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与行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14
颗粒名称: 问道与行道
其他题名: 第三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有感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141-145
摘要: 本文讲述了孔子与朱子,并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史上,影响力最巨大深远的人物。硕士班期间,我与台大师友们蒙山东大学的招待,得以造访邹鲁圣地、登临巍巍岱宗;而今年是朱文公诞辰880周年,小子何其有幸,又成了第三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的一员,在众多助缘的护持之下,造访晦庵先生成长与行化之所。从事理学研究的我,去年还曾因为错过此活动而感到遗憾,未料顺着缘分的奇妙牵引,我依旧欣然前来。踏上朱子之路,我心中深切明白,自己并非观光者,而是问道者。幸福武夷此次参访团为期一周的行程,皆以武夷山为中心。
关键词: 朱子之路 问道 行道

内容

引子:不是过客是归人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孔子与朱子,并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史上,影响力最巨大深远的人物。硕士班期间,我与台大师友们蒙山东大学的招待,得以造访邹鲁圣地、登临巍巍岱宗;而今年是朱文公诞辰880周年,小子何其有幸,又成了第三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的一员,在众多助缘的护持之下,造访晦庵先生成长与行化之所。从事理学研究的我,去年还曾因为错过此活动而感到遗憾,未料顺着缘分的奇妙牵引,我依旧欣然前来。
  踏上朱子之路,我心中深切明白,自己并非观光者,而是问道者。观光者之于所探访的历史文化现场,永远只是过客;问道者,形迹上虽也不免是个过客,但实质上却是个归人——归往其心灵原乡之人。幸福武夷此次参访团为期一周的行程,皆以武夷山为中心。过去几年,我曾与神州大地众多的古岳名山相遇,黄山的灵秀、华山的奇险、泰山的庄严、匡庐的高逸、终南的出尘乃至玉龙雪山的壮丽,无不自成一格、引人入胜,但武夷山与它们依然不同。
  飞越海峡,进入闽北上空,从飞机上遥遥下望武夷群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乡村田园般的淳朴宁静。直至身处其间、足履其地,更有一股清新温润之气扑面而来。也许是遍栽茶树,因而处处充盈透显着茶的特质吧! 武夷以岩茶大红袍闻名于世,此茶种外表朴实而内韵无穷,最有道人风范。而武夷群峰在九曲溪的回环包围之下,碧水丹山,相互辉映,更显仁智兼具、动静一体。中国先哲早在《周易》一书中,便认为道分天、地、人,天地之气与人物之气交相感应,“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武夷以此山水灵气,无怪乎能够孕育出“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了! 朱子平生有五十年的时间,待在武夷山五夫里(今五夫镇),朱子极推尊北宋的周濂溪夫子,濂溪曾写下著名的《爱莲说》,而五夫恰恰是个白莲之乡,此中关系实在耐人寻味。我们于夏末秋初来到五夫,正值数千亩的芙蕖盛开,一路上只见万朵白莲不蔓不枝、亭亭静植,让这个古朴淳厚的小镇愈发清幽,是数天来最让我心旷神怡、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小镇中一代大儒及其师友的遗迹最多,我们亲临紫阳楼、灵泉、兴贤书院、刘氏家祠、五夫社仓、朱子巷等地,一行人观仰抚摩,幽思无尽。
  在五夫,有两幅画面让我印象深刻,一是五夫乡民家家剥莲子的田园趣与天伦乐,一是朱子学校的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笑颜。这些受到灵山秀水、先贤流风哺育滋养的人们,生活清俭、寡欲知足,生命不期然而得到了安顿。如果说我们这些参访者对先哲遗迹与风范的想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长居在此的他们,也许便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了! 武夷山曾被评为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十个地方之一,张艺谋的“印象大红袍”也以此为主题,传达武夷人的幸福感。其实追求天地万物的安顿与幸福,也正是朱子毕生的愿望。来到此地,何妨反观自心,问一句:“我,幸福了吗?”从历史到生活除了盘桓于武夷胜地,我们也一同静坐于铅山鹅湖书院、奠祭于黄坑朱子墓园,并于寒泉精舍、考亭书院等地,遥思大儒典型。对于真实踩踏在先哲故里的问道者而言,朱子已不再是被学科理论节节支解的人物,而是个如此真实而立体的伟岸生命,其精魄穿越千载、凛凛犹生。
