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朱子诗词鉴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225
颗粒名称: 二 朱子诗词鉴赏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1
页码: 383-4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诗词鉴赏,朱子是宋代一位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与思想家,在理学思想与教育实践方面有着卓著的建树。而在文学领域,他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他平生在潜心于理学著述与书院讲学的同时,还创作了大量堪称珍品的散文与诗词。
关键词: 朱子文化 文化鉴赏 诗词

内容

朱子是宋代一位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与思想家,在理学思想与教育实践方面有着卓著的建树。而在文学领域,他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他平生在潜心于理学著述与书院讲学的同时,还创作了大量堪称珍品的散文与诗词。
  对于朱子的诗词,历代文论诗评家都给予极高的评价。明人胡应麟称:“南宋古体当推朱元晦。”沈栾城则诗赞:“花月平章二百载,诗名终是首文公。”清人纪昀则认为:“宋五子中,惟文公诗学功候为深。”近代闽人诗评家陈衍则说:朱子的诗“盖道学中之最活泼者”。现代学者钱穆先生也推崇说:“朱子不仅集有宋性理学之大成,即有宋经史文章之学,亦所兼备,而集其大成焉。”“朱子……亦当在文苑中占一席地”。确实,朱子的诗词,不仅为数可观,其艺术价值也很高,其中不少是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堪称经典之作。
  纵观朱子的诗词,不难看出,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段方面,具有以下鲜明的特色——一是感受真切。朱子的诗词,都是其亲历其境、切身体验的产物。因而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真情实感。他生逢乱世,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其感事诗,都洋溢着一股忧时伤世、恤民爱民、关心现实、愤恨邪恶的炽热感情。
  如《苦雨用俳谐体》《壬子三月二十七日闻迅雷有感》《闻蛙》《水调歌头·沧州歌》等,都是其生活经历与社会活动真切感受的生动写照,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痛苦寄予无限的关怀,对外族入侵与朝中奸佞表示无比的愤慨,可谓爱憎分明,情真意挚,感人肺腑,令人深思。而其大量的山水诗,则是他七十一年生涯中,走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亲历其境,饱览胜景,受锦绣山河的熏陶感染,而激发出如泉般诗情的艺术结晶。如《九曲棹歌》《武夷精舍杂咏》《出山道中口占》等许多诗作,克服了宋诗早期议论化粗率生硬的弊病,而是寄情山水、感受真切,在深入体会和辛勤思考中升华,十分形象生动,充分体现了美与真善的统一,具有鲜明的美感特征。
  二是题材丰富。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朱子生活的南宋,处于外有外族入侵威胁,内有尖锐阶级矛盾(朝政腐败、国势衰弱、民不聊生)的时代。他自己历经曲折坎坷,饱尝了辛酸苦辣。同时,又在讲学、赴任、离任途中,饱览了祖国锦绣河山。因为生活阅历丰富,又接近平民百姓,视野开阔,知识渊博,因而其诗词,从题材来说,十分丰富广阔:既有爱国恤民、述怀明志、酬对往来的感事诗,又有漫游山水、因景触情、借景抒情的山水诗,还有含蕴隽永、形象生动的哲理诗,更有大量咏物、咏事的杂咏诗和词赋。可以说,在朱子的诗笔下,不管是国事家事,人际交往,唱酬接物,还是青山绿水,岩石树木,花草鱼虫,鸟兽家禽,琴棋诗画……无一不成为他吟咏的对象。通过这些题材广泛的诗词,诗人海阔天空,挥洒诗笔,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对统治者和权贵们的残暴无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抨击,对美好的事物给予尽情地歌颂与赞美,也从中寄寓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三是富有哲理。朱子是一位学术思想深邃、知识渊博的理学大师。他通今博古,思想缜密,常用理学家的头脑观察思考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独到的发现与感受,并深入浅出地揭示出深奥的哲理。