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荷田、老樟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43
颗粒名称: 竹林、荷田、老樟树
其他题名: 朱子之路的风景与意象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179-182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为了追求安身立命的学问,选择了理学;这个暑假,为了踏上朱子之路,来到了武夷山。没有事先作功课,说白了这趟来就是“假学术之名,行观光之实”,然而阅读朱子之路的风景,还是兴起我的怀古之思与尊贤之情。朱子故居紫阳楼,就是隐身在这样偏僻而安静的乡村风景中,为盛夏中盛开、盛产的大片荷田所簇拥着,门前有娟秀的小溪,和数颗高大的樟树,真是美不胜收。这是朱子本人以及朱子宗亲透过“礼”的仪式为我上的一课。此趟朱子之路,所见美景甚多,收获也甚多。武夷山水以及朱子留下的文化遗迹为我们启发的灵光,已化作理学的种子,被我们一行人带回台湾,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陪伴我们一同读书、一同成长,开出丰硕的生命果实。
关键词: 朱子之路 风景 意象

内容

几年前,为了追求安身立命的学问,选择了理学;这个暑假,为了踏上朱子之路,来到了武夷山。没有事先作功课,说白了这趟来就是“假学术之名,行观光之实”,然而阅读朱子之路的风景,还是兴起我的怀古之思与尊贤之情。
  武夷山水确实可以让人放下俗世凡扰,但自小生活在台湾嘉南平原的我,对乡村有种特别的情感,因此更喜欢天光下的竹林、荷田、老樟树,以及静静座落在其中的农舍、瓦厝、土角屋,就连纯朴乡村冒出现代的水泥楼仔厝的那种不协调感,也让人觉得和早期台湾乡村有几分相似,格外地亲切。
  朱子故居紫阳楼,就是隐身在这样偏僻而安静的乡村风景中,为盛夏中盛开、盛产的大片荷田所簇拥着,门前有娟秀的小溪,和数颗高大的樟树,真是美不胜收。虽然台湾也有荷田,也有老樟树(前阵子去南投集集玩,“大众爷祠”有颗七百多年前的老樟树,比朱子亲手种的樟树稍微年轻一些),但眼前风景更有溢出自然的人文灵光;使我对“地灵人杰”之说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地灵所以人杰,人杰所以地灵。紫阳楼附近的“灵泉”沁凉甘甜,而“灵泉”之所以“灵”,主要还是因为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代哲人朱子吧!对我们这些我们这些贪杯的外来客而言,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站在紫阳楼外,听一听溪水声,放眼看一看清丽的荷花与纯朴的农舍,想像横摄的天人合一之空间感;再摸一摸老樟树,抬头瞧一瞧穿过叶缝的阳光,想像纵贯的天人合一的空间感,瞬间也就忘记自己观光客的身份。走进朱子的居所,最想看的不是房子格局、屋内陈设,在意的反而是门、窗、屋檐、天井等任何可以连接外面世界通孔或缝隙,那里比较有我想窥探的风景——朱子在紫阳楼读书搔头之际看见的风景。
  从武夷山往返紫阳楼的路途是有一段距离的,曾有人以为在古代需花费二至三天的路程,也有学者表示一天就够了。所谓一天,并非这辈子就这么一天(像我们这群过客),朱子往返几趟,就花上几天。大家在车上聊天或睡翻的时候,我则是握机会浏览朱子一天所看的风景。
  写硕士论文期间,为了省钱租了一间很小的雅房,小到我不敢买太多书,免得只能在纸箱里叠着放,但是房间一角的”L窗户,为我收进了日光、河水、夹岸草木、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的流水声,以及公寓、街道、都市一角的喧闹声,所以这个小小空间并不狭窄、并不与世隔绝。搬家以后,我还是很怀念当初苦思论文时所看的风景,以及往返小雅房和学校的路(大概中学时期搭火车通勤之故,对于求学路途的风景也十分留意)。不管是静态的风景或动态的风景,是理学赋予它特别的意义。