  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一部大作,将理学研究从思想观念的抽象辨析,拉回到产生思想的历史时空之中,让具体的政治社会意涵得以呈显。然而我更关心的是,除了让“观念”回归“历史”以外,能否进一步让“历史”走入“生活”? 对理学家而言,道在日用寻常之中,其生活是一求道的生活,其思想除了有着因应政治社会的特殊性,也有着安立人格、提撕生命的普遍性。特殊性的一面显现在历史世界之中,供人无限怀想;普遍性的一面则可通向今人的生活,藉着不断的实践,延续起千载的慧命。
  我一直深信,传统中国学问的根本特质在“兴于诗”的一“兴”字,文学艺术偏重情意的兴发,思想义理则偏重灵觉的兴发。古人对现实人生的真切感受,落于文字、形成经典,后世子孙闻之而兴起,兴起而再创造,文化的源泉于是乎能够生生不息。在这个“先觉觉后觉”的兴发传统之中,生命的体验与实践始终是一窥堂奥不可或缺的钥匙。透过体验与实践,才能让丰厚的传统资源,灌注于现代人的生活与学习之中,获致滋润其身心的真实利益。
  因而,走在朱子之路上,不仅仅是历史的踏寻,更意味着生活的实践。一名学术研究者,只是观看朱子之路;唯有生活实践者,才能算走上朱子之路、体现朱子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行道者”。与我们同行的华东师大教授朱杰人先生,近年来致力于让古礼重获新生,在座谈会上朱教授播放了其公子的婚礼影片,仪式采用的正是《朱子家礼》,看着朱教授谈论古礼的投入神情,不啻体现着行道者的特殊风采。
  在考亭书院前,导览的老师提及当地将筹资,以考亭为中心,打造一座朱子文化城。此一立意诚然美善,但如何让朱子文化不只是一项观光产业,而能够成为一种落实于生活的内涵;换言之,除了行销朱子文化,当如何实践朱子文化,也许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省思的课题。不思议因缘朱子之路研习营到今年已是第三届,要成就每一次的活动,不仅需要强大的热情与使命感,尚待各方条件的配合,背后的艰辛迥非外人所能想见。研习营发起人杨儒宾老师、联络人张崑将老师,皆已经连续三年带队前来。两位老师平日事务繁忙,却满腔热血、不疲不厌地为此活动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令团员们感佩不已。杨老师曾在一场知心座谈中提及:“办此活动所为何来?就是要为理学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心力。”其苦心孤诣,在场闻之者无不动容。
  然而杨老师亦曾坦言,若非朱氏宗亲会的大力支持,此活动也不可能成功。我们精力充沛、笑口常开的领队朱茂男董事长,即搁下了一整年的事业,全力投入今年的朱子学术文化纪念活动;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的朱土申会长、朱美珍副会长,情真意切、对团员们照顾周至;许多前来接待的朱氏后裔,亦皆为活动义务奉献。宗亲们无不以身为朱氏后裔为傲,为赞助推广朱子文化的相关活动而大笔捐款者所在多有,据闻在朱子学研讨会的场合中,与会的宗亲虽非这方面的学者专家,依然整场听完。足见血缘上的连结与认同,已然成为护持文化血脉的重要动力。
  此次行程中,有一团员问朱美珍大姊何以如此有活力,她不假思索,开朗地答到:“因为文化给我力量啊!”又说:“别人信基督教,我就信朱子文化!”中国文化中尊亲敬祖的传统,能够给人宗教般的心灵归属感,在此亦得到一明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朱子的德泽,感召后代子嗣绵延不绝,而朱氏宗族的兴旺,又转而能善加护持先人遗产,不令漫漶。这是多么令人欣羡的“善的循环”呀! 结业典礼前,建阳市西门小学的孩子为我们做了精彩表演,学员们也藉此机会合唱了《感恩的心》回赠,同时表达了我们这一路上的心情。我在结业典礼上说:“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朱子吧!”是的,没有上述的助缘,此行的种种皆不能成就;而无朱子为本因,又何有所谓“朱子之路”呢?参与活动的所有人员,原来四散各方,却由于朱子而汇聚成一股力量,此中因缘,岂非不可思议?尾声:大道康庄研习营七天之中,来自海峡两岸乃至美国的师友同道们,共聚一堂、相见恨晚,以友辅仁,不亦乐乎!座中有人倡议未来还可开辟“阳明之路”与“伊洛渊源路”,获得了大家一致的附和。也许其事不易,但相信有愿必成。
  无论伊洛渊源路、朱子之路抑或阳明之路,自古先哲在其当生所行走的,皆是一条人烟稀少、甚至备受谤议的道路。然而大道不亡、松柏后凋,数百年后重新问道而来的我们,无不对此默会于心、坚信不移。我们问道而来,须是行道而去,但愿行道者相踵不绝,每一条圣哲之道均能愈走愈宽广、愈走愈绵长。
  哲人日已远,大道正康庄!(吴孟谦: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生)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孟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