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路心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282
颗粒名称: 朱子之路心得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66-69
摘要: 本文讲述了现代交通的便捷足以让古人瞠目结舌,从福建武夷山到湖南长沙,八百多年前,朱熹和他的学生整整花了三个月,早秋启程,初冬方到。而今天,我们从长沙到福州,坐火车16个小时,坐飞机一小时十分钟。快是快了,然而我们的生命似乎也因此被压缩成一块平面的飞蓬,在半空中随着气流匆匆飘来飘去。这一路上的风景,我们已不是不能仔细琢磨,而是根本没有亲临,更别说像朱子一样,探访一路上的人文遗迹,亲近一路上的山水胜景,历经一路的雪雨风霜。我们也已无法像他们一样,体会脚下的路,体验一路的辛劳,和为了去远方同朋友探求知识与真理而长途跋涉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 心路历程 追寻 朱子足迹

内容

现代交通的便捷足以让古人瞠目结舌,从福建武夷山到湖南长沙,八百多年前,朱熹和他的学生整整花了三个月,早秋启程,初冬方到。而今天,我们从长沙到福州,坐火车16个小时,坐飞机一小时十分钟。快是快了,然而我们的生命似乎也因此被压缩成一块平面的飞蓬,在半空中随着气流匆匆飘来飘去。这一路上的风景,我们已不是不能仔细琢磨,而是根本没有亲临,更别说像朱子一样,探访一路上的人文遗迹,亲近一路上的山水胜景,历经一路的雪雨风霜。我们也已无法像他们一样,体会脚下的路,体验一路的辛劳,和为了去远方同朋友探求知识与真理而长途跋涉的心路历程。
  同样,我们还得用几天的时间,在时隔八百多年后,走完朱子用差不多70年的生命所走过的路。用朱自清先生的话来形容我的感慨真是太贴切不过了:“那是怎样的匆匆呢!”而匆匆也许正是生命的表现形态,朱子在他的诗文中也经常感慨时间流逝,亲朋戚友在这个时间流里不断凋零,匆匆离他而去。最后,他也要匆匆离开他的亲人、朋友与学生,隐没在时间的长河中。然而,在与时间的对抗中,他却似乎没有占下风,而是以越来越清晰的面貌俯视着傲慢的时间,尽管时间曾经假借权力、阴谋、疾病、异族、后学的质疑、革命的口号、以及刀与火之手,固执地要拽走他的身影。为什么他能这样?我想,我们和我们的前人与后人组成了时间的流,而他,凭着个人的顽强意志与艰苦探求,将自己的生命熔铸到了我们、前人与后人的生命中,成为这个民族之时间的流的一部分。这正是我们八百年后,还要去追寻他的足迹的原因:要认识自己,我们就得了解他,无论我们对他的态度如何,他或许正是我们生命中最高贵、最坚硬的部分。
  老实说,我是30多岁才有意识地阅读朱熹的著作。而且,才开始的时候,我能认识到的只是我同他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长期的意识形态教化,一知半解的历史知识,狭隘的学术视界,使我长期将近代以来的民族遭遇,乃至自身的性格、人格的若干缺陷,甚至内心的愤懑,命运的不如意,均归罪于我们的精神传统。由孔孟程朱开创、发展的这个儒家的精神传统,我知道,浸淫了我的身心与灵魂,然而,在我的意识里,这一部分却像一个我必须藏着掖着的丑陋的胎记,我深深感受到了由此导致的自我的分裂。我也看到了很多类似于我的人在对着他们的这一部分咆哮,甚至像一伙疯狂的打靶人,把自己作为靶子轰碎,留下虚无的残破成碎片的人格。
  而随着对朱子的不断地认识与了解,我逐渐意识到他对我的重要性,于是,我将博士论文的选题定为对朱子四书学的研究。我想,我30多岁才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不应该再将时间花在一纸文凭上,而应立足于儒家所一直强调的“闻道”与“为己之学”。我知道,学术、学问与求学者本身生命的疏离是现代学界的常态,太多人为了太多理由在经营故纸堆,经营古人,一如商人经营生意。他们研究的学术成果与他们的生命毫无干系,除了用来换得谋生的行头。我无意于批评他们,我或多或少也是这样,现实的学术环境确实难容超然的学术及其品格。但我也以此警示自己,我还可以选择不那样,朱熹的时代,绝大部分读书人做的也是谋食之学,干禄之学(谋食毕竟并没有错),而朱熹他们可以断然拒绝那样。而我求学的岳麓书院,正是当年朱子与张栻、以及湖湘学派诸学子超然论道,互期于为己之学的地方。这里不仅有一座千年庭院,更有千年遗风,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就在其中平心静气,孜孜于学,宛如身处商业大潮中宁静的学术桃源。
