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20
颗粒名称:
其他题名: 朱子之路日记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0
页码: 146-155
摘要: 本文讲述了到达武夷山,在宾馆休整一番,等待着同道们的到来。中午,被一阵敲门声叫醒,台湾的同学们到了。很快的,上了巴士,朝向武夷山,朝向大红袍。这景致虽然远离人世,然而,人们却不曾忘记这景致。八月七日上午,天游峰,丹霞地貌。走进朱子故居,房子并不是很大,可内心的敬畏却是多了几分,朱子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每一寸土地或许都还有他的气息。道学在这里展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儒者。这里不仅有思想,还有生活,朱子真正的生命就在这生活里。
关键词: 朱子之路 日记

内容

八月六日早上,睁开眼,火车过了分水关,进入福建,速度慢了下来,风景也变得不同。从没见过这样的山丘,却知道这片土地曾经留下的足迹,不知道这片土地是否还有当年的足印。
  上午,到达武夷山,在宾馆休整一番,等待着同道们的到来。
  中午,被一阵敲门声叫醒,台湾的同学们到了。和我同屋的是许汉祥,这些天我们就要住在一起,一起学习,也彼此了解。
  很快的,上了巴士,朝向武夷山,朝向大红袍。绕过几重山路,进入了景区。雨势渐大,或许在准备着什么。走在山谷中,却没有什么强烈的感想,此刻能记住的只有风景。果然如导游所说,那几棵大红袍古树并没有多么的伟岸,只是一般的灌木,长在崖壁之上。然而,能在这样艰苦的崖壁上存活下来,没有一番精神的力量,想必是不可能的吧?这几棵大红袍古树拥有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我不知道,只觉得它们的根所扎进去的地方,却是我们熟识的。
  一群人望着大红袍照相、避雨,亭子里大家聊着天,开始互相认识,虽然不记得那天聊天的都有谁,但是笑声还是留存了下来。
  雨小了,又是几重山路,朝一个瀑布走去。有一些距离,大家依旧聊天,互相询问彼此的情况。到了,雨为我们准备好了一番好的景致,瀑布的水很大。抬头望去,感觉水是从山上直接留下来的,此刻才知道什么叫“源头活水”。瀑布后面是三贤祠,门虽然锁着,然而却挡不住我们对三贤的敬意。不知道三位夫子当时在此处,望着瀑布激起的水面上的涟漪,心里想的是什么。我只能想象三人握着书卷,谈论着修齐治平。这景致虽然远离人世,然而,人们却不曾忘记这景致。今天来这里的人,有的人记住的是风景,带走的是照片,有的人却模糊了那景色,带走了几份遐思。
  晚上,吃饭,初品大红袍,说笑着,谈论着,却也多了一分了解。然而,那个人却还只是背景。八月七日上午,天游峰,丹霞地貌。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山,一群人一起涌向一座山。感觉人太多了。朱老夫子当年登山必然没有这么多人,有的只是不尽的思索罢了。朱老夫子之后的几百年,必然也没有那么多人,否则又哪里想得到狐仙呢?今天,即使有狐仙,也被我们吓走了。早就知道朱子与狐仙的那段“绯闻”,陈荣捷先生早已为此做了说明。然而,我们这些所谓知识分子所要辨驳的,在普通百姓那里却是美好的传说,丝毫没有一分我们所能想到的猥琐。山野村夫眼中的书生和狐仙都是善良的,他们的故事也必定是凄美的。这不由得让我觉得有几分汗颜。人挤人的爬着山,到了山顶,看下去,碧水绕着青山,人忽然变得渺小,天人合一或许并不是什么理论上的预设,渺小的人必然要被这广阔的天地所包容。
  下午,九曲。从下面看着山,几个人一个小筏子也别有一番趣味。只是我觉得风景没有从天游峰上看起来有味道,或许是因为和这山水距离太近了。石刻很有看头,只是距离又太远了。少了几声号子,让我难以想象800多年前的场景。那时必定有山歌吧,虽然质朴,却是最纯美的东西。只有纯真质朴的东西,或许才能养出深邃的思想。我们却被今天的光影弄晕了头脑。下了筏子,走了一阵,来到柳永祠。这就是这方山水的奇妙,真善美的每一分都散到了这方土地的人身上。有朱子这样的人,也会有柳永这样的人。
  晚上,《印象大红袍》。只有一刹那的感动:光照到大王峰和玉女峰之上,中间隔着一重山,顿时觉得凄美,似乎这不是一个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一刹那让我想起了下午看到的那些山峰,静夜下的山峰的味道总能唤醒某些猥琐的故事所驱走的那些形象。除了这一刻的感动,却也只能觉得俗,而且是媚俗。那大红袍的根或许从未被导演考虑到吧,导演所注意的或许只有茶杯里的味道。或许这导演也和船夫一样,忘了那曾经的船歌的质朴。或许只需要吟一首《武夷棹歌》就胜过这演出万分吧。
