院,率由朱子而更显其灵气。讲堂行敬师之礼,庄严肃穆之情油然而生。遥想八百余年前,朱子门人从师问学,于至圣先师像前敬拜,颂《诗》读《书》,谈天论道,其情其景,孰可不羡?吾人行走于朱子巷上,履朱子所履者,其厚其重,非亲历者不得而知也。朱子墓前的叩拜,吾人所祈愿者,非独祈朱子之安息也,亦祈朱子学之重焕新光也。
  武夷山之美,非特其山水也,非特朱子之身影也。今日之武夷,更美在其对传统文化之承继。九曲溪上,桨公之侃侃不绝,显乎其胸中之文化自信。朱子学校学生诵读《朱子家训》,更将此种精神根植于童儿。武夷人之识见,武夷人之气象,武夷人之风骨,不让在昔有宋绍续孔孟道统之朱子也。
  另有一事需要言明的是,朱子《观书有感》诗之创作地,或以为在水帘洞,或以为在灵泉。余以为当以水帘洞为是。诗中言如许清澈之半亩方塘云云,灵泉前未见;水帘洞前开阔之境,正可见天光云影。是此处不得为灵泉也。
  自归沪上,常将此次朱子之路一行之观感于心间涵养,诸位师长教诲,诸位道友切磋,声声犹在耳前。不知何时可再聚首,憾甚憾甚!余因应上海外国语大学一学生社团之请,为其作一讲座。盛情难却,蒇其事后,余方提笔撰文,故有所延期,祈请诸位海涵。(陈才: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生二年级)朱子之路心得钟沂蓁身为硕士生后,总是埋首于浩瀚书海,以期汲取丰富知识,渴望从知识的累积中寻找研究方向,总以为徜徉于哲人的思想中,终有一日能够“豁然贯通”。但“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在一次课堂中,参加过朱子之路的侯道儒老师推广此活动,而后,学姊又多次推荐、邀请,使本想明年准备完善后再参加的我,就这样大胆地步上了朱子之路。
  下了飞机,踏上武夷山的土地,放眼望去,是一座座山陵和没有霓虹灯的道路,少了都市的嘈杂,拥有的是幽静和当地人的直率、亲切。朱子便是生活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中,沐浴在山峦的怀抱和九曲的风光。武夷山风光秀丽、地灵人杰,少了雨水滋润的水濂洞虽是涓涓细流,却也不掩其丰采;而三贤祠更是让后人得以永远缅怀朱熹与其师刘子翚之间亦师亦父的深厚情感。 踏入了层迭峰峦,我们目标在登上天游峰,攻顶的路程纵然挑战意志力和脚力的极限,但从天游峰环顾四周、眺望九曲,可谓山外有山,水外更有水,令人不禁赞叹造物主的神工,可谓美不胜收。当天的旅程,最令我期待的莫过于九曲竹筏,我们听着竹筏公细说从前,看着“壁立万仞”,遥想八百多年前,朱子一袭青衫,立于竹筏上的气象,而眼前的大王峰及玉女峰,更勾起观赏印象大红袍时,大王、玉女璀璨爱情令人为之动容的记忆。
  环武夷皆山也,其丹霞地貌,孕育出哲理和智慧,朱子之路的第三天,在武夷精舍举行始业式,我何其有幸能够担任拿会旗进场的学员,虽只是举手之劳,然一点也不敢懈怠,这是我第一次以区区之身靠近伟大哲人的机会,典礼过程中,全员朗读了《朱子家训》,我深深感受到朱子不仅治学严谨,对其家室、子孙甚而僮仆,都有其合理的规范,这便是朱子之理落实在日常中的体现啊!我们在行程中多次朗读《朱子家训》,便也应该戒慎恐惧,慎独更是修身第一要务。
  踏过多处朱子的足迹,接下来的几天虽不敢言之为体贴朱子,但更深刻地依循朱子的脚步,寻幽参访其八百多年前所居住和讲学之地。五夫镇上莲叶何田田,穿梭于脱俗的莲花,才能到达朱子故居-紫阳楼。犹记得紫阳楼外那棵大樟树,其枝叶繁茂,不知庇荫了多少莘莘学子,大樟树中的灵芝,更是灵气与宝地的结晶。不知是否朱子有灵,在徜徉于紫阳楼的古色古香时,我鞋子上的蝴蝶结配饰就这么不动声色地留在紫阳楼,或许朱子也想将我们这群学子的足迹留作纪念吧。由于地利之便,当地的居民多以剥莲子维生,五夫镇除了莲外,尚有一最珍贵之景,便是那一泓“源头活水”,也许“半亩方塘”已不复从前,但“源头活水”的清澈便是灌溉朱子灵明的泉源,见学子们以瓢取水,饮着那份甘甜、清明,那一刻,我们彷佛与朱子重迭,伟大的哲人及其思想就随着活水的沁入而深刻烙印在心版上。
  朱子终身以理立命,治学、讲学的过程使理得以豁显、推展,兴贤书院和考亭书院都是朱子毕生事业发展之处,朱子后裔也秉持此理想,在五夫镇设立朱子学校,在与小朋友互动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平日受朱子思想熏陶的小朋友,是多么活泼、天真,并且守秩序、富礼貌。最最使我感动的是,我们这组的小朋友,于会后在朱子巷等待我,递上了他的手绘图画,他最真诚的心意,我将这份真挚和感动以相机记录,快门按下的那刹那,温馨而甜美的记忆也就永远凝在那瞬间,永远刻印在脑海,那张合影,是我此行最美好的回忆。
  走在朱子巷,只要你用心倾听,便能听到朱子的跫音,没有达达的马蹄声,没有美丽的错误,存在的是踏踏实实的脚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絶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一缕英魂。身为一介儒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形象在朱子身上一览无遗,他开设了五夫社仓,心系于人民百姓,全然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关怀,这也是朱子何以受得时人爱戴、后世尊崇的主因。在社会上,朱子彻底展现儒者的入世承担,在学术上,朱子也有一套完整体系的理论,我们便能藉由著名的鹅湖之会中,更加了解朱熹思想的奥妙及精义。多么幸运,我得以在鹅湖书院发表论点尚未精辟的文章,在鹅湖书院如此地灵人杰、人文荟萃之地,我彷佛走进历史的长流,与朱子有段深度的对话,倘若此行能使我有一点精进,便是朱子凭借万物共有底层之气,透过此境此情给予我一点灵明。
  走过朱子在世的足迹,便不能不到朱子长眠之地致上最虔诚、真切的敬意,朱子墓是我们与具体朱子最最靠近之地,怀古之情不觉油然而生,祭祀过程的肃穆氛围显现后人的诚敬缅怀之意,多么恳切地希望袅袅香烟能使我们对朱子的崇敬翳入圣人之听,让朱老夫子明白他对后学的影响多深多剧,而我们又是对朱子老人家的不凡气象何其神往。此趟旅行增广我的见闻,让我与台湾、大陆的老师、同学得以切磋、琢磨,并获得不少宝贵知识。读朱子思想更要行朱子之路,怀思古之幽情的同时,便也与朱子的身影重迭,而能更契合朱子的儒者境界。(钟沂蓁:台湾清华大学硕士生)我的大陆寻奇——朱子之旅洪福灿 “风雨千年路,江山万里情。秦观月,楚天云,何处不是故园情。” 每次听到这首《大陆寻奇》的片头曲,都会幻想着有一天也可以去大陆探险,走入鸟语花香的小村庄,或是穷乡僻壤,却有浓浓人情味的原始部落。所以从小就常和父亲说,希望有一天可以去大陆,靠双脚寻找我心中的香格里拉。
  后来,和父母去大陆旅游,都是跟着旅行团去,因此游览的名胜古迹观光景点,都是一般专门给观光客赏玩的旅游景点,总感觉自己就如同乡民一般,总是走马看花而不知所云,拍的照片也是人山人海。这一次,真的很感谢老师们可以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循着朱子的遗迹,走访一趟深刻的人文社会之旅。
