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夫子一路同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44
颗粒名称: 与朱夫子一路同行
其他题名: 来自朱子之路的报告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0
页码: 183-192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子之路在朱茂男会长的全力推动下,在世界朱氏联合会和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的精心筹措下,已经昂首阔步走进了第三个年头。8月6日到11日,由台湾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正大学、东海大学、政治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等海峡两岸1 1所大学的师生,朱氏宗亲与相关学者40多人组成的2010年朱子之路研习营,在世界朱茂男会长的率领下,再一次抵达武夷山,开展朱子文化体验研习活动。今天,这座古老的书院将迎来一批特殊的师生,我们要在这里举行一场特殊的“开学仪式”,在这所由朱熹亲手创建的的书院内举行2010年朱子之路首业式。
关键词: 武夷精舍 世纪桃源 鹅湖书院

内容

朱子之路在朱茂男会长的全力推动下,在世界朱氏联合会和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的精心筹措下,已经昂首阔步走进了第三个年头。
  2010年,在这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年份,在纪念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诞辰880周年系列活动在全球全面展开的时刻,海峡两岸的师生重走朱文公当年走过的道路,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8月6日到11日,由台湾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正大学、东海大学、政治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等海峡两岸1 1所大学的师生,朱氏宗亲与相关学者40多人组成的2010年朱子之路研习营,在世界朱茂男会长的率领下,再一次抵达武夷山,开展朱子文化体验研习活动。
  一、武夷精舍:首业式与释菜礼 8月7日,这一天的美景让来自两岸的师生,特别是从宝岛台湾初次来到武夷山的师生们目不暇接! 在游览了水濂洞、武夷宫等著名景点;攀登了天游峰,感受武夷山水的精华;泛舟九曲溪,领略朱熹笔下《九曲棹歌》的意境;观看了《印象大红袍》的夜场演出,品尝了张艺谋们冲泡出来的武夷茶的独特风味之后,8日上午,研习营的师生们走进了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是朱熹创建的第三所书院,在武夷山景区五曲隐屏峰下。淳熙九年(1 182)七月,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弹劾贪官唐仲友受挫,次年正月奉祠而归武夷,建此书院,四月落成。从淳熙十年到绍熙元年(1183-1190)的八年中,他在此聚徒讲学和从事学术活动。这一时期,是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派迅速壮大、学术活动空前活跃的一个时期,也是朱熹的学术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
  今天,这座古老的书院将迎来一批特殊的师生,我们要在这里举行一场特殊的“开学仪式”,在这所由朱熹亲手创建的的书院内举行2010年朱子之路首业式。
  负笈何方来?今朝此同席。
  日用无余功,相看俱努力。
  这是朱熹当年为从学于精舍的门生的题诗,似乎也是对两岸莘莘学子的勉励。
  上午10时许,首业式开始。
  首业式的第一阶段由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会长朱土申和世界朱氏联合会秘书长朱政光主持,向先贤朱熹施拜师礼。
  拜师礼参照古释菜礼的程序进行。在主持人的有条不紊的主持之下,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师生谨向先贤朱文公像行最敬礼开始,全场肃然挺立。接着是“欢迎会旗进场”,二十几位身着朱子之路会服的研究生们,跟随在四位手执朱子之路会旗的旗手之后,从书院大门外缓缓地步入书院正殿。
  与拜学员就位后,在学员代表学生团团长台湾大学博士生吴孟谦的率领下,全体人员齐向先贤朱文公圣像行最敬礼三鞠躬。接着由学员代表吴孟谦恭读《祝文》:“维公元2010年岁次庚寅年甲申月朔日壬辰拜师日庚寅,恭值第三届朱子文化节朱子之路研习营始业式,学员代表吴孟谦偕与拜学员等,敬设学子求学拜师礼,谨以文房四宝、戒尺、智慧笔之仪,敬献于先贤朱文公前曰: 维先师德侔天地,道贯古今;有教无类,德泽生民。