  一天又过去了,他依旧只是背景,还没有从背景中走出来。八月八日昨天就路过了武夷精舍,只是没有进去。今天终于进去了。他也准备出来了。
  一个仪式,按照古礼举行的仪式,从没有如此的向先人表达自己的敬意。内心的肃穆通过仪式表达出来。似乎回到了曾经的那个时代,一位老师接受着弟子们的执礼,随后是朗朗圣贤书声是师弟子间的答问。今天或许还有这样一个仪式才能让人真切的感受那个年代。繁华的都市容易让人远离书中的宁静,更让人难以体验古人的生活世界。
  随后是讲话、发言。每个人都在诉说着,都是一种表达,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先人的尊敬。
  望着至圣先师的画像,我在想,不知道当时朱子面对同样的情景时是怎么想的,他肯定有一种使命感吧,肯定想要继承那先贤一脉相传的义理之学吧,就像今天在精舍的这些后学,内心都有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冲动。只是之前这种冲动只在书中,而今天却在路上。
  美中不足的是,到这里的游人少了几分敬意感,时有喧闹声,纵使有这庄严的仪式,也无法化解他们的烦躁。此时突然明白理学家为什么特别强调一个“敬”字,或许我们也需要在精舍的入口处写上一个大大的“敬”字,最起码让游人们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德性。
  下午,是学术研讨会。老师们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文章,其严谨、认真和学术热情让学生们感受良多。尤其是朱杰人老师改变《朱子家礼》所作的现代中式婚礼更让大家感动,今天的儒学或许正该如此,从书斋走向实践,在重建“礼俗”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朱老师一直在推动这项活动,但我想,我们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这一个活动、这一个推动者,儒行的重建需要更多人更多的践行。接着是学生们的分组讨论。台湾的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论文,他们严谨的态度、清晰的逻辑思路让我感叹,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做传统学问应有的态度和学风,而且是以群体的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的。学生之间彼此的交流对于这样一个活动,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吧,毕竟将来的学术还要靠新一代来推动。
  晚上,是学子们和老师的一个交流活动。大家一次发言,谈着自己最初来这个活动的动机以及这些天的感受。很多同学承认,自己刚开始参加这个活动可能就是为了游山玩水,但是,这几天的活动却让大家慢慢的感受到了这个活动的意义,朱老夫子的形象渐渐地从山水之中、从仪式当中走了出来。每个人的讲话都是真诚的,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在这几天受到了一些触动。二十多个人,可能会有二十多个不同的目标,但是,从活动的一开始,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指引。八月九日一路上看到了荷花,此时正是它们开放的季节。荷花长在这个地方并不是偶然吧,这里曾经住着一个不同的人。五夫,几片荷花,几个圣贤,几百年后,一群学子。走进了那村落,不仅有荷花、青山、碧水,郁郁葱葱一片林,一棵古樟树。朱子幼年种下的树还在,正像朱子的人格魅力一样,更为神奇的是这树里长成了一株灵芝,这灵芝是一种神奇的象征。只有思想的灵才能幻化出自然界的灵吧。
  紫阳楼,陈荣捷先生生怕人们遗忘了你,在这里立下一块碑,可谁又能遗忘你呢?因为你的主人在一群人的心里立了另外一块碑。紫阳楼,或许那曾经的风雨曾将你摧残,可谁又能摧残的了你呢?因为你的主人早已把不能被摧残的东西告诉了千万人。或许被遗忘的只有遗忘本身,被摧残的只有摧残本身,真正深入心灵的东西,会是永远鲜活的活着的东西。
  走进朱子故居,房子并不是很大,可内心的敬畏却是多了几分,朱子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每一寸土地或许都还有他的气息。道学在这里展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儒者。每一间屋子都有故事,诉说着主人的内心。这里不仅有思想,还有生活,朱子真正的生命就在这生活里。三位父亲的教诲,母亲的养育,娶妻生子,与朋友交谈,一封封书信、一篇篇文章。这些就像电影胶片一样,播放在我的脑海之中。