  在飞机快降落武夷山前,窗外一条条蜿蜒的小河和一层层的茶园,像一群小蛇般在山间摆动着,仿佛告诉我们这里是蛇的王国。走在武夷山古铜色的肌肤上,丹霞地形的俊俏与美丽不在是地理课本上的名词,他就像个的蒙着薄纱的茶花女,在传唱个闽江夜曲,告诉我们这里是茶的故乡,这里是朱熹的故迹,这里是我们未来几天的故事。
  当地人都说,不爬天游峰,就如同没有到过武夷山。因此,尽管山壁非常的陡峭,我们还是勇敢的往上爬。我曾经到过长城,长城已经是非常的的陡峭了,但是这次爬天游峰,回头一望,真的开始佩服自己的勇气了。伫立在山顶的小凉亭前,放眼望去,九曲江穿梭在各个独立的山峰之间,就像是一条碧绿的缎带披在武夷山峦上。武夷山的风景有点像是桂林的石林,各个山峰独立挺拔,不是壮阔的豪气,而是赤红小巧的秀气。但是夹杂着雾气的陪衬,常常可以拍照出像是仙境般的美景。爬了满身大汗的山,下午我们很开心的乘着竹筏凉快去!坐在竹筏上,在溪流的簇涌下,颇有一些泛舟的乐趣;在船上仰望群山,和在山顶望览群峰大不相同,在山顶的所看到的山像是一盘棋子,稳固而星罗群布,然而在船上看去,却可以更靠近的看到山的故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山的皱纹,船夫撑竹竿所留下的刻痕,和滴水穿石的岁月轨迹。九曲溪的水非常的冰凉清澈,在船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河中的小鱼,我一边喂着小鱼,一边把脚伸出船外泡着河水,心中的快感真的只有一个“爽”字可以形容!只是后来就马上被船夫制止了,因为怕我被河里的水蛇咬伤!听到他的警告,真的很讶异这里的生态是如此的完整健全,不但风景美,动植物更是茂盛丰富,此刻,我终于可以体会到“钟灵毓秀”这句成语的境界了,就是有这样美丽舒适的风景,才能蕴育出像朱熹这样的文学大家,如果是长期生长在水泥丛林里,那么心情一定会被那些物质的华丽而迷惑,无法清心寡欲写出脱俗的好文章。因此,当时我就纳闷着,到底贬官对于文人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虽然被降了职等,但是能到一些偏远地区饱览群山美景远离是非之地,洗涤心灵重新注入美的感受,这何尝不是一件令人可喜的事呢? 日后几天,我们依循着朱子的脚步,拜访了许多古迹,如兴贤书院、紫阳楼等。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鹅湖书院,这里曾经是中国的四大书院,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古代的明星大学。以前参访过很多古色古香的建筑,但是鹅湖书院非常的特别,他仍保留古代的宿舍建筑,这让现在念大学住在宿舍的我,感到非常的好奇与亲切,原来古代的大学就有宿舍可以住了!听了鹅湖书院的王主任解说他复兴鹅湖书院的故事,也令我相当的感动,原来鹅湖书院在文革时代,一度沦落到变成牛棚,许多先人的宝贵遗物都被破坏,在当地人的努力维护下,才让这间古代的名校得以保存。所以当我坐在台下,听着学长姐们在古代案桌上发表学问道理时,竟然有种时空错位的感觉,仿佛自己回到了宋代,正在听着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之辩。我想,如果朱夫子在世,看个鹅湖书院又再度重见往日的风采,应该会相当的欣慰与开心。
  在所有的旅程中,最让我们大家头痛的,就是要如何和朱子学校的小朋友互动。这真的是一所很特别的学校,校园中竟然有着朱子文化园区,一般类似这一类的纪念建筑物多在大学,而这间学校的小朋友竟然从小就耳濡目染朱子的遗风,实在是非常的幸福。看着小朋友穿着古装热情的粉墨登场,实在是非常的可爱有趣。可是一想到等一下该如何和他们打成一片以回报他们的热情,这就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好在我是先有准备,特地带了“台湾版的大富翁”,计划着可以顺便介绍一些台湾的风土民情给小朋友认识。没想到“大富翁”一拿出来,小朋友就都玩疯了!有个小女孩还特别跟我说他来过宝岛台湾,珍珠奶茶真的很好喝!听到这么有趣的回答,我真的好兴奋,原来在大陆朋友的眼中,台湾一直都是一块宝岛呢!这也是我这一趟大陆行的最大收获,我终于懂的为什么台湾一直被称为宝岛。大陆的朋友们告诉我,他们很难想象在这么小的一块土地上,可以长出这么多种水果,又这么的香甜好吃;还有故宫博物院的宝藏以及我们所书写的繁体字,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随与美。
  还记得,张老师的一天在机场就跟我说:“真是初生之犊不畏虎!”身为全队中年纪最小的一员,一开始真的有种被报名表骗了的感觉,明明写的是大学生却几乎都是研究生博士班的学长姐,而自己就真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写了一篇小论文去参与发表,还要被对岸的同学和教授们点评。事后回想起来,真的很佩服当初自己的冲劲和傻劲。但是,这一路上老师和学长姐们都非常的体贴照顾我,担心我的食宿问题,又一直帮我加油打气让我更有信心报告,我真的非常的感谢这一路上照顾我的大家,让我学习到很多更开阔视野。不论是这趟旅程和报告,对于我来说一直都不是可怕的老虎,而是一段温馨浪漫的旅程和回忆!后记: 在结束完武夷山的旅程,我又特别在厦门待了五天,觉得这趟经验很特别,所以花了很多时间整理和大家分享。
  在机场送走了大家后,我和几位学长姐们,特地留下来,去参观古闽粤王朝的遗址。很感谢朱老师特别推荐这个景点给我们,因为这个王朝实在太了不起了,在古代就懂的修建下水道,以及避免虫蛇而特别建造的干栏式建筑。我们还特别去喝了从汉代流传到今天,一直很干净的的皇宫井水,而那井水竟然是冰凉清澈的并且可以生饮!一喝下去所有的暑气全消,真的有种畅快心脾的冰凉快感!之后我们在小镇里吃了很非常好吃又便宜的的手工干面,以及遇见穿着“开裆裤”的小孩,仿佛有种回到台湾三、四十年代的感觉。如果这世界上真的有所谓的平行时空,那么我在这个小镇上,或许会遇到的是家里的泛黄老照片?还是父母亲的童年回忆?我兴奋又好奇的用相机去记录下这一切的一切,那个过去的年代。
  傍晚,飞机抵达厦门,一出了机场,就有种到了台北的感觉。塞车、人潮、高楼大厦以及熟悉的闽南语。我和学长住在厦门外语图书馆的29楼,放眼望去夜晚的厦门充斥着霓红灯和喇叭声,让我开始有点怀念武夷山的纯朴与宁静。第二天一大早,学长去厦大做学问去了,而我也开始了我的厦门之旅。这是个雨天的早晨,本以为会有大风大浪的危险,没想到开船不到十分钟就到了鼓浪屿。这是个非常小的岛,环岛一圈不用半天的时间,但是却是一个充满着美轮美奂的洋房,可以堪称是建筑博物馆的岛屿。这里曾经是租界,所以除了有各国的领事馆以外,还有许多的华侨所见的豪宅,像是黄荣园、八鼓楼等,都曾经是很多电影里面的场景。厦门是个很有音乐气息的城市,而鼓浪屿更是其中之最。岛上有着很有名的钢琴博物馆与风琴博物馆,还有每天在音乐馆免费演出的音乐会,都在说明着这是个音乐的岛屿。参观了一个上午,我在一家英式奶茶店歇脚休息,这家奶茶店的瓶子非常的可爱并且可以彩绘带回家,于是我就在这里休息绘画。这时,一群亲切的大陆大学生来和我搭讪供桌,他们也是在开学前出来游玩的,两男两女分别来自人大和东南,住在鼓浪屿上的国际青年旅馆。我们聊的非常投机,于是就相约在我听完音乐会后,在海边相聚。
