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243
颗粒名称: (九)其他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8
页码: 462-4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文化的遗存,概括了武夷山紫阳楼、武夷山朱子社仓、霞浦“朱公井”、武夷山朱子巷、武夷山冲佑观、武夷山歇马庄(南丰寺)、建阳考亭书院石牌坊、建瓯艮泉井、尤溪活水亭、邵武朱子象牙朝笏、婺源“廉泉”等。
关键词: 朱子文化 名胜古迹 遗存

内容

1.武夷山紫阳楼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建于宋绍兴十四年(1144),是刘子羽为朱子母子建造的居室。朱子在此居住四十余年。紫阳楼素砖素瓦,风格典雅,一楼二进。前进为朱子书房和寝室,朱子为不忘父志,寝室以其父名号“韦斋”为名;将书室命名为“诲堂”,以示秉承老师刘子翚的教诲。书堂悬匾“紫阳书室”是刘子翚亲笔。紫阳楼经历代修整。民国初年,五夫人詹继良重修,并辑有重建文记,后又毁圮,仅存断壁残垣。1992年2月,公布为武夷山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当地政府筹资在原址上按旧式复建,供学者、游人瞻仰。
  2.武夷山朱子社仓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村凤凰巷内,原名五夫社仓,为朱子创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备荒赈灾民仓,因坐落于五夫里而得名,后邑人为缅怀朱子善政之德,遂改称朱子社仓。朱子亲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追溯并记述社仓创建始末。社仓竣工后,朱子举荐里中有德望之人管理,并制定“仓规”。从此春夏青黄不接之时赈放,冬秋偿清存放,变官仓(常平仓)赈粜为民仓(社仓)赈济,大利于民。据清康熙《崇安县志》记载,朱子还在仓壁上题写一首警诗:“度量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借以劝诫管理人员。
  五夫社仓建成受益后,建宁府各地争相仿效。宋淳熙九年(1182),朝廷“颁诏行予诸府各州”。自此,五夫社仓因开救荒之先河,被称为“先儒经济盛迹”,历代重修不辍。清光绪十五年(1889),朱子裔孙、乡绅朱敬熙再次主持修建。社仓大门外的匾额为“五夫社仓”四个砖雕,上款“光绪己丑仲夏吉立”,下款“花翎郎中朱敬熙建”。大门内为院落,供挑粮者歇脚休息,约30平方米。二门匾额“朱子社仓”四个砖雕,上款“光绪己丑仲夏”,下款为“裔孙朱敬熙建”。二门内为粮仓,左右并列仓廒,可容存粮六七十万斤。两侧仓廒之中有宽敞的通道,便于农民籴粜粮谷时过秤记账。仓廒后面有仓管人员宿舍。社仓面积约1400平方米。今社仓保存基本完好,廒廪仍为五夫镇粮站仓库。
  3.霞浦“朱公井”据翁怀仙《现存于霞浦的“朱公井”》载,南宋庆元间朱子流寓长溪(今福建省霞浦县),留下许多墨宝和遗迹,其中有三口为历代民众所传颂的“朱公井”。其一在五路亭,现已废,但遗迹犹存。其二在南乡文星明堡村叶山村。《霞浦县志·名胜志》载:“朱公井,在县南八十里、五十一都文星明堡,案山外叶山村大路旁。相传朱公至此,令土人凿井,以资行渴,水清冽而甘。”此井至今尚存,水也至今“清冽而甘”。有“四方花岗岩石井栏,井方1.1米,高60厘米”。①井栏上镌有“秀泉”“朱子扦”等题字,相传出自朱子之手。其三在城东朱公祠前,因地处文公祠右,当地民众因敬仰朱子遂以祠名之。井今已干涸,但整体形制尚在。
  4.武夷山朱子巷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五夫街,原是一条叉巷,始建于南唐时代(约930—950),距今1000多年。叉巷本无名,朱子寓居五夫紫阳楼时,每次外出问学探友、寻幽问道时,都要经过这条叉巷,后人为怀念这位理学集大成者,称叉巷为朱始巷。这个俗称约始于朱子逝世后的几年间,之后历代相袭,久而不衰。民国时期,时人以为这个俗称有意义含混不清之嫌,又更名为朱子巷,使巷名之义更为贴切。约定俗成,巷名至今不改。
