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朱子文化遗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234
颗粒名称: 四 朱子文化遗存
分类号: K878
页数: 35
页码: 435-4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文化的遗存,朱子生平踏足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省,所到之处,都留下珍贵遗迹,尤其是在福建,几乎各州县都留有朱子的足迹,名胜古迹遍布全省,有书院、祠堂、陵墓、石刻、墨迹、匾联以及朱子居住的故居、手植的古树、利民贤举遗迹、朱子过化纪念地等,数量众多。虽因年代久远或历史原因,大多建筑倾废无存,或改作他用;墨宝真迹也多散失,或流于民间,但经历代保护、修葺、重建,与朱子有关的名胜古迹仍然数量可观,无法收齐,也不可能全载,
关键词: 朱子文化 名胜古迹 文化遗存

内容

朱子生平踏足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省,所到之处,都留下珍贵遗迹,尤其是在福建,几乎各州县都留有朱子的足迹,名胜古迹遍布全省,有书院、祠堂、陵墓、石刻、墨迹、匾联以及朱子居住的故居、手植的古树、利民贤举遗迹、朱子过化纪念地等,数量众多。虽因年代久远或历史原因,大多建筑倾废无存,或改作他用;墨宝真迹也多散失,或流于民间,但经历代保护、修葺、重建,与朱子有关的名胜古迹仍然数量可观,无法收齐,也不可能全载,仅择其要者分列于下。
  (一)碑铭1.武夷山“刘公神道碑”全名“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是朱子为其义父刘子羽撰写并书的一块记事碑。碑文3725字,详细记述刘子羽抗金活动及其生平。碑面已有小部分损坏,尚存3200多字,是现存朱子撰并书内容最完整、字数最多的碑刻。碑额为当时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所书。碑高370厘米(连基座),宽145厘米。神道碑原立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拱辰山蟹坑刘子羽墓前,1981年5月迁武夷宫三清殿珍藏。1985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将神道碑作为“武夷山史迹”之一,列为第二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4月,移至武夷宫“武夷山历史名人馆”(原朱熹纪念馆)内。
  2.朱子自画像碑现知朱子自画像石碑有三块。一块存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石质为黑色墨石,残长114厘米,宽49厘米,厚10厘米。题首刻“徽国公遗像”五字,其下刻楷书小字:“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余矩,憔暗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绍熙五年孟春良日,熹对镜写真,题以自警。”石刻下半部分为朱子全身画像,身着儒服,头戴纶巾,拱手下襟,端肃而立。该石碑为明代碑刻,原立于南平市建阳区西郊五里的考亭书院集成殿内。20世纪60年代,书院被毁,石碑转至文化馆收藏。
  另一块在福建省建瓯市,为明代朱子第十六世孙朱玉镌刻。碑高93厘米,上部为弧形,宽50厘米,厚3.5厘米,石质为紫色页岩,俗称紫端石刻。石碑表面平滑,字迹图像清晰。上端为朱子行书题词,内容与上一块相同,仅“余矩”为“遗矩”、“绍熙五年”为“绍熙元年”。题词上首有椭圆形篆刻印章“紫阳书堂”,文末有“熹印”“晦翁”两方方形篆刻印章。石碑中心位置刻朱子对镜写真画像。画像右侧有竖书四行小楷:“文公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九月十五日午时,卒于宁宗庆元六年庚申三月初九日午时,享年七十有一。历任四朝,官于外者九考,立朝任四十六日。自少即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右下角又有一方形篆章“南闽碎禹”。画像左下方有竖书八行隶书和两枚方章,记述朱玉碑刻缘由。该碑原存市区豪栋街158号朱家,1976年,由建瓯县文化馆收存,1984年9月毁于火。碎石片现存建瓯市博物馆,并有馆存复制品。
  还有一块在福州鼓山水云亭,为清道光十四年(1834)刻。碑首横书“宋徽国文公朱晦庵先生遗像”篆题,中为朱子立式画像。像左为朱子题词,竖书两行楷书,题文与建阳碑相同。右侧也是直书两行正楷,一行为“绍熙五年孟春良日,熹对镜写真,题以自警”,一行为“大清道光十四年仲冬吉旦,三山魏杰敬刊”,并有方章一枚。
  3.建阳半亩方塘绝句碑半亩方塘绝句碑为明末朱子八世孙朱钦立,位于建阳文公故居门前半亩方塘天光云影亭。①碑正面书刻朱子《观书有感》七言绝句诗,字方六寸,下款书“朱钦”二字,碑阴刻“崇祯乙亥”。后亭废,碑立考亭书院碑廊。
  现存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文化馆。
  4.尤溪“韦斋旧治”碑在今福建省尤溪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内。据《尤溪县志》载,宋乾道七年(1171),朱子回尤溪访旧时,亲书“韦斋旧治”以纪念其父任职处所,知县石〓为之刻石立碑。①现存石碑为1925年国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邑人卢兴邦临摹重立。碑高200厘米,宽70厘米,为花岗石雕就。碑文竖写五行计54字,文曰:“宋乾道七年,文公朱子来访吏部韦斋尉尤遗迹,因亲书额以记之‘韦斋旧治’。中华民国乙丑十四年春月,留闽第一师师长卢兴邦口”。1966年,碑被推倒埋入地下,十几年后出土重立。1982年列为尤溪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5.永春《宿大剧铺》诗碑现存于福建省永春县文庙,高152厘米,宽59厘米,厚10厘米。额题篆体“先贤遗迹”四个大字,碑文为“朱子宿大剧铺旧题王事贤劳口自口,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景山夜,更拥寒衾听子规。乾隆五十一年岁次丙午庚伏,桃源(永春古称“桃源”——编者注)牧郑一崧敬书勒石”。
  6.安溪“仙苑”碑在福建省安溪县城厢乡仙苑街后山顶。新编《安溪县志》载:碑高148厘米,宽74厘米,厚10厘米。碑面阴镌“仙苑”二字。楷书,竖书,字径58×60厘米。署款“晦翁书”。碑背阴楷:“此碑原在薛坂,相传没潭中,每夜有光,渔人以为怪,采得之乃出,置磐石上。其渡遂以‘仙苑’名。丙申书院(指考亭书院——编者注)成,徙此。”②最后署“邑令曾之传记”六字。民国期间书院废,碑仍归原地。
  7.上饶朱子遗墨碑据新编《上饶县志》载:清上饶知县曹人杰搜集朱子遗墨200多字,编成《训士箴》七章,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夏铭石,称“紫阳遗墨”碑。
  曹人杰撰文以记。石碑原存于上饶县学明伦堂,后移信江书院。1949年前大多散失,后遭破坏。今存“忠、孝、廉、节”四字,高170厘米,背面记文“为温陵郡临本,文公知漳州时书”。①由江西省上饶市博物馆收藏。
  8.上饶《六经图说》碑《六经图说》是朱子对“六经”进行考证后,以图表的形式加以注释的一部著作。据新编《上饶县志》载:元至元二十二年(1286),信州州守卢天祥将其书成12幅120章,双面阴刻在六块碑石上,留传后世。碑原存上饶县学明伦堂(今上饶茶厂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明伦堂旧址、信江书院旧址收集其中的《诗经》《尚书》《周易》和《礼记》四碑,前三碑均分图上下,双面刻,碑高205厘米,宽105厘米;后一碑为图下,单面刻,碑高180厘米,宽100厘米。1957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后遭破坏,今尚残存2.5块,收藏于江西省上饶市博物馆。
  9.泰宁四季诗板宋庆元三年(1197)八月,朱子在泰宁小均坳时作。新编《泰宁县志》②载:诗板共四块,刻于黑色页岩上,每块石长142厘米,宽39厘米,厚6厘米,每板两行,每行10字,行书阴刻,笔力苍劲。诗板原保存在孔庙内,后移县文化馆,现由县博物馆收藏。石板都已断裂,1940年,邑人梁鼎业拓原版字迹,用梨木两片,复制珍藏。诗文为:晓起坐书斋,落花堆满径;只此是文章,挥笔有余兴。
  古木被高阴,昼坐不知暑;会得古人心,开襟静无语。
  蟋蟀鸣床头,夜眠不成寐;起阅案前书,西风拂庭桂。
  瑞雪飞琼瑶,梅花静相倚;独占三春魁,深涵太极理。
  10.鹅湖书院碑记鹅湖书院在江西省铅山县鹅湖山下,原为鹅湖寺。宋淳熙二年(1175)五月,朱子、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人相约会讲于此,史称“鹅湖之会”,后人因建书院以纪念这次盛会。该书院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群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与朱子有关的文物有朱子加后跋的《陆象山先生白鹿洞书院义利章讲义》碑,由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铅山知县张邦亨立;《重建鹅湖书院碑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作记。
  (二)摩崖题刻1.武夷山《九曲棹歌》题刻朱子《九曲棹歌》共十首,是最早赞美武夷山九曲溪两岸风光的棹歌。
  据民国《福建通志·金石》载:《九曲棹歌》十首全部镌于九曲溪岩壁,但镌刻时间尚难确定。估计也是朱子闲居武夷精舍时(1183—1190)镌于石。