因而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也往往注入了这一思想精髓,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观书有感二首》《春日》《水口行舟二首》等,都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在平实的叙述描写中,渗入隽永的哲理,做到诗情与哲理融会贯通,妙合无垠,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感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也是朱子诗词的一大鲜明特征。
  四是形式活泼。朱子诗作“功候为深”,技巧娴熟。绝句、律诗、古体、骚体、民歌、乐府、回文、五禽宫、词赋等体裁,他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写得十分活泼洒脱。从诗句字数来说,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都运用得十分自然畅达,异彩纷呈,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能与语言文字功底。
  总之,朱子的经典诗词,富于想象,富于感情,富于哲理。它构思精妙,文辞畅达,意境深邃,含蓄蕴藉,既是形象思维的花朵,又是抽象思维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堪称我国古典诗词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我们今天在认真研究、深入发掘朱子的理学学说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诗词创作实践上的成就。我们应积极从这些经典诗词中,吸取精华营养,作为今天我们新诗创作的有益借鉴。
  以下选取朱子的感事诗词十一首、山水诗七首、哲理诗七首、杂咏诗七首,略加分析,以飨读者。
  (一)感事诗词夜雨二首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间。
  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
  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
  此日无人问消息,不应憔悴损年芳。
  【鉴赏】此诗为绍兴二十三年(1153)冬在同安任所所写的思乡诗。诗人拥衾独宿,听着寒雨,遥望故园,不禁遥想自己闽北家乡定然风雪满山。
  继而通过对“故山”的风雪寒夜,万籁俱寂,独有梅花吐香的景物渲染,构造了一个寂静幽深的意境,并寄情于景,抒发出自己“无人问消息”、怀才不遇的心情。但诗人感受并不停留于此,而是面对现实,决心振作精神,“不应憔悴损芳年”,而要有所作为,要芳洒人间。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里,写景是为了抒情,为了言志,景与情相互映衬,交融一体,充分体现了朱子感事诗的美感特征。
  苦雨用俳谐体仰诉天公雨太多,才方欲住又滂沱。
  九关虎豹还知否?烂尽田中白死禾。
  【鉴赏】此诗写于乾道九年(1173)七月。因崇安连日大雨,朱子心急如焚。在这首诗中,诗人引用了《楚辞》中关于“虎豹九关,啄害下人”的神话传说,愤怒地谴责天公似害人的虎豹,并为老百姓的田里禾苗烂尽白死而万分焦虑。充分体现了朱子体恤百姓疾苦,与民休戚与共的思想感情。诗句明白自然,感情真挚强烈。
  对月思故山夜景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
  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
  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
  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
  【鉴赏】此诗为绍兴二十七年(1157)朱子即将离同安任时所作。诗中描写了诗人客居异乡,在一个寂静的秋夜,对着凉月、疏星,百感交集,不禁激起了思乡之情,表达出“归故园”的强烈心愿。在这优美的夜景中,寄寓了诗人浓郁的乡情。在这里,写景就是写情,景是情的外化,情为景的内涵。因景而生情,缘情而造景,构成了一个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审美意境。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典范之作。
  壬子三月二十七日闻迅雷有感谁将神斧破顽阴,地裂山开鬼失林。
  我愿君王法天造,早施雄断答群心。