  音乐会散场后,我悻悻然的走向海边。这时早就看到伙伴们拿着帐篷和啤酒在等我了!我们就在鼓浪屿的沙滩上搭起帐篷,坐在海边看着跨海大桥的光影交错以及灯光炫丽的厦门夜景,欣赏着月光的柔波和海的传唱,喝着啤酒和吃着宵夜天南地北的畅所欲言。我非常讶异命运能安排我在岛上遇见一群志同道合的好伙伴,即使我们生长的环境隔了一道海峡,却没有半点的隔阂和敌意。想起这几天看到的标语和台湾沸沸扬扬的政治新闻,望着大海的我不禁纳闷着:如果没有这一道海峡,如果没有这些政治人物操纵着族群意识,如果有冰河时期可以直接两岸相通,那么还会有这些纷争吗?我茫茫然的望着大海,说着:“如果”。
  之后几天,我就和这群大学生们一起住在青年旅社。青旅很便宜又干净,是着背包客的好住所。我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参观号称中国最美丽的厦门大学。厦大真的非常的漂亮,独树一格的建筑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不论是鲁迅还是陈嘉庚,都让我非常的着迷。厦大的美在于人文和自然的结合,他有闽南式的建筑风格融和西式的时尚感,也有水库森林和白沙滩,不论是运动设备和有名的上旋场都是非常的优良美丽,这间大学幅员广大甚至还有高尔夫球场!听伙伴们说大陆板的“流星花园”就是在厦大拍摄的,可见得这间大学的美丽与名气了。在厦门有个非常有趣现象,任何品牌或东西不论是服饰或是电子用品甚至是水果,只要挂上“台湾”两个字,价格就硬是贵上一倍。我非常开心台湾的产品在此地受到了质量的肯定,但是也非常担心很多不肖的业者,假冒台湾的名义卖了华而不实的东西,像是来自漳州却硬要说是台湾的香蕉,不但欺骗了买者也破坏了台湾的信用。而伙伴们也常常会好奇的问我,哪些才是真正的台湾品牌,那些是冒牌的赝品。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因为来自台湾而很骄傲,也希望这份骄傲可以是永远的永远。
  最后一个晚上,我们在一家台湾人投资的牛排馆用餐,虽说是来自台湾,但是其实不论是色拉吧还是甜点都已经是相当的厦门化。饭后,我在餐厅演奏了两首钢琴曲子送给伙伴们听,而这时,一个少女被母亲拉到我身旁,被强迫着弹奏给大家听。少女很紧张的弹了两首曲子后,下台躲在母亲身后打量着我,这位母亲很好奇的询问我台湾人的音乐素养以及学习费用,她的一个个问题,都让我深深觉得在台湾不论是补习还是学才艺等等,都是一件便宜又幸福的事。在吃完晚餐后,我们一群年轻人,又兴奋又好奇往厦门的夜店迈进,我们都很好奇到底厦门的夜店会和台湾或是大陆其它地方的有什么不一样?厦门的夜店不用门票,但是食物很贵,而店内的人群大多是上班族,而少有学生和不良份子,不论是在穿着和谈吐也比台湾保守许多。我在和伙伴们的干杯声中一一的道别,也和大家相约寒假要一路从杭州、南京、上海,一路玩到北京、哈尔冰去看冰雕。
  这趟的大陆行,不但让我深度的认识到中华文化美与知性,更让我认识到好多志同道合的好伙伴,不论是在武夷山还是厦门鼓浪屿,因为有你们的陪伴,让我的人生更加的有深度和广度,也更加的炫丽灿烂。我们相邀在以后的每一个寒假与暑假!(洪福灿: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大二)朱子之路心得林宣佑在万尺高空航向久违的台湾本应欣喜,却为即将离别而惆怅。机械性的咀嚼蜡丸般乏味的机餐,倒数计时着最后近乎的一小时。寻思着假寐一会儿,却不由得任思绪恍兮惚兮。
  耳边声音刚落:注意听老外公脚步声……其实没有注意听,亦没有看到朱夫子。茫然地抬起头,其实无人,只有丝丝细雨拍打在脸上、身上。认得这里是朱子巷,平滑但不平整的一条小巷。经年累月的青苔散布在碑上、路上、墙上,思量着要加快脚步跟上大家了,却疑惑该往哪个方向……就是那边吧!仿佛听到前方传来熙攘的人声。迈开脚步,本以为追上人群很快很快,但是并没有。“喂”了一声,无人应答。正当不知如何是好之际,意识突兀地旋转,斑驳的墙壁突然靠拢,留下一个人强自镇定的抵抗带有年岁味道的压迫。
  低吼一声,一片灰暗转向空白的世界,又逐渐光彩。从朱熹手植的樟树树洞中翻滚而出,象征的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实际上在意的是嘴里含着一丝血的味道,混合着刚咽下不久的鸡蛋味。遗憾没有顺便将树洞中的灵芝带出来的时候,却被怀疑的眼光吓得噤声。搔了搔头发,低喃着没事、没事,却发现手上沾染着樟树上不知作用的白漆。你也向樟树许愿了吗?旁人举起同样沾上白漆的手挥了挥。突然又回想起来了,看着一对对虔诚的手掌贴树,一样的感到手上的脏污和白漆转瞬之间闪耀着的灵光,似乎也分享了近乎八百年的岁月,一样的感到流水年长。
  躲着照相已经是例行的功课了,但是这次却无法脱逃。热情的手背却不温柔的强推至镜前,看向镜头,心里默默数着三、二、一,不要有闪光灯。但是事情总与愿违。其实不是不可以照相,但是相片总及不上模糊的记忆美好。
  不是只有伤心事会使人流泪,洋葱算一份,强烈的光线亦然。流着泪不得不闭上眼睛,再次睁开。打印在瞳孔上的并非黄壁上斗大的水濂晴雪,而是木屋板上细细的红字。提醒着请勿在此小便。再次回到了三贤祠。望着潺潺流水沿着山壁水银泻地,原来此地有名曰水濂洞。知道曾经的地灵人杰,但是昔人已去。空余的只剩三三两两汗流浃背的游客、一群白鸽和一个无奈生计的小贩。蓦然回首于山林小径,依稀见得三贤的脸上泛起无奈地微笑。或许比起一厢情愿的合照、互相凝视不语,三贤们更希望有人可以坐下来与他们闲聊家常,感叹世风吧! 本当是午后天气,也不同于来时般炙热,但光线的刺眼依旧不得消停。拉下遮阳板吧!我继续默念、取笑反复念着人生路漫漫,白鹭常相伴的飞机广播。呆板的声调也继续着继续着。四周随即暗淡了下来,空调也似乎不管用了。昏沉的空气中伴随淡淡的二手烟味。答、答、答声响就像老式的播放电影。一下子朱夫子设立了五夫义仓,忽而是朱夫子的辞官归闽,又突兀的结束在小沈郎问天。已晚,散了么?耳边幽幽传来的九曲棹歌,含混着不清不楚的诗句: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朱夫子或许会哭笑不得? 默默回想着忧国忧民的老先生。其实他也笑,但是许多时候他笑不出来,他的心里苦闷吗?蓦然伸出的手在尊师重道的约束下也默默收回。不敢拍拍他的肩头说一句:算了吧!任夫子寂寞却又坚强的走回银幕,准备下次播放现身的使命。但是夫子好似回不去了,夫子发现他的道学舞台即将被改装成招揽客人的“考试亭”,还有不知所云的莲花池。台下无言对夫子,夫子亦然。