  十首棹歌,经800余年的风吹日晒,今尚存六方,分别刻于九曲溪一曲溪北水光石,幅面100×130厘米,行楷,竖书五行,每字18×17厘米。诗中“风景”两字,结集出版时改为“峰影”;二曲溪南勒马岩,幅面135×115厘米,行楷,竖书四行,每字18×16厘米;四曲溪北题诗岩,幅面110×90厘米,行楷,竖书四行,每字14×12厘米;五曲溪西晚对峰,幅面150×120厘米,行楷,竖书四行,每字16×14厘米;六曲溪南响声岩,幅面150×110厘米,行楷,竖书四行,每字22×18厘米;八曲溪北上水狮岩,幅面200×140厘米,行楷,竖书七行,每字21×18厘米。六首棹歌除第一首署名“晦翁”外,其他均未署名。
  2.武夷山响声岩题刻朱子在武夷山六曲溪南响声岩共有四幅题刻,除《六曲棹歌》外,还有三方:“逝者如斯”。幅面130×120厘米,行楷,竖书两行,每字50×45厘米。清董天工《武夷山志》、民国《崇安县新志》均载有“晦翁书”三字题款,但实地看似无。
  “何叔京、朱仲晦、连嵩卿、蔡季通、徐文臣、吕伯共、潘叔昌、范伯崇、张元善,淳熙乙未五月廿一日。”幅面57×410厘米,楷书,竖书18行,每行仅两字,每字19×19厘米。
  “淳熙戊戌八月乙未,刘彦集、岳卿、纯叟、廖子晦、朱仲晦来。”幅面170×210厘米,楷书,竖书六行,每字38×30厘米。
  3.武夷山金谷岩题刻镌于九曲溪四曲溪北平林渡口。题曰“小九曲”,无款识,当地传为朱子书。幅面70×160厘米,楷书,横书一行,每字37×33厘米。
  4.武夷山楼阁岩题刻镌于一线天景区楼阁岩。题曰“天心明月”,无款识,传为朱子书。幅面230×42厘米,行楷,竖书一行,每字50×42厘米。
  5.古田杉洋村题刻镌于福建省古田县蓝田书院东门外墨迹亭左侧巨石上,题曰“蓝田书院,晦翁。宋丁巳春三月吉旦,堂长李昂、直学李元鼎立石。”楷书,竖书五行。
  6.古田杉洋村题刻镌于福建省古田县蓝田书院旁留云洞岩壁,题曰“引月茶仙”。楷书,“引月”两字横书,“茶仙”两字竖书。潘群、余理民《朱熹在古田县杉洋遗迹》①载,为朱子所题。
  7.同安大同题刻据《厦门摩崖石刻》载:镌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镇梅山寺后的岩壁上,题曰“同山”,楷书横题,无款,传说系朱子所书。每字高90厘米,宽65厘米。②题刻屡经描红,已略有失真。
  8.同安五显题刻据《厦门摩崖石刻》载,镌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北辰山“十二龙潭”处的巨石上,题曰“仙苑”,楷书直题,每字高60厘米,宽50厘米。
  右上侧题“晦翁书”,左下侧署款“蔡远佳、远芬、希机立”。③9.同安莲花山题刻据《厦门摩崖石刻》载,镌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后埔村西北的莲花山有朱子题刻两幅,一为“太华岩”,正楷直书,每字高100厘米,宽79厘米;一为“灵源”,位于“太华岩”北一公里石释岩洞潮汐泉旁,楷书直题,每字高26厘米,宽24厘米。均无款。①10.福州乌石山题刻据黄荣春《福州摩崖石刻》载,乌石山现存朱子题刻镌于天王岭“第一山”摩崖石刻西南侧约16米处,题曰“清隐晦翁”。摩刻高102厘米,宽107厘米,竖书两行,正文楷书,每字高36厘米,宽28厘米;旁款行书,字径11厘米。②11.福州鼓山题刻据《福州摩崖石刻》载,福州鼓山现存朱子题刻三方。一方镌于石门,题曰“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源,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为宋淳熙十四年(1187)正月朱子奉祠归家期间游鼓山而题。摩刻高202厘米,宽113厘米,行书,竖书五行,字径18厘米。
  一方镌于灵源洞蹴鳌桥下西壁,题曰“寿晦翁”。楷书,正文字高415厘米,宽305厘米;旁款字径约12厘米。
  一方镌于绝顶峰北坡积水池左前侧,北侧。题曰“天风海涛晦翁为子直书”。摩刻高217厘米,宽60厘米,楷书,竖书两行,每字高48厘米,宽39厘米。③12.福州凤丘山题刻据《福州摩崖石刻》载,福州凤丘山现存朱子摩崖石刻三方。一方镌于山上巨石,文曰“凤丘晦翁”。摩刻高247厘米,宽128厘米,竖书两行,正文楷书,每字高105厘米,宽108厘米;旁款行草,字径12厘米。
  一方镌于上方题刻北侧20多米处的另一块大岩石上,题曰“鹤林”。摩崖高210厘米,宽110厘米,楷书,竖题一行。
  一方镌于与上方“鹤林”同一岩石上,题曰“鹤林”。楷书,竖书一行,每字高90厘米,宽93厘米。①13.福州妙峰山题刻据《福州摩崖石刻》载,福州妙峰山有朱子题刻两方。一方题曰“天风海涛朱熹书”。行书,纵书3行。正文字高48厘米,宽44厘米;旁款字径约18厘米。“天风海涛”四字分列两行,中署“朱熹书”。
  另一方题曰“挹山晦翁”。楷书,横纵各一行。正文字高35厘米,宽32厘米;旁款字径5厘米。②14.福州长安题刻据《福州摩崖石刻》载,镌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长安西岩寺后院悬崖上,题曰“仙苑晦翁书”。摩刻高180厘米,宽190厘米,纵书两行。正文楷书,每字高59厘米,宽53厘米;旁款行草,字径5.2厘米。③15.长乐龙泉寺题刻镌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上李村沙京莲花山,题曰“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朱熹”。竖书两行,楷书。
  16.闽清白岩山等题刻民国《闽清县志·金石志》载:朱子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为避“伪学”之禁,曾到福建省闽清县住过一段时间,在白岩山,十五都广济岩以及东桥朱山等地多有题刻。据闽清方志委提供资料,现存尚有六方:刻于闽清县城台山赖下桥退200米处的“梅溪晦翁”;刻于今东桥朱山村的“观云岫晦翁”;刻于今白中镇朱中村的“溪山第一”;刻于今下祝乡后峰村石洞旁岩石上的“留云朱晦翁”;刻于一都鼎峰之阳的“龙门”;刻于今三溪乡上洋村白岩山的“八闽岳祖”,字幅2×6米,楷体横书,竖款“晦翁”。
  17.龙海云洞岩题刻据新编《龙海县志》载,镌于步文乡蔡坂村境的鹤鸣山(又名石壁山,云洞岩)上。刻文为“溪山第一”“石室清隐”和《霞窝》五绝一首。④现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8.龙海龙池岩题刻镌于福建省龙海市龙池岩彩虹桥畔“涉趣”石之东。题曰“寒竹风松”,行楷横书,字径20×20厘米,旁款竖书“晦翁”。
  19.永泰嵩口题刻据新编《永泰县志·文物》载,镌于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刻文为“聚”“万丈行”“山高水长”“琳郎一片石”和“福”字等。①现尚完好。
  20.上饶南岩题刻据新编《上饶县志·文物》载,镌于县西南十里南岩,这里过去有朱子读书处、文公祠。刻文为《咏南岩》诗一首:“遥望南岩百丈岗,清山叠叠树苍苍,题诗壁上云生石,入定岩前面作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某部住此,南岩古迹得以保存②。
  21.嵊县白宅墅题刻据新编《嵊县志·文化》载,在浙江省嵊县新山乡白宅墅村访友桥畔,崖壁有“石泉潄玉”四字。村西叠书岩有“梅墅堆琼”四字,为朱子访吕规叔时所题。③22.永康固厚峰题刻据新编《永康县志·文化》载,浙江省永康县方岩风景区寿山固厚峰下有陈亮、朱子、吕祖谦曾讲学的重楼。重楼上层岩壁上尚存朱子亲书“兜率台”三个擘窠大字。④23.休宁齐云山题刻据叶光立《徽州朱子遗迹考察》载,镌于安徽省休宁县齐云山太素宫后齐云岩,是一首题为《咏云岩》的赞景诗:“山行何逍遥,林深气萧爽。天门夜不关,池水时常满。日照香炉峰,霭霭烟正暖。”⑤24.歙南长陔题刻据叶光立《徽州朱子遗迹考察》载,镌于安徽省歙南长陔南源古寺后的燕石岩,全文为“新安大好山水”。赵迎旭《笔下龙蛇奔突,挥洒天史长卷》载,书于宋绍兴二十年(1150),文曰“新安大好山河”①,是“山水”还是“山河”待考。
  (三)墨迹1.尤溪手书板联原联板共四片,现存三块,分别直书“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是城关东街郑大育老人捐赠福建省尤溪县博物馆的。据传还有一块为“读书起家之本”,惜已佚。
  2.泰宁书祯据新编《泰宁县志·文物》载,共两片,状如书祯,木质,长67厘米,宽40厘米。行书凸字,榜书“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落款“朱熹”“晦翁”,并盖篆印两颗,一颗为方印,一颗为椭圆印。1985年4月,在福建省泰宁县龙湖乡童家收藏。
  3.苏州秋景诗据束景南《朱子大传》载,石刻发现于江苏省苏州市胥门寿宁弄朱家院姚宅壁上,现收藏于苏州博物馆。为七言八句诗,行楷,直书11行。
  4.河北《太极图说》卷轴据赵迎旭《笔下龙蛇奔突,挥洒天史长卷》载,书法《太极图说》属大字行书,现收藏于河北省民间。书写在相关的12帧卷轴上,每帧卷轴长250厘米,宽56厘米,从标题到落款共127个大字:第一帧为“太极图说易有太极是”9字;第二帧“生两仪两仪坐四象四象生”11字,其中“象”字上下长50多厘米;第三帧“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12字,其中“卦”字右边竖笔长55厘米;第四帧“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11字;第五帧“则观象于天府则观法于”10字;第六帧“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11字;第七帧“于是以作八卦始通神明之德”12字;第八帧“类万物之情于天地定位山”11字;第九帧“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10字,其中“泽”字下边竖笔如长剑出鞘,整个字长达57厘米;第十帧为“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11字;第十一帧“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9字;第十二帧“淳熙四年仲秋新安朱子”10字,是落款签名。整个书法作品纵联长30米,横排宽7米,规模宏大,气势豪迈,文字内涵深邃。在首尾两帧上留有朱子及后来历代观赏人的印鉴,长、方、圆形均有,惜颜色已褪,字迹不清。