  这些,给了我力量。于是,我跟导师朱汉民教授商量,决定找一个时间,走访朱子曾经走过的地方。
  真没想到,台湾的学者们和世界朱氏宗亲会已经行动,继2008年组织两岸学者与研究生参加的朱子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后,又于2009年8月的6日至13日,组织了第二次朱子文化考察活动。在朱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参与了这次由杨儒宾教授和朱茂男会长全程领导、组织的活动,考察了朱子生长、生活、求学、进行学术研究以及最后安息的地方。七天时间,走访了尤溪、南平、政和、建阳、武夷山、福州以及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每天六点半起床赶路,上午、下午、晚上或讨论、或听讲座,十一点半以后就寝,午休均在赶路的大巴上完成。辛苦,确实辛苦;匆忙,确实匆忙,然而收获也确实不少。我个人的体会如下: 一、我最有感触的是黄坑朱熹的墓园。走在那条通往墓园的石子路上的时候,想到朱子去世后,严酷的党禁中,一千多学生、朋友抚棺痛哭,为他送行,我的眼睛湿润了。然后,在朱子墓地,看到朱子与刘氏夫人的合葬墓,朴实、洁净,我第一次感觉同朱子如此接近,似乎能看到他躺在墓园中永远沉思的样子,也似乎感觉到他在聆听着我们这些几百年后的后辈的心声。荣格在自传中谈到他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拉韦纳(Ravenna)参观西罗马皇帝赫诺琉斯于420年为其妃子加拉·普拉西第亚修建的陵墓时,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他说:“她的陵墓,在我看来,是一份最后的遗产,我从中能够窥见她的人格。”朱子的墓园远比不上西罗马皇后陵墓的奢华,但它对我的人格的感召似乎同荣格一样,超过了其他人的陵墓。
  二、近距离感受到了杨儒宾教授、蔡方鹿教授、赖锡山教授、张崑将教授、蔡振丰教授等的儒者风范,赖锡山教授和林素娟教授粹然的学者气质与默契的夫妻情感,让人艳羡。台湾学弟、学妹们的精彩表现,也让我颇为认同。朱子一生,广交学友,他的生命也是因为有这些朋友、门生相伴,而增添了更多精彩。我们同走朱子之路,也是不可不慎择同游之人的。这次同游诸师友,惠我良多,不能不提。
  三、历经八百年的世事沧桑,闽北的山川地貌恐怕也非朱子时的原貌,更遑论地面的土木结构的建筑,因此,走朱子之路,想通过朱子或号称与朱子有关的遗迹遗物遗址等得到某种具体的唤醒体验,我想需本人在未走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多的阅读朱子的著作,了解朱子的思想。如像一般旅游一样,草草而来,匆匆离去,是会失望的。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朱子之路行程中收获的多少,与你来之前对朱子的了解与信仰的程度成正比。
  最后,朱茂男会长和宗亲会同仁的组织、执行能力,让我印象深刻,几十人的大队伍,辗转那么多地方,没有发生什么状况,一路顺畅,衔接紧密,是件不容易的事。朱子南康赈灾以及处理其他政务也正是如此周密、细致,计划周详的,因他的干练,“凡活饥民大人一十二万七千六百七口,小儿九万二百七十六口”。可见,朱夫子著作等身,一生乾乾于学,却绝非百无一用的书生。时值台湾莫拉克风灾,损失惨重。天灾难测,但人是否有力,是否尽力,确有当检讨之处。故提此一条,与诸学友共勉。
  以上所言,皆发自腑肺,剖析心路,漫不成文,唯诚是遵。(周之翔: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周之翔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