  走一段小路,来到灵泉,饮一瓢水,这泉水或许和当年朱子喝下是一样吧。喝下灵泉水或许不会真的变得聪明,然而却会让你想到更多的东西。想到的是什么呢?我说不好,因为能想到的太多了。或许这灵泉水我带不走,然而这思绪却是可以好好让我整理的。车子离开紫阳楼,楼虽然渐远,他却更加清晰了。
  又是一个村子,那是朱子求学的地方,刘氏家族的祠堂在这里,似乎印证着什么。这里远离尘嚣,远离了现代的一切嚣攘,城市里逝去的质朴依旧可从加工莲子的村民身上看到,没有机械,完全靠双手,机心自然也少了几分。朱子在这里求学,古旧的瓦片和梁子早已记不清那是什么年代的事儿了,只记得有几位师傅在这里孜孜不倦的教育着那个曾经的孩子,那孩子若干年后又成为了先生,像他的老师那样教育着又一群孩子。朱子不仅在这里求学,这里还有朱子所建的社仓,或许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社仓,但却藏不住一个儒者兼济天下的心。儒者或许不能够都做到平天下,但每个儒者在自己的位置上却有很多能做的事情,这也就是朱子所作的那些事情。粮仓还在、古井还在,只是还需要有人让他们一直在下去。
  那一条朱子巷,不同于村上的水泥路面,依旧是鹅卵石,依旧是朱子走过的那条路。一个背影显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他背着行囊,拿着书卷,思索着什么,又一天,他身边多了几位朋友,他们谈论着什么。我想走遍这路上的每块石头,尽可能的走到朱子可能踩过的那块石头上面,那上面或许没有脚印,而我的心里却有。路虽然不长,时间却长;路虽然崎岖,心里却很坦荡。那个背影,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
  中午,在镇政府吃饭,简朴,却有味道,这些天吃过的最好的饭菜莫过于此。没有什么特别精致的菜肴,然而真正的菜肴早已咽进心里。
  下午,朱子学校。竟然有一所学校能够用他的名字命名,之前没有见过,希望之后有更多的学校可以这样。老师、家长、学生,一场表演,依旧充满了朴素。朱子后人的讲座,让我们进一步感觉宗亲的力量。和孩子们聊天,知道了童真,那小小的心灵,或许从知道这学校的名字那一刻开始,就知道了崇高。或许时间很短,或许还没有深入,但是我们都期待着下一次。几棵树植下,或许他们现在还很弱小,但他们会像前些年植下的那些树一下,慢慢长大。树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培养的,正如八百多年前种下的那棵树,依旧需要我们好好培养,让它长出新芽。他,仿佛来到了今天。
  返回的路上,一幕幕又重回眼帘,或许我们还能做的更多。八月十日鹅湖书院,只是在书本上读过,之前甚至没有看过它的照片。路上睡着了,睁开眼时,车刚好转过一个弯,正好看到它的身影,一点儿都没有落下。鹅湖书院,朱陆之辩,就是在这里啊。一个小门进去,里面却很开阔,“学达性天”之处果然有种不同的气息。虽然是书院,却在建筑上少了几分严肃,倒有江南庭院的魅力。一块牌匾,比景色更醒目,告诉我这里曾经有很多严肃的东西。这或许就是鹅湖的张与弛吧。
  书院的老师介绍了这里的历史,由寺庙到书院说出了那段特有的历史。
  就是那个讲堂,朱子和陆九渊在这里辩论,吕祖谦居中,诸弟子在侧,严肃的哲学话题在这里展开。八百多年后,追寻着先哲的足迹,我们来到了同一个讲堂。
  静坐,按照朱子的方式静坐,以前只是在书本讨论着静坐的种种,这次却换做了自己,体验儒家的功夫,也体验儒者的内心。或许一次的静坐有些形式主义,不能说明什么,然而,毕竟有了某种形式的话,内容也就有可能被填充进来,否则,一切都将是虚幻的。
  接着,是师弟子的问答,就像当年那样,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许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但却有一个明确的主体,那就是朱老夫子。只有在这样的场所演绎曾经的事件,才能把书本上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吧。
  讲堂后面是藏书楼,今天或许没有了它曾经的辉煌,但是,必将有新的地方续写他的辉煌吧。
  讲堂两侧是学子们读书和生活的地方,此处远离城市,或许在这样的地方才能静下心来想一些问题吧,那幽深的庭院才是哲思的场所吧。真想准备一份便当,拿一本书,坐在古人曾经坐过的地方,读古人曾经读过的文字,想的可能却是今天的事情,然而古人也有他们的“今天”吧。人无法穿越,建筑却可以,建筑无法常存,思想却可以。鹅湖书院,不仅仅是一个地名,鹅湖书院写出的是真正常存的东西。符号背后的意义往往比符号更为重要。诚如朱子一样,他可能只是一个称呼,却写出了思想种种、重重境界。
  不舍,可依旧要走,是否有一个另外的鹅湖书院,能一直陪着我们呢?有的,我是带着那个书院离开的,那个书院不是庭院。庭院只会在上饶,那个真正的鹅湖书院却在内心能到达的每一个地方。