  万统共仰,亿众归心;天生木铎,传道传薪。
  纬武经文,中和位育;祷我先师,圣德庇佑。
  莘莘学子,智慧开启;同见同行,薪火相传。
  大哉文公,鉴我至诚。谨拜向先贤朱熹施拜师礼后,接着是学员向研习营的各位教授行拜师礼,由学员代表向团长呈释菜六礼,其余学员自备礼物敬呈各位来自两岸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授,教授则回赠学员礼物。最后,由受礼教授带领学员齐诵《朱子家训》。之后,主持人大声宣布“礼成!” 在朱熹创建的书院中重现释菜古礼,这一幕让每一位在场参与者深受感动。许多适逢其会的游客也屏着呼吸,伫足观看。摄影机,照相机,闪光灯不停地闪动,都想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朱熹当年在闽北创建书院,曾在武夷业精舍、考亭书院行释菜礼,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尊师重道的传统并没有保存下来,朱子之路的师生们通过研读朱子文献,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将其重新发扬光大,并在武夷精舍重现这一历史性的一幕,作为现场的参与者之一,我辈何其幸哉! 虽然,因为是初次在书院行此大礼,有一些环节上感觉还不到位。如朱杰人教授就对行礼所用的音乐表示不满意,认为可以选择更好的配乐。他表示回去以后,要找一位资深的配乐师来解决这一问题,让这项活动能在今后做得更加完美。但从总体来看,这项活动还是相当成功的。以至石建华副书记在拜师礼结束后,立即表示,希望能将释菜礼整理出一份可供操作的程序来,每年的教师节,能率先在闽北的学校进行推广。
  首业式的第二阶段是贵宾致词。由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武夷山市副市长朱锡勇,和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秘书长张崑将的共同主持。先后有南平市委副书记石建华代表市委、市政府致欢迎词,朱茂男会长代表世界朱氏联合会致词。之后是朱子之路台湾团团长杨儒宾教授,和大陆团团长朱杰人教授致词。
  石建华副书记在欢迎词中说,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们欢聚在美丽的武夷山下,共同参与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通过实地寻访朱熹一生的活动足迹,体验和领悟朱子思想精神,对考察、研究、传承和弘扬朱子文化,乃至推动朱子文化旅游、经贸合作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朱子之路所涉及县(市)要予以大力支持,积极主动对接,认真做好接待服务工作,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加强文化交流合作,为研习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他指出,在海峡两岸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一定会越办越好,参与人士一定会越来越多,朱子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期待,通过这一平台,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进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朱茂男会长在致词中指出,近年来,世界朱氏联合会通过连续举办朱子学研讨会,将朱子学推向了国际。2008年朱子之路的首航,由杨儒宾教授担任首航者的角色,得到了热烈的回响与鼓励,使我们感到这是一项值得推动的文教志业,参与首航的朱杰人教授倡议并希望将此固定下来,打造朱子之路,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国际品牌。在朱子之路的行程中,借由学者及学子们,以读朱子书、行朱子路,进而思朱子之道的精神,累积对于经典中知识的体认,进而发扬朱子学,达其永续传承朱子文化的愿景。他指出,参访名胜古迹时的感动,往往在于其背后所被赋予的文化意涵与人文价值。今日借由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勉励在座的莘莘学子们,在朱子之路上,能够寄以“人文心、关怀情”的学习精神,于参访朱熹故里的遗迹与山水间有所收获,日后加以发挥“终极关怀”、“源头活水”的理念。
  二、世纪桃源:朱子及其时代学术论坛 8日下午2点半,在我们下榻的世纪桃源酒店三楼会议室内,研习营开始了此行的第一场学术论坛。
  朱茂男会长致词之后,分别是由古伟瀛主持,田浩主讲的《释义<朱子家训>中英版》,和杨儒宾主持,由朱杰人主讲的《<朱子家礼>:从文本到实验——以婚礼为例》。