  呆板的声音继续响起,这次舞台登场在鹅湖。相机在被威胁恐吓丢入洗笔池的恐惧中,终于配合起苦命上岗工作的加班要求。不过大抵只有已经在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发表过的人,才有心情理会相机的罢工与否。别害怕,格里高.萨姆萨,这不是病。这样的打气实际上仍不过是只自我感觉良好的鸵鸟,台下的听众还是只能听见台上唧唧喳喳的虫语。羞赧着看着指甲(倒是好奇虫子会不会意识到指甲),暗自庆幸老师们的宽大,生物的本能倒是毫无顾忌地提醒着需要用餐。囫囵吞枣之后,走过状元桥,用力的踩踏太极石板,变回原本。拍照。
  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对朱夫子一知半解的人,根本无法开显朱夫子的世界。对于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言的Dasein,懵懂的有个体会。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田浩先生的朱熹的思维世界,则此次则应写上朱熹的何种世界?对于不熟悉朱夫子的人而言,如何进入夫子的世界?仪式或许是个最佳的答案。外在的世界总会崩毁,望寒泉精舍之不存、考亭书院之破败,伤感历史文物保留不易外,如何感受前人遗风?从外在世界无法体会朱夫子,幸好仪式提供了内里的世界。当然所谓的仪式,亦包含了礼,但这并非此处要细究之处。或许说是更从个人乃至于众人的仪式,从内在的旅程开拓朱熹的世界。
  世界开始有了翻转。
  客观的景象突然都显露意义。攀爬着夫子曾经一样走过的山、水、巷弄,环视四周,就好像是第一次见到这个世界。走过这遭,夫子的生命才铺成自身。在朱熹墓与祝夫人墓上香祝祷,藉由礼仪宗教性的参与,密思性的时间再度临现。祭拜夫子也如同夫子显在。无处不恭念着《朱子家训》的学员们,分享着共通的世界,是用特定语言创立的神圣氛围。不断的祝念进入与世俗时间隔离的场域,霎时藉由每年重复的创造性仪式,我们进入共同的场域。虽然仪式行至只有短短四届,但何不可以上推八百年,让朱夫子的彼时再现? 行在朱子之路,路即是道,不仅仅是行朱子之道,也是个人通道仪式的考验。因此有始业式,也有结业式。走在朱子之路,每一步伐都是朝圣之旅,每一条道路都是生命之道。虽然对于朱夫子的学说、生命历程不能拥有全然的了解,但是我们正在践履。在鹅湖跨过门坎,通过状元桥,感改着夫子学术的庄严;在武夷精舍,收到智慧笔、孝母饼,代表着对于书本学问的期待以及生命学问的落实。
  从武夷山到建阳,从三贤祠到考亭书院。朱子之路成为每个人英雄的旅程。崎岖难行的路是为生命中的承诺,在艰辛中完成使命的道路。走过朱子之路,显现的是内心直觉的喜悦,我们不仅仅走朱子之路,也在遵循自己的道路,走在一条超越我们所知的一个更高力量的领域当中。朱子之路的现实动线变化可能呆板,肯定的是,每条固定的路线都并非只含有单一的体验。旅程还会继续,就如夫子所说“源头活水”,不论身在何处一定能感受到那份在内心的生命,而这是和朱熹的世界可以互相共证的。
  (林宣佑:台湾清华大学中文所硕士)源头活水自在流——略谈朱子之读书工夫杨锦璧听闻师友去年走过朱子之路,自己也非常期待能亲身体验一番,借此认识文字世界以外的朱子。因为过去在求学过程中,只是偶尔透过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朱子学问稍作管窥而已,没有真正下过苦功研读朱子之《年谱》、《语类》及其他学术著作,实在不敢说对朱子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且自己硕论研究蕺山,总觉得自己是透过蕺山间接了解朱子,毕竟不是从朱子的文本下手)。对我来说,主办单位给的题目是“朱子及其生平”,实在太庞大了,相当令人惶恐,只能随手抓几本藏书匆忙一读,希望在踏上朱子之路前,能先迸出一点灵光。
  说到向古代圣贤师法,读他们留下的著作无疑是一方便法门。对宋明理学家来说,读书无疑也是重要的工夫路数之一,即便强调“尊德性”重于“道问学”的陆象山,也不能否认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朱子之学问既从经传广博求取,又粹取同时代学者之长,虽曾问学于延平,影响最大者却是伊川。待朱子37—40岁之间参究“中和”问题后,其学术走向与义理间架才大致确定。朱子学问是自觉地继承了伊川的纲领,诸如“性即理也”、“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以及心、性、情三分之架构,以《大学》为张本,发展其格物穷理之说(牟宗三先生所谓“别子为宗”,指伊川和朱子都是平铺说理的静涵静摄系统)。由于朱子年轻时也一度曾出入佛老,尤其关注禅学中心性论的问题,致使其对孟子本心说不能有相应的理解,转而质疑心学有“欠缺工夫”、“空捉天理”的弊病,此后不但将禅学视为大忌,对于上蔡的“以觉训仁”、五峰的“知言”与象山“先立其大本”、“直指本心”等学说,更是严厉地予以批判。观朱子晚年训诫门人的话,依然在不断地劝诫:不可直以意识想像“天理”,不可空守一个本心,不可以为有一个浑沦大底物散出万物万事,也不可以硬捉定一物便要从中讨常、讨变。对此,不免产生疑惑:以读书、以格物穷理为主要下手工夫,或者太过强调这种工夫,是否必然导致这种结果? 任何学者欲成就其大学问,莫不是一生读书,一生讲学,且毕一生功力于著作以求流传后世,朱子尤是善读书的典范。其《观书有感》二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之理境颇使人心生向往。观朱子之一生,对读书之用力既深且久,更是使人肃然起敬,使我自觉惭愧。若非有恒心毅力,笃志好学,精益求精,如何有此等成就。如果说朱子之学主要在居敬穷理,工夫主要从读书下手,那么也算把读书这件事作的十分彻底了,用朱子的话说,“圣贤言语须是真看得十分透澈,如从他肚里穿过。一字或轻或重,移易不得,始是看理澈,则我与理一。然一下未能澈,须是浃恰始得。这道理甚活,其体浑然,而其中粲然。上下数千年,真是昭昭在天地间。” 朱子晚年曾说:“以前看心只是虚荡荡地,而今看得来湛然虚明,万理便在里面。”因为以前感觉心只是虚荡荡地,更觉得要切实平实地去作工夫,更觉得应该透过读书吸取圣贤体认之天理,不但在书本里逐字逐句去琢磨,还要在日用常行逐事逐物去体验,也就是说,朱子无论在为学和讲学上,都是采取渐教的进路。渐教并非不好,以读书或格物致知为主要下手工夫的话,要能广博且不流于琐碎,还是得提起一个大本,找出那个活水源头,才能表里精粗无一不到。但基于私心的遮蔽与习心的误导,平常人不容易做到,后知后觉者犹可开导,最怕固执于成见者,所以朱子颇不喜欢从境界说工夫的话,朱子之忧患(也可说是朱子对学子们、一般人之道德危机感)其来有自,且似乎也预见了阳明后学流于疏阔或虚无之弊端。对此我们应给予同情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朱子对义理的分解,不能只囿于“认知心”之说,忽略了朱子由此读书法、由格物致知之进路披荆斩棘而后辛苦体证的圆道境界。