  根据落款时间和朱子活动轨迹分析,这幅巨型书法应是在武夷山五夫紫阳楼书写的,后不知为何流传到河南。从明末以后的四百年间一直在洛阳、南阳、颍川一带的大户人家收藏,1949年以后才从河南流传到河北。据收藏者祖上遗言,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朝廷下诏朱子配享孔庙,次年御纂《朱子全书》成书时,诏征天下朱子原著进京皇阅,此件书法曾奉诏送到北京,名扬一时。
  另据高令印《漫谈厦门、金门的朱子文化》①载,金门朱子祠也收藏有朱子书写《太极图说》拓片,共86字,从“易有太极”至“类万物之情”,仅个别字与河北的有出入,落款为“淳熙二年仲春,新安朱熹”,比前幅书法早两年,也许是前幅书法的预练之作。
  (四)匾联1.武夷山“百世如见”匾据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刻于水帘洞岩壁的官府饬禁令载,水帘洞下三贤祠,原为供祀朱子老师刘子翚(号屏山)的刘屏山祠。“从游门人朱文公亲题匾额‘百世如见’四字,现悬祠中,春秋祀典。”朱子及同游刘甫逝后,改为三贤祠,祀其三人。后祠改它用,匾佚。1999年重新修葺,恢复古貌,仍祀刘子翚、刘甫、朱子三人,并辑录朱子墨宝“百世如见”四字,制匾悬于殿堂。
  2.武夷山“静我神”匾发现于武夷山慧苑村农民家中,现收藏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博物馆。木质褚红底红字,阴刻。匾长84厘米,宽32厘米,部分残破,“静”字仅存半边。“静我神”三字每字高30厘米,宽26厘米,行楷。款书“朱熹”二字,每字高10厘米,宽7厘米。后有一方一圆两枚篆印。
  3.建阳“志向高明”匾据新编《建阳县志·文物》①载,为20世纪50年代征集的明代木匾。
  木匾长103厘米,宽33厘米,厚3厘米。正面刻“志向高明”四字和“晦翁”二字款;背面刻“鸢飞鱼跃”四字和“晦翁”二字款。现收藏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
  4.安溪“凤麓春荫”匾据林振礼《朱熹与泉州文化》②载,此匾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石质横书,楷书,旁直书“晦翁题”三字款。现存于福建省安溪县文庙。
  5.晋江龙山寺“普现殿”匾龙山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建于隋大业四年(608),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宋绍兴初,朱子之父、吏部郎朱松尝任镇监税,与士人讲学。朱子任同安主簿时,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至安海访父遗踪,与父客耆士论说经义,并应龙山寺主持释智渊之请,手书“普现殿”匾额。墨迹至今犹存,仍悬于龙山寺大殿。
  6.泉州“天风海涛”匾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海印寺右旁。古时曾充书院,名曰“宝觉”,朱子曾讲学其中,并题“天风海涛”四字为匾,额于院前,楷体,横书。其后,院改建为楼,匾移楼内,直至清末废科举,文人星散,楼被释子所居,但匾仍挂于该楼内。
  7.泉州“小山丛竹”石匾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医院内。“小山丛竹”四字横书,体近行书,字径七寸余,竖款“晦翁书”。据民国《福建通志·金石志》载,镌于宋绍熙年间(1190—1194)。原挂于“小山书院”讲堂,后移勒作为小石坊,坊高仅一丈三尺,立于泉州府城隍东北之“过化亭”南,字法肃穆古雅。乾隆《泉州府志》称:康熙四十年(1701),石额没于卒伍,旋移匿于民居,吏穷诘之,仍得归还,为寻旧址而楹竖之。后书院全废,唯坊属文物,由文管会立碑保护。
  8.泉州“正气”匾据《朱熹与泉州文化》载,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完颜亮南侵,在扬州为部将所杀,宋军趁机收复一片失地。朱子闻讯,兴奋不己,遂书“正气”二字,赠予泉人,以张正气,后制匾悬挂。“正气”为方正斗楷,黑匾金字,题款为“朱晦翁”,且有三方印章。明清时代,泉州七城门附近关帝庙皆长期悬挂“正气”匾。清末后城杨家栋将舍人宫边竖式“正气”匾改为横式匾,悬挂于通淮关岳庙中殿。明代张瑞图“充塞天地”匾额同悬于中殿,两匾合璧为“正气充塞天地”。①9.同安“牧爱堂”“视民如伤”匾据《朱熹与泉州文化》载,朱子任同安主簿时,一上任就把同安县署中的“祐贤堂”改为“牧爱堂”,堂前还悬挂“视民如伤”匾额。“牧爱堂”三字为楷书,横书。②10.同安“同民安”匾据《朱熹与泉州文化》载,同安巷东镇一带,自古就有“沙溪七里口,无风沙自走”的民谚。朱子在同安任上巡察到此,发现了这个给同安百姓造成不安的风口,就在小盈岭建造一座石坊“以补岭缺”,亲题“同民安”三字,意为“安斯民于无既”。清雍正年间,石坊塌圮。乾隆间马巷厅秀才林应龙、黄河清等人倡捐,在原址建造关隘,把朱子题写的“同民安”石匾嵌于关隘墙壁上。③11.霞浦龙首寺“白云深处”匾据沙鸣《朱熹与龙首庵》载,宋庆元五年(1199)春,朱子因“禁伪学”避居长溪,在门人陈骏、龚郯陪同下由甘棠往赤岸,途经龙首山麓的龙首庵,应庵中僧人之请在芙蓉台上亭中依所见景物题“白云深处”四字。庵僧请人将所题字刻在一块石匾上。后几经变故,石匾被埋地下。1985年春,该庵改名“龙首寺”,扩建观音阁,在挖土填基时被发掘出来。石匾长156厘米,宽38厘米,四个大字各为28×24厘米,左旁竖书“朱熹”二字,各5×4厘米,均为楷书。匾现悬于龙首寺观音阁右边的碑墙上。①12.古田擢秀书院题联据《朱熹在古田县杉洋遗迹》载,朱子在古田蓝田书院讲学期间,曾为擢秀书院题写楹联一副,联曰:“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施景西《“庆元党禁”期间朱熹行实考略》亦载,元至元四年(1338),古田擢秀书院为兵火所烬。余偶后裔冒火抢出朱子所书“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板联一副,后移于蝉林祠,至今尚存,为当今珍品。
  13.霞浦法华寺题联据汤鸣统《朱熹避地闽东路线管见》载,宋庆元五年(1199),朱子为避“伪学”,寓居福建省霞浦县罗浮村讲学期间,曾到相距五公里的小罗浮法华寺,并为题一联:“地别九重天,碧水丹山青世界;门当三益友,苍松翠竹白梅花。”②商裔《法华寺朱熹题楹联》载,朱子所题楹联,随被摹写在山门两侧,但因世远时湮,至20世纪30年代,字迹已经剥落模糊,与修葺一新的寺貌极不协调,寺僧乃请弘一法师(李叔同)照原句重题。于是,今其右联下添注“朱晦翁题旧句”六小字;左联之后署有“晚晴老人书”五小字。此联至今仍在法华寺山门两旁。③14.南安雪峰寺题联据《朱熹与泉州文化》载,今勒于福建省南安市康美镇杨梅山雪峰寺寺门,联曰:“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楹联原为木刻竖匾,因年久失落,重修雪峰寺时镌刻于石。④(五)陵墓1.朱森墓程夫人墓位于福建省政和县凤林村东北约400米的护国寺西侧。朱森为朱子的祖父。宋宣和五年(1123),朱子父朱松尉政和时,迎养官舍,病逝葬于凤林护国寺西侧。墓坐西北朝东南,现存墓碑为明成化十四年(1478)福建按察司佥事周孟中所立,花岗石碑,碑高140厘米,宽65厘米,阳刻楷书“宋承事郎朱森之墓”。1983年12月,列为政和县文物保护单位。程夫人墓位于政和县富美村东南约一公里。程夫人为朱子之祖母、朱森之妻。墓坐北朝南。现存墓碑为朱子建安裔孙振铎、玉泮于清同治六年(1867)重立。该墓已列为政和县文物保护单位。
  2.朱松墓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上梅乡首阳寺门村的寂历山。朱松为朱子之父,绍兴十四年(1144)卒于建州(治今福建省建瓯市),原葬于五夫里白水(今属上梅乡)的鹅峰山麓,庆元年间(1195—1200)迁葬现址。1990年8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对墓地进行全面整修。1992年2月,公布为武夷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朱子后裔、马来西亚朱祥南先生捐资10万元人民币重修。墓前用河卵石铺砌,墓址占地长约60米,宽约40米,占据整个山坳,建筑部分自南而北分三级,长11米,宽8~10米,各级之间以条石台阶相连,第一级右侧有1997年新竖墓碑,碑文为:“先祖韦斋公之墓二十六世孙、马来西亚祥南率子光健、光杰百拜”;第二级为祭拜场所,设有石制供桌、香炉等;第三级为墓室,以鹅卵石砌封土圆形墓顶,外围圆形护圈,墓前竖墓碑,高155厘米,宽55厘米,厚13厘米。碑面阴刻:“时嘉靖甲辰岁清明吉旦显祖朱献靖公墓方亭十二世孙朱凌拜立”。墓址上绿竹映荫,间杂数十株古杉,相传为朱子当年率人所栽,其中有一株树围3.62米(根部以上一米处),高数十米。
  3.祝氏夫人墓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马伏太平山,为区文物保护单位。祝氏为朱子之母,卒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正月。墓葬为凤字形,坐北朝南,封土堆为鹅卵石砌圆形,直径约201厘米;墓园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墓前有墓碑一方和石香炉一只,碑文为“朱文公母祝夫人之墓”,为后人补立。墓园围以竹栏杆,种植松、柏、竹等长青树种,墓前为长存不涸的天湖。
