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路的心得感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279
颗粒名称: 朱子之路的心得感想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62-65
摘要: 本文讲述了尤溪是朱子诞生之处,现今留存的书院遗迹则陈列着许多关于朱子的文物,以及各朝珍贵的器物饰品;书院右侧的半亩方塘及朱熹公园,虽然现代整修的工程令其不复古朴样貌,但是在朱熹当年亲手所植的两棵老樟之下,仍能感受到一股清幽之情油然自心底而生。云根书院所在地政和县,是朱熹家族入闽的第一站,当年朱松进士及第,授政和县尉至此,随后便创建此院教化邑人。后人感念朱熹一家对于政和在经济与文化上的贡献,因此云根书院的整修与扩修工程延续百年而不衰。
关键词: 历程心得 故里风情 心得感想

内容

一、书院参访的历程与心得众书院参访的行程依序是尤溪南溪书院、政和云根书院、建阳考亭书院,以及铅山鹅湖书院。尤溪是朱子诞生之处,现今留存的书院遗迹则陈列着许多关于朱子的文物,以及各朝珍贵的器物饰品;书院右侧的半亩方塘及朱熹公园,虽然现代整修的工程令其不复古朴样貌,但是在朱熹当年亲手所植的两棵老樟之下,仍能感受到一股清幽之情油然自心底而生。
  云根书院所在地政和县,是朱熹家族入闽的第一站,当年朱松进士及第,授政和县尉至此,随后便创建此院教化邑人。后人感念朱熹一家对于政和在经济与文化上的贡献,因此云根书院的整修与扩修工程延续百年而不衰。云根书院美轮美奂的红顶飞檐形象,至今还鲜明地映现在我的脑海中;由山上俯瞰而下,一撮撮现代建筑聚落清晰可见,宛如台北阳明山下房舍错落有致的景观。此刻,我不禁有空间错置之感,云根书院的内外修整与生活空间若是随意放置在台北的某处郊区我也不感讶异。或许诚如研讨会时诸位师长所言,现在的云根书院缺少了那一份自身的历史感与存在感,而成为一座颇具现代化的博物馆及表演场地。虽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累积至今的过程总有他值得探究之处,也不能全盘否定政和人对于文化保存的努力,但是,我们总是十分期盼能看到未来的云根书院珍藏着自己历史的步伐,也向世人展示着他历久不衰的文化功能,让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此蓬勃发展,我相信这样的云根书院是愈加历久而弥新的。
  考亭书院坐落于盛产葡萄的建阳市,于是乎相较于政和云根书院而言,似乎更能感受到田家明媚纯朴的风光。进入书院之前,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宋理宗当年御书的牌坊,十分有古意;接着,再登上百步石阶,方进入书院的正门庭院。游览至此,我不免有些想像,想像当年朱熹在此授徒教学之余,每每眺望远方山水而思考人生与书中义理的姿态;想像慕朱子之名而至此学习的士人们,究竟是如何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地跟随着自己信仰的学问向前迈进?徜徉在这片自给自足的学习天地之中,无怪乎精神的富足使得朱熹对于教育的兴办如此乐而不疲了。
  铅山鹅湖书院是我们参访行程中的最后一个书院,也是坐落在闽赣交界中最僻静的一座书院。朱熹与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的鹅湖论辩,早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鲜明的一页,虽然实际上论辩的地点——鹅湖寺,现已不复见,但今日能有幸亲至书院参观探访,心中已觉万分惊喜。由于书院位址相当幽僻,因此原本以为会有许多游客前来参访的想法一下子就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幽幽的思古之情与一道道墙桅间的庄严感,在这里我彷彿见到朱陆两人为心中所持的真理而奋力论辩的严肃神情,也彷彿听到两人在这场论战中所引用的句句经典,启迪我精神所向往的最佳境界,声声交相呼应着。
