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哲的足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299
颗粒名称: 追寻先哲的足迹
其他题名: 来自朱子之路的报告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9
页码: 110-128
摘要: 本文讲述了台湾朱子学研究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组织的,由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中央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逢甲大学、中正大学、成功大学,和湖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共11所高校的教授,和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共40人组成的“朱子之路研习营”,在杨儒宾教授和朱茂男会长的率领下,从2009年7日到13日,赴尤溪和闽北各县市,圆满成功地完成了各项研习活动。6日夜晚,研习营的成员从台北出发,由于台风天气的影响,航班晚点,次日凌晨,方才抵达福州大饭店。当营员们安顿下来时,已经是7日早晨5点。据当地的气象部门预告,今日将有大雨,故后勤人员特别通知大家要带伞。
关键词: 研习报告 追寻足迹 研习营

内容

由台湾朱子学研究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组织的,由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中央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逢甲大学、中正大学、成功大学,和湖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共11所高校的教授,和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共40人组成的“朱子之路研习营”,在杨儒宾教授和朱茂男会长的率领下,从2009年7日到13日,赴尤溪和闽北各县市,圆满成功地完成了各项研习活动。
  6日夜晚,研习营的成员从台北出发,由于台风天气的影响,航班晚点,次日凌晨,方才抵达福州大饭店。当营员们安顿下来时,已经是7日早晨5点。窗外,天色已经放亮!虽然一夜无眠,人困马乏,但一想到即将踏上向往已久的朱子之路,众人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早餐后,我们背起行囊,登上旅行大巴,向此行的第一站——朱熹的出生地尤溪进发! 一、尤溪(8月7日) 上午9点多,研习营一行抵达朱子之路的第一站——尤溪县。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我们先后参观了朱熹生平展览馆、开山书院、南溪书院、沈郎樟和韦斋旧治等与朱熹有关的历史遗迹。
  尤溪县朱子研究会的陈长根会长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朱熹在尤溪诞生、童年成长,以及朱熹后来回尤溪讲学的经历。同时介绍了朱子文化800多年来对尤溪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尤溪县近年致力朱子文化建设,打造朱子文化城,并且将“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三句话视为当前尤溪的发展目标。陈先生长期在尤溪县博物馆工作,是一位文博专家。而尤溪县博物馆的办公地点就在南溪书院之内,这使他对朱熹在尤溪的历史遗迹烂熟于心,解说起来如数家珍。
  营员们虽然大多是第一次来到大陆,但对南溪书院、沈郎樟和韦斋旧治这些名词却并不陌生,当然这些都是在撰写朱子学的相关论文,搜集文献资料时从书上读到的。如今,一旦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就在眼前时,我们纷纷举起数码相机,把这一幅又一幅珍贵的纪念装进镜头里,叠放在心中,等回到家中,再慢慢品尝和回味。
  由于时间安排得很紧,尤溪县的有关领导、文化局柯德钦局长等充分利用午餐的时间,与茂男会长和各位教授对如何开展今年11月1日的朱子大典,和明年5月15日以朱子文化为主的海峡论坛,明年7月在台湾举办的“来自朱子故里的亲情”等一系列活动,交换了意见。
  午餐后,我们离开尤溪,奔向此行的第二站——南平! 我平常就有上网的习惯,两天之后,我点击朱子之路,发现在尤溪当地的网站上已经出现了这样一条消息:《台湾“朱子之路研习营”到我县考察》,作者署名为“池金寅”。节录于下: 由台湾朱子学研究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组成的“朱子之路研习营”一行40多人,7日到我县进行朱子之路研习活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卓祖澍陪同研习活动。
  研习营一行先后参观了朱熹生平展览馆、开山书院、南溪书院、沈郎樟和韦斋旧治等朱熹活动遗迹,对朱熹的墨迹、活动遗迹等文物进行详细的了解,大量拍照和做考察记录,并在朱熹活动遗迹点和朱子文化标志性处合影留念。