  4.朱子墓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后塘村大林谷。1985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墓为偕夫人刘氏合墓,凤字形,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墓堆为鹅卵石砌馒头形封土堆。墓前立石桌一张,石望柱一对。墓堆后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立石碑一方,碑文为“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墓园保护面积约5000平方米。墓园虎头山右侧原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立的朱子墓道碑一方。碑高约330厘米,宽7厘米,厚16厘米,中间篆刻“宋徽国公文公朱子墓道”,上款“道光戊申孟冬”,下款“资政大夫升学使者彭蕴章敬题”。1987年重立于墓道碑亭内。元、明、清各代对朱子墓均有修缮。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阳市文物部门曾多次组织力量,筹集资金对墓园进行维护、整修,三层墓地全部用河卵石重新修砌,墓地保持原来的模样。重新打制石案桌,修整石烛、石香炉等。1992年,韩国朱子后裔捐资兴建“思源亭”一座。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每年清明,中外朱子后裔及学界人士都聚集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六)祠堂1.金门朱子祠据高令印《漫谈厦门、金门的朱子文化》载: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同安县驻金门通判迁至马巷,金门黄汝试捐款购署址,并设浯江书院,塑朱子及其他先贤像于其中,后即以其为朱子祠。清代官吏每逢万寿节及接诏书,俱在祠内行礼;每月朔望也在祠内宣读谕文。20世纪60年代始,金门文化界人士组织修复金门朱子祠,并在祠前扩建金门社会文化教育馆(1 986年竣工),祠内陈列有关朱子的各种文物,以及古浯江书院考卷原稿等。藏于祠中有朱子墨迹拓片三幅,其中朱子《太极图说》墨迹长达86字(从“易有太极”至“类万物之情”,加落款),另外两幅为“立修齐治,读圣贤书”和“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朱子祠和社会文化教育馆现已成为金门同胞崇儒祀祖和祖国文化传统的象征、金门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
  2.古田朱文公祠在杉洋。据施景西《“庆元党禁”期间朱熹行实考略》①载,清雍正二年(1724),杉洋、夏庄村民在杉洋建朱文公祠,内祀朱子,立其碑坊,定于朱子故日农历三月初九祭祀。祠内附建有施园、空心阁等,为历代骚人墨客赋诗之场所。现祠保存完好。
  3.武夷山三贤祠位于武夷山水帘洞内右侧。朱子曾多次随老师刘子翚(号屏山)及好友刘甫在此讲学、郊游。绍兴十七年(1147),刘子翚逝世,邑人建屏山先生祠供奉刘子翚神主。朱子亲题“百世如见”匾额。朱子、刘甫逝世后,后人增其神位配祀,改名三贤祠。清康熙年间,祠堂被泉州僧人景真倚仗势力侵占,擅开茶行。后由福建巡抚下令饬禁,恢复奉祀刘屏山、朱子与刘甫,并将禁令刻于水帘洞岩壁。后几经圮毁,多次重修,旧貌未改。1999年,武夷山风景区管委会再次进行修整,成为水帘洞的著名景点。现三贤祠为木结构建筑,建筑宽5.6米,深4.1米,占地长27米,宽约12米。单层,左、中、右三间。中间供奉三尊塑像,中为刘子翚,左为刘甫,右为朱子。匾曰“百世如见”,为集朱子手迹;联曰“理穷诸史道溯洙泗,学冠全经教渊二程”。整个建筑倚靠外突的崖顶作为屋顶,风雨不侵,蔚为奇观。祠左岩壁上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官府保护三贤祠的批示题刻,仍保存完好,历历在目。
  4.延平四贤堂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九峰山公园内。据《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载,1978年九峰山辟为公园,有关部门新建一座占地200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建筑,作为文物展览室。其后,经过充实整理,于1986年正式辟为四贤堂。堂内展出宋时“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子画像及与“延平四贤”有关的文物及照片。①5.梅列四贤祠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西村。据新编《三明市志·文物》载,祠为清代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高6.3米,单檐悬山式,抬梁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7间,由前堂、两侧厢房、正厅、回廊组成。①该建筑是为纪念宋代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子而建。
  6.永康丽泽祠位于浙江省永康县方岩风景区寿山固厚峰下、五峰书院与学易斋之间。
  据新编《永康县志·文化》载,丽泽祠俗称三贤祠,五开间两层楼,通宽16.04米,通进13.3米,总面积为218.12平方米。依石为梁,即洞支木,构筑在天然石洞中。系明代学者应典于正德年间创建,祀朱子、陈亮、吕祖谦三位学者。
  7.武夷山朱氏家祠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黎源村大源自然村,是朱子后裔为祀朱子等先祖而建,系清代建筑。家祠占地面积340平方米,坐西朝东,依次为门楼、天井、主厅。主厅面阔三间15米,进深四间25米,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周封火墙。四面土墙围筑,主殿、门楼为木结构。1992年12月,公布为武夷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门楼原有戏台,已损坏严重,仅存木架及屋顶;主厅尚好,部分木柱有一定程度朽坏。门楼与主厅之间原有两厢,均已无存。屋内已无神主,仅存一些木材和木柴。大门为砖砌门面,呈“八”字形三门,中间大门额嵌“朱氏家祠”砖雕,两侧饰以花鸟人物砖雕,有石抱鼓一对。两侧小门为砖拱圆形门额,嵌砖雕左“礼门”、右“义路”,曾被铲平,但字迹仍清晰可辨。大门右侧墙壁上嵌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永禁千秋”禁赌石碑一方,长102厘米,宽46.5厘米。下部有一块应是用于插入碑座的凸出部分,可能是原竖于别处,后移嵌于此。碑文约300字,陈述赌博为“失时荒业、贻害不小”的恶习,要求全乡“俱不许私自偷赌”,否则“一经拿住”罚银罚戏,直至“鸣官究治,决不轻恕”。
  8.兰州朱氏家祠位于甘肃省兰州市金城安宁堡。据朱延有《黄土高原文公魂》载,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金城朱氏族正朱德明、朱文廷、朱允铭等倡建,占地约两亩。家祠正门青瓦朱门,脊高檐飞,前有青砖照壁,耸立街心。前门东西两侧有砖拱便门。正堂三楹,高脊花檐,朱红漆柱,内悬十世孙朱德寿撰题“派衍新安”匾,外悬“忠孝传家”匾。堂内正壁高悬文公巨幅画像;龛台置龛阁,阁内奉《金城朱氏家乘》总谱。龛前供“宋徽国公朱子字元晦之灵位”牌位及先祖木主。前院有东西厢房。门窗雕刻精美,花卉飞鸟栩栩如生。清嘉庆八年(1803)建祭台,上悬“理学正宗”匾。道光八年(1828),建二门过庭三楹。庭中上悬朱氏后裔朱正中、朱子瑞撰题“紫阳世泽”匾。
  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构造规模宏伟,雕梁画栋,是兰地最佳古建筑之一。①9.福鼎朱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福鼎县金溪。据施景西《“庆元党禁”期间朱熹行实考略》载,庆元年间,朱子至福鼎讲学,邑之望族金溪朱氏为纪念朱子此行,于嘉泰间(1201—1204)建朱氏宗祠,祭祀朱子,仪礼特隆。宗祠三进七幢,内有戏院可容千人,规模为古代闽东宗祠建筑所罕见,至今保存完好。
  (七)书院1.武夷山武夷精舍武夷精舍是朱子于淳熙十年(1183)辞官归来后,亲自擘划、营建的书院,位于武夷山五曲溪北隐屏峰西南麓。据朱子《武夷精舍杂咏诗序》载,精舍建成初的布局是:隐屏峰下两麓之间有三间房屋,名为仁智堂。堂的左右有两间卧室,左为自己居住的,名隐求室;右边是接待朋友的,名止宿寮。左麓之外,有一处幽深的山坞,坞口累石为门,称石门坞。坞内别有一排房屋,作为学者的群居之所,名为观善斋。石门西边,又有一间房屋,以供道流居住,名为寒栖馆。观善斋前有两座亭子,名晚对亭和铁笛亭。寒栖馆外,围着一圈篱笆,截断两麓之间的空隙,当中安着一扇柴门,挂有“武夷精舍”横匾。此外,还有钓矶、茶灶、渔艇等自然景观。占地数亩,世称“武夷之巨观”,是南宋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学府。朱子在此著述讲学前后八年。
  武夷精舍历代都有修建。1952年,书院改建为部队疗养院,只保留主体建筑仁智堂和两庑隐求室、止宿寮。1973年,仁智堂被拆除改建礼堂,遗址仅存两庑。1992年12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将书院遗址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礼堂被拆除铺设草皮。2001年8月29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在原址重建书院,保留隐求室、止宿寮一部分墙体展示,并将书院前加以改造,命名朱熹园。朱熹园总体布局有新建主体建筑武夷精舍,总占地约7250平方米,建筑面积862.17平方米,单层,分为前厅、正厅、仁智堂、隐求堂、止宿寮、碑廊等七幢单体建筑,书院前有牌坊,宽17米,高9.33米,额书“武夷精舍”,为集朱子墨宝。建筑均为仿宋建筑风格。牌坊左右两侧草坪塑有朱子及四大弟子铜像;前方为绿地和陈列室,陈列与朱子理学有关的文物和研究成果。