  朱子巷原长300多米,是古时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的交界线,上行为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由于时代变迁,现尚存138米。路面为鹅卵石铺成,巷形三曲,两侧为古屋高墙所夹峙,颇具古巷韵味,保持完整原貌。
  5.武夷山冲佑观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宫,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观。创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后经历代封赐、扩建,至宋成为全国六大名观之一,有“名山巨构”之誉。从宋淳熙二年(1175)起,朱子主管冲佑观达四年之久,并写有《题冲佑观》《题冲佑观清虚堂》等诗。晚年,朱子在五曲溪构筑武夷精舍著述授徒时,还时常约友到冲佑观聚会咏怀。清乾隆《武夷山志》卷五载,朱子于庆元元年(1195)宿冲佑观观妙堂,见壁间李弥逊题诗已剥落,曾令人镌石嵌于壁,并跋于墙。冲佑观历经1200多年,屡经修复,重建,至清以后随着道教的衰微而颓废。1947年,由福建省政府主持修复三清殿,改为中山堂。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旅游局将中山堂改为“名家赞山”书画陈列室,并修复山门,2004年,改为柳永纪念馆。1990年10月,有关部门投资百万元修复冲佑观法堂,为纪念朱子在冲佑观任主管并偕友在此著述抒怀,辟为朱熹纪念馆,展示朱子生平和他对中国古文化的卓越贡献。21世纪初,朱熹纪念馆迁往五曲朱子园,这里改为武夷历史名人馆,并于2004年10月开馆。
  6.武夷山歇马庄(南丰寺)位于武夷街道办吴齐村黄竹园自然村。朱子定居五夫里后,常随恩师刘子翚前往武夷山游学,因路途较远,刘子翚便在下梅里附近购屋一栋,置田200余亩,以便途中歇息,名为歇马庄,把田租充作讲学和其他费用。朱子十八岁时,刘子翚病故,其侄刘珙把这里的田产全部交给朱子,作为其母子生活之用。朱子任同安主簿届满归来之后,向刘珙提出归还歇马庄,刘珙不受。朱子致函坚持要退,刘珙只好与其弟共同商议将歇马庄田产捐给南丰寺作为庙产。《乾道中田券跋》记下了这段佳话。
  南丰寺始建于南唐升元三年(939)。朱子逝世后,时过近千年,歇马庄与南丰寺几经兴废,后均坍毁,仅尚古桥、古树和残存的墙基等遗迹。1996年重修南丰寺,为村民烧香礼佛之地。现建筑总占地约600平方米,土木结构,主建筑有大雄宝殿和观音殿(两层),右侧有膳食房,左前方有厢房,似是仓库。大雄宝殿额悬“南丰禅寺乙亥年建”木匾,殿前建有双层四角亭。建筑左侧有一棵古岗栎,主干直径约50厘米,中已朽空,但生长茂盛,高约30米。
  7.建阳考亭书院石牌坊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童游镇考亭村,为区文物保护单位。据新编《建阳县志》载:石牌坊为明嘉靖十年(1531),巡按福建监察御史蒋诏及巡建宁道佥事张俭所立,四柱三间五牌楼结构,高约10米,宽约8.6米,牌坊匾额“考亭书院”为宋理宗御笔。坊柱间雕刻雄师、麒麟、飞凤、仙鹤等瑞兽祥禽及仙居道士等人物形象。石坊造形古朴,器宇轩昂。1966年,建阳西门电站建成蓄水,牌坊下半部被水库淹没。1983年,由县文物部门迁至玉尺山下。
  8.建瓯艮泉井福建省建瓯市艮泉井也叫朱子井,在建瓯博士府对面,现在福利院门口大树下东侧。传说井底有一块用大石板雕刻的八卦,故也叫八卦井。民国《建瓯县志》卷二十二载:“艮泉铭,井在朱子祠前,宋淳熙乙未凿。文公铭曰:‘凤之阳,鹤之麓,有屼而伏;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束于亭,润于谷,取用而足;清于官,美于俗,是为建民之福。’”艮泉井长期保护,井上有亭,建瓯酒厂曾出资进行修复,现井水尚未干涸。