  田浩老师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访问研究员。他师从于美国著名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余英时先生,现在是著名的朱子学研究专家。他翻译《朱子家训》是出于一种偶然的原因。7月初他和朱杰人教授一同出席了马来西亚召开的“朱子文化与东南亚社会”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他们读到了用中英文对照版的《朱子家训》石碑。尽管马来西亚方面对《朱子家训》的译文予以充分肯定,但他们还是觉得其中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别看《朱子家训》只有短短的317个字,但涵括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朱子学的方方面面。要把它准确、优美地翻译出来,并非易事。一般来说,精通英语的不懂朱子学,精通朱子学的又不懂英语,而要翻译好《朱子家训》,最理想的人选当然是对二者都精通,而田浩教授正是此不二人选。从马来西亚回来后,他把翻译《朱子家训》作为第一要务,经过几次认真的修改,终于完成了这件看似很小实为非常重要的大事。现在,他在台上讲的就是如何遵照以准确、优美的原则,而又注意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区别来翻译《朱子家训》。古伟瀛老师读一段中文,田浩老师就以英文诵读一段英文,对一些重要的词句,他还不时地做出解释。台下的师生,也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因我对英语不是很通,他们的交流对我来说有很大障碍。印象最深的是茂男会长的建议,他说:“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中的“口腹”,可能不能以“口(嘴巴)”和“腹(肚子)”二者简单地相加,其本义应该是从“口”到“腹”的“消化器官”。茂男会长是医药学专家,讲得很有道理,田浩老师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事后,田浩老师又作了一次认真修改,这就是这一期刊载在《朱子文化》杂志上的《<朱子家训>中英文版》。真没想到,一段仅有三百多字的短文翻译,竟然动用了若干个跨学科的知识储备! 朱杰人教授是江苏镇江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他主讲的《<朱子家礼>:从文本到实验——以婚礼为例》,全文已载《朱子文化》2010年第4期。此次演讲,采用了现场播放婚礼仪式,他在一旁加以解说的方式,让参加研习的师生们耳目一新。
  接下来的主讲者全部是研习营的学生们。分为A、B两个场地。A场的第一场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的方彦寿研究员主持,主题为“朱子祭祀、游记与读书”。参与主讲的学员分别是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王琡,主讲题目是《参与嘉义朱子公庙:家礼祭祀有感》;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研究所李庆辉,主讲的题目是《朱熹山水游记初探》;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生杨锦璧,主讲的题目是《源头活水,自在流行——略谈朱子之读书工夫》。学员们演讲结束后,方老师对他们的演讲一一作了深入和具体的点评。
  A场的第二场由张崑将老师主持,主题为“朱子的理学思想及其相关评论”。参与主讲的学员有台湾大学中文博士班的吴孟谦,题目是《宋代的“观理传统”与朱子的穷理思想》;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研究所的许汉祥,题目是《以濂溪与朱子宇宙观看理学对先秦儒家天人观的继承与转化》;台湾清华大学硕士班的刘立葳,题目是《评介束景南著<朱子大传>》。主讲结束后,张崑将老师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班三年级的李可心同学一一作了点评。
  B场的地点在饭店的二楼会议室。第一场的主题是“朱子的经典诠释”,由田浩教授主持。参与主讲的学员有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的林世贤,题目是《朱熹<易经·观卦>诠释》;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的杨舒云,题目是《朱注<大学>、<中庸>之“诚”》;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萧美龄,题目是《论朱子的经权观》。
  B场的第二场的主题是“朱子的文学批评与朱陆之辨、朱陈之辨”。参与主讲的学员有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谢嘉文,题目是《浅谈朱熹关于文学形式的批评——以韩愈<原道>为例作说明》;台湾大学中文系博士班陈盈瑞,题目是《朱子晚年对象山的批评》;台湾大学中文系博士班张晶晶,题目是《“以人废言”——略谈朱陈之辨的论辨模式》。