  2.武夷山兴贤书院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古街。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建。朱子寓居五夫时曾在此讲学。元初,书院被毁。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乡人连成珍等14人首倡,经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县令张翥支持重建。书院占地2000余平方米,分三进,前为正厅,中为书院,后为膳宿处及文昌阁。书院大门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饰有砖雕花鸟人物,上嵌石刻“兴贤书院”竖匾,围以龙凤呈祥浮雕。门楣横额“洙泗心源”,左为“礼门”,右为“义路”横额砖刻。1988年,崇安县人民政府重修,内辟朱子生平陈列室。1992年12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庐山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星子县(今江西省庐山市)内、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37—943),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后久废。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子知南康军,经多方寻访,找到书院遗址,修复了书院。建成屋宇二十余间,以及筹措书院学田,向各地征集图书,聘师招生等。此后,朱子之子朱在,门人黄榦、陈宓等均相继对重修增建书院作出贡献。从元至清,书院又历经多次的重建、扩建或重修。数百年来,成为宋末至清初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几经兴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抢救修缮,又焕然一新,并先后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现白鹿洞书院建筑以明、清建筑为主,包括礼制性建筑和实用性建筑,有门楼、棂星门石坊、礼圣门、御书阁、礼圣殿、祠宇、春风楼与书斋等建筑,分五路布置,自成院落,各有自己的门楼,又能相互联通,出入方便。
  今书院辖地近3000亩,现存古建筑群由五个院落组成,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古代建筑。其中,与朱子关系比较密切的古建筑有:礼圣门即书院之正门,原称先师庙门,或称大成门。最早为宋淳熙九年(1182)朱子遗钱三十万给继任南康知军钱闻诗,嘱其所建。明清时期曾历经三次重修。1980年又经重新维修。正门结构为四柱五间。有门十扇,木门廊式,槅为空心几何形图案。裙板为平面木板,两侧为阁楼,硬山顶,屋脊东西两头饰陶龙。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亦淳熙九年(1182)朱子赴浙东提举后,以钱三十万嘱继任者所修建。此后于元末被毁。明清时期,历经多次重修,现存的建筑,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所重建。
  礼圣殿为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正中有孔子行教立像。上有清康熙手书“万世师表”匾额。后壁左右有朱子书“忠、孝、廉、节”四字。左右有孔子的门人四圣十二哲线雕石质小像。该殿主体建筑为宫殿式,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以木柱支撑。有大木柱20根,石柱础,浮雕缠枝纹饰。殿中四柱三间,殿壁大木柱12根,以砖砌壁,外饰石灰面,周环以廊庑。
  朱子祠在礼圣殿之右,是专祀朱子之祠。朱子知南康军,政绩卓著。尤其是振兴白鹿洞书院,对推动当地的文教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朱子离任后,诸生为他立生祠。朱子知道此事后,立即修书致白鹿洞主请其撤除。开禧元年(1205)诸生又以周敦颐、二程和朱子合祀于讲堂,称三贤祠。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南康知府张象文申请为朱子建立专祠。“前后二进,专祀朱子,东西位配以鹿洞从祀者十四人,颜其门白鹿洞紫阳书院。”朱子祠内中立朱子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上悬清康熙御书“学达性天”金字匾额。该祠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白墙,平面呈长方形、四柱五开间。
  御书阁在院北明伦堂之前、礼圣门之东。朱子知南康时,奏请以宋高宗御书《九经注疏》《论语》《孟子》等书颁赐书院。后建圣经阁以贮之。原阁早毁。现阁为清康熙间所重建。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南康知府周灿请建阁珍藏。
  此阁为木构建筑,两层,周环走廊。二屋正中有“御书阁”竖额。歇山顶,翘角挂铎,鸱尾饰脊,阁南北各有六门。
  丹桂亭在先贤书院后院,建于长方形台基上。中立“紫阳手植丹桂”青石碑,为光绪四年(1878)岭南曹秉口所书。亭前有丹桂花坛两个,砖砌六边形,内植丹桂和银桂。丹桂花黄,银桂色白,相传为朱子手植。
  独对亭在白鹿洞书院之南,左翼山下。石构,六柱六面六翘角,斜坡亭面,宝珠顶。此亭为朱子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所建,原名接官亭,凡是前往书院的官吏经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入书院。明弘治十四年(1501)江西提学副使邵宝为了纪念朱子,改为“独对”。意为朱子的理学思想可与五老峰相对。
  枕流桥在独对亭前,贯道溪峡口上。单拱石构桥,两旁有护栏,横跨贯道溪,桥下溪流奔涌,大石枕之,石上刻朱子手书“枕流”二字,故名。
  4.长沙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侧,紧邻湘江。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乾道三年(1167),朱子到长沙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这次会讲,推动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远播。绍熙五年(1194),朱子任荆湖南路安抚使,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岳麓书院再次进入繁盛时期。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几度兴废。1988年1月,国务院将岳麓书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对书院进行大规模修复,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参观。湖南大学先后在此成立文化研究所和下属学院(名即为岳麓书院),招收历史、哲学等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生。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各部分互相连接,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与朱子有关的文物遗迹有:书院讲堂,朱张论学场所之一。朱子曾手书“忠孝廉节”四大字于讲堂,嵌在讲堂左右壁上,故又名忠孝廉节堂。四大字分刻四块大碑。每碑高213厘米,宽141厘米;大字行书,每字高169厘米,宽122厘米。题头落款为正楷,前列“宋晦庵朱子书”六字。朱子手书,现留于书院尊经阁。现嵌于书院讲堂左右两壁的石碑,系清道光书院重摹本。朱子所有的墨迹,当以此为最大。
  紫阳遗迹图赞,明人杨茂元据《朱子年谱》所载“有裨于长沙者,命为八题,曰麓山讲学、衡岳同游、安抚湖南、降谕洞獠、更建书院、节制虎军、录旌忠节、考正礼仪。每题书《年谱》之文于首,命工分绘为图,而各为之赞于后,合为名之曰紫阳遗迹”,并刻石八片,镶嵌于书院尊经阁壁间,后于明末书院圮坏,刻石被盗,清康熙间追回四片,今嵌崇道祠壁间。
  时新、时习两斋在岳麓书院内,系朱张论学场所之一。
  百泉轩在岳麓书院曲水池上,朱张讲学时建,后毁。元延祐元年(1314)郡守刘安仁重建。吴澄作记云:“百泉轩又为书院绝佳之境,朱子元晦、张子敬夫聚处,同游岳麓也,昼而燕坐,夜而栖宿,必于是也。”紫阳樟一名朱子樟,在岳麓书院监院后,相传为朱子手植。
  5.铅山鹅湖书院鹅湖书院位于江西省铅山县鹅湖山北麓、原鹅湖寺西侧,距河口镇15公里。据新编《铅山县志》和铅山县文化馆《鹅湖书院简介》载:唐大历中(约766—780),大义禅师营建寺院于鹅湖峰顶,朝廷以山名赐寺院。宋初,寺院移至峰麓驿道旁。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子、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相聚在鹅湖讲学,历时数日,辩论甚烈,首开我国不同学术派别同席论辩会之先河。四子殁后,信州刺史杨汝砺筑“四贤祠”以资纪念。淳祐十年(1250),朝廷命名为“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时称“鹅湖书院”。书院建筑背山面畈,占地约5400平方米。八百余年来,几度废兴,建筑规模几经变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建后的基本布局为:院墙前临照塘,墙内左义门、右礼门。建筑共六进:头门;青石碑坊;泮池,池上有雕栏石拱桥,泮池两旁各有一碑亭;仪门,三楹,两翼有庑廓;会元堂,五楹;御书楼。东西两廓各有读书号房20幢。1957年,江西省文化厅拨款重修,1959年,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重修。2006年5月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尤溪南溪书院南溪书院在福建省尤溪县水南公山之麓,原为邑人郑安道故宅。宋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朱子在此诞生。绍兴四年(1134),朱子在此读小学。后人为纪念朱松、朱子父子,因建此书院。