  我县朱子研究会有关负责人向台湾客人详细地介绍了朱熹在尤溪诞生、童年成长经历,以及朱熹后来回尤讲学的历史背景;同时介绍了朱子文化800多年来对尤溪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和我县致力朱子文化建设,打造朱子文化城的战略意义。研习营一行对我县已经举行和计划举行的朱子文化周系列活动……表示赞赏,并希望加强海峡东西两岸朱子文化的研究与交流,促进两岸文化共同繁荣。(尤溪政府网) 二、南平(8月7日) 下午,大约3点40分,我们来到了南平市,在一所冠名为“武夷风”的大楼,被命名为“延津文化讲坛”的地方,举行朱子之路的始业式。
  始业式上,台湾代表团团长、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和朱茂男会长、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会长朱土申先后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杨教授说,这是他第二次率团来走朱子之路。他希望各位学员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学习,用心体会,以促进今后各自的研究。朱土申会长则代表闽北朱子故里联谊会,对来自海峡彼岸的各位教授和学员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几天中能有全新体验和收获!茂男会长说,继去年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首次举行朱子之路后,得到了热烈的回响与鼓励,使我们感到这是一项值得推动的文教事业,期待未来能够秉持着朱子教化的精神,永续地传承给下一代!他勉励在座的莘莘学子们,在未来六天里,能够寄以“人文心、关怀情”,在参访朱子故里的遗迹上而有所收获,从而将朱子学的精神发扬光大。(原文载本期) 始业式后,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方彦寿主讲《从“南剑三先生”到“延平四贤”》(文已载本刊今年第四期),这是本次研习营的第一堂课。看得出来,为了上好这第一堂课,方先生在此前曾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图文并茂的课件,和抑扬顿挫的演讲,在学员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湾朱子之路研习活动受到南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何三宝副市长会见看望了研习营全体成员,并宴请了来自宝岛台湾和大陆其它高校的全体师生。晚宴中,为感谢南平市政府一贯以来对朱子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朱茂男会长代表此行的全体营员向何副市长赠送了一幅镌刻着朱文公画像的纪念牌。
  以下是当地的媒体对研习营在南平活动的报道:《台湾朱子之路研习营到闽北考察》,作者署名为“市委台办党支部”。我猜想,他们很重视这篇报道,内容大概还经过集体讨论,所以不用个人的名字。以下是这篇报道的节选: 8月7日下午,南平市武夷风“延津文化讲坛”座无虚席,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方彦寿主讲《从“南剑三先生”到“延平四贤”》正在进行时。而与往常不同的是,做客“延津文化讲坛”的是来自台湾高校和有关研究部门的朱子学教授及学者们。
  “触目风光不易载,此间何似舞雩台”,当年朱熹徒步至延平拜李侗为师,逃禅归儒。如今,台湾朱子之路研习营在7日至13日为期一周的活动中,将分别到尤溪、延平、政和、建阳、武夷山和江西鹅湖书院等朱熹生平活动过的实地考察,并沿途开设……六个专题讲座,两岸学者面对面研习探讨。
  这是自国务院支持福建省海西区建设《若干意见》出台后,我市与台湾学术性强、学者众多的一次交流活动。台湾朱子之路研习活动受到南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何三宝副市长会见看望了研习营全体成员,途经之处的政府及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给予了热情支持。闽北朱氏后裔联谊会有关人员全程陪同。两岸四地的朱子学专家学者,同走朱子之路,共研“朱子之学”,对深化朱子文化研究、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三、政和(8月8日) 上午9时许,研习营抵达政和,直奔地处铁山镇的朱森墓。一向清寂的山谷,因为我们的到来,顿时显得热闹起来。
  据当地的气象部门预告,今日将有大雨,故后勤人员特别通知大家要带伞。但下车后,却是艳阳高照,温度奇高,于是雨伞成了遮阳伞。在铁山的山坡上,也就出现了一群撑着雨伞,顶着烈日向山坡上移动的人群! 我们簇拥在朱森墓前,认真地听取当地的一位文史工作者的介绍。朱森(1075—1125),字良材,号退翁,朱氏婺源始祖朱古僚的七世孙,一代大儒朱熹的爷爷。政和八年(1118),朱森携家从婺源跟随任政和县尉的长子朱松入迁政和。这位以儒为家业的一介布衣,曾屡屡教诫儿子说,政和山青水秀,风光如画,可惜地处僻远,儒学不兴,如今你既为官一方,务必要“涵濡教泽”,以“风化邑之子弟”。朱松遵嘱,想方设法筹建了名闻于世的云根、星溪等书院。朱森后不幸病故,因战乱道阻,也因生活的拮据,朱松兄弟不能扶柩还乡,遂就近葬于护国寺西。“青山处处埋忠骨”,在闽北的大山中,朱氏入闽的第一位始祖从此长眠于此! 眼前的朱森墓,是世界朱氏联合会前会长、朱文公第25世孙朱祥南先生捐资,1996年在原址修建。墓地由鹅卵石铺就,具有宋代墓葬的典型风格。墓中央是一块碑,上书“宋承事郎朱公墓”。
