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虚实之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278
颗粒名称: 今昔虚实之旅
其他题名: 2009年朱子之路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59-61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子之路的成行,倾两岸许多人力。众人带着不尽相同的目的,刻意开发出这么一条旅程。许多难能可贵的因素,成就了它的价值,其中之一便是路线。迥异于一般观光行程,我们浩浩荡荡翻山越岭,可能只为一汪寒泉,或是一座古墓。这些地点多数难凭己力而达,一旦践履,很难不引起朝圣的激情与快意。朱子之路的规画,旨在亲身走过朱熹一生行止。所到之朱子遗迹,即便是现代人的仿建,为了忠于原味,无不座落于曲径、深山之中。莫怪在这些地方上,朱子的地位几乎被神格化。朱子这一代哲人,曾经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而今回溯,只能在今昔虚实之间,捉摸其形象。朱子之路提供了神往的场景,同行的学者、成员们更是推波助澜,不断刺激我的思维。
关键词: 虚实之旅 规画 朱子遗迹

内容

朱子之路的成行,倾两岸许多人力。众人带着不尽相同的目的,刻意开发出这么一条旅程。许多难能可贵的因素,成就了它的价值,其中之一便是路线。迥异于一般观光行程,我们浩浩荡荡翻山越岭,可能只为一汪寒泉,或是一座古墓。这些地点多数难凭己力而达,一旦践履,很难不引起朝圣的激情与快意。
  朱子之路的规画,旨在亲身走过朱熹一生行止。朱子以七十寒暑的人生岁月坎坷而蜿蜒地行进着,而我们在数百年后,以慕古之心,匆匆忙忙、懵懵懂懂地追赶。时间与空间,搁上重重叠叠的神秘面纱,我们踅了一趟,虽远远不能企及他的茹苦含辛,但也从具体的经纬上,学会该给这位大儒一份深刻而真诚的尊重。
  一路我们走过尤溪、政和、建阳、武夷山,还到了江西鹅湖书院。所到之朱子遗迹,即便是现代人的仿建,为了忠于原味,无不座落于曲径、深山之中。每一次,当我气喘吁吁拾级而上,由至高处俯瞰那条曲曲折折的来时路,心中的遐思总油然而生:朱子究竟是凭藉着什么样惊人的意志力,在这样辽阔而窒碍难行的幅员里,却能够踏着坚定的步伐,一步步开拓传道志业?莫怪在这些地方上,朱子的地位几乎被神格化。他在各处成为一尊尊木塑、铜造的神像,端坐供桌之上,象征流衍至今的过化之德。
  而正是因为这条路线的罕至,不由得也让人产生闯入历史时空的错觉,或者怀疑自己是否打扰了原有的古朴静谧。这份今昔交错之感在五夫故里尤其深刻。我们先是里里外外检视了一遍紫阳楼,里头还住着人,原本便壅塞的屋舍摆放了一些生活起居的什物,多多少少有些违和感,立时却又无以言喻。接着我们徒步走到了兴贤老街,探访朱子巷、兴贤书院和朱子社仓。因为禁建的关系,这条老街还保留着古色古香的明清时期风味。我们忙着睁大眼睛,汲取眼前风光:木造斑驳的楼房、石砌朴拙的古井,以及两尊相貌模糊,像是随意捏塑而成的神像,任何一隅都足以引起我们的少见多怪、啧啧称奇。当地盛产莲花,我们过访时又正值夏季,家家户户皆敞着大门,一家老小坐在门口,忙着剥莲子。豢养的鸡鸭一派闲适的在路边踱步,无畏我们这群异地访客。当地居民手上闲不下来,倒是纷纷抬头观望,瞧瞧来者何人。他们的脸上有些疑惑,但很快地处之泰然,继续专注于生计。那时,我强烈地感受到,当我们这些自诩追慕朱子学的人,刻意来此窥看历史时,于在地一般民众而言,根本无所谓“历史”,所有的遗迹都是当下生存的时空,他们更关心的似乎是“现在”。这让我不禁思索昔日朱子及其门人推广古礼时,经常引起“乡人异之”,是不是也是出于这样一种关怀的歧异?再回到现代的时空来,我们这样大张旗鼓地来访,所期待的也不该是朱子遗迹如如不动保留至今,或者必须正面接受的,应当是这份精神的变迁,和它在现代的意义。这也是后来的师生会上,众人曾经论及的重点之一:遗迹之上,历史演变的说明或许远比仿古建筑的精心打造,还来得更有价值。