  以上是对本行程所游历的书院做个简略的介绍与心得抒发,主要从书院的硬体设备开始描述,逐渐加入精神召唤的功能互相结合,一座具有历史性的建筑,如何使其极富现代教化意义?我想,重点发展应不只是古迹的保存,教育精神的传承与文化开发,其实是更应该善加思考与规划的一环。以下,再就朱子求学故里,五夫镇的紫阳居、朱子巷及后人创办的朱子学校这几处,整理这一路上的游历与抒发个人心中的感想。
  二、朱子故里今朝风情之思考 “紫阳楼”名称的来源是取自朱子出生时,天空出现一道紫光的传说。传说当然只是一种信仰、一种纪念方式,但也可见朱熹对地方影响力之一斑,乡人对朱熹的感情是扎根入土、真真切切的。紫阳楼里最醒目的题字莫过于镶嵌在朱氏三代牌位与画像前的“孝”字,象征朱熹重视以孝传家的传统精神。进入紫阳居的二楼,则看到朱熹一家人的起居室,门牌上都悬着房间的斋名及其涵义,霎时彷彿感觉到自己成为一位谨守父母教诲的黄花闺女,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可以想见朱子治家严谨之一斑。紫阳楼的格局虽然不大,但是厅堂与厢房的安排十分端正,加上中央天井呈一小花圃的设计,使阳光及绿意自然交融,可以知道简朴与重视自然之美必是朱熹性格中相当重要的部分。
  自紫阳故居而出,沿着旁出的一条鹅卵石小路前去,便是朱子在五夫里时寻访旧游的小径——朱子巷。这条小径上的人家大多以当地盛产的莲花事业为生,或许是当地政府有意保留街道的古貌而不许墙面做现代化的改建,又或许当地人家早已习惯事农为业以自给自足,因此朱子巷的原貌并没有经历太大的变迁,依旧保持着砖瓦土墙的墙面,以及随地可见由清代石碑铺成的路面,一路走来甚有时空错置之感。我在这条路上看见人家依然用旧井打水,依然饲养成群的鸡鸭,任其四处奔走,我十分好奇这否就是陶渊明所形容的“狗吠深巷中”与“鸡鸣桑树颠”,那一幅与事无争的淳美农村景致?但是身处这样静谧的环境中,我却不免担心,担心居民们能否重视历史所赋予的浓厚文化氛围,他们当真能理解身居于朱子巷对于自身的意义,而能以之为傲吗?这样的问题或许庸人自扰,但是这不就是文化古迹与社区居民的发展一直以来相互牴触的矛盾所在吗?如果不能正视文化使命感的落差,朱子巷的功能与意义势必大打折扣。而这一个问题,我寄望在朱子学校能帮助我获得相当的解答。
  终于,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朱子学校。朱子学校的小孩们相当活泼,我们一行师生自踏入学校开始就感受到相当热烈的欢迎气氛。学校正门口有一座朱子雕像,接着进入通往会议室的走廊则看到学生们相关于朱熹的写作与画作纷纷陈列在墙面上,这是我对于朱子学校推广朱子学活动的第一印象。后来,我们被安排在会议室聆听朱子学校的办学成果,又在大活动中心欣赏了学生们一连串精彩的歌舞表演,这一连串的节目的确是精采有趣,但是,我仍然无法忘却先前在朱子巷中强烈感受到的疑惑。之所以会有这么样强烈的疑惑,其实是因为自己心中对于朱子巷与朱子学校的文化功能抱有相当大的期许。
  我明白朱子巷其实只是一条旧时朱熹寻访学友的乡间小道,而朱子学校也只是当地村民的小学教育场所,其实居住的村民们也跟其他村镇的农民一样需要靠天吃饭、更重视小孩们的教育升学。但对于我们来说,此行毕竟是一趟朝圣之旅,而身为后学晚辈的我总希望能在朱子巷中感受到一种以朱子过化之地为自豪的氛围,这样的氛围想必会亲切地引领我们这一群远方的访客更自然地融入当地的文化与生活之中,而这样的期许则非以朱子学校的师生们为媒介不可。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在朱子学校中实际了解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对于朱熹的了解与情感为何?以及他们如何将朱熹的文化带入自己的家庭生活之中,进而连结到自己生存的这块土地上,那么这一趟朱子巷的纪录是不是会变得更加丰厚?当地文化的推广活动是不是能够显得更加扎实而动人呢?我认为文化的传承是教育与生活两种层面的成功结合,希望有朝一日再踏入朱子巷之时,还能够再被感动一次;期待后人怀抱无限遐思造访之时,不只因为地上保留了前朝斑驳的石碑而惊奇,而是当地浓厚的人文化成气息能令人着迷而流连忘返。
  (邓筱君:台湾清华大学硕士生)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邓筱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