  【鉴赏】此诗为绍熙三年(1192)初寓居考亭时所作。此时朝中由于两宫不和,引发一场政治危机,朱子焦急万分。三月二十七日,当又一声春雷滚过上空时,朱子对即将是风雨交加的昏暗世界,作了这首诗。借以表达自己渴望朝廷也能效法天上的迅雷,打破这顽阴笼罩、死气沉沉的朝政局面,以达到老百姓的期望。这首诗充分显示了朱子忧国忧民与忠君报国的思想。
  闻蛙两枢盛怒斗春池,群吠同声彻晓帷。
  等是一场狼藉事,更无人与问官私。
  【鉴赏】此诗约为朱子晚年寓居建阳考亭时所作。这时朝中宰相韩侂胄当权,肆意打击迫害朱子为代表的道学派。一些“风派”人物,也纷纷投靠昏君权奸,落井下石,迫害他们。但这些小人内部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这首诗以拟人化与讽刺手法,通过一群青蛙彻夜鼓噪怒斗,最后狼藉不堪的描写,尖刻形象地影射、讽刺了当时朝廷群丑作乱与社会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丑态,有力地针砭了时弊,揭露了那些像“斗蛙”一样的官场小人的狼藉事。堪称为一首形象生动、令人发笑的政治讽刺诗。
  晚霞日落西南第几峰,断霞千里抹残红。
  上方杰阁凭栏处,欲尽余晖怯晚风。
  【鉴赏】这是朱子在乾道三年(1167)冬天与友人同游南岳衡山途中所作。诗中通过对“断霞”“残红”般破碎山河的哀叹,借景讽喻,“欲尽余晖怯晚风”,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晚风”般朝廷中黑暗势力与社会风气,令人生畏,教人胆寒。诗中寓情于景,既对南宋朝廷无所作为,表示极大的愤慨,也流露出诗人关心国事却怀才不遇、无能为力的痛苦。
  题米仓壁度量无私本至公,寸心贪得意何穷。
  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
  【鉴赏】据《康熙崇安县志》记载,朱子在五夫社仓竣工之时,在仓壁上题了这首警诗(一说是在同安一处米仓上题的)。诗的意思是:人们要学计量的尺斗那样公平无私。如果有一点“贪心”,就会没完没了地蔓延发展下去。若是古代老子、庄周那样大公无私的道德君子看见了,就会觉得只有把斗劈了,把秤废掉,才能去掉人的私心。全诗意在劝诫米仓管理人员,要做到“度量无私”,切不可“寸心贪得”,进而贪污舞弊,沉沦而不可自拔。
  教育他们要自觉摒弃名利、私欲,光明磊落做人,管好百姓的社仓。充分表现了朱子关心民生、倡导廉洁为仕的思想品质。
  诗慰女儿贫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鉴赏】相传朱子在友人赵汝愚饯行后,离开福州前往东门外的闽县,看望爱婿黄榦和女儿朱兑。当他来到女婿家时,碰巧黄榦已外出讲学。黄榦家中清贫,无现成酒肴。女儿朱兑只得入厨端出刚做好的麦饭和葱汤,不免伤心的泪流了出来。朱子当即坦然上前,安慰女儿,并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罢,他大步走进书斋,挥毫写了这首诗,勉励女儿要体恤民艰,关心“未炊”的穷苦老百姓。充分体现了其安贫乐道、关心百姓的恤民思想。全诗情真意挚,平易近人,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鉴赏】这是朱子的一首酬对诗,约写于淳熙十年(1 183),是他重游泉州时,与禅僧交游时的唱和。诗的前半部侧重抒情:时光如流水,两鬓已斑白,故友重逢,无比欢悦;梁间燕子飞来又飞去,不觉又是新岁月了。溪水依旧盛情地招呼着老友故人。后半部则侧重说理:“三生”(前生、今生、来生)“无据”表明理学与佛学相对立,佛家的“万法”由来只在一个“闲”字。“一笑支郎又相恼”,回想自己二十七年前在此与“支郎”和尚的一场口水战,不觉好笑。这首诗是朱子在泉州为官时,“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的一个生动写照。从掩门自乐到纵谈忘形,从崇尚释老到悟其真谛,朱子思想转变的痕迹,从诗中可见一斑。诗意雄浑矫健,气势磅礴,读后耐人寻味,印象深刻。
  好事近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鉴赏】此词为绍熙五年(1194)冬朱子被宁宗罢侍讲返闽在武夷精舍所作。当年十一月十五日,他的弟子、崇安知县张宗说,带领一班僚友到武夷精舍相会。席间,朱子除了感愤激论时事,还面对大雪纷飞的武夷山,挥毫写了这首词。他坚信,满天风雪过后,中原终究会一归,道学春天终究会到来。与此同时,他还把满腔希望,寄托在同样受权奸打击陷害被罢的“丞相”赵汝愚身上。希望他能重新得到朝廷信任,复出北伐中原,使河山重现壮丽的宫阙,天下太平。充分表现了朱子的坚持理学思想、心系祖国山河的理想与抱负。