  没有供品,没有鲜花,在这位先贤的墓前,我们点燃心香一瓣,虔诚地三鞠躬! 拜谒完朱森墓,我们驱车前往云根书院。这所书院是宋代大儒朱熹之父朱松任政和县尉时所建的两所书院之一,原址在政和熊山之麓。由于年湮代远,书院早已不存。2004年,在当地贤达的倡导下,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下,开始重建书院。对这项工程,原县人大主任魏万能先生,从策划、筹资、设计、施工,以及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方方面面,殚精竭力,严格把关。工程历时3年,2006年10月竣工,总投资达400多万元。
  重建的政和云根书院,坐落在政和城关的青龙山上。由于上山的道路狭窄,大巴车不能开上山去,为了节省时间,当地政府专门调派了几部小车,把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直接送到书院的门口。
  新建的云根书院,颇具规模。登上石阶,首先见到的是高耸的书院牌坊。书院内的建筑有朱子阁、先贤祠、天光云影楼、碑廊以及朱熹雕像等。站在高处的朱子阁上远眺,但见山川纵横,楼宇林立,熊城的大街小巷一览无余。
  在书院的朱子阁内,当地的领导和政和的朱子后裔,和我们一起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和座谈会。他们介绍说,近年来,为了重建云根书院,政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人士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终于使书院重新屹立起来,并且日渐成为政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中心。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在新建成的云根书院,欢迎来自海峡彼岸的朱子之路研习营的全体师生。希望大家今后能多来“考亭朱氏入闽第一站”——政和走一走,看一看,体验一下政和的青山绿水和朱子文化!政和由于地域偏远,宋代以前,文化教育事业比较落后。在朱松任县尉,及其寓居政和期间,非常注重发展教育,培育人才,先后创办云根书院、星溪书院。其子朱熹秉承父志,致力理学思想的传播,使政和从此文风振兴,英才辈出,有了“先贤过化之乡”美誉。
  一个重视地方文化教育的官员,一座书院的创立,改变了一个地方的落后面貌,这让来自台湾的学者,尤其是朱子的后裔朱高正先生、朱茂男先生颇为感慨。他们既为先祖的德业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承先祖的事业,使文公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光大而倍感责任重大! 四、建阳(8月8—9日) 在政和用过午餐后,当天下午四时许,研习营到达建阳考亭书院。在听取了建阳市旅游局局长谢道华对书院的简要介绍后,众人聚集在书院石牌坊前,拉起“2009年朱子之路研习活动”的横幅,合影留念。之后,众人登上书院长长的台阶,朝着山顶上的文公祠奔去! 晚餐之后,我们在建阳当地的两位女领导——宣传部长张颖、副市长刘寒的陪同下,又聚集在研习营下榻的花园酒店14楼会议厅,听取朱熹研究中心方彦寿先生题为《朱熹书院与考亭学派》的学术报告。一个多小时的报告,方先生围绕着朱熹生平创建的四所书院和朱熹考亭学派的关系,以及朱熹创建书院的历史意义等娓娓道来。
  报告结束后,与会的教授、学员和当地的领导针对“朱熹与书院”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由于白天参访了政和云根书院和建阳考亭书院,话题很自然地就围绕着对这两所书院的观后感而展开。
  研习营的团长杨儒宾教授提出,政和作为一个贫困县,能从民间筹资400万而重建云根书院,这确实让人赞叹和振奋!而看完考亭书院后,感觉到作为朱子晚年这个最重要的学术机构,以目前的现状,又如何能让后来的人感受到朱子的精神? 一石激起千层浪!杨教授提出的这个问题,在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的说,在来之前,曾经阅读过建阳的县志,知道考亭书院的历史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书院建筑群落,看完现在的考亭书院,感到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有的说,文公的思想、文公的精神,在现在考亭书院这样的一个时间和空间中,找不到归宿,与想象中的书院全然不同,从而在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和迷惘。
  对此,朱茂男会长说,书院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有教学,有师生,而现在的书院,大多只是一个旅游的景点,而不是教育的基地,文化的基地,这样是很难发展的。如果能像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那样,让这些书院与大学的教学结合起来,让这些书院不仅是旅游景点,同时也有教学单位,文化单位,这样的书院,才是有生命力的。这一点,我曾经与何三宝副市长交流过,他也是武夷学院的创办者之一,是一个教育家,他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将武夷精舍、考亭书院或更多的书院,与现在的武夷学院的教学相结合,如何在这一点上得到突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世界朱氏联合会和他有共识,这也是我们世界朱氏联合会将此视为是当前的核心的任务之一。