  牟先生曾说“朱子一生磨来磨去到老真磨平了,万景皆实。他是以他的经历与他的老境来说这话。”要知道,朱子晚年说的这个湛然虚明、万理便在里面的心,乃是得人心同然之理的心,乃是与天地万物同流同感之仁心,其境界已达第一义,已是天理直贯的义理之心。朱子依然坚持在工夫上不如此说,恐是有感于“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始终放不下其忧患吧! 子贡曾形容孔子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论语.子张》)先圣先贤留下的经典像书砖砌成的高墙,书里书外之隔犹如墙里墙外,只在墙外听闻其美,而无法实见是如何个美法,未免可惜。要破这高墙别无他法,只有持续不断地读书,如孔子所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不光是在形式上一册一册搬回家砌实体的书墙,更要在内容上一册一册好好阅读进而理解。朱子的学问是这样累积渐进的,后人如我辈想认识先圣先贤之义理,也当效法朱子不断在读书上下工夫,逐步磨将去,渐次推扩去,假以时日,应能有一番领略。即使目前无法遍读古人的经典,暂且走前辈学者为我们打开的捷径,也要提起大纲,才不置于粗读、误读、歪读了古人的思想内涵。把读书比喻为搬砖破墙或许听起来像是愚公移山,然而若将读书视为终身职志,移山与否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罢了。
  我们读书亦要学习朱子,要终身地读下去,要兼顾深度、广度,既读讲生命学问的哲理书,也读实用知识的工具书,更要两边落下实践(读义理书有助心灵的安顿,读知识书有助生活的安顿)。朱子之读书历程,不只启发我们重视读书的“量”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质”的层面。读书工夫乃是积渐而圆顿,最终不是在创读万册书的世界记录,而是在领略“源头活水,自在流行”的理境,体会乐山乐水亦乐读书之兴味。透过读书与著作传承古人智慧,实有文化之庄严意义,初踏上读书之路的后人如我辈,可以为眼前那片高墙或那座高山给震慑,但不可因此被吓退,应当时时振作提撕,常怀想朱子之忧患,勉励自己将读书工夫好好地贯彻下去。
  (杨锦璧:台湾中正大学中文所博士生)追随道迹——朱子之路研习心得黄伟雄禀持虔敬的心情,踏上朱子之路的行程,只为追随先贤大儒朱熹的足迹,体会其乐道的心情。
  赶个大早,到桃园机场,与师长、同道会合,一起披上朱子之路的背心,成立了向心的团队。
  武夷山水清山秀,踏步其间,时生地灵人杰的孺慕之心。
  朱子之路研习营的始业式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的武夷精舍举办,典礼仪式庄严肃穆,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仪式就是敬师礼。我参加此行最期待的就是敬师礼。对我而言,敬师礼是成为儒学弟子的重要仪式。牟宗三先生说,儒家是以“性理”为主的道德宗教,而此一道德宗教的型态是“即道德即宗教”。参加敬师礼,就像一种宗教的入教仪式,通过此一入教仪式的洗礼,儒学就成了生命的学问。
  始业式上,世界朱氏联合会朱茂男会长以蔼蔼长者之姿,谆谆善诱参与朱子之路的学子们,追随朱子的行路,在道德上和学业上都能增长,一路上始终支持着大家追随朱子的身影。
  通过“朱子文化论坛”的学术交流,两岸研究生得以互相观摩所学。个人负责讨论的三篇文章,均出自中国哲学专业的高材生之手,文献引证的工夫扎实。大陆的中国哲学研究有一现象,即重视哲学范畴的分析及说明。把范畴视为“类”,推敲其名与实之间,呈现出的哲学研究法,自有其照着说、接着说的传统。个人关心的是中国哲学话语中,学者普遍使用的“哲学范畴”概念,是否存在一种内在普遍的能动性且能够自我规定其内容,还是只有被动的被(学者)给出的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而已。例如:“性自命出”和“天命之谓性”,其中的“性”和“命”在概念的逻辑上是否等值?在语义上是否同义?进一步推论出“性自命出”和“天命之谓性”在概念的逻辑上是否等值?在语义上是否同义。“性自命出”在概念的逻辑分析上,可以推论出“性”的概念是被“命”的概念所规定的,而这一规定是概念本身的能动性的表现。例如:“理一分殊”,理的概念的能动性就在于“一”、“分”的逻辑分析上得出。个人的发言,有一部份是试图对于前辈学者张岱年先生对于“心”的研究进行补充,属于“接着讲”。承蒙潘朝阳老师的指点,提醒我对于前辈学者的工作下笔讨论,应更加慎密的理解及发扬其成就,其点拨可以见出儒者温文敦厚的风范。
  在历史感悠久的儒学圣殿鹅湖书院体验儒家的“静坐”,由精研儒家身体观及工夫论的大家杨儒宾老师进行指导,先宣讲静坐在儒家的成圣工夫中的作用及理念,再指点静坐实行的身体动作。在短短的20分钟静坐的实践中,身体感官在放松的状态中与自然的风声虫鸣相互交感,于沉思中反证本性,稍涉内圣的意趣,亦是全新的体会。
  有缘参谒朱子墓园,致祭先贤,除了肃穆,还有一份孺生的悸动。于奠祭的过程中实践着儒者之礼,在朱杰人老师的三跪九叩的身影中更具体而微的彰显,映衬其大家风范。
  拉着装有学友们厚重的文章情谊、芬香的茶叶,和满满的自我期许的行囊,愿终身学习朱子道德文章的典范,接续走朱子之路,也祝愿朱子之路益行康庄。(黄伟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跨越海峡的人文之路——来自2011年第四届朱子之路的报告袁咏年 8月26日下午两点半左右,从厦门飞往武夷山的“波音737”,大约在晚点了50分钟之后,在众人急切和企盼的目光中,终于缓缓地降落在武夷山机场。由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先生,和朱子学专家杨儒宾教授率领的,由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华梵大学等八所高校师生组成的2011年“朱子之路研习营”台湾团的营员一行20多人,在经历了跨越海峡从台北飞往厦门,又从厦门转机的劳顿之后,终于出现在机场的出口。在先期到达的,由朱子学专家朱杰人教授率领的北大、清华、华东师大、浙江大学等七所高校师生所组成的近20名大陆团的营员们的欢迎和簇拥下,大巴驶向研习营的驻地:武夷山观景酒店。 ——为期一周的2011年第四届朱子之路由此拉开了序幕。
  一、武夷精舍首业式暨敬师礼 8月28日,坐落在武夷五曲的武夷精舍,继2010年第三届朱子之路之后,又迎来了一批来自两岸的特殊的师生,2011年第四届朱子之路首业式暨敬师礼也将在这里举行。
  上午8时20分,参照古释菜礼程序进行的朱子之路首业式暨敬师礼开始。台湾朱子学研究会秘书长、台湾师范大学张崑将教授担任主持。首先是“欢迎会旗进场”,四位手执朱子之路会旗的旗手,从书院大门外缓缓地步入书院正殿。与拜学员就位后,在台湾学生团团长、台湾师范大学博士生陈俞志的率领下,全体人员齐向先贤朱文公圣像行“最敬礼”。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师生默然肃立,向先贤朱文公圣像行三鞠躬。接着,是授旗仪式,由杨儒宾教授将朱子之路的会旗授予学生团团长。
