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行与问学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270
颗粒名称: 朝圣之行与问学之路
其他题名: 行朱子之路有感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45-48
摘要: 本文讲述了生活在今日这个神圣退位、价值多元的时代,或许有多音复调、众声暄哗的丰富与由自感,也有除魅、解构后带来的欢快感。为什么已届中年的我,在人事日益纷杂之时要走朱子之路?朱子之路是以近880年前朱子一生行事与讲学地点为轴线,贯串起其波澜壮阔和寻道为学的一生。因此,朱子之路的行迹决非一般的旅游,而是朝圣之行。既名为朝圣,则意味着生命的疑情与思索、追寻、蜕变、实践的历程。学者历经了生命的通过,以及隔离、中介、融合等历程,终而带着重新整合新视域的生命,走向其后道的追寻与体证的历程,此历程亦正是朱子之路的开展与延续。
关键词: 朝圣之旅 问学之路 朱子之路

内容

生活在今日这个神圣退位、价值多元的时代,或许有多音复调、众声暄哗的丰富与由自感,也有除魅、解构后带来的欢快感。但大多时侯生命却在纷然杂陈的万端中,随着欲望与习性的推动而起舞,中轴失坠,森罗万象终于不是峥嵘生命的生生之机与祝福,往往成为心物相刃相靡终至泡沫化的虚无景观。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要记忆起朱子?为什么已届中年的我,在人事日益纷杂之时要走朱子之路?这个我们在研读中国哲学时被牟先生判为“别子为宗”的人物,他的心性工夫与实践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朱子之路是以近880年前朱子一生行事与讲学地点为轴线,贯串起其波澜壮阔和寻道为学的一生。880年后的我们,道途寂寂而重来,一步一步实实地走在朱子之路上,遥想当年朱子寻师、论学、历经人世种种挫折而刚健不息的一生,自我生命便与圣贤生命不断进行着互渗和对话,行程间不断地被其磅薄的生命力以及寻道、问道、证道的决心所撼动。因此,朱子之路的行迹决非一般的旅游,而是朝圣之行。既名为朝圣,则意味着生命的疑情与思索、追寻、蜕变、实践的历程。学者历经了生命的通过,以及隔离、中介、融合等历程,终而带着重新整合新视域的生命,走向其后道的追寻与体证的历程,此历程亦正是朱子之路的开展与延续。因此重来朱子之路,不只是重复走在朱子一生行迹的历史地名里(事实上,圣哲的生命教化与过化处即是圣地),而实是感染、召唤学者生命实践及证道历程的生命体证之路。
  此段朝圣之行,我们历经了非常的时间与空间。临行前遇到台风等因素,学员停滞机场直至凌晨一时,其后六天作息亦大大不同于平时,早上六点半即起,直至深夜才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均为朱子的一生及其学行。空间上是以明山秀水的闽北为背景,以朱子一生之驻留、过化处为行脚的路径,历经朱子出生及童年所在的尤溪,长期定居的五夫,以及武夷、考亭等处。其中造访多处朱子讲学、论学所在,如武夷精舍、考亭书院、兴贤书院、鹅湖书院、寒泉精舍等,同时也透过亲临朱森墓、祝夫人墓、朱子与夫人合葬墓、朱子重要门人亦为其女婿的黄榦墓园,而更情意的贴近和体会朱子的一生。遥想冥契朱子70年的为学与求道生涯,其时代背景为南宋偏安江南、世事纷繁之际,朱子年少时即饱经生死离别之苦,14岁时即因父殁而随母、妹至五夫投靠刘勉之、刘子翚兄弟,十七、八岁时刘子羽、刘子翚兄弟先后过世,年方二十,岳父刘勉之过世。朱子年少便已深刻领受生死别离之苦,但此间人事周折并未折损其向学的决心,反成其思索佛、儒之道的助因。参访朱子在刘子翚、刘子羽安排下而安顿的紫阳楼,朱子在此娶妻生子、历经了40多年的光阴。能如此贴近圣哲家居、日用之处,行走其间,内心悸动。古居虽已不复存在,重新修复的紫阳楼仍依朱子《名堂室记》尽力恢复其格局,然而江山依旧、屏山与潭溪依旧,逝者如斯,圣哲凝神于自然天地的身影仍在雨后的光晕中翩然而至,令人神往。朴实的乡间风光,朱子亲手所植之樟树参天而立,一如尤溪朱子所亲植二古樟树,卓然俯仰于天地间,燃起了多少历史时空悠远而绵长的幽邃感。
  在五夫的行程,走入了朱子巷,微雨的天光中,我们一步一步静静走在当年朱子为学、寻思、踱步处,时光交错。巷中人仍保留了古朴的闽北土木合构的传统建筑以及生活方式,黄狗、黑鸡,衬着古朴的建筑,时光彷彿停格,岁月静好。在以务农为主的民居中,保留了朱子当年所设的社仓与兴贤书院相互辉映,学者的经世济民、应世的胸襟仍可想见。