  就读博班之后,曾在课堂上听锡三老师谈他的“哲学之路”,不禁心向往之,所以我也试图探寻自己的哲学之路。某一天,走在中正大学湖面的大桥时,领悟到当下已经走在属于自己的“哲学之路”上。就在我每次前往课堂的路途上,就在我用不成熟的准“理学”去思考课业、人生等难题时,沿途所穿越的风景——嘉南平原、民雄的凤梨田、中正校园——构成了为我个人的“哲学之路”。
  之后听说有朱子之路研习营,有机会参观传说中的紫阳楼和鹅湖书院,加上锡三老师也再三推荐,就一直期待亲自来走一趟。我在这趟旅程中遥想朱子生前看见的风景,又怎么可以不好好体验一下朱子的“哲学之路”,故举目所见均令人动容。既来之,怎么可以只拍些楼牌、匾额的照片就满足?怎么可以只走过五夫镇的“朱子巷”就满足?我为那些远道而来却在车上睡着的同伴感到可惜,但是早起出门、长途车程和懊热的天气确实让大家容易疲倦,所以没几人和我一样可以在漫长的车程中自得其乐,连碎石路的颠簸都可以视为情趣,陶醉于看似平淡无奇的乡野风光吧! 这趟旅程中最接近朱子的时刻,也可以说是我生平最接近朱子时刻,是祭拜朱子墓,持香绕朱子墓的那一刻,可惜当下我并没有感受到庄严神圣的气氛,反倒在疑惑“礼”是什么,在思考“礼”的形式与精神应如何取得平衡,诸如此类的问题。(因为接连几天的应酬酒席让我觉得有些疲乏,加上以为是照古礼祭拜,却行三鞠躬礼让我感到惊讶。孔子说:“祭神如神在。”我想,那么祭朱子也当如朱子在。持香绕行朱子墓时,我问朱子:“礼是什么?”朱子不语。但是在我独自步出墓园,只身走在荒烟蔓草的蜿蜒小路上,摇曳的竹林似乎在暗示我,“仪式”的进行自有其庄严性与神圣性,如果读朱子的书、研究朱子思想,才是我最接近朱子的哲学的心灵的时刻,或许这才是我和朱子沟通最适合的“仪式”。不过,作为一个客人,应当入境随俗;又作为一个有意研究理学的后辈,应当好好感受仪式中的庄严与神圣才对。然而,我在祭祀的过程分心,对一代哲人朱子来说,恐怕也是相当失礼的行为。此外,从血缘关系的事实与情感认同的角度考量,我的家人也会祭拜祖先以表达追思之情,怎么可以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无礼地质疑起朱子后人和祖先沟通的传统“仪式”呢?换做是我,能这么用心维护祖先的墓园吗?尤其是这么值得家族尊敬而与有荣焉的祖先!这是朱子本人以及朱子宗亲透过“礼”的仪式为我上的一课。
  之前,武夷山“壁立万刃”那片高耸岩墙下,坐在广阔草皮,我望着岩壁上题的“仰之弥坚”,想着孔子,再望着旁边的竹林,想着阳明,调皮地想像自己在格竹子尔尔。但是,祭拜过朱子与祝夫人墓之后,再看见武夷山的竹林,我会先想到朱子,想起通往墓园的小路的荒凉肃穆感,想起文天祥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在哲人静卧的这片土地上,我们仿佛穿越时光,与朱子对话,与朱子一同观赏竹林摇曳的姿态,一起聆听伴随竹叶抖动的风声,用心感受,细细体会,不才如我,似乎也能迸出一点理学的灵光。
  回程在武夷山飞厦门的班机上,幸运地坐到靠窗的位置,我又贪心地捕捉起此行最后风景,在福建丘陵起伏与河水蜿蜒之上,意外发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实景(我一边拍照,一边又开始幼稚地想像:朱子如果有机会坐飞机,会不会和我一样爱上这风景)。在惊叹于诗的语言的神奇之余,对朱子描写的理境也有另一种美学的体验;至于境界的体验,还有待我日后继续耕耘。
  此趟朱子之路,所见美景甚多,收获也甚多。武夷山水以及朱子留下的文化遗迹为我们启发的灵光,已化作理学的种子,被我们一行人带回台湾,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陪伴我们一同读书、一同成长,开出丰硕的生命果实。(杨锦璧: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研究所博二)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锦璧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