  之后,由学员代表陈俞志恭读《祝文》:“维公元2011年岁次辛卯年,8月28日吉日良辰敬师日,恭值第四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始业式,学员代表陈俞志率参礼学员等,敬设学子求学敬师礼,谨以文房四宝、戒尺、智慧笔之仪,敬献于至圣先师孔子暨先贤朱文公前曰:‘维先师德侔天地,道贯古今;有教无类,德泽生民’……” 之后,由学员代表呈献文房四宝、戒尺、智慧笔等至先贤朱文公桌前;接着,是行拜师礼,学员代表向老师呈释菜六礼,其余学员自备敬师卡呈献给老师,由杨儒宾教授代表老师接受学生的敬礼。接着由学员代表、浙江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张琴恭读《敬师卡·贺词》。
  之后,学员祈求先贤朱文公赐福,老师代表先贤恩赐给学员朱子孝母饼,并回赠学员小智慧笔等礼物。接着,全体师生齐诵《朱子家训》:“……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最后,主持人大声宣布“礼成!” 朱熹当年在闽北创建书院,曾在武夷精舍、考亭书院行释菜礼,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尊师重道的传统礼仪并没有保存下来。朱子之路的师生们通过研读朱子文献,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又经第三届朱子之路的演习和实践,不断摸索和完善,将其重新发扬光大,并在武夷精舍再现这一历史性的一幕。
  首业式的第二项议程是介绍嘉宾。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邦才,南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子文化》杂志社社长张建新,武夷山市副市长朱锡勇等出席了首业式。南平市台办主任邱长福,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台湾朱氏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台湾华梵大学校长朱建民教授,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上海华东师大朱杰人教授等先后致词。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朱清受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唐国忠的委托,并以本人作为朱熹后裔一员的名义,向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再次在朱熹故里、朱子文化发祥地武夷山举行,表示祝贺和欢迎。向这项活动各主办单位及工作人员为推广朱子文化所做的努力,表示敬意和感谢!他说:“朱子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她传承了八百多年,至今仍在推动社会进步、共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走朱子之路,是走弘扬中华文明之路,走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之路,走促进世界和谐之路,我期盼这条路年年走下去!越走越通畅,越走越宽广!我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朱茂男会长在致词中勉励莘莘学子,能够寄以“人文心,关怀情”,于参访朱子故里的遗迹而有所收获,日后发挥儒家的终极关怀,贡献并回馈社会。朱杰人教授在致词中呼吁,应使释菜礼等朱子礼仪,成为武夷精舍文化建设和旅游活动的一种常态,从而使其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和推行。朱子理学不仅仅是高深的学问,同时也是行动的儒学,可以落实到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指导每个人的言行。
  二、“朱子与文化论坛”论文发布当天下午,研习营师生在武夷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举行了此行的第一场“朱子与文化论坛”学术活动。武夷学院党委副书记姚进生出席论坛并致词。
  论坛的第一阶段是学者作主题演讲。台湾朱建民教授以《儒学的新外王之道》、朱杰人教授以《朱熹著作宋刻本集成》为题相继作了主题报告。朱建民认为,近百年来,许多国家陆续进入现代化的行列,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传统价值体系却出现了动荡、剧变。然而,从较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不应该是传统价值体系崩解,而应是面对新情境与新问题必须经历的自我调整与重新建构的过程。他认为,当代儒学与应用伦理学接轨的恰当性表现在,儒学以伦理为核心,而当代商业活动涉及各种伦理议题,儒家不应自外于此。而应面对新情势,实现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此即儒学的新外王之道。其表现,应广泛涉及应用伦理学的诸多方面,如儒家的生命伦理、儒家的环境伦理、儒家的商业伦理等方方面面,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伦理道德的殷切需求。
  朱杰人教授的报告,则围绕着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朱熹著作宋刻本集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部巨帙在保存文献、嘉惠学林的重大价值。一是宋刻本的基本概念、价值,以及用现代仿真印刷术仿宋刻本的出版意义;二是有关朱子著述在宋代刊刻和盗版,以及这些著作的问世、流传、收藏与现存;三是《朱熹著作宋刻本集成》的版本选择,以及以原书原貌、仿真影印、线装出版等基本流程。朱教授的报告,引起了师生们的广泛关注,增长了学员们对朱熹著作与古典文献学的关系这一独特领域的专业知识。
  第二阶段是来自两岸的研究生们发表各自的论文,前后共分为三场。
  第一场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研究员方彦寿主持。学员们围绕着“朱子对儒学关键单位思想的解释”这一主题发表论文。浙江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的张琴同学发表了题为《“知言”哲学思想精义探析》,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系王治伟发表《朱子论智》,北京大学哲学系曹润青发表了《朱子<论语集注>“天”、“命”范畴发微》,最后由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生黄伟雄作点评。
