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路心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42
颗粒名称: 朱子之路心得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175-178
摘要: 本文讲述了研究宋明思想者,不能不识朱子;研究朱子者,更不能不了解、接触其生平事迹。2010年的8月初,我很荣幸地,与这位文化巨人作了心声上的交响。到了机场,团员陆续入列,相互寒暄,其中,朱茂男会长和蔼的语气及长者般的叮咛,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从武夷回台湾已逾一个月了,然当时途中的点滴,仍记忆犹新,限于篇幅,只能略发不成熟的感想如上,其他如朱子巷、五夫社仓、朱子小学、黄坑朱熹墓等处所带给我的感动启示,就不再一一陈述了。
关键词: 朱子之路 心得 研究

内容

研究宋明思想者,不能不识朱子;研究朱子者,更不能不了解、接触其生平事迹。荀子云:“学莫便乎近其人”,虽哲人已往,无缘亲炙,然幸运的是,我们仍可亲身走进朱子曾经一步一脚印的世界,与之神交。2010年的8月初,我很荣幸地,与这位文化巨人作了心声上的交响。
  这次的朱子之路有着我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踏上大陆、第一次与来自各地的优秀学者及同学们在充满理学氛围的旅途上交流。也许是老天感受到我们向文化巨人致敬的这份诚心吧!出发当日的中正机场上空,晨云呈祥,形如逐日的凤凰,静静徜徉穹苍。我对同车的孟谦说:“你看,凤凰逐日!”他说:“真是个好兆头!”可惜我俩当下都忘了拿起相机,为这特别的一刻烙下永恒的印记。到了机场,团员陆续入列,相互寒暄,其中,朱茂男会长和蔼的语气及长者般的叮咛,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我从他身上感受到的,是朱氏后裔寻根的向往及毅力,那一抹全心付出又甘之如饴的微笑,令人油然生敬。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昔日接触的关于朱子生平的种种记载,都在这几天行程中,一页页活泼泼地翻开了。武夷的山水真美,气势奇崛,传说里,三十六峰的奇形怪状,如大王、玉女、鹰嘴等,背后都有其故事由来,动人心弦;水帘洞下,我仰望着,想像大自然所启示的智慧,就是那柱清水,直泻而下,源流滚滚,永不止息;登天游峰的台阶很长,游人接踵比肩,真是难爬的一块“大石”啊!可是在汗雨夹杂中,那登临后一览众山小的乐趣,竟是无比深刻!郭沫若曾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桂林我没去过,如今看来,武夷之秀果真名不虚传。但最让我“享受”的,还是九曲江上的舟游。何以说“享受”呢?因为那不仅有水色山光可餐,还有梢人的妙语等待咀嚼。乘着舟,顺着这九曲银练,时而沉思,时而左右顾盼,好想与袭人的清风共舞,又好想就这样躺在大河之母的怀抱中,波光潋滟,我怡然自得。心想:这会儿来得早了,如果中秋那天来,天上、水上、心上各一个明月,又不知是怎样的人间风味啊!在这里,胸次不觉开阔起来,好像宇宙、自然根本与我不分,彼此间融通无二。古人书院常落脚于山明水秀处,因为山水不只陶冶学者之胸怀,渗透学者之意识,更成就了天地自然与吾身一体同化的精神底蕴。朱子在武夷生活了大半辈子,或许可说,他的境界,就是体证武夷山川之境界吧! 山水之外,书院、精舍的参访,更是朱子之路的主轴。如果说水色山光渲染成朱子之路一页页令人心旷神怡的底色,那么书院、精舍的风情及背后所蕴含的传道精神,便是书中最精炼又清晰的文字。但这些文字不是僵住的,八百多年来,它们跳动着,时如鸢飞,时如鱼跃,任游人、学子活泼泼地感受,还带着活泼泼自强刚健的心离开。“这当中一定有着不可言状的一种精神力量或实体存在着……”我想。虽然我慧根稍钝,没有感受、体证到那股实在的力量,但在参访过程中,凭藉着想像、揣摩八百年前学者修身、传道的盛况,竟也不自觉地肃然起敬。朱子自幼即饱受生离死别之苦,虽终生不忘中原之志,一生立朝却不足两个月,就连晚年得幸侍讲经筵,也在政治及学界的风波中喟然退去。但他仍孜孜不辍地传道授业,一心信仰、承继自己所追随、体证的道,不畏时势压力,更无论物议之诽谤。其“居家则寒泉谈经、武夷授课、沧州讲学,外任则白鹿书院、漳州道院、岳麓书院,随政兴学,门人弟子遍布天下”(陈来先生语),生命力之强,毅力及志气之宏大,真如杨儒宾老师所惊叹的那样:“恐怖而令人毛骨悚然”。想当年为了回应士大夫对他致力书院建设之讥笑,朱子还曾不顾腿疾,跋涉数百里亲登延和殿向孝宗表明自己之忧虑远识,这近乎“殉道”之气魄,不觉令人眼眶一红。