  对青年学生们的感慨和诸多委婉建议,建阳市的张颖部长和刘寒副市长表示理解。张部长说,大家来到建阳,是带着一种顶礼膜拜,甚至是“朝圣”的心情来的,真正到了考亭拾级而上以后,那种失望的心情,遗憾的心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大家对朱子学说的那份执着与热爱,让我们非常感动!实际上,这对我们的工作也是一种支持和促进。其实,这也是我们建阳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在考虑的重要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战略性的举措。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可能与朱子这位伟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在学界的影响不相匹配,但我们一直都在努力着。我们一定会尽非常之责,举非常之策,尽非常之力,来作好朱子这篇大文章,也请大家继续给我们以支持。
  请大家相信我们,相信建阳,相信朱子讲学的地方明天会更好! 最后,学员中有人对方先生今晚的报告提出几点疑问,诸如建阳作为刻书中心,与朱熹书院刻书的关系;朱熹从五夫迁入考亭,曾有过“东迁失计之悔”,是因为前来拜访的人太多,而他在考亭又深感门下弟子不多,修《礼书》缺人手帮忙等,这其中是否有其矛盾之处?对此,方先生作了答复。他说,建阳在宋代作为全国的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对书院刻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朱熹本人与建阳刻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考亭书院的刻本中,现存的还有元代的刻本。刻书与藏书,是书院三大功能之一(其余两个功能,是讲学著述和祭祀),那为什么在报告中没有展开来说呢?这是因为过去这方面的文章已经写了很多,甚至在网上都可以点击到,所谓“得意”的话不宜天天说。第二个问题,朱熹迁居考亭的“东迁失计之悔”,发生在“庆元党禁”之前,而“门下弟子不多”是发生在“庆元党禁”之中,这是两个时间段发生的事,不能放在一起来说。接着,他对朱子之路这一活动,也发表了一通感想。他说,去年的朱子之路,因为另一个学术会议同时召开,他只参加了前一两天的活动,为此深感遗憾。这一次的朱子之路,他一定要全程陪同。和青年学生在一起,他感到一种青春的活力。他为儒学传统后继有人感到欣慰,这是朱子文化事业的希望之所在。近期在国务院发布的决议中,把朱子文化列为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对象,这令人非常振奋!刚才茂男会长说,当下我们还有很多困难,“眼前有带剌的玫瑰”,但前途光明,因为“天边有美丽的彩虹”!就在前两天,方先生还写了一篇短文,题目是《风正一帆悬》。他说,希望我们能在茂男会长这位“船长”的带领下,我们大家一起去乘风破浪,去摘取“天边”那一道属于我们的“彩虹”! 最后,杨儒宾团长对今晚的活动作了三点总结:一是感谢方彦寿先生的报告,帮助大家加深对朱熹书院学的认识,很有启发;二是非常感谢建阳市的两位领导,自始至终和大家一起听报告,参加研讨,并且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作出回应。她们刚才的发言,是她们真诚的心声,我们相信建阳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三是非常希望朱子学的研究,不管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能在朱氏宗亲会,和我们大家齐心协力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到了晚上十一点半,与会的师生们仍感意犹未尽,但为了明天的行程,杨儒宾团长在作完总结后,急急宣布,今晚的活动到此结束!师生们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第二天(9日)上午8点多钟,在张颖部长和刘寒副市长的陪同下,研习营来到了朱子的母亲祝夫人墓前。祝夫人墓地处建阳马伏太平山的寒泉坞,乾道六年(1170)朱熹葬母于此,为便于守墓,又在墓侧建了精舍,名曰“寒泉”,在此守墓、读书、著述和讲学。中国理学史上第一部哲学文章选集,著名的《近思录》,就是在这儿,由朱熹与吕祖谦共同编纂而成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韩国朱子后裔的资助下,祝夫人墓曾得到一次很好的重修。重修后的祝夫人墓,仍然保存了宋代墓制的风格,显得那么质朴,古意盎然。墓前的天池——一泓“寒泉”是那样的澄澈,众人纷纷把目光投向池水之中,似乎都想在水波滟潋之中捕捉朱子当年在此读书、讲学时留下的身影。朱高正教授最近正在编写一部有关解读《近思录》的著作。他非常高兴地说,尽管我曾多次到过闽北,到过武夷山,但这个地方,我却是第一次来,《近思录》的诞生地,这对我的写作太有帮助,太有意义了! 在张崑将教授的主持下,杨儒宾教授率领众人肃立在墓前,宣读了他在昨晚赶写出来的祭文。而后大家向墓地三鞠躬,以表达对这位培养了一代伟人的伟大母亲的崇高敬意! 离开祝夫人墓,研习营向黄坑进发。约10时许,我们来到了朱子墓前。在简朴的祭拜仪式之后,众人绕着墓地行走一周,以表达对朱夫子的崇敬之情。在墓地正前方的通道前,研习营又拉起条幅,拍摄了我感到是在此行中最为满意的一张合照。虽然由于通道狭窄,难以容下这么多的营员,以至后面几排的人,有的被前排的人挡住了半边脸,但我却隐隐地从整体的画面上感觉到了一种说不上来的气势。