  书院始建于宋嘉熙元年(1237),县令李修在郑氏故宅“作屋三楹,中设二先生祠”,两侧为“景行”和“传心”二斋。德祐元年(1275),御赐“南溪书院”额,并设山长。由宋至清,历经数度重修。近年又重新修复,并列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武夷山屏山书院遗址屏山书院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屏山之下。刘子翚创建,原为刘氏家塾。朱子少年时曾就读于此,后亦在此讲学。
  淳祐二年(1242),宋理宗为褒扬刘子翚的教育功绩,敕命扩建“屏山书院”。书院额为朱子手书。书院建筑宏伟宽敞,共分三进。内设六经堂、燕居室,东为蒙斋,西为复斋,左右有庑廊,设塾匾曰“读书”。元初,书院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刘子翚裔孙刘张于旧址重建。民国初年倾圮。现仅存残墙遗壁,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对外开放的文物点。
  8.歙县紫阳书院在安徽省歙县,即宋徽州府城南门外紫阳山麓。宋绍兴二十年(1150)和淳熙三年(1176),朱子曾两次回婺源祖籍省亲祭祖,时间长达数月。其时,执弟子礼者有数十人。
  因婺源县旧属徽州,宋嘉定七年(1214),朱子门人赵师端为徽州知州,创朱文公祠于郡学。淳祐六年(1246),时任知州韩补改建为书院,宋理宗赐额“紫阳书院”。明清时期,书院历经兴废,今遗存旧学舍数间。
  9.晋江石井书院在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宋建炎四年(1134)八月,朱松任泉州石井镇监税,绅士黄护为之建“鳌头精舍”,作为读书讲学之所。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子官同安主簿期间,曾数度往来于石井,访求其父遗迹旧事,并与士绅讲学于精舍之中。
  宋嘉定四年(1211),泉州知州邹应龙将其扩建,更名为“石井书院”。当时朱子三子朱在正官泉州通判,因董其事。其规模“如州县学之制”,有大成殿、尊德堂及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斋,绘朱松、朱子两先生像而祀,此后书院建筑物代有兴废,今存清光绪年间重修的门台、大殿及两廊庑舍等建筑。
  10.缙云独峰书院位于浙江省缙云县仙都初阳山南、月镜岩下。据新编《缙云县志·文化》载,书院始建于南宋嘉定间,与朱子提举浙东常平道经仙都讲学有渊源关系。原址在独峰前,今石笋前村伏虎岩旁。现建筑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光绪元年(1875)落成。书院范围110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1985年公布为缙云县文物保护单位。①11.福安笔峰书院位于福建省福安市坦洋。据施景西《“庆元党禁”期间朱熹行实考略》载,坦洋距文林村20多里,朱子讲学文林村时,其附近(包括坦洋)均有学子赴听问难,故建笔峰书院崇祀朱子,后圮。清同治十三年(1874),廪生施长滢重建。今犹存。
  12.福安仰山书院位于福建省福安市甘棠南门外。据施景西《“庆元党禁”期间朱熹行实考略》载,庆元间,朱子流寓甘棠,于上东庵讲学。杨复自此师从朱子,终得其真传。故清代修建仰山书院时,祀朱子。书院今仍完存。①缙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缙云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52页。
  13.古田魁龙书院位于福建省古田县城东开发区西山村境内。据林其将《魁龙书院》①和施景西《“庆元党禁”期间朱熹行实考略》载,书院建于宋代,明中叶废,清代中叶重建。明清至1949年以前辟为先贤祠,设有朱子享堂,每年春秋二季,在书院中举行祭祀朱子的活动。光绪年间重修保存至今,并公布为古田县文物保护单位。书院为土木建筑,“四伞扛梁,四柱世头”的古今独特罕见建筑物,占地约500平方米。进大门为宽8米,深3米的天井,绕天井登阶而上是约60平方米的大厅,厅正中案台上方挂有朱子画像,上悬“魁龙书院”眉匾,左右两旁有朱子亲手题“鸢飞”“鱼跃”字。厅两旁厢房是朱子当年讲学的教室。穿过厢房的通弄而进是与前厅相同的天井,顺阶而上有面积90平方米的后堂,是当时师生的住宿处。正厅供桌上有檀木雕制“至圣先贤朱夫子之神位”主牌,宽30厘米,高1200厘米,后被烧毁。
  14.古田溪山书院位于福建省古田县北。据施景西《“庆元党禁”期间朱熹行实考略》载,书院建于宋淳化二年(991),朱子曾为其书匾。朱子逝世的翌年,改书院为溪山晦庵祠,《乾隆古田县志》载:“祀朱子,二林(林择之、林扩之)配焉,历元迄明,有常享。”此祠今仍存。
  15.东山南溟书院南溟书院又叫文公祠,位于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狮山东侧。明嘉靖五年(1526)由巡海道蔡潮倡建,祀朱子,是士子习书礼文场所。清康熙三年(1664)“迁界”时被毁,“复界”后由明末漳浦县铜山所(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清康熙六年(1667)进士、官至宗人府府丞的唐朝彝倡议重建,设义学。康熙三十年(1691),漳浦知县陈汝咸主持重修。翌年,由唐朝彝、陈汝咸及地方人士再捐资扩建。民国期间先后改为电报局、戒烟所、司法处。1968年被毁,周围数处石刻尚存。1984年5月,东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重修,内祀朱子及黄道周和孔子塑像。
  (八)手植古树①林其将:《魁龙书院》,《朱子研究》1995年第三、四期合刊。
  1.武夷山紫阳楼古树宋绍兴十三年(1143),朱子丧父,第二年随母迁居武夷山五夫里潭溪父亲好友刘子羽为其建造的紫阳楼。少年朱子随母在此读书求学,并常同母亲一起从事种菜、养鱼、植树活动。至今紫阳楼前还有数株高大挺拔的红豆树、樟树、楠树,已成拱材,香气飘逸,流芳千古。其中临溪一株古樟,传即当年朱子所植,树围达4.73米,树干有个洞,洞里长着一个百年树芝,被称为罕见的自然奇观。
  2.武夷山冲佑观古桂位于武夷山风景区武夷宫“武夷历史名人馆”大门内两侧。这里原是冲佑观法堂,两株古桂树龄都是800多年,当地传为朱子所植,称其为“宋桂”。西侧一株胸围3.7米,高约15米;东侧一株胸围2.5米,因重建门楼时建筑需要截去上部,现高约9米。两株古桂虽主干已腐空,粗干细枝,伤痕累累,却仍生机勃勃,花香不断。
  3.尤溪公山沈郎樟位于福建省尤溪县城南公山之麓,朱子祠左侧,有两株。据《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载:较大一株树围径10.8米,高达30余米。1998年3月27日《福建日报》还登载一则《朱子手植樟树长出“树中树”》的消息,说在树径7.8米的那棵较小古樟的树枝分杈处寄生着一棵榕树,直径已达30厘米,形成“树中树”。据福建省博物馆《福建民政概况》载:此为朱子幼时所植。朱子幼名沈郎,他所植樟树被称为“沈郎樟”。1987年,尤溪县政府将这里修复为“沈郎樟公园”,建筑面积1632平方米,园内外竹木苍翠,绿草如茵,园景秀美,环境清幽。
  4.庐山白鹿洞书院丹桂据朱火金《朱熹一生爱植树》载,宋淳熙六年(1179),朱子在南康军任上重建白鹿洞书院时,在书院西侧亲手栽下两棵桂树,并将桂花定为书院院花,象征“书香千载飘,翰墨万年长”。现这两株桂树位于书院西侧朱子祠前“丹桂亭”左右花坛,长势茂盛,芳香四溢。亭中立一块石碑,上刻“紫阳手植丹桂”。①5.长沙岳麓书院古樟据朱火金《朱熹一生爱植树》载:朱子在湖南潭州(治今湖南省长沙市)知州任上曾修复岳麓书院,并在书院前载下两株香樟,如今挺拔高大、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樟,成为人们缅怀朱子的纪念树。
  6.婺源祖墓古杉据朱火金《朱熹一生爱植树》和新编《婺源县志·文物胜景》②载:宋淳熙三年(1176)二月,朱子回婺源故里祭祖扫墓,在九老芙蓉尖第四世祖朱惟甫妻程氏墓地(今晓杉乡文公山)亲手栽下24棵杉树,象征二十四孝。现尚存16株,最高的树高38.5米,最粗的树围3.07米,其中1号树树干材积达11.94立方米,被称誉为“江南杉王群”。1985年列为江西省风景名胜点。
  7.古田蓝田书院罗汉松据方人也《朱熹的“畏友”与高足——林用中》③与潘群、余理民《朱熹在古田县杉洋遗迹》载:宋庆元初,朱子曾寓蓝田书院讲学,门人林用中等为纪念朱子这段讲学生活,特从外地移来几株珍稀的雀舌罗汉松,偕朱子到书院对面的桴林岗栽种。其中一株至今仍存,高达15.76米,径围2.63米,树干上生长一个个螺纹,国内外游人都说稀有、罕见。
  (九)其他1.武夷山紫阳楼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建于宋绍兴十四年(1144),是刘子羽为朱子母子建造的居室。朱子在此居住四十余年。紫阳楼素砖素瓦,风格典雅,一楼二进。前进为朱子书房和寝室,朱子为不忘父志,寝室以其父名号“韦斋”为名;将书室命名为“诲堂”,以示秉承老师刘子翚的教诲。书堂悬匾“紫阳书室”是刘子翚亲笔。紫阳楼经历代修整。民国初年,五夫人詹继良重修,并辑有重建文记,后又毁圮,仅存断壁残垣。1992年2月,公布为武夷山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当地政府筹资在原址上按旧式复建,供学者、游人瞻仰。