  第二场由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藤井伦明副教授主持。学员们围绕着“朱子理学与社会实践”这一主题发表论文。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生陈俞志发表了《朱熹童蒙教育思想研究》,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的洪福灿同学发表了《如果朱熹在台湾办婚礼》,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凯作同学发表了《论朱子“礼者理也”的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博士生陈才对以上三位同学的论文作了点评。
  第三场由福建师范大学朱人求教授主持。学员们围绕着“朱子与经典诠释”这一主题发表论文。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王志玮发表《从<大学>经一章诚意一目论朱熹与朱门后学的理解》,台湾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林保全发表《朱熹<周易本义>“应例”运用考》,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庐启聪同学发表了《朱子对<诗序>的批评试析》,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江涛同学发表了《薛瑄对朱子学的修改——以“格物致知”一条为例》。最后,由朱人求教授对以上四位同学的发言作了点评。
  与第三届朱子之路相比,本届活动既发扬了同学之间相互点评的传统(对相对难度较大的论文则由老师点评),又有了明显的改进。主要表现在本届大陆学员全部发表了各自的论文,纠正了往届活动大陆学员没有发表论文的缺憾。这就使两岸的学员在学术论文发表的这个环节上,产生了新的互动,增强了朱子之路的学术氛围。
  三、紫阳楼、朱子学校与兴贤古街 29日,研习营师生携带干粮,一大早就来到了五夫紫阳楼前。在朱子手植大樟树下,师生们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品味着朱子故居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完成了他们终生难忘的一次早餐。而后,在紫阳楼“楼主”小姜的引领下,师生们走进紫阳楼参访,一面听着小姜的介绍,一面捕捉着镜头,闪光灯不停地闪动着。“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朱熹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迁居五夫,从学刘子翚、刘勉之和胡宪三先生,到绍熙二年(1191)搬迁到建阳为止,前后在五夫紫阳楼中居住了40多年。朱熹在这里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创建了宋代理学中最著名的学派——闽学。 镇里的领导知道师生们的早餐是冷食,特地煮了一大桶五夫特产的白莲汤来犒劳师生。于是,在朱子故居紫阳楼中,师生们一边品尝着甘润甜滑的白莲羹,一边听着“楼主”讲述朱子母亲祝夫人“白莲教子”的故事。走出紫阳楼,师生们顺着故居右侧的小路来到朱子“灵泉”前。当他们听说,喝了灵泉水,会文思如涌,论文也能完成得更好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用小竹筒舀起泉水,喝了一个饱。又听说这种天然泉水质量远远优于矿泉水时,他们把没喝完的矿泉水统统倒掉,换成了灵泉水,以便行程中慢慢品尝。
  随后,师生们穿过五夫朱子学校去年刚竣工的带有宋代建筑风格的东门,来到学校的“朱子文化园”参观。
  “朱子文化园”是世界朱氏联合会捐资建设的文化教育项目。其中,有展示朱熹的生平经历、办学成果、学术成就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朱子之路,有连接朱子故居紫阳楼和朱子学校的参访道路。朱子学校朱子文化园,与宋代风格的学校东门、校园的朱熹铜像、朱子生平事迹展示栏、朱子后裔纪念林主题公园、朱子文化讲学堂等相互辉映,彰显了深厚的朱子文化特色,使校园内弥漫着浓厚的朱子文化气息,为广大师生继承和弘扬朱子的明德、正心、格致、知行的理学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朱子文化园大方而脱俗,质朴而不奢华的风格,得到师生们的高度赞扬。
  武夷山市教育局局长彭秀莲到学校看望研习营师生。在朱子文化讲学堂内,她向师生们介绍了朱子学校的发展情况,并致欢迎辞。朱茂男会长则向师生们介绍了多年以来,世界朱氏联合会资助朱子学校的建设,以及在学校建立助学金的情况。
  来自台湾师大的潘朝阳教授,和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研究员方彦寿先后就朱子学与闽台文化进行两场学术报告。潘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朱子学与台湾》。他说,他的演讲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道南之传”,讲的是理学从伊洛传到福建,经杨、罗、李传至朱熹,产生了集大成的朱子学;一个是“道东之传”,讲的是朱子学从福建传到台湾,对台湾社会民风民俗和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方研究员的演讲题目是《朱子学与闽台书院文化教育》。他说,新儒学有所谓“照着讲”和“接着讲”,他的演讲就是沿着潘教授的话题“接着讲”。他的两个关键词是“转移”和“跨越”。他说,闽台书院的发展,从地域来说,经历了从闽北向省会福州转移的过程;从文化形态来看,表现为早期的山林文化向都市文化,从私学向官学的转移。清统一台湾后,古老的书院又跨越海峡向“海东”挺进。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而言,书院与理学关系密切,故闽台书院文化的转移与跨越,同时也是理学重心的转移与跨越。在此进程中,有三所书院最具代表性,分别是朱熹的考亭沧洲精舍,是山林文化的代表;清代福州的鳌峰书院,都市文化的代表;台湾的海东书院,则是福建书院文化从“海西”向“海东”跨越,并取得成功的主要代表。潘教授和方研究员的报告,从不同的视角精辟地阐述了闽台在朱子学方面的“文缘”。