  9.尤溪活水亭位于福建省尤溪县城关水南公山南侧。据民国《尤溪县志》记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知县方溥建活水亭于半亩方塘上;清乾隆十四年(1749),邑令赵其偀于公山南侧重建,嗣亭倾圮,贡生张禹柱等捐资重修,并创建“溯源处”石门。《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载:此处山高水清,其水引入方塘,乃本朱子所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意。今“溯源处”“渠清如许”石门犹存。活水亭旧址建造一口3米长、2.5米宽的水池,池水清澈如镜,源源不绝。后亭毁。1987年,尤溪县政府拨款在水南看守所大门口左侧重修。呈四角亭,石木结构,建筑面积10.5平方米,亭高3.5米,宽2.8米,斗拱飞檐,雕刻精细。
  10.邵武朱子象牙朝笏据《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载:朝笏为象牙质,呈弓形,长55厘米,上宽3.8厘米,下宽6.2厘米,厚0.6厘米。朝笏原由朱子二十五代裔孙朱木松收藏,1983年4月,送交福建省邵武市博物馆收藏。
  11.婺源“廉泉”位于江西省婺源县紫阳镇东门大桥南旧城墙下,为两米见方的石凿泉池。据叶光立《徽州朱熹遗迹考察》载:宋绍兴二十年(1150),朱子回乡扫墓,曾与门人漫游到此小憩,畅饮此泉水,见水从石罅间淙淙涌出,清澈晶莹,感慨之余,挥笔名之曰“廉泉”。廉泉至今池影苔痕,水流依旧。惜朱子手书石碑已毁。12.福州朱子砚收藏于福建省福州市民黄彬家中。据孔庆荣《记朱熹砚的发现》①载:砚长18.1厘米,宽11.2厘米,厚3.3厘米。砚背刻字两行,上方文曰:“淳熙甲午秋,野人穿井得此研石,质光润,诚松使者中书君之良友也。晦庵朱记。”下方文曰:“端岩佳石,先贤之遗,磨涅不朽,良田在兹。谢肇淛铭。”配以飞云明月、梅花喜鹊图案。砚上刻文与《霞浦县志》中朱子曾在文星明堡等“令土人凿井,以资行渴”及手植桧树的记载相符。说明这方端砚是朱子晚年在霞浦南乡一带讲学时留下的遗物。
  13.古田西山村“玄妙”路石据林其将《魁龙书院》载,朱子不但博理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他在古田魁龙书院期间还为西山村大门定方向,并以路石形象地编排成“玄妙”两字,意思是说此地难得,故曰“玄妙”无双,古迹保存至今。
  14.武夷山灵泉井与“半亩方塘”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紫阳楼北几百米处。灵泉井又名飞龙井,当地相传,南宋时府前村经常流行瘟疫,青年农民飞龙受观音指点以身躯钻出这一泓泉水,乡民喝了泉水,不但水到病除,而且精神倍增。乡民为纪念飞龙,砌了这口井,取名飞龙井。后来朱子奏请皇帝敕封这股清泉为灵泉,朱子亲书“灵泉”两字刻于石上,所以,也叫灵泉井。朱子《怀潭溪旧居》有“傍崖寒冽一泓泉”,指的就是灵泉。
  灵泉井上下两井同泉相通,均为石砌方井,大致呈正方形,边长约1米,两井相距1.5米。上井水面稍高,深0.6米,下井深0.8米。下井之旁约2米,便是一片不足一亩的莲塘,相传即朱子《观书有感》诗中的“半亩方塘”。清冽的灵泉水经上井、下井,再注入莲塘,正是朱子诗中“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五夫至今还流传着朱子在塘边读书,祝夫人煮莲教子的传说。灵泉井泉涌不辍,水清如镜,甘洌冠五夫里之井水,村民至今仍从上井汲水饮用,在下井洗菜。上井、下井、莲塘仍保持原貌,只是井旁岩石上朱子题刻的“灵泉”二字已风化。1999年,有关部门集朱子墨宝重刻。