  2.武夷山朱子社仓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村凤凰巷内,原名五夫社仓,为朱子创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备荒赈灾民仓,因坐落于五夫里而得名,后邑人为缅怀朱子善政之德,遂改称朱子社仓。朱子亲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追溯并记述社仓创建始末。社仓竣工后,朱子举荐里中有德望之人管理,并制定“仓规”。从此春夏青黄不接之时赈放,冬秋偿清存放,变官仓(常平仓)赈粜为民仓(社仓)赈济,大利于民。据清康熙《崇安县志》记载,朱子还在仓壁上题写一首警诗:“度量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借以劝诫管理人员。
  五夫社仓建成受益后,建宁府各地争相仿效。宋淳熙九年(1182),朝廷“颁诏行予诸府各州”。自此,五夫社仓因开救荒之先河,被称为“先儒经济盛迹”,历代重修不辍。清光绪十五年(1889),朱子裔孙、乡绅朱敬熙再次主持修建。社仓大门外的匾额为“五夫社仓”四个砖雕,上款“光绪己丑仲夏吉立”,下款“花翎郎中朱敬熙建”。大门内为院落,供挑粮者歇脚休息,约30平方米。二门匾额“朱子社仓”四个砖雕,上款“光绪己丑仲夏”,下款为“裔孙朱敬熙建”。二门内为粮仓,左右并列仓廒,可容存粮六七十万斤。两侧仓廒之中有宽敞的通道,便于农民籴粜粮谷时过秤记账。仓廒后面有仓管人员宿舍。社仓面积约1400平方米。今社仓保存基本完好,廒廪仍为五夫镇粮站仓库。
  3.霞浦“朱公井”据翁怀仙《现存于霞浦的“朱公井”》载,南宋庆元间朱子流寓长溪(今福建省霞浦县),留下许多墨宝和遗迹,其中有三口为历代民众所传颂的“朱公井”。其一在五路亭,现已废,但遗迹犹存。其二在南乡文星明堡村叶山村。《霞浦县志·名胜志》载:“朱公井,在县南八十里、五十一都文星明堡,案山外叶山村大路旁。相传朱公至此,令土人凿井,以资行渴,水清冽而甘。”此井至今尚存,水也至今“清冽而甘”。有“四方花岗岩石井栏,井方1.1米,高60厘米”。①井栏上镌有“秀泉”“朱子扦”等题字,相传出自朱子之手。其三在城东朱公祠前,因地处文公祠右,当地民众因敬仰朱子遂以祠名之。井今已干涸,但整体形制尚在。
  4.武夷山朱子巷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五夫街,原是一条叉巷,始建于南唐时代(约930—950),距今1000多年。叉巷本无名,朱子寓居五夫紫阳楼时,每次外出问学探友、寻幽问道时,都要经过这条叉巷,后人为怀念这位理学集大成者,称叉巷为朱始巷。这个俗称约始于朱子逝世后的几年间,之后历代相袭,久而不衰。民国时期,时人以为这个俗称有意义含混不清之嫌,又更名为朱子巷,使巷名之义更为贴切。约定俗成,巷名至今不改。
  朱子巷原长300多米,是古时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的交界线,上行为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由于时代变迁,现尚存138米。路面为鹅卵石铺成,巷形三曲,两侧为古屋高墙所夹峙,颇具古巷韵味,保持完整原貌。
  5.武夷山冲佑观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宫,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观。创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后经历代封赐、扩建,至宋成为全国六大名观之一,有“名山巨构”之誉。从宋淳熙二年(1175)起,朱子主管冲佑观达四年之久,并写有《题冲佑观》《题冲佑观清虚堂》等诗。晚年,朱子在五曲溪构筑武夷精舍著述授徒时,还时常约友到冲佑观聚会咏怀。清乾隆《武夷山志》卷五载,朱子于庆元元年(1195)宿冲佑观观妙堂,见壁间李弥逊题诗已剥落,曾令人镌石嵌于壁,并跋于墙。冲佑观历经1200多年,屡经修复,重建,至清以后随着道教的衰微而颓废。1947年,由福建省政府主持修复三清殿,改为中山堂。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旅游局将中山堂改为“名家赞山”书画陈列室,并修复山门,2004年,改为柳永纪念馆。1990年10月,有关部门投资百万元修复冲佑观法堂,为纪念朱子在冲佑观任主管并偕友在此著述抒怀,辟为朱熹纪念馆,展示朱子生平和他对中国古文化的卓越贡献。21世纪初,朱熹纪念馆迁往五曲朱子园,这里改为武夷历史名人馆,并于2004年10月开馆。
  6.武夷山歇马庄(南丰寺)位于武夷街道办吴齐村黄竹园自然村。朱子定居五夫里后,常随恩师刘子翚前往武夷山游学,因路途较远,刘子翚便在下梅里附近购屋一栋,置田200余亩,以便途中歇息,名为歇马庄,把田租充作讲学和其他费用。朱子十八岁时,刘子翚病故,其侄刘珙把这里的田产全部交给朱子,作为其母子生活之用。朱子任同安主簿届满归来之后,向刘珙提出归还歇马庄,刘珙不受。朱子致函坚持要退,刘珙只好与其弟共同商议将歇马庄田产捐给南丰寺作为庙产。《乾道中田券跋》记下了这段佳话。
  南丰寺始建于南唐升元三年(939)。朱子逝世后,时过近千年,歇马庄与南丰寺几经兴废,后均坍毁,仅尚古桥、古树和残存的墙基等遗迹。1996年重修南丰寺,为村民烧香礼佛之地。现建筑总占地约600平方米,土木结构,主建筑有大雄宝殿和观音殿(两层),右侧有膳食房,左前方有厢房,似是仓库。大雄宝殿额悬“南丰禅寺乙亥年建”木匾,殿前建有双层四角亭。建筑左侧有一棵古岗栎,主干直径约50厘米,中已朽空,但生长茂盛,高约30米。
  7.建阳考亭书院石牌坊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童游镇考亭村,为区文物保护单位。据新编《建阳县志》载:石牌坊为明嘉靖十年(1531),巡按福建监察御史蒋诏及巡建宁道佥事张俭所立,四柱三间五牌楼结构,高约10米,宽约8.6米,牌坊匾额“考亭书院”为宋理宗御笔。坊柱间雕刻雄师、麒麟、飞凤、仙鹤等瑞兽祥禽及仙居道士等人物形象。石坊造形古朴,器宇轩昂。1966年,建阳西门电站建成蓄水,牌坊下半部被水库淹没。1983年,由县文物部门迁至玉尺山下。
  8.建瓯艮泉井福建省建瓯市艮泉井也叫朱子井,在建瓯博士府对面,现在福利院门口大树下东侧。传说井底有一块用大石板雕刻的八卦,故也叫八卦井。民国《建瓯县志》卷二十二载:“艮泉铭,井在朱子祠前,宋淳熙乙未凿。文公铭曰:‘凤之阳,鹤之麓,有屼而伏;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束于亭,润于谷,取用而足;清于官,美于俗,是为建民之福。’”艮泉井长期保护,井上有亭,建瓯酒厂曾出资进行修复,现井水尚未干涸。
  9.尤溪活水亭位于福建省尤溪县城关水南公山南侧。据民国《尤溪县志》记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知县方溥建活水亭于半亩方塘上;清乾隆十四年(1749),邑令赵其偀于公山南侧重建,嗣亭倾圮,贡生张禹柱等捐资重修,并创建“溯源处”石门。《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载:此处山高水清,其水引入方塘,乃本朱子所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意。今“溯源处”“渠清如许”石门犹存。活水亭旧址建造一口3米长、2.5米宽的水池,池水清澈如镜,源源不绝。后亭毁。1987年,尤溪县政府拨款在水南看守所大门口左侧重修。呈四角亭,石木结构,建筑面积10.5平方米,亭高3.5米,宽2.8米,斗拱飞檐,雕刻精细。
  10.邵武朱子象牙朝笏据《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载:朝笏为象牙质,呈弓形,长55厘米,上宽3.8厘米,下宽6.2厘米,厚0.6厘米。朝笏原由朱子二十五代裔孙朱木松收藏,1983年4月,送交福建省邵武市博物馆收藏。
  11.婺源“廉泉”位于江西省婺源县紫阳镇东门大桥南旧城墙下,为两米见方的石凿泉池。据叶光立《徽州朱熹遗迹考察》载:宋绍兴二十年(1150),朱子回乡扫墓,曾与门人漫游到此小憩,畅饮此泉水,见水从石罅间淙淙涌出,清澈晶莹,感慨之余,挥笔名之曰“廉泉”。廉泉至今池影苔痕,水流依旧。惜朱子手书石碑已毁。12.福州朱子砚收藏于福建省福州市民黄彬家中。据孔庆荣《记朱熹砚的发现》①载:砚长18.1厘米,宽11.2厘米,厚3.3厘米。砚背刻字两行,上方文曰:“淳熙甲午秋,野人穿井得此研石,质光润,诚松使者中书君之良友也。晦庵朱记。”下方文曰:“端岩佳石,先贤之遗,磨涅不朽,良田在兹。谢肇淛铭。”配以飞云明月、梅花喜鹊图案。砚上刻文与《霞浦县志》中朱子曾在文星明堡等“令土人凿井,以资行渴”及手植桧树的记载相符。说明这方端砚是朱子晚年在霞浦南乡一带讲学时留下的遗物。
  13.古田西山村“玄妙”路石据林其将《魁龙书院》载,朱子不但博理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他在古田魁龙书院期间还为西山村大门定方向,并以路石形象地编排成“玄妙”两字,意思是说此地难得,故曰“玄妙”无双,古迹保存至今。
  14.武夷山灵泉井与“半亩方塘”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紫阳楼北几百米处。灵泉井又名飞龙井,当地相传,南宋时府前村经常流行瘟疫,青年农民飞龙受观音指点以身躯钻出这一泓泉水,乡民喝了泉水,不但水到病除,而且精神倍增。乡民为纪念飞龙,砌了这口井,取名飞龙井。后来朱子奏请皇帝敕封这股清泉为灵泉,朱子亲书“灵泉”两字刻于石上,所以,也叫灵泉井。朱子《怀潭溪旧居》有“傍崖寒冽一泓泉”,指的就是灵泉。
  灵泉井上下两井同泉相通,均为石砌方井,大致呈正方形,边长约1米,两井相距1.5米。上井水面稍高,深0.6米,下井深0.8米。下井之旁约2米,便是一片不足一亩的莲塘,相传即朱子《观书有感》诗中的“半亩方塘”。清冽的灵泉水经上井、下井,再注入莲塘,正是朱子诗中“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五夫至今还流传着朱子在塘边读书,祝夫人煮莲教子的传说。灵泉井泉涌不辍,水清如镜,甘洌冠五夫里之井水,村民至今仍从上井汲水饮用,在下井洗菜。上井、下井、莲塘仍保持原貌,只是井旁岩石上朱子题刻的“灵泉”二字已风化。1999年,有关部门集朱子墨宝重刻。