  除了朱子行止,在武夷山时,我们也阴错阳差走了一回采茶人的道路。这条路是从“水帘洞”到“大红袍”,一路皆是羊肠石径,两旁耸立陡石峭壁,迂迂回回、柳暗花明。偶尔遇到浅溪,便要踩着错落的石块或是石板桥渡过。溪水清可见底,时时让人禁不住伸手去掬起一抹清凉。而这路既是采茶人所行之路,长育其间的茶树也成了频繁出现的风景。为了维护稀罕的身价,此间岩茶天然种植,除了略加修剪,不洒农药。叶片偶有虫蛀,树丛面积也多半不大,点缀在岩山之间,毫不起眼。因为已被告知路途甚长,我们行色匆匆,不多逗留,却宛若穿梭在一条岩、溪与茶构成的秘密通道。天空不时降下稀稀落落的雨滴,淋在身上,夹杂着汗水,让这场赶路行更添凄风苦雨的味道了。走完全程,大家累了、倦了,甚至有人病了,但对这样别具风味的深度探访,怀有一份荣幸与自豪之情,竟也成了这趟难得旅程的难得插曲。
  另外,最后一天的黄榦行程,是我参与此行最大的附加收获。我曾经关注过黄榦追随朱熹的一些表现,感动于他孜孜矻矻传承朱子之学,也对黄榦年谱中的一段叙述印象甚深:“十四年八月乙丑:菆于高峰书院。门人弟子执绋者二百余人,皆衰絰菅屦,引柩三十余里,至山间,丧仪如礼。乡人叹息,以为前此未之见。”高峰书院是黄榦逝世前执教的书院,他死后,门人谨遵先生教诲,以古礼慎重其后事。而这趟朱子之路,我们也来到黄榦墓园以及高峰书院。这两个地方彼此距离不近,又处于深山之内,我们当然是驱车往来。沿途多是形势险峻的盘山道路,行于其上,我想像着黄榦门人的送葬队伍,当初穿着丧服、神情肃穆,也同样在这条路上缓缓前进。他们的无违师志,无疑是对黄榦,甚至是朱熹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而今我们看黄榦后人,也将黄榦墓园及书院整顿出一番新象。昔日的遗迹公园化了,整齐划一的林木,陪衬着崭新大器的坟冢,其过于新颖虽未必尽如人意,但却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是竭力以实际的行动,向心目中伟大的先祖致意。
  朱子之路一趟走来,见证朱熹的“当代价值”以形形色色的方式存在着,的确是大开眼界。朱子在世时行事多不合于俗,一生颠仆起伏,总像是一个处境孤危的斗士。到了今日,朱子的凝聚力却是无远弗届、颠扑不破的了。成就这一切的推力,当然不光是后人对祖先的抬爱,但朱氏宗亲那份舍我其谁的执着,几乎要教人心生畏惧。尤其世界朱氏联合会朱茂男会长致力于拓展、推广朱子之路,数度表达了任重道远的使命感,更是用自己的生命理念,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
  朱子这一代哲人,曾经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而今回溯,只能在今昔虚实之间,捉摸其形象。朱子之路提供了神往的场景,同行的学者、成员们更是推波助澜,不断刺激我的思维。七日过后,我所带走的,当然远不止于思古之幽情,获益之多,也绝非一纸心得报告能道尽的了。(郭黛日英:台湾清华大学研究生)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郭黛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