  从总体而言,由于学员们的学历不同,有高年级的博士生,也有上研究生班不久的硕士生,其水平参差不一。但可以看得出来,他们都做了认真的准备,表现出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在众多教授,有的甚至是朱子学研究的大家面前,毫不怯场。唯一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发表论文的全部是台湾来的学员,而大陆高校的学员则无人参予。这可能是在筹备工作方面,因通知不到位而产生的不足,希望明年的朱子之路能予以调整。
  三、五夫:朱子故居与朱子学校 8月9日上午,研习营向五夫进发。
  五夫紫阳楼座落在一片绿色的掩映之中,身后的屏山苍翠如黛,眼前的夏日荷花盈盈绽放,乡间的景色让来自两岸大都市的学子们恍若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紫阳楼遗址石碑前,朱老夫子手植大樟树下,朱子故居大门前,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一张又一张的难忘的合影。樟树中那一株神奇的灵芝,更让我们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联想。
  走进朱子故居,韦斋、晦堂、敬斋,义斋,一间一间,细细地观赏过去,每一间屋子似乎都装满了历史,散发了理学的浓浓气息。同学们睁大求知的眼睛,都想从这里捕捉到更多的有关一代大儒在这里成长的佚闻和故事。看到营员们恭敬、专注的神情,我的耳际忽然响起朱老夫子对紫阳书堂的描述:“堂傍两夹室,暇日默坐读书其间,名其左曰敬斋,右曰义斋。盖熹尝读《易》得其两言,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以为为学之要,无以易此……”(《名堂室记》,《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这就是朱子“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大学或问》)持敬说的理论来源。陈来老师所说的朱子的为学之方“敬贯动静,敬贯始终,敬贯知行”也在此时,一起涌向脑际,想到这儿,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走出紫阳楼,队伍穿行在“朱子巷”之中,走在鹅卵石路面的高高低低和平平仄仄之中。“潭溪之滨,那一条神奇的小巷,还能听见先哲脚步的回响……”方彦寿老师作词的那首《走在朱子之路上》的旋律忽然在脑际响起,与我们结伴在小巷中穿行而过的,似乎还有那位脸上有七颗星闪烁的先贤…… 下午,在参观游览了紫阳楼、五夫兴贤古街等朱子遗迹后,我们来到了朱子学校。观看了学校历次开展朱子文化活动的图片展、学生作品展、朱子学校与台湾新埔国中友好交流图片展等。在简短的欢迎仪式后,学校的师生们为我们演出了一台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他们精彩的表现赢得了阵阵掌声。随后,研习营的师生与学校的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进行座谈交流,气氛十分热烈。
  我们来到朱子后裔植树纪念林中,一起动手,共同种下了两棵纪念树。此刻,来自两岸的师生汗水挥洒在一起,将浇灌着两棵象征着友谊,寄托着营员们美好记忆的小树,在先贤的故里,将和朱子学校的小朋友们一起茁壮地成长。
  四、鹅湖书院:静坐与师生问答 8月9日上午,研习营越过分水关,来到地处闽赣交界处的鹅湖书院。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就是在这里举行了那一场流传千古的大辩论。
  书院的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书院的历史,解说了从鹅湖寺到鹅湖书院的演变过程。
  在书院后殿的墙上,我们看到一幅《鹅湖论辨图》,与我心目中的论辨场面重叠在一起,分不清哪一幅是眼前的图,哪一幅是心是的画:中间两个站着的,应该分别是辨论主角朱熹和陆九渊,而手握书卷的这位应该是朱夫子吧,站在朱熹身后,略显年轻一点的该是倡导“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象山先生了。周围椅子上坐着几位神情不一的旁听者,或表情凝重,或一脸惊愕,似乎都在思量:“两位大师,哪一位说的对?” 走进鹅湖的第一个节目是静坐,当老师宣布大家静坐15分种时,刚才有些热闹气氛的书院顿时陷入一片静寂之中。因为只有保持静默,才能让836年前那场思辩的余音在你的耳际响起,才能体会什么是“鹅湖寺中,那一场激烈的论辩,穿越时空至今仍余音绕梁”的意境。来自北大的博士生赵金刚事后谈起体会时说:“按照朱子的方式静坐,以前只是在书本中讨论过,这次却换做了自己,体验儒家的功夫,也体验儒者的内心。或许一次的静坐有些形式主义,不能说明什么,然而,毕竟有了某种形式的话,内容也就有可能被填充进来,否则,一切都将是虚幻的。”(赵金刚《路》)朱老夫子教导说:“观夫二者之功,一动一静,交相为用,又有合乎周子太极之论,然后又知天下之理,幽明巨细,远近浅深,无不贯乎一者。乐而玩之,固足以终吾身而不厌,又何暇夫外慕哉!”(《名堂室记》)深刻地说明了动静二者之间与为学之方的密切关系。