是什么呢?也许,正是在这种“拥挤”中,显示出了研习营成员的那种具有亲密无间的集体性!一个共同的朱子文化事业,让来自海峡两岸不同地方,不同高校的师生们走近朱夫子的身旁,走在同一条朱子之路上。而在通道两旁的那些日日夜夜与朱夫子为伴的绿树和小草也簇拥在营员的身旁,或许,是朱夫子正在通过这些“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朱熹《孟子集注·离娄下》)的树木和小草,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或许,这些日夜守护在朱夫子坟莹前的绿色精灵正在挥动它们的绿色的小手,为营员们呐喊和加油! 数日后,点击网页,发现建阳的媒体上,只有一条短讯,《台湾朱子之路研习团到我市参观考察》: 8月8日—9日,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先生率领的“台湾朱子之路研习团”一行40人到我市考亭书院、祝夫人墓(寒泉精舍)、朱熹墓等地参观考察,并与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颖,副市长刘寒会见了考察团全体成员并陪同考察。
  此次活动由台湾朱子学研究会和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协办。这是两会第四次组团到我市“重走朱子之路”。
  该会计划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此类活动,以增进海峡两岸朱子学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建阳市政府网) 五、武夷山(8月9—10日) 离开朱子墓,研习营驱车前往武夷山,约11点半,到达武夷山三姑度假区,下榻在建兴饭店。从电视上得知,由于台风“莫拉克”的影响,台湾高雄、台南、屏东和云林一带受到了严重的灾害。来自台湾的朱高正、朱茂男先生对此极为关注,焦急之情溢于言表。营员们也议论纷纷,但此刻,他们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够平平安安! 下午1点30分,我们准时出发,前往五夫。台风带来的大雨在我们前往五夫的路上狂泻不止!在到达五夫的高速公路口,武夷山市的前副市长阮雪清女士和五夫镇的领导正打着雨伞在焦急地等候。汽车到达五夫紫阳楼前时,雨水渐渐小了下来,营员们就在这样的气候中走进了朱子故居紫阳楼。在紫阳楼现任“楼主”小姜的引领下,营员们鱼贯而入,一边听着小姜的介绍,一边睁大眼睛四处观察和打量着这座曾在书中无数遍见识过的,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老朋友”。朱茂男会长又在紫阳楼买了一批《朱熹与五夫》的图书,分送给每一位营员。会长这么做的目的,我寻思,主要目的有两点。其一,是为了宣传和普及;其二,其实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资助。
  在小姜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访了兴贤古街——沿着“朱子巷”那高高低低的鹅卵石小道,追寻朱子当年的足迹;在兴贤古书院静肃的院落中,想象当年莘莘学子朗诵《四书集注》的读书声;在五夫社仓斑驳的墙头上,捕捉灾民喜获救命之粮的欢呼! 朱子学校,是五夫之行的最后一站。在学校的走廊上,我们遇上了几位小同学。朱高正教授对他们说:“小朋友,你们会背诵《朱子家训》吗?”“会!”小朋友们齐声回答。“能背给爷爷听吗?”“好!”听到孩子们那熟练而又略显稚气的诵读之声,正好经过这里的朱茂男会长心里顿时乐开了花,喜悦之情,尽写在脸上! 在学校的朱子讲堂内,座无虚席。镇领导和学校校长向我们介绍了近年来五夫学校在世界朱氏联合会和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的帮助和支持下,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学校在兴建“朱子园”而做的大量工作。学校的一位名叫连艳的“小画家”把她心爱的作品《兴贤书院》赠送给茂男会长。画面的左上方写着“赠给朱茂男爷爷,武夷山市朱子学校连艳”。最后,由武夷学院副研究员张品端介绍朱熹在五夫的历史遗迹。
  大约在下午5点时分,我们离开朱子讲堂,来到朱子学校的礼堂,在那儿观看学校师生排练的节目。第一个节目就是《朱子家训》朗诵,接着是舞蹈《书院声声》,表现的是古兴贤书院读书讲学的情景。来自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大师朱天才(世界朱氏联合会顾问)表演了他的陈氏太极拳。他的精湛拳艺,刚柔相济的表演获得在场人员的阵阵喝彩! 朱天才先生十岁跟随外祖父陈广禄(陈氏第十七代传人),后拜族舅,陈氏第十八代太极拳宗师陈照丕为师。1972年,陈照丕逝世后,朱天才又拜族舅陈照奎学习,从而全面地继承和掌握了陈氏太极拳老架和新架一路、二路、太极推手、太极器械和技术理论,成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九代太极大师。1983年,应新加坡内务部部长李炯才先生的邀请到新加坡传授陈氏太极拳。此后,长期在新加坡传播太极文化,为增进中新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又多次赴台,在台湾推广太极拳,为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不遗余力。此次赴朱子之路,就是应朱茂男会长的特邀专诚而来。
