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289
颗粒名称: 朱子之路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88-90
摘要: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学校的孩子身上得来的。孩子们在校门口奏乐迎接我们。不是如望名猜测般是个弘扬朱子理学教育,从仪文、乐章、身法中进入内在的义理面,是不能够期盼这种正规教育外、弹性参加的课程,其实最可怕的、要极度谨慎的是不要让这些体贴生命韵味的课程变相成为一种才艺加分。听完简报与朱子之路所安排的研习课程后,紫阳楼祠堂里供着朱氏家族迁入徽州婺源的始祖朱古僚、首入闽的祖父朱森,一哭之便不能说是个错误的场所。而实际回馈乡里或是自身践形做起以真的让大众感受到我们对朱子的热情与崇敬。
关键词: 民间学堂 朱子墨迹 遗迹

内容

七天的朱子之路,一个预料之外的震撼,是在朱子学校的孩子身上得来的。第三天的行程是相当紧凑的,早上我们去到了寒泉精舍(祝夫人墓)、黄坑朱子墓园,下午则在参观紫阳楼、朱子巷、兴贤书院后,车子将我们载到了朱子学校,孩子们在校门口奏乐迎接我们。还记得下了游览车,走向校门,在经过列队欢迎的他们身旁时,我是快步低头走过的。很奇怪的感觉,虽然是很高兴看到他们,且“接待、欢迎”这种热情的气氛是在之前的每一个定点,都感受到的,而当时的我却是感觉极度的局促不安。
  进入校园,听校务人员做简报,其中当然有点小失望,原来朱子学校也是升学教育体制下的一间学校,不是如望名猜测般是个弘扬朱子理学教育,或培养相关文化人才的民间学堂。但这是很实际的,父母只有一个小孩,小孩未来要担起家庭重担,所以听到出色的升学率时,我是很为他们高兴的。且如此便可精益求精的要求,除了升学外,我们还可以在教育中给他们什么样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在生活中如何安身?有理有序,有敬有爱,动容周旋中礼。故或可在课余的时间,不定期的举办学习礼节、音乐甚或是太极拳的课程,让孩子自由参与,最好是父母协同。从仪文、乐章、身法中进入内在的义理面,再回到体行上;由体贴天理之节文亦存乎自心间,及对一己心与身间互涉的探索,希望能证成自然与人文不二。也可安排户外贴近自然的课程,然非仅止于平面地观察物理现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观其生意自然,体贴其所以生之理于我心何分当才是此行之重点。是不能够期盼这种正规教育外、弹性参加的课程,能够让他们便就道艺精熟,但给他们宽阔且同时是深心而精微的视野是可以做到的。其实最可怕的、要极度谨慎的是不要让这些体贴生命韵味的课程变相成为一种才艺加分。
  听完简报与朱子之路所安排的研习课程后,又再一次和小朋友近距离接触。孩子们带来欢迎节目,其中是欢笑与掌声不断,我的眼泪却无法止住。其一是想到“在地方兴学”这件事,对朱子来说是有很大的意义的。一个人如何可以“成人”、“安身立命”是他毕生努力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内圣追求也是他的外王事业。所以,想想,如果他回到故里,孩子们前来欢迎,而非笑问客从何处来时,白发的他一定笑得很开怀。因为究竟一个人能够在时间流逝后,实际留下什么?承上启下的传承,以及以自身之德的存立事实,便能够泽及上下左右。护国寺旁的朱森墓、寒泉坞的祝夫人墓,是我们造访的重点;紫阳楼祠堂里供着朱氏家族迁入徽州婺源的始祖朱古僚、首入闽的祖父朱森,以及父亲朱松,其对面壁上的大大“孝”字,似乎已说明了一切意义。因而从参访各书院、武夷水濂洞到黄榦墓园,及以自身为主体参与研习课程的这一脉络下,在“朱子学校”一哭之便不能说是个错误的场所。而实际回馈乡里或是自身践形做起以真的让大众感受到我们对朱子的热情与崇敬,不是只让他们觉得我们来看风光而所及之处其中有“观光价值”可以创造,是我们走朱子之路的责任。
  故哭之其二便是由此我发现到为何刚来时面对小朋友的欢迎,会觉得如此不安。人面对小孩子时很难戴上面具的吧,且自然就会有种责任感。虽然他们可能不是那么了解我们是怎样的一群人,从台湾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到这里做什么,我们只不过是他们在过去及未来对诸多造访者表示欢迎的某一群而已。但我不免为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的风范而惭愧,如今只能为自身修养差而哭。
  第二个非事先预料得到的,是一个惊喜。透过拓本看到朱子的墨迹,我终于体会到陈荣捷先生所言,他不是嗜书法的人,却对朱子的墨迹甚有兴趣。我不懂如何欣赏书法,但由于是这个人,所以也要反覆看,仔细看,想要从中更了解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只觉得他是个很可爱的人啊,字不像刃般利,刚健俊逸然亦是步步沉着典雅。与其说他以理屈杀了我们这班俗人,看来挺立于世的大儒,其心中对世上人物的眷顾不忍才是最殷深的。内容也震慑住了心:“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涵养天机”、“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仙家之风流也只如此。朱子说王安石的字有“跨越古今,斡旋宇宙”的态势,看来还送给他自己也是很恰当的。
  在细雨中游历武夷山我又见到了他的字,不只是被人悬挂着,也是在身旁。山是不能没有水的,它或傍花草,或随石壁蜿蜒,高高低低咚隆咚隆,音在山中回荡,谷地洞穴似可随时吐出一朵云来。声波水气及其韵动被群山抱着,伫留在自然而成的山势洞天里,其与千亿万片的树叶的大口呼吸共构成了山的气息,就是一幅涵养天机。自然造化的大力怎么那么精巧细密直要曲尽自己的所有?水濂洞里,见到朱子为其师之祠堂(如今为三贤祠)所题的“百世如见”,令人感动。他为亦师亦父的刘屏山表达他的追慕之情,而我们如今来见,走访因他而别具意义的或修复或重建(再造)的“遗迹”,于是我们在紫阳楼中院里看到谈笑风生的朱子、武夷书院里正为弟子们讲课的朱子,其他在书院里、祠堂里或坐或站用香案供着的朱子,或在市道旁高座上远望严默的朱子,在这些无疑不是“真品”的一尊尊塑像上我们对他亦是百世如见。雨中,水濂洞到大红袍,寺间歇脚饮奉茶,路并不好走。一边赶着路一边被雨后山更新的好色留住心,脸上发上不知是汗流的或雨淋的,很是狼狈,身躯疲累中心倒是清阔了起来。是否这能较贴近古人在山中往来的实情与当年来武夷精舍就学学子的心情?表面狼狈是狼狈,但诗歌与义理却是从此中孕育与发现,所以或许该庆幸我们的武夷之旅不是以游客之姿的走马看花吧。
  现今重建的武夷精舍里,两旁厢房保留康熙时期的书院遗迹,只剩二面墙,墙脚古石板中长出的自是今时草。由于被厢房围了起来,处于这特殊场域的小草,格外引人注目。探头的草是柔软翠绿,我相信这千年不变,也衷心希望朱子学未来的发展生机永在。(朱纹仪: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硕一)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纹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森
相关人物
朱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