  水调歌头沧州歌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收身千乘卿相,归把钓鱼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鉴赏】这首词是庆元初朱子晚年在考亭沧州精舍所作。是时,“庆元党禁”阴风刮起,任皇帝侍读的朱子再度遭政敌的弹劾,被斥为“伪学”,而遭解职回乡予以奉祠。朱子经过再三反思后,把内心的悲愤化为深刻的人生思考。在上阕,他想到富贵虽有余乐,贫贱又有何优?表现了他淡泊名利、不求富贵、不怕贫贱之胸襟。同时,他不禁联想起古往今来的人物及自己平生遭遇,深感“天路”(仕途)幽险,提出了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福祸互变的道理。而后,诗人巧借三个典故,寓意深沉:其一是当年李斯,被诬遭腰斩,临刑前对其次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临死方悟抽身迟;其二是西晋陆机兵败被谮遭杀,临刑前悔恨莫及,曾说:“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其三是范蠡(鸱夷子)佐越王勾践灭吴成霸业,却功成名就之时不辞而别,“散发弄扁舟”……通过这些被当权者过河拆桥、兔死狗烹的历史教训,诗人不禁长叹宦途之幽险、祸福之难卜,并以古鉴今,将人比已,决心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而下阙,则对鸱夷子(范蠡)功成名就,却放浪江湖,遂成巨贾的行径,不以为然,提出异议。表示自己要保持晚节,“永弃人间事”——即决心从此永远远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不再计较世人对其不公正的态度,而在沧州精舍,专心致志地讲学论道、著书立说。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他愤世嫉俗、唯道是从的感情。整首词,以古鉴今,推人及已,充满豪气,发人深省,充分体现了朱子晚年成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山水诗武夷棹歌十首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复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茅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船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人言此处无佳景,只有石堂空翠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洄。
  莫言此处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鉴赏】这是朱子在淳熙十一年(1 184)闲居武夷精舍讲学时,与朋友、门人乘舟同游九曲时所作。武夷山风光旖旎,山水辉映,处处胜景,美不胜收。但最为人心动神摇的则要数九曲风光了。在历代文人骚客吟咏武夷诗中,首先全面概括描写武夷九曲风貌的,当数《武夷棹歌》了。“棹”又作“櫂”,即船桨。棹歌就是舟子渔夫所唱的歌。朱子这首以民间乐歌形式写的诗,是对武夷山九曲溪的全景扫描,也是描绘九曲溪的一幅长卷佳作。这一千古绝唱为绰约多姿的九曲溪带来了殊荣。
  在这组诗中,诗人溯流而上,以九曲为经,以沿途重要景点为纬,从一曲到九曲,为我们徐徐展现出一幅幅九曲美景画轴——第一首:是一首小引。以山上的“仙灵”与山下的“寒流”起兴,引出对武夷山九曲绮丽风光的吟唱。交代了作诗的原因,实际上是序诗。
  第二首:写的是一曲。诗中突出了幔亭招宴的神话故事。写出盛宴结束后,虹桥飞断,“杳无消息”,显出霎时寂无一物、空灵宁静的氛围。
  第三首:写二曲玉女峰。玉女峰突兀挺拔,峰顶花木参簇,恰似插花美女,临水亭亭玉立,却无法重复与大王相会的“阳台梦”,令人何等惋惜与遗憾!表白了诗人寄情山水、用心专一的心意。
  第四首:写三曲小藏峰的架壑船。诗中“水满潭”之潭,即大藏峰下的卧龙潭。朱子在诗中从历史上的沧海桑田之变,联想到个人的不幸遭遇:自己像“泡沫风灯”,世道无常,命运多乖,怎堪自怜?达到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效果。
  第五首:写四曲的金鸡洞、卧龙潭和大藏峰。传说武夷金鸡为世人司晨,可是谁也没见过金鸡。只见山花的花瓣还带着朝露,一片清绿、犹如羽毛散乱披离。还有那月光下的空山和卧龙潭……渲染出了黎明前鸡鸣星稀、月下空灵的一片静境,勾起人们多少惆怅伤感?也从而显示了武夷山历史的悠久。
  第六首:写五曲。即写武夷九曲的中心地带的武夷精舍和挺拔的隐屏峰。只见高山云深,烟雨迷蒙,平林渡一片晦暗凄清。诗人不禁触景生情,联想到人世间的反常现象及自己在武夷精舍聚徒讲学的情景,从而抒发出自己空有万古济世之心,却无人赏识的无限惆怅,也表达了自己继往开来的决心。
  第七首:写六曲。苍屏峰下的碧水边,柴门常关,岩花自落,猿鸟不惊,清静极了。而自己在此环境中与世无争,客居深山,悠然自得。在艺术表现方法上,采取了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给人以异乎寻常的美的感受。