  搜访网页,发现当天有两条相关新闻。一条来自中国新闻网。题为《观古迹走书院听讲座,两岸师生同走朱子之路》 中新社武夷山八月九日电 (记者周文杰)由台湾朱子学研究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主办的二00九台湾朱子之路研习营的十九位两岸师生,九日来到武夷山参观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古迹,走访书院,并聆听当地朱子文化研究专家的讲座。
  据活动组织者、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介绍,此次活动将沿着朱熹出生、成长、学习、教学、为官、终老之地的路线寻访,有来自台湾大学、东吴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的十四位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四川师大、湖南长沙大学的五位师生参加。从八月六日开始,他们已寻访了福建尤溪、延平、政和、建阳等地,在武夷山的三天里,除参观朱熹故居紫阳楼、创办的五夫社仓以及学习、教学的兴贤书院和武夷精舍之外,还将游览九曲溪,体验朱熹所写的《九曲棹歌》。
  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生刘芝庆是第一次到大陆,他表示,通过参观学习,发现武夷山正致力于朱子文化的复原和承发,这在台湾和书本上都接触不到。这次活动使他感到,无论是大陆的风俗民情、社会结构与文化等,与以前所知不尽相同。
  朱熹一生在武夷山学习、生活、著述、讲学长达五十年,为当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生潘建尊告诉记者,这里存有的朱子古迹数量远超自己的想象,很希望还能有机会来此细看。…… 这条新闻需要补充说明。既然是说“两岸师生”,就不能只说“生”,而不说“师”,而“十九位”是指两岸学生的人数,包括老师、特邀来宾和组织者,则多达四十人。
  另外一条报道来自武夷山市教育局网站。题为《台湾朱子之路研习营踏访朱子学校》,节略下于: 台湾朱子之路研习营一行在参观游览了五夫兴贤古街、紫阳楼等景点之后,来到了朱子学校参观指导。在李小勇校长的带领下,朱会长一行参观了朱子历程展示栏、朱子纪念林主题公园、朱子学校省级农村示范图书馆等;观看了学生以“弘扬朱子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学生作品展。
  随后,营员们在朱子讲学堂认真聆听了武夷学院副研究员张品端介绍朱熹在武夷山的生平事迹。台湾朱子之路研习活动受到了朱子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该校以文艺演出的方式热情迎接嘉宾。…… 10日,按照原先的安排,确实有像中新社记者所说的,“将游览九曲溪,体验朱熹所写的《九曲棹歌》”,遗憾的是,由于台风天气的影响,连续的大雨,九曲溪水猛涨,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景区暂停了九曲泛舟的浏览项目。于是,这天的全天安排,临时改为上午参访武夷精舍(图11)和攀登天游峰;下午则是游览流香涧,观看大红袍。由于连续一天的降雨,登山的同学中有几位受了风寒,为了防止感冒传染给其他营员,他们主动地采取了防护措施。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出现了两、三位戴口罩的营员。他们戴上口罩,是为了防止把病情传染给其他营员,这在台湾,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也是传统儒学“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个具体实践。
  晚上由《朱子文化》杂志张建新社长邀请小型座谈,共同讨论《朱子文化》杂志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方向。在稿源方面将透过各地通讯员,报导朱子学、宗亲会活动与访谈台湾学者;并由朱高正教授负责书院文化;朱述贤教授负责遗墨典故;朱杰人教授负责诗词赏析;朱人求教授负责《易经》解析的相关资料收集。进而达成扩大每期一万册发行量,提供给学院及有心的社会人士阅读等相关共识。
  六、铅山鹅湖书院(8月11日) 用过早餐后,7点20分左右,我们从武夷山出发,去完成此次朱子之路唯一的一次“跨省行动”——到江西省铅山县的鹅湖书院,去参加一次新的“鹅湖之会”! 九点稍过,我们已经到达鹅湖书院。鹅湖景区管委会的几位领导王立斌、王忠强,和上饶师院的徐公喜教授早就在书院门口等候着我们的到来。简短的问候之后,我们立即开始进行此行的主题活动——朱子之路鹅湖书院研讨会。
  会议由杨儒宾教授主持,听取了上饶师院朱子研究所徐公喜教授介绍朱、陆鹅湖之会的盛况,聆听四川大学蔡方鹿教授讲述的《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及其意义》(全文载本期《朱子文化》)。鹅湖书院,因淳熙二年(1175)的朱熹与陆九渊的一场学术论辩而名闻后世,给后世开创了学术自由论辩的优良传统。
  会议结束后,杨儒宾教授诗兴大发,口占了题为《己丑盛夏会议有感》七律一首,由来自台湾清华大学的女硕士生薛伊芸挥毫书写: 鹅湖之会天光开,八百年间复沉霾。
  世运降升何足论,道途寂寂我重来!落款为“杨儒宾俚句,薛伊芸书”,一首好诗,和一手好书法,构成双璧,盈得众人的喝彩!茂男会长也挥毫手书“斯文宗主,明辨笃行”八个大字,别具深义。
  中午,研习营一行在鹅湖山下用过地道的农家午餐后,纷纷在“斯文宗主”、“继往开来”的石牌坊、“穷理居敬”的御书楼,和“鹅湖书院”礼门前摄影留念。茂男会长又购买了由鹅湖书院王立斌先生编写的《鹅湖书院》和《紫阳遗墨》,分发给每一位营员。