  15.龙海紫阳夫子解经处位于福建省龙海市颜厝镇洪坂村东南白云山北面白云岩,系唐虔诚禅师卓锡处。朱子知漳州时曾在此《讲诚意章》。今尚存朱子题书的“与造物游”匾及门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里依山递高存有三座古建筑:前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为纪念朱子而建,平面方形,四石柱,柱刻“百草亭中留胜景,白云岩上隔尘缘”“解经明道踪犹在,过化存神泽未湮”。亭内立一石碣,上镌“紫阳夫子解经处”。亭曾圮,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建,但仍保留四石柱。亭之后有朱子祠,供朱子,正匾书“古道照人”四楷字,祠内有清道光三年(1823)“白云山紫阳书院建置祭田记”“重修白云山紫阳书院”石碑。祠后有大雄宝殿,殿门额上有黄道周手书“白云深处”隶书木匾。白云岩上有朱子洗砚池等八景。
  16.长乐晦翁岩位于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二刘村。晦翁岩原称龙峰岩,宋乾道年间(1165—1173)乡人、朱子弟子刘砥、刘砺兄弟筑室读书于此,名龙峰书院,岩又称二刘岩。朱子曾寓此,并书“读书处”刻在龙峰书院门前岩壁上。明万历年间(1573—1619),长乐知县蒋以忠认为朱子讲学于此,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深广,改称晦翁岩,一直流传至今。朱子手书“读书处”因年久已漫灭,现存为明万历年间刑部右侍郎郑世威补书,知县蒋以忠令勒于“石门”岩上,每字长1米,宽0.9米,楷书,竖书一行。明嘉靖年间(1522—1566),福建提督使潘璜檄长乐知县曾铣修葺龙峰书院,祀朱子、刘砥、刘砺,改名为“三贤祠”。后几经兴圮。现存建筑为1993年重建,在原址向东北移10多米,面阔四间,进深二间,混凝土仿古双层结构,建筑面积254平方米,屋前廊柱上有副对联云:“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底层室内供奉朱子像,刘砥、刘砺像分挂两旁,像前设有一个宽大的讲台,为朱子讲学处,后人誉为晦翁岩一景“朱刘讲席”。晦翁岩白鹿洞曾是朱子在龙峰山上避难时读书的地方。
  现晦翁岩已辟为景区。2002年10月,长乐市委、市政府新建了山门、碟泉、瀑布、接官亭、天桥等景观及公路、停车场等,并重新修缮了三贤祠、白鹿洞等古迹,建造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大型假山巨岩,摩刻清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榜书“晦翁岩”,形成较为完善的观光游览格局。
  17.长乐三溪朱子讲学处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北部三溪历史文化村后岸山。宋庆元间,为避“伪学”之禁,朱子流寓长乐,曾到三溪,讲经授学。当年,乡间学子深受过化,连第十二进士。现依崖建有紫阳阁,阁内有一副对联“宋代研学深名贤一例,潭溪追踪古遗范千秋”。又有“溪山第一”“鸢飞鱼跃”题刻等。阁后有奇异的墨竹。相传为朱子在此讲学时,每日练书法时将余墨泼于竹边所致,至今竹竿漆黑如墨。
  18.长沙赫曦台位于岳麓书院门前。宋乾道三年(1167),朱子自闽到潭州访张栻,讲学岳麓、城南书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观日出。朱子名山顶曰赫曦,张栻筑台,朱子题额“赫曦台”。后废。明嘉靖七年(1528),知府孙存复建“赫曦亭”于原址,又废。清乾隆五十年(1785),山长罗典在书院大门前坪建一台,曰前亭,又名前台。道光元年(1821),山长欧阳厚均发现赫曦台原碑刻,为存朱子故迹,改前亭名赫曦台。同治七年(1868),巡抚刘昆重修。现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台的左右壁上有“福”“寿”二字,字高丈余。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