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和之旅(8月8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02
颗粒名称: 三、政和之旅(8月8号)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13-115
摘要: 本文讲述了研习营抵达政和,直奔地处铁山镇的朱森墓。一向清寂的山谷,因为我们的到来,顿时显得热闹起来。据当地的气象部门预告,今日将有大雨,故后勤人员特别通知大家要带伞。我们簇拥在朱森墓前,认真地听取当地的一位文史工作者的介绍。朱森后不幸病故,因战乱道阻,也因生活的拮据,朱松兄弟不能扶柩还乡,遂就近葬于护国寺西。墓地由鹅卵石铺就,具有宋代墓葬的典型风格。墓中央是一块碑,上书“宋承事郎朱公墓”。一个重视地方文化教育的官员,一座书院的创立,改变了一个地方的落后面貌,这让来自台湾的学者,尤其是朱子的后裔朱高正先生、朱茂男先生颇为感慨。
关键词: 政和 历史遗迹 文化发展

内容

上午9时许,研习营抵达政和,直奔地处铁山镇的朱森墓。一向清寂的山谷,因为我们的到来,顿时显得热闹起来。
  据当地的气象部门预告,今日将有大雨,故后勤人员特别通知大家要带伞。但下车后,却是艳阳高照,温度奇高,于是雨伞成了遮阳伞。在铁山的山坡上,也就出现了一群撑着雨伞,顶着烈日向山坡上移动的人群! 我们簇拥在朱森墓前,认真地听取当地的一位文史工作者的介绍。朱森(1075—1125),字良材,号退翁,朱氏婺源始祖朱古僚的七世孙,一代大儒朱熹的爷爷。政和八年(1118),朱森携家从婺源跟随任政和县尉的长子朱松入迁政和。这位以儒为家业的一介布衣,曾屡屡教诫儿子说,政和山青水秀,风光如画,可惜地处僻远,儒学不兴,如今你既为官一方,务必要“涵濡教泽”,以“风化邑之子弟”。朱松遵嘱,想方设法筹建了名闻于世的云根、星溪等书院。朱森后不幸病故,因战乱道阻,也因生活的拮据,朱松兄弟不能扶柩还乡,遂就近葬于护国寺西。“青山处处埋忠骨”,在闽北的大山中,朱氏入闽的第一位始祖从此长眠于此! 眼前的朱森墓,是世界朱氏联合会前会长、朱文公第25世孙朱祥南先生捐资,1996年在原址修建。墓地由鹅卵石铺就,具有宋代墓葬的典型风格。墓中央是一块碑,上书“宋承事郎朱公墓”。
  没有供品,没有鲜花,在这位先贤的墓前,我们点燃心香一瓣,虔诚地三鞠躬! 拜谒完朱森墓,我们驱车前往云根书院。这所书院是宋代大儒朱熹之父朱松任政和县尉时所建的两所书院之一,原址在政和熊山之麓。由于年湮代远,书院早已不存。2004年,在当地贤达的倡导下,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下,开始重建书院。对这项工程,原县人大主任魏万能先生,从策划、筹资、设计、施工,以及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方方面面,殚精竭力,严格把关。工程历时3年,2006年10月竣工,总投资达400多万元。
  重建的政和云根书院,坐落在政和城关的青龙山上。由于上山的道路狭窄,大巴车不能开上山去,为了节省时间,当地政府专门调派了几部小车,把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直接送到书院的门口。
  新建的云根书院,颇具规模。登上石阶,首先见到的是高耸的书院牌坊。书院内的建筑有朱子阁、先贤祠、天光云影楼、碑廊以及朱熹雕像等。站在高处的朱子阁上远眺,但见山川纵横,楼宇林立,熊城的大街小巷一览无余。
  在书院的朱子阁内,当地的领导和政和的朱子后裔,和我们一起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和座谈会。他们介绍说,近年来,为了重建云根书院,政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人士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终于使书院重新屹立起来,并且日渐成为政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中心。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在新建成的云根书院,欢迎来自海峡彼岸的朱子之路研习营的全体师生。希望大家今后能多来“考亭朱氏入闽第一站”——政和走一走,看一看,体验一下政和的青山绿水和朱子文化!政和由于地域偏远,宋代以前,文化教育事业比较落后。在朱松任县尉,及其寓居政和期间,非常注重发展教育,培育人才,先后创办云根书院、星溪书院。其子朱熹秉承父志,致力理学思想的传播,使政和从此文风振兴,英才辈出,有了“先贤过化之乡”美誉。
  一个重视地方文化教育的官员,一座书院的创立,改变了一个地方的落后面貌,这让来自台湾的学者,尤其是朱子的后裔朱高正先生、朱茂男先生颇为感慨。他们既为先祖的德业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承先祖的事业,使文公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光大而倍感责任重大!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咏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