  中午大约一点多钟,我们又匆匆启程,乘车回到武夷山。
  对鹅湖之行,当地的媒体也作了报道,题为《台湾“朱子之路研习营”研讨会在铅山鹅湖书院举行》。节略于后: 日前,由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共同举办的台湾“朱子之路研习营”研讨会在铅山鹅湖书院举行,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等九所台湾高校的40余位著名学者、教授参加了研讨…… 鹅湖书院是我国著名的书院之一,宋代朱熹与陆九渊在此举行的“鹅湖之会”享誉海内外。台湾高校的学者们在此聆听历史,感受书院厚重的文化底蕴,他们表示,要为传承朱子精神,推进两岸发展作贡献。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常务)理事朱茂男说:“海峡两岸同宗同祖、朱子文化即将成为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鹅湖书院即将成为明年的两岸交流、书院之间的文化交流很好的场所,我希望海峡两岸因此走入更和平、更和谐的氛围中。(上饶电视台熊华) 七、武夷山(8月11日) 下午三点多,我们来到武夷学院,参加在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举行的“朱子学说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武夷学院的吴邦才书记致词,对全体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朱茂男会长则对武夷学院对朱子之路活动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向学院献上本次活动的纪念品。而后,由朱高正教授、杨儒宾教授分别围绕“朱子学说的当代价值”进行专题学术报告。杨儒宾教授的报告题为《朱子怎么创造“朱子的世界”——从文化运动的观点着眼》全文载本期《朱子文化》)。
  晚餐之后,仍然在宋明理学研究中心进行题为《朱熹及其时代》的研讨会,与此前不同,这场研讨会的主角全部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学员们。研讨会分为两场进行。第一场的主题是《朱子的时代关怀:礼学与经学》,第二场的主题是《朱子的学问、文艺与教育思想》。依照顺序,学员们陆续上台宣讲自己的论文,每位学员限时10分钟。
  以下是学员们在研讨会上的发言题目:史甄陶《“向来辛苦梦家乡”——论朱熹与徽州士人的交往与论学》;卢其薇《朱子“圣贤气象”的时代关怀》;许明珠《朱子格物致知再探——兼及儒学是否接上科学问题》;徐隆华《朱熹治<论语>态度初探》;朱纹仪《朱子言心》;刘芝庆《经世与济民——朱子的礼学》;郭黛暎《“其责任至不轻”——黄榦如何传承朱熹之礼?》;邓筱君《朱熹与陈亮的书信论辨及上孝宗书札之交集:论学才教育与王霸功业》;潘建尊《朱子的读书法与教育》;薛伊芸《陈白沙书艺与书学思想》;陈贞如《论后人对朱熹<武夷棹歌>之唱和与仿作》;陈建明《读书与进德之间》;胡育审《朱子之格物致知》。
  看得出来,学员的论题内容很广泛,涉及朱子理学、经学、礼学、教育学、文学、书学,甚至是朱熹后学等方方面面的探讨。作为朱子理学文化的新一代青年学者,他们的思维敏捷,很少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也许,今天他(她)们还不太成熟,但在老一辈学者的率领和扶持下,他们在今后的学术界和教育界必将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新生力量! 研讨会由张崑将教授主持,并给予点评。最后由杨儒宾教授作综述。他说,听完了各位同学的报告,总体感觉大家在出发之前,都作了充分的准备,相信通过这一次走朱子之路,对朱子学,大家一定会有一些更深的感触和新的认识。回去以后,可以把这些感触和体会补充到论文之中,对大家的学业一定是一个提升! 研讨会结束后,接着举行朱子之路结业式。朱茂男会长作结业式总结发言。他说:“这次透过朱子之路研习营的举办,从朱熹的出生地尤溪,到南平的延平四贤,建阳的考亭书院、寒泉精舍,一直到武夷山‘朱子故里’投其半生讲学的地方,在在显示人文精神的典雅风貌。朱子之路不但拉近两岸文化与教育之间的交流,更为日后两岸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合作新模式立下基础。” 之后,茂男会长和杨儒宾教授,朱土申会长向来自两岸高校的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为期一周的朱子之路到此即将闭幕。
  在省城福州的媒体上,有一篇《南平:台湾朱子之路研习营结考察访问活动结束》的报道,作者署名为王丕志。节略如下: 由台湾清华大学,中正大学,“中央”大学等9所高校35位教授和博士硕士生组成的2009台湾朱子之路研习营一行,日前结束在闽北的访问考察,返回台湾。
  在一个星期的行程中,营员们沿着当年朱熹的足迹,先后考察了尤溪南溪书院,政和云根书院,建阳考亭书院、朱熹墓,武夷山五夫里,江西上饶鹅湖书院等名胜古迹,聆听了朱熹文化讲座,与当地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闽北厚重的朱子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给营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访:朱子之路研习营营员:朱熹的学问我做了这么多年,能够来这里亲自参访,其实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