如今驻足于朱子曾传道之地,斯人既往,但斯文犹存。方彦寿先生告诉我们,紫阳楼可说是朱子办学的源头,实为一“准书院”。这不正是融合居家与讲学,实践生活与道德合一吗?朱子想表达的,或许正是那套修身齐家的仪范,他最常用的问答教学法,也该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吧!如今置身其中,虽人非物换,我仍想像自己就是那个景仰夫子风范的问学青年,在这里,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把我窒息了;武夷精舍则是中国师生自建校舍的滥觞,更是朱子“知道之难行,退而奉祠”后的第一个重要传道据点,他的学问在这里成熟,朱学也在这里壮大、活跃,以致“诸大儒云从星拱”而“闽学集濂、洛、关之大成,皆讲学于此山者”(史贻直语)。因此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在这里举办,别具意义。要知道,朱子是非常重视传承的,我们在《释奠仪式》中便可看出他对孔子祀典之讲究。而我在始业式所感受、感动到的,也正是这种师道精神的重现。钱穆先生说:“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这曾被韩愈感叹为“不传久矣”的师道,经过宋初三先生等人的努力,在书院形式的讲学中终于被复兴起来。我们仍可想像当年朱子与学生在应对进退、仪表辞色间,是多么稳重而各得其宜啊!可惜八、九百年后标举个人主义的今天,什么叫“尊师重道”,恐怕已没有多少青年学子在意了。但我们不能气馁,因为尊师重道的动力——一种“敬”的心态,是人人皆有的,只是现代人有太多外诱,不再能自觉罢了。身为未来的教育者,我们或许不必时时严肃如当年胡瑗的“头宜正”之教,学生们当然也无须再“立雪”或“立雨”以表示敬意,师生间可以亦师亦友,跟着时代,相互成长。我们所必须提醒自己与学生的,该是一种反求诸己、反躬自省的态度,简言之,正是当下“心安与否”的问题,如能时时反问“我心安否”而不自欺,便能常保“敬”而“谨”的状态,如此,则无论师生、亲子,乃至社会万般风貌,必能有其合宜的应对关系,人人各安其职,各适其分,岂不乐哉?理学家所说的“常惺惺”修养和“理一分殊”在社会上的呈现,不正近乎此吗?这似乎是个简单的道理,可惜现代人把它变得太难了。身为未来的教育者,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我们不能丢;鹅湖书院更是本次参访行程的重点,它在思想史上铭刻的鲜明印记,让我早早就想亲身走一趟。为了到这里,我们不惜以两小时车程,由武夷翻过分水岭,进入江西铅山。因为这是条求道的路,当年朱子与吕祖谦,该是这样走的吧!在书院里,我们聆听杨儒宾老师及诸位先辈的讲授,获益良多,虽然当年辩论的鹅湖寺已不复存在,我仍可体会并想像那种为心中真理力争不让的热情,以及一道道墙垣所构筑的庄严感。尤其朱子那种礼敬后辈(陆九渊小朱子九岁)并肯与之论辩的心胸,令人钦佩,而吕祖谦为调和朱、陆分歧所做的努力,开南宋学术交流之先河,更见其一时领袖之风范。这证明了:真理是愈辩愈明的,学问之前,没有身分问题。君子们不就是该这么地“和而不同”吗? 试想:众多学子到书院追随大师,为了科考功名否?当然不是!虽然科举大权该是理学家们从不曾放弃追求的,因为这是实现心中理想与信仰的重要途径,但我相信,科举考试从来不会是书院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起码在元代之前是如此。当年陆九渊在白鹿洞让朱子频频挥扇的一席演讲,不就是书院精神最好的写照吗?也无怪乎“举业妨道”的感叹,会在历来理学家,乃至有明王阳明口中发出了。再想想只重成绩不重道德品格的今日教育,真不免令人感到一丝怅惘。
  从武夷回台湾已逾一个月了,然当时途中的点滴,仍记忆犹新,限于篇幅,只能略发不成熟的感想如上,其他如朱子巷、五夫社仓、朱子小学、黄坑朱熹墓等处所带给我的感动启示,就不再一一陈述了。我要说:我们有幸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真的是非常幸福!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亲自走一趟朱子之路,相信大家的体会,必然更深刻于我。感谢朱茂男会长及朱氏宗亲会同仁为这次活动所做的安排贡献,感谢杨儒宾、张崑将老师的付出,以及诸位先辈和同学们的指正,惠我良多,无法一一指出。且盼我们来日再聚。(陈盈瑞:台湾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盈瑞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