  15.龙海紫阳夫子解经处位于福建省龙海市颜厝镇洪坂村东南白云山北面白云岩,系唐虔诚禅师卓锡处。朱子知漳州时曾在此《讲诚意章》。今尚存朱子题书的“与造物游”匾及门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里依山递高存有三座古建筑:前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为纪念朱子而建,平面方形,四石柱,柱刻“百草亭中留胜景,白云岩上隔尘缘”“解经明道踪犹在,过化存神泽未湮”。亭内立一石碣,上镌“紫阳夫子解经处”。亭曾圮,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建,但仍保留四石柱。亭之后有朱子祠,供朱子,正匾书“古道照人”四楷字,祠内有清道光三年(1823)“白云山紫阳书院建置祭田记”“重修白云山紫阳书院”石碑。祠后有大雄宝殿,殿门额上有黄道周手书“白云深处”隶书木匾。白云岩上有朱子洗砚池等八景。
  16.长乐晦翁岩位于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二刘村。晦翁岩原称龙峰岩,宋乾道年间(1165—1173)乡人、朱子弟子刘砥、刘砺兄弟筑室读书于此,名龙峰书院,岩又称二刘岩。朱子曾寓此,并书“读书处”刻在龙峰书院门前岩壁上。明万历年间(1573—1619),长乐知县蒋以忠认为朱子讲学于此,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深广,改称晦翁岩,一直流传至今。朱子手书“读书处”因年久已漫灭,现存为明万历年间刑部右侍郎郑世威补书,知县蒋以忠令勒于“石门”岩上,每字长1米,宽0.9米,楷书,竖书一行。明嘉靖年间(1522—1566),福建提督使潘璜檄长乐知县曾铣修葺龙峰书院,祀朱子、刘砥、刘砺,改名为“三贤祠”。后几经兴圮。现存建筑为1993年重建,在原址向东北移10多米,面阔四间,进深二间,混凝土仿古双层结构,建筑面积254平方米,屋前廊柱上有副对联云:“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底层室内供奉朱子像,刘砥、刘砺像分挂两旁,像前设有一个宽大的讲台,为朱子讲学处,后人誉为晦翁岩一景“朱刘讲席”。晦翁岩白鹿洞曾是朱子在龙峰山上避难时读书的地方。
  现晦翁岩已辟为景区。2002年10月,长乐市委、市政府新建了山门、碟泉、瀑布、接官亭、天桥等景观及公路、停车场等,并重新修缮了三贤祠、白鹿洞等古迹,建造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大型假山巨岩,摩刻清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榜书“晦翁岩”,形成较为完善的观光游览格局。
  17.长乐三溪朱子讲学处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北部三溪历史文化村后岸山。宋庆元间,为避“伪学”之禁,朱子流寓长乐,曾到三溪,讲经授学。当年,乡间学子深受过化,连第十二进士。现依崖建有紫阳阁,阁内有一副对联“宋代研学深名贤一例,潭溪追踪古遗范千秋”。又有“溪山第一”“鸢飞鱼跃”题刻等。阁后有奇异的墨竹。相传为朱子在此讲学时,每日练书法时将余墨泼于竹边所致,至今竹竿漆黑如墨。
  18.长沙赫曦台位于岳麓书院门前。宋乾道三年(1167),朱子自闽到潭州访张栻,讲学岳麓、城南书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观日出。朱子名山顶曰赫曦,张栻筑台,朱子题额“赫曦台”。后废。明嘉靖七年(1528),知府孙存复建“赫曦亭”于原址,又废。清乾隆五十年(1785),山长罗典在书院大门前坪建一台,曰前亭,又名前台。道光元年(1821),山长欧阳厚均发现赫曦台原碑刻,为存朱子故迹,改前亭名赫曦台。同治七年(1868),巡抚刘昆重修。现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台的左右壁上有“福”“寿”二字,字高丈余。

附注

①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278页。 ①尤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尤溪县志》,福建地图出版社1989年版,第628页。 ②安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溪县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1页。 ①上饶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尤溪县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551页。 ②泰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泰宁县志》,群众出版社1993年版,第631页。 ①潘群、余理民:《朱熹在古田县杉洋遗迹》,《朱子研究》1995年第三、四期合刊。 ②厦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编:《厦门摩崖石刻》,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③厦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编:《厦门摩崖石刻》,第199页。 ①厦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编:《厦门摩崖石刻》,第198、207页。 ②黄荣春编:《福州摩崖石刻》,福建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0页。 ③黄荣春编:《福州摩崖石刻》,第99、115页。 ①黄荣春编:《福州摩崖石刻》,第329—330页。 ②黄荣春编:《福州摩崖石刻》,第351页。 ③黄荣春编:《福州摩崖石刻》,第359页。 ④福建省龙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龙海县志》,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865页。 ①永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永泰县志》,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822页。 ②上饶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饶县志》,第342页。 ③嵊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嵊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58页。 ④永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永康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3页。 ⑤叶光立:《徽州朱熹遗迹考察》,《朱子研究》1997年第一期。 ①赵迎旭:《笔下龙蛇奔突,挥洒天史长卷》,《朱子研究》2002年第二期。 ①高令印:《漫谈厦门、金门的朱子文化》,《朱子研究》1995年第三、四期合刊。 ①建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建阳县志》,群众出版社1994年版,第771页。 ②林振礼:《朱熹与泉州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①林振礼:《朱熹与泉州文化》,第63页。 ②林振礼:《朱熹与泉州文化》,第16页。 ③林振礼:《朱熹与泉州文化》,第29—30页。 ①沙鸣:《朱熹与龙首庵》,《朱子研究》1995年第三、四期合刊。 ②汤鸣统:《朱熹避地闽东路线管见》,《朱子研究》1995年第三、四期合刊。 ③商裔:《法华寺朱熹题楹联》,《朱子研究》1995年第三、四期合刊。 ④林振礼:《朱熹与泉州文化》,第8页。 ①施景西:《“庆元党禁”期间朱熹行实考略》,《朱子研究》1994年第四期。 ①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第15页。 ①三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三明市志》,方志出版社2002年版,第2461页。 ①朱延有:《黄土高原文公魂》,《朱子研究》1996年第二期。 ①缙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缙云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52页。 ①林其将:《魁龙书院》,《朱子研究》1995年第三、四期合刊。 ①朱火金:《朱熹一生爱植树》,《朱子研究》1998年第一期。 ②婺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婺源县志》,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512页。 ③方人也:《朱熹的“畏友”与高足——林用中》,《朱子研究》1995年第三、四期合刊。 ①黄亦钊:《朱熹与文星明初探》,《朱子研究》1995年第三、四期合刊。 ①孔庆荣:《记朱熹砚的发现》,《朱子研究》1995年第三、四期合刊。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