  采访:朱子之路研习营营员:感受最深的是朱子墓,那时候我都快哭了,我好想一直绕下去,因为那是我和朱熹最靠近的一个地方。
  采访: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福建和台湾之间以朱子文化为中心为核心从事(文化交流),这样努力一定是有它很好的正面效果。(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网) 八、福州(8月12—13日) 12日用过早餐,全体营员上车,奔赴此行的最后一站——福州。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会长朱土申因另有任务在此向我们一一告别,朱美珍秘书长和朱熹研究中心的方彦寿先生则随同我们一起到达福州。
  下午一点多钟,我们来到此行的最后一个参访景点——地处福州北峰的黄榦墓和黄榦创建的高峰书院。黄榦是朱熹的女婿,朱熹逝世后,他成为朱门领袖,在继承和弘扬朱子学方面其功甚伟。
  听说朱子之路要来参访,黄榦的裔孙黄宏飞先生特地从香港赶回来,我们到达时,他已经等候多时了。黄先生讲话有一个特点,他把朱熹称为“祖外公”,把黄榦称为“我的祖先”,他的这一独特的称呼,一下子拉近了朱氏宗亲,和虽然不姓朱,但对朱熹却十分景仰的营员们的心理距离!他向营员们详细介绍了黄榦墓的情况。
  黄榦墓座落在福州市晋安区岭头乡江南竹村庖牺谷,为黄榦与夫人朱氏合葬墓。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墓制与建阳黄坑朱熹墓相同,平面亦呈“风”字形,原为三合土结构。墓碑楷书“宋大儒黄公勉斋墓”。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榦逝世后,历朝对其坟墓都进行过修缮。
  2003年,由黄榦后裔,著名企业家黄如论先生出资158万元,香港企业家黄宏飞出资91万元,由黄宏飞经办,征用黄榦墓周围土地,重修黄榦墓,对墓园进行扩建,建山门,设碑廊,周围设置围墙,总其名日“贤陵园”。山门为石构,四柱三门,门柱楹联:“人间祥瑞古灵妙,嘉定陵园长润贤。”“比翼天涯归大道,珠矶太极照千秋”。山门内的墓道两侧设碑廊,廊内立有历代名人赞颂黄榦以及黄榦门人祭文等碑刻。
  高峰书院期是黄榦晚年创建的最后一所书院。在福州怀安县长箕山匏牺原(今福州市晋安区岭头镇江南竺),距黄勉斋墓不远。下车后,我们朝着地处半山腰的书院遗址攀登而去。 黄榦于嘉定十三年(1220)以承议郎主管亳州明道宫致仕回到福州后,创建高峰书院讲学,弟子来自四川、湖南、安徽、浙江、江西等地。为了将这样一座有历史意义的书院重新矗立起来,黄宏飞先生数年来耗费了巨资,用了几年的时间来重整地基。但这所书院的重建可能遭受到了某种挫折而使工程停了下来。是什么挫折呢?黄先生没有说,我们也没有问,我们现在看到的,仍然只是一些断垣残壁。
  站在高峰书院的的遗址上,来自台湾清华大学的营员郭黛暎十分激动,因为她的研究课题就是研究黄榦如何传承朱熹的礼学思想,在撰写论文时,她曾参考过方彦寿先生撰写的研究黄榦的论文。她看见方先生现在就站在身旁,于是请方先生和她合影留念。数日后,方先生收到了来自海峡彼岸的电子邮件。内容如下:方彦寿老师:您好! 为期八天的朱子之路顺利落幕,方老师一直陪伴在所有学员左右。
  从您身上,看到学者孜孜矻矻、勤勉治学的典范,十分感动。期盼日后仍有向您请教的机会,谢谢老师。随信附上8月12日参访高峰书院时的合照,于该地和方老师合影,于我意义甚大,永难忘怀。
  敬祝研安后学郭黛日英敬上下午四点三十分左右,我们全体营员来到了福建师范大学文科大楼,举行朱子之路的最后一场讲座——听取朱人求副教授的《南宋书院教化与道学社会化适应——以朱熹为中心的分析》(全文载《朱子文化》2009年第三期)的报告。朱先生的报告,为此行以察访书院为基本线索的朱子文化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九、尾声(8月13日) 上午九点三十分,长乐机场,人头攒动。在旅行社的帮助下,师生们顺利完成了登机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临告别时,茂男会长交给方彦寿先生一封信,要他转交给朱土申会长,说是筹办今年十一月初朱子之路的几点建议。今年十月底,尤溪要举行祭祀朱熹的仪式,到时,茂男会长又要率领一批台岛人士来重走朱子之路。不过十一月的朱子之路和这一次的参访对象不同,主要是由台湾的朱氏宗亲组成,就像今年三月的朱子之路主要是由文德药业的员工组成那样。茂男会长的目标并不仅仅是限于学术界和教育界,也不仅仅是限于台湾,他最终的目标是要将走这条路的人群扩大到社会各界,扩大到两岸,甚至是东南亚各国的各个社会群体!因为朱熹的学说,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道德学说,是照耀社会人生的理性之光,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他本来就没有,也不应有什么行业的限制,地域的限制! 想到这儿,我似乎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来自各行各业人们正在从海峡两岸,从世界各地的不同地点出发,奔向这条朱子之路,走在最前头的那一位,正是来自海峡东岸的朱茂男先生,在他的脸上,绽放着我们所熟悉的那种自信、坚毅而又灿烂的笑容!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咏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