  学术报告后,朱子学校师生为研习营师生表演了《朱子家训》、《欢迎您到武夷山》、《走在朱子之路上》等歌舞节目,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研习营师生阵阵掌声。随后,研习营的师生与朱子学校学生分成3组进行游戏交流,互赠礼品。来自两岸高校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与朱子学校的小朋友们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
  四、鹅湖书院与论文发表 30日早晨7时许,全体师生齐赴鹅湖书院参访。两个小时之后,大巴车抵达书院。鹅湖书院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忠强先生满怀激情,声情并茂地向师生们介绍了书院的历史,以及朱陆鹅湖之辩的过程及其意义。
  接着,研习营全体师生在杨儒宾教授的引导下,在书院大堂举行了为时20分钟的“静坐”。他首先向师生们简要地介绍了“静坐”的意义。学界通常认为,朱子以“主敬”取代了道南一脉的“主静”,这也许是一个误解。可能不一定是“取代”,而是“包容”,即“敬”之中涵括了“动”与“静”。在书院中体验静坐,为的是体验先贤们的“敬贯动静”的“体道”功夫。接着,在杨儒宾的引领下,静坐开始。刚才还十分喧闹的书院,刹那间安静了下来。不知道朱陆在当年那一场激辩中,是否也有出现如此寂然而肃穆的场面? 静坐之后,开始了继武夷学院“朱子与文化论坛”前三场论文发表会之后的第四、第五两个场次的学员论文发表会。
  第四场次的主题是“朱子心学与道问学”,由鹅湖书院景区管委会主任王立斌副研究员主持。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高明同学发表了《心性论范畴下程朱理学派对佛教的态度》;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黄伟雄发表《心性的建构:论朱熹的心统性情》;北京清华大学哲学系赖尚清同学发表《朱子哲学的特质: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台湾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林保全对以上三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点评。
  第二场由台湾华梵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胡建财老师主持,主题是《孟子、朱子与佛教》。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研究所林宣佑发表《孟子对于民心的看法》;台湾清华大学中文所钟沂蓁发表《比较孟子、庄子心气论》;上海华东师大古籍所陈才发表《朱子(论语集注)注音浅议》。由胡建财老师作了精彩的点评。最后,杨儒宾教授对报告会作了全面的总结。
  学员在书院讲堂宣读论文,并互相点评和辩论,俨然一场新鹅湖之会,让师生感受到了不朽的“鹅湖论辩”的真精神。
  论文发表会后,已是下午一点多了,早已饥肠辘辘的师生们,狼吞虎咽地咀嚼着事先准备好的干粮。在鹅湖书院讲堂宣读论文,开展论辩;在鹅湖书院讲堂就餐,将成为所有参与者永远珍藏的记忆。
  下午,全体师生驱车来到建阳黄坑,受到了当地领导的热烈欢迎和接待。之所以要在黄坑过夜,是汲取了往届朱子之路活动的经验。在往届活动中,有学员反映,当天往返,时间太紧迫,好不容易来到朱熹墓,却不能从容地与朱老夫子“交流”,显得来去匆匆。而对朱老夫子长眠于此的黄坑镇,究竟是个什么模样,也缺乏了解。如此种种,于是就有了这一天晚上,研习营夜宿黄坑镇的举措。
  五、朱子墓、祝夫人墓与考亭牌坊 31日一大早,师生们就来到黄坑朱子墓前,以《朱子家礼·祭礼》的仪式,向先贤举行了虔诚的祭祀礼。
  祭祀礼由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会长朱土申主持,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担任初献,朱子之路大陆团团长朱杰人担任亚献,台湾团团长杨儒宾担任终献。在恭敬地完成三献礼中敬酒、上香等规定程序之后,由杨儒宾教授通读祭文: 维天运岁次辛卯年月朔日丙辰恭祭日戊午之良辰,今有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率朱子之路研习营,台湾团团长杨儒宾教授暨大陆团团长朱杰人教授、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朱建民教授,暨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教授、学员,谨以鲜花香茗酒醴之仪,致祭于先贤朱文公暨刘太夫人之陵墓前。祝以文曰:有宋闽峤,万年如封;山川蓄积,乃蕴文公。…… 通读祭文之后,由主祭人朱茂男率全体师生谨向先贤朱文公暨刘氏太夫人墓行三鞠躬礼。而后,全体师生齐诵《朱子家训》。之后,主持人宣布:“朱子之路研习营谒陵圆满礼成”。最后是绕陵思贤祈福,请全体师生随团长依逆时针方向绕陵园一圈,朱氏宗亲三圈,表达对这位影响东亚文化800多年的伟大思想家的敬仰。在先哲的坟莹前,师生们徘徊流连,久久不愿离去。
  上午11时许,队伍来到建阳马伏祝夫人墓前,在朱土申会长的主持下,杨儒宾团长率领营员,向这位培养了旷世大儒的伟大母亲致以最敬礼。朱茂男会长、朱建民董事长,与杨儒宾团长、朱杰人团长,代表全体师生相继向祝夫人敬献了花篮。最后,全体师生端立在墓前,齐诵《朱子家训》。
  正午时分,队伍到达此行的最后一个参访地——考亭书院遗址。在明嘉靖的石牌坊前,朱杰人教授向全体营员介绍了考亭书院的变迁,以及在韩国朱昌钧先生的支持下,建成书院文公祠的历史。方彦寿研究员则简要介绍了书院石牌坊的建筑结构。最后,全体师生在牌坊前,争相拍照合影留念。
  六、建阳宾馆结业式下午,在建阳市宾馆内,由建阳市副市长刘寒和张崑将共同主持,举行了本届活动的结业式。建阳市市长袁仁旺,建阳市委副书记朱其勇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结业式。研习营大陆代表团长朱杰人向台湾学员,台湾代表团长杨儒宾教授向大陆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师生们均在仪式上畅谈了自己走“朱子之路”的感受。
  是的,我们会沿着这个方向,把朱子之路永远走下去。因为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而是一条沟通海峡两岸的学术之路、人文之路、和谐之路。这条路构筑在我的、你的、他的心中,在海峡两岸每一位学者、每一位莘莘学子的心中!(本文原载《朱子文化》201 1年第5期)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