  此行参访了朱子讲学与论学的诸多书院,晚年讲学的考亭书院,见证了学者一生不懈的学问追求,尽管历经人事、政治波折,亦不能使其偏离生命的道业。可惜的是考亭书院并非原址重建,而今所见只以牌坊为明代即所建,巍巍而立,见证岁月风霜。考亭书院之建筑主体,为地方官员及民众集资而建,惜其陈设与氛围已难召唤朱子及门人论学、向学之情境。此亦点出了历史空间的维护和重建等诸多严肃的课题。如何能透过空间之气氛,直接召唤和熏习学者的情感及生命状态;空间的诗学与灵光如何带起存在的光晕,这可能是“古迹”重建必须认真省思的问题。还好此书院远望,视野极美,或可以遥想朱子当年所见之山水,及其生命与山水、自然共在的情景。诸多书院中又以鹅湖书院最令人神往,此书院在福建与江西交界处,如今被认为边陲之地,当时却是往还便利之所。各方学者汇聚于斯,讲学论道。朱陆论学,其精神仍回荡在讲堂与厢房各处。书院格局保留完整,空间转折颇多,青笞与古朴的大缸、老树、天光、云影,在在使人神往于传统书院师生相处与讲学的模式,以及学问生命与道义实践相磨励的生活。此建筑对比于其他书院,仍散发极强的召唤感,空间层层转进过度、岁月光影幽幽深深,层层叠叠里蕴蓄着历史的厚度。
  朱子之路,一路有气势崛奇的山水以及田园农村的恬淡,在武夷山尤其能领略山水的文人化以及文人山水的意韵。同时可以揣摹山水之于朱子学行及体证的重要性。朱子书院讲学常于明山秀水、视野朗阔之处,其于传统学者寄情于山水、隐逸于山水、体证于山水、兴发于山水、治疗于山水的传统必然有密切的关系。尤其传统为学之宇宙观,不同于当今科学的宇宙观,而是天地人一气所化、一体共振的宇宙。宇宙自然之气与吾身吾气必然存在极深的同源、共振的密切关系;既是存有的底蕴又是抒情的传统。山水不只陶养、渗透、促成了学者之实践,同时亦因学者之胸壑而使山水境界化、美学化。陶渊明悠然所见之南山,反映了其生命的意境,而武夷山亦因朱子学而充满了学者气象与境界。只可惜因天候因素未能亲自体验乘坐竹筏欣赏山水之景与文人雅句结合而映证的悸动,否则生命与山水为一的意境以及诗词所带来的丰富和润泽,定能有更大的感动与心领神会。
  此次朱子之行亦为我对生命疑情的叩问和思索的历程。年届中年,世事与心念逐渐纷繁,什么样的工夫实践是身心得力处?这是存在的叩问。团长杨儒宾教授对于朱子的理解和诠释令我多所启发。尤其出行第三天夜晚,当其提及朱子一生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时,点出了以理生气的工夫实践路径。此路径与牟宗三先生所理解朱子的理体及工夫有极大的不同,同时亦能避免以牟先生方式解释朱子理体、心体、性体时,所产生的工夫曲折和他律道德的等诸多难题。我虽能意会其重要性,但其间理路,实不清楚。临回台的早晨,在用早餐时,终于有机会向杨老师请教,杨老师提点了我诸多方向,使我能于回台后继续阅读和思考此一课题。此问题不只是个人生命与工夫的课题,同时在学术研究上,于我来说,也是一个重新思考将思想史及相关议题的研究视域和思考带入礼学及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契机。如果说朱子其磅博生命力打动了杨老师,那么我也在此行中,由杨老师惊人的生命力及文化愿力中,体会到其所指出的朱子工夫之殊胜处。
  朱子之行不只是朝圣之行,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仪典,透过此仪典,朱子的生平与行事将不断被追忆,在不断重复上演朱子当年生命的追寻与体验的行迹中,朱子之精神亦将不断被召唤。希望在此不断重演的仪式中,逐渐成为一个传统,形成一个时代人共同的集体记忆。因为一个时代会记忆起某些历史人物,并以什么样的形象与方式记忆和诠释它,并非偶然。而是所处的时代对自身存在处境与困境的叩问与和苦索。也正因此,过往的历史与人物,其实还是现代史,它反映了现代人对所处历史时空情境的理解、诠释与对话的过程。当朱子之路成为我们身心的记忆,那么在意识的思忆与无意识的习性间,将发生潜移默化的力量,于是朱子之路不会结束,在觉与不觉之间,他都能带起强烈的存在氛围和实践的动力。
  如果一定要求全的话,只能说此次朱子之行,行程稍微“充实”,以致于少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闲适气氛,也使得某些韵律和情味没有足够的发酵,形成熏风习习的存在气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亦可看出仪式筹办者对于此次活动的用心投入与殷切盼望。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朱茂男先生及朱氏宗亲出力甚多,朱茂男先生对于发扬朱子精神用心颇殷切,其以老鹰哲学自况,于事业有成之时,仍强调既有生命格局之破坏与再创造,期许自己能于事业高峰处继续蜕变自我,尤其令人动容。最后要感谢此行的领路人杨儒宾先生,其以朱子之路为本次活动命名,既是自身践履的体会,亦是期勉学者。透过他对朱子之学的理解、朱子精神的实践,朝圣者的灵魂才能在光与热中不断的过渡,并开显与朱子对话的精神与意义。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素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