  静坐之后,是师生们的问答。诸如“鹅湖之会上,朱陆的分歧表现为所谓‘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区别,所以朱陆的区别只是在于为学之方上,这种说法对吗?”“朱陆鹅湖之会对理学的发展演变有何重要意义”等此类的问题被一一提了出来,又被老师们一一解答。望着师生们热烈研讨的场景,我似乎感觉到,刚才那一幅《鹅湖论辨》图,正从墙壁上走了下来,幻化成眼前的这一幅生动活泼的师生问难与答疑的场面,研习营的营员们似乎都成了“朱陆鹅湖之会”的参与者了。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经历,一定会储存在营员各自记忆的行囊中,让人终生难忘! 五、建阳黄坑朱子墓:三献礼敬先贤 8月11日上午10点许,研习营全体营员怀着朝圣的心情走进建阳,来到黄坑朱子墓前。在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会长朱土申的主持下,我们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祭祀礼仪向朱熹墓行三献礼。由朱茂男会长任初献,朱杰人教授任亚献,杨儒宾教授任终献。在恭敬地完成敬酒、上香等规定程序之后,由杨儒宾教授通读祭文:“维公元2010年岁次庚寅年甲申月朔日壬辰祭拜日癸巳之午时,朱子之路研习营台湾团团长、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杨儒宾,偕同朱子之路研习营大陆团团长、世界朱氏联合会副会长朱杰人暨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率全体教授、研究生,谨以鲜花香茗酒醴之仪,致祭于先贤朱文公讳熹府君暨刘太夫人之陵前曰: 有宋闽峤,万年如封;山川蓄积,乃蕴文公。
  履险犯难,持志不惊;党锢一禁,志气愈弘。
  持志格物,言行必躬,仪表万代,无不可从。
  洙泗断矣,赖公畅通;大道穷矣,因公无穷。
  两岸后学,兴发响风;千里远行,来理吾宗。
  神灵不爽,乞鉴寸衷。
  时维庚寅季夏,溽暑气蒸,朱子之路研习营谨以鲜花水酒,谨致敬于文公之墓,文公精爽有灵,鉴之。” 通读祭文之后,由主祭人朱茂男率全体师生谨向先贤朱文公暨刘氏太夫人墓行三鞠躬礼。而后,全体师生齐诵《朱子家训》。最后是绕陵思贤祈福,请全体师生随团长依逆时针方向绕陵园一圈,朱氏宗亲三圈。最后,当主持人宣布:“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系列活动,朱子之路研习营谒陵圆满礼成”之后,师生们纷纷在先贤陵前与朱老夫子合影留念。
  下午两点十分,我们来到建阳马伏祝夫人墓前,在朱土申会长的主持下,在杨儒宾团长的率领下,向这位培养了旷世大儒的伟大母亲致最敬礼!二点五十左右,队伍来到考亭书院遗址,在明嘉靖的石牌坊前,全体营员合影留念。
  六、西门小学:感想、联欢与结业式三点四十分,我们来到了建阳市西门小学。西门小学是第二届海峡论坛南平与台湾对接的“五乡三校”之一。我们将在这里展开三项活动。一是全体学员畅谈几天来走朱子之路的感想,二是与西门小学的师生联欢,三是举行朱子之路的结业式。
  第一项活动大概用了45钟,每个学员都倾吐了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他们的发言主要围绕着“感受大师风范,弘扬朱子文化”这一主题展开。其中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和片断,我想还是留着等待他们在随后的几期《朱子文化》上自个儿慢慢地倾吐吧! 第二项活动是与西门小学的师生联欢。来自两岸的22位研读文史哲的朱子学博士、硕士生与建阳市西门小学的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在欣赏了西门小学的学生们激昂悦耳的打击乐,观看富有朱子文化的舞蹈《观书有感》之后,研习营的全体师生与西门小学的学生一起同唱台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他们精彩的表演,引来台下一阵阵的掌声! 17时30分,我们开始了此行的最后一个议程——朱子之路演习营结业仪式。由茂男会长和各位教授为22位朱子之路研习营的博士、硕士生颁发结业证书。同时也向参加朱子之路的各位教授赠送了纪念牌。建阳市委副书记、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朱其勇,以及市教育局、文化局的领导也来到结业式现场,为全体师生加油鼓劲。
  为期前后一周的2010年朱子之路至此接近尾声。我忽然想起一位教授说的,大概可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他说:“通过几天来的体验和感悟,总觉得800年前的朱老夫子并没有死,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灵魂一路陪伴着我们,和我们一路同行!”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咏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