  晚上,一个总结会,大家都诉说着自己的“意犹未尽”,虽然大家不能参加下一次活动,然而却都为下一次活动做着规划。每一次活动不仅仅是个人的活动,它代表了一个群体的良好诉求。或许下一次的朱子之路,依旧会有一群人像我们今天这样“意犹未尽”。
  八月十一日黄坑,朱子墓,20年前,一场大雨,一个老者毫不犹豫的跪在了墓前,行对圣贤之礼。20年后,当年老者下跪的地方,或许已经被人遗忘,然而大家却都记着他的名字——陈荣捷,大家也都记住了那真实的敬意。
  20年后,烈日之下,师弟子执古礼祭祀夫子。那墓或许只是一个符号,那祭拜之礼或许也只是一个符号,然而,只有这样的符号才能承担这样的情感和历史。焚香焚的是敬,鞠躬鞠的是诚,祭文不是风雅,而是思无邪。绕墓一周绕的不是距离,绕的是内心的注目。
  中国人有种讲法,认为不和死人之墓合影,然而,我却和朱子之墓合了一张影。圣贤必是至阳之气,又有什么不妥呢?这照片留存下来的必定也只是圣贤所能带来的“美大圣神”,我一个渺小的身躯,只是陪衬而已,陪衬我的思慕而已。
  下了山,不时的回头望去,那墓渐远,山渐渐的挡住了它,然而那符号背后的意义却更加清晰。
  下午,朱子母亲祝老妇人之墓,曾经被隐藏的,终究还是会被发现,这墓就是这样。和朱子墓一样,鹅卵石堆砌起来的墓,没什么华丽的装饰,一个寒泉已经说明了先人的内心。只有伟大的母亲才能培养出伟大的儿子,母亲所能教给儿子的,往往不被书本所记录,却会显现于儿子的人生。而这样的母亲,或许是今天最为需要的吧,毕竟多少圣贤都是他们的母亲亲自教育出来的。祝老妇人虽不是什么神祗,却有比神祗更神祗的力量,只是那怀胎十月,就已经充满了平凡的神奇,这神奇是用880年的历史书写的,没有什么奇迹,只有平平常常的生活。然而,真正的道也就是这平平常常。
  考亭书院,早已经不在了,水库淹没了他的旧址。牌坊还在,却也有更多的东西留存下来。朱子讲学所讲述的东西,或许和水一样,都有一种力量吧。不知道那几亿的资产会将这里开发成什么样子,只是希望那曾经的质朴不要被资本粉饰。资本永远遮蔽不了真正的东西,被遮蔽的只是世俗的双眼吧。
  西门小学,结业,每个人最后的话,几天的感受都在那短短的几分钟之中。几分钟的时间说不了太多的东西,真正的东西,就在这一路之上,我们每个人都沿着这条路走了下来,路上的点点滴滴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命之中,那个人从背影中活了起来。
  或许,今天只是这么一群人,走了这一趟朱子之路,或许多少年后有人在赘述道统时,这群人的形象还会被记住,就像伊洛渊源一样,不仅仅有开始的北宋五子和后来的朱子,还有走在“伊洛渊源路”上的每一个人。或许他们作为一个个体已经被遗忘,然而后人终究会向那个群体致敬,他们也在道统之中活着。八月十二日话别,朋友的离别总有几分慨叹,朋友们身上终究多了些东西,从朋友身上得到的,永远比给朋友的更多。这一路,有你有我,有彼此的身影,有彼此的了解。总是要分别的,然而这一次的分别,却意味着下一次见面的开始。只要他、他、他还在,只要我们还曾记得,我们终究会相见,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群人。
  之后,朱子之路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在八月十二号结束,我还有一个延长版的朱子之路。安徽安庆,朱家村,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村民都是朱子的后人,他们希望建一座文公祠堂,用自己的双手建起对自己先祖的尊敬。朱子或许没有来过这里,然而他到了这里,他的血脉到了这里。他的血脉用他们的十指书写着质朴,这是他们从他们的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这分质朴胜过多少都市里的莺歌。
  还有就是宗族,这就是宗族的力量,一个群体能够支撑起一条从福建延伸到安徽,甚至整个中国的路。这一路一直在感慨宗族的力量,朱子的后人用自己的力量向他们的先祖致敬,每一个后人都为自己的先祖自豪,这或许就是朱子德性所发出的力量吧。安徽朱家村虽然没有留下朱子的足迹,然而却有他的印迹,这印迹不是用双脚留下的。
  这一路,走走停停,停停想象。
  很多当时的想法今天已经忘了,却记得很多感动。
  今天的文字或许什么也没有记下,我却想把那路一直走下去。在安徽,我们也在走朱子之路,虽然只有几个人,却也是带着那分感动。
  走到这里,路也没有结束,路虽远,但我们在……(赵金刚:北京大学哲学系09级博士)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赵金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