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期千古逈,怀抱一生开:朱子之路后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290
颗粒名称: 心期千古逈,怀抱一生开:朱子之路后感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91-93
摘要: 本文讲述了吃一壶武夷大红袍的桂芳香,坐在“鸢飞鱼跃”书帖前,点阅着一张张来自福建的青山绿水,以及……天幸我能够参加这个特殊又平凡,陌生又熟悉的旅程。一群仿佛受着祖先的声声召唤,四面八方聚集着无形而有力的心愿,促成了这趟寻根之路。连日来,尤溪、南平、南剑、竹林、寒泉、五夫等曾经在《朱熹文集》、《年谱》等处见到的陌生名字,活生生地向我们铺开。在尤溪,人们为朱熹的出生骄傲着,纪念馆内展示着朱熹的一生辛劳。南溪书院内,尚存二株朱熹手植樟树,仰头望着绿荫繁茂,曾经何时,在朱熹手里的幼苗嫩叶,已是根深蒂固的呈现在我眼前。游历多处古迹书院之后,终于,要见朱熹了。
关键词: 古迹书院 五夫里 朱熹痕迹

内容

吃一壶武夷大红袍的桂芳香,坐在“鸢飞鱼跃”书帖前,点阅着一张张来自福建的青山绿水,以及……触手可及的朱熹的、朱熹的、朱熹的、朱熹的…… 天幸我能够参加这个特殊又平凡,陌生又熟悉的旅程。一群仿佛受着祖先的声声召唤,四面八方聚集着无形而有力的心愿,促成了这趟寻根之路。连日来,尤溪、南平、南剑、竹林、寒泉、五夫等曾经在《朱熹文集》、《年谱》等处见到的陌生名字,活生生地向我们铺开。在尤溪,人们为朱熹的出生骄傲着,纪念馆内展示着朱熹的一生辛劳。南溪书院内,尚存二株朱熹手植樟树,仰头望着绿荫繁茂,曾经何时,在朱熹手里的幼苗嫩叶,已是根深蒂固的呈现在我眼前。
  游历多处古迹书院之后,终于,要见朱熹了。也许是朱熹的关系吧,难得在这段路程始终清醒,脑中空荡荡地,就随着游览车从宽阔地高速公路转下黄坑,那路细长而平缓,路旁是一片片翠绿的水稻、小湖和近山,每一幕都是田园风情画的佳构。几经转弯之后,一殷红角亭座落在青青稻苗旁,亭中立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碑,接引一条三米小路。是了,车子转进小路,再行不远,见一小广场,左方是思源亭,右方则大大小小竖了三、四块碑,算是朱熹墓的入口,接下来的路,只能徒步而行。
  他是朱熹用一块块圆石铺成的这条路,是朱熹经历一生风雨的最后一条路,路狭长而阶齐整,一面走着,似乎潜意识隐隐然出现一个声音,“希望这条路不要结束,就让我一直走下去吧。”牵着石阶走着走者,一座椭圆的墓慢慢浮现,远远一块高过人身许多的碑,刻着“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也许是经过连日来的洗礼,亲谒朱子墓时,反而没有过多的神圣感,换来的是亲切的……就那么一个人躺在这儿,810年前,他终于放下、也完成了他的志业,安安稳稳地永存在这里,让每一个愿意爱护、敬佩他的人靠近。810年来,无数的人走过这条有他的路,徒孙们的挥幡送行,士君子的声声吊慰,皇朝的连番嘉勉,而今,它仍然是面望九龙山(九峰),前倚耕稼农地安住在那儿,远远地象征着一套巨大的思想、复杂的文化;近在眼前地就只是百粒石块埋下那五尺身躯。
  轻抚那圆润石块,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想。
  五夫里,是朱熹中年居住之处,二层的楼房,以白底漆成,古朴中带着清新,空间不甚大,重重叠叠着几道隔间,从院子、前厅、中厅、祠堂、后厅、一进又一进,两庑各有房间,二楼则是朱熹三位女儿的房间,中空加上几处裸窗,使得空间虽小而不显局促,反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温馨之感。不知这间房是否为朱熹亲手设计,屋内善用窗花屏风区隔,使整栋屋舍呈现穿透而丰富的交杂之感。外墙两边高而中间低,在二楼可以眺望屋外远景。大厅前更有一高低错落的花草园与小鱼池,展现楼主的平居乐趣。梁柱朴实而质美,菱角间镶以简单的格纹装饰,简单地营造楼主的心灵品质。心想,若能这样不刻意雕琢而显出品味的屋舍住上二三年,也是一种福份吧。
  这趟朱子之路既松散又紧凑。因为朱熹的痕迹多而广,散布在闽北各处,有些道路偏远难行,往往一日只能参观一至二处,赶路的时间占去大多数的白天时间,说辛苦也不辛苦,倒是长途坐车让人有些昏沉,这是难以克服的事实,总算我们也去了不少处,收获颇丰。紧凑的是师长们的深切期许,每日午、晚的讲座让我们对这些地方及朱熹认识更深。加上两个晚上分别公开及内部的师生讨论会,让同学们能分享心得,互相交流,他律的形式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更深刻的问题。见到同学们各各畅所欲言,也从中学习到不同的思维方式。
  如何让我们目前所见的这些古迹活化并以更优雅的姿态呈现在观者眼前,是此行讨论最热烈的议题。限于闽北乡间普遍生活贫困,目前参观的这些被保留或修复的古迹已与路旁随处可见的百姓生活形成强烈对比。若要地方政府投注过多资源维护古迹,只觉于心不忍。也因此,朱氏宗亲的对朱子古迹修复的积极协助就更值得敬佩了。我想,朱熹毕生以书院为儒学基地,对书院的付出及成果有目共睹,当代尤其是朱熹过化的闽地若欲汲朱熹养份灌溉于世,也许可以将书院开辟为推广儒学的会所。
  处在心灵匮乏的年代,人们有时迷失在纷杂事物之间,心灵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住所,唐君毅曾经提出“意义治疗”的命题,目的就是为了从儒释道中汲取养份来充实人们的内在,让焦虑的身心在广厚的文化教养中得到安顿。朱熹的教育不只是功名教育,更重要的是一健全道德人格的培养,让心灵得以刚健不息、活泼泼地作用于世间。倘若能将朱熹揭示的读书及修养方法恰当地转化到现代,也许可以给现代人提供一帖新的心灵药方。
  试想,倘若人们利用闲暇回到书院中,早起洒扫庭除,礼拜先贤之后,体验朱熹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在涓涓溪流的配乐下朗读《四书》,举起毛笔挥洒一首“半亩方塘”,在师长们的讲经与分享中化解俗世纷扰,也效习李延平试观“喜怒哀乐未发气象”,再壮游名山胜景,不啻是一趟意义非凡的心灵旅程。
  在传统的空间崭新的学习,激活朱熹理趣于当世,那么,朱熹可以在旧学革除之后重生,人们也能够在传统的养份中,累积更丰厚的自我。(卢其薇: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候选人)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卢其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