  第八首:写七曲。七曲有“移舟上碧滩”的獭控滩。它的后面正好是隐屏、仙掌两峰,所以说“回看”。只见飞泉直泻,寒气沁人,别有一番滋味,令人难以忘怀。
  第九首:写八曲那云雾缥缈中的鼓楼岩。只见那里风烟欲开,碧水萦回,令人飘飘欲仙。后两句赞许了那逆水行舟、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游人迎风破浪,敢于拼搏,敢于胜利。
  第十首:写九曲平川豁然开朗的景象。平川,指的是九曲尽头星村一带。这一带一马平川,桑麻蔽野,又有良田美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全然是一番桃花源景象。正如诗中所说,舍此而欲寻觅桃源路,那除非人间之外别有天地了。在这里,美的意境与高度艺术技巧完美地结合,给人以遐思联想,令人回味无穷,起了篇末点题的作用。
  总之,由于朱子熟悉武夷山,所以能在这组棹歌中对各曲最有特色的景物作生动的描绘,而且能揭示出山林之奥秘。这组棹歌,言简意深,通俗易懂,它继承和发扬了武夷山区民歌传统,概括了武夷山的奇绝处,容纳了许多武夷神话传说,是诗景与诗情的交融,也是诗与画的艺术结晶。因而它是武夷九曲美景的千古绝唱,也是历代山水诗的经典佳作。可以说,武夷九曲知名度的日益提高,也得归功于“棹歌首唱自朱子”(郭沫若语)了。
  武夷精舍杂咏(十二首)钓矶(第十首)削成苍石稜,倒影寒潭碧。
  永日静垂竿,兹心竟谁识?渔艇(第十二首)出载长烟重,归装片月轻。
  千岩猿鹤友,愁绝棹歌声。
  【鉴赏】此诗写于淳熙十年(1183)四月,武夷精舍建成之时。
  《钓矶》一诗中,诗人在描摹酷似钓鱼台的岩石时,极力渲染此石的“奇”与周围溪境的“静”,从而衬托出“兹心竟谁识”的伤感与哀怨之情,达到了物我浑融、情境合一的境界。而《渔艇》一诗,诗人则以夸张想象的手法,通过九曲溪渔艇的“出载长烟”与“归装片月”的“重”与“轻”的鲜明对比,以及静寂荒僻的千岩之间,猿鹤相亲,棹歌飞扬的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构成一个静谧、隐逸、优美的意境,表现了在这景致中令人“愁绝”的伤感,达到了山水的自然美和诗歌的艺术美和谐的统一。可谓精巧别致,玲珑剔透,美与真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给人以浓郁的艺术美感。
  百丈山六咏石磴(第一首)层崖俯深幽,微径忽中断。
  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
  【鉴赏】百丈山,是宋代崇安与建阳两县的交界山。这组诗约写于淳熙初寓居五夫时。《石磴》一诗,寥寥二十个字,却蕴含着无穷的底蕴:层叠的悬崖,俯对着幽深的山谷;盘绕悬崖的山间小径忽然中断了。然而,即使遇到困境,却并非陷入绝人之地。只要你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再向上跻攀,前面就会豁然开朗,并展现出蔚为壮丽的“奇观”。这首吟百丈山石磴景观的五绝,为我们构出了一个类似“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丽意境,并透过这意境,阐明了事物难与易、困境与奇观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进而揭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哲理:在困境中敢于跻攀,就能化难为易,化险为夷,取得成功,步入“奇观”。它给人多么深刻的思想启迪与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武夷七咏天柱峰(第一首)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
  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鉴赏】此诗约为淳熙五年(1178)八月朱子出任知南康军前夕所作。
  诗人以雄浑的笔触,展开了奇特的联想:这雄伟巍然挺立的天柱峰(大王峰),犹如一根擎天柱,雄镇东南,成为祖国东部的中枢。诗人还运用了反衬手法,感叹道:谁说乾坤宏大,而天柱峰却有顶天立地的“立极”的巨大功能。整首诗,意境雄浑,气势磅礴,给人以雄伟壮观、威力无穷的印象。
  从而联想到当时内忧外患、国势岌岌可危的局面,睹景见人,呼唤着国家栋梁人才的出现,充分表现了诗人心怀天下、关注时势的焦虑心情。
  出山道中口占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鉴赏】此诗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三月。当年正月,朝廷命朱子先速入京奏事,然后赴江西提刑任。三月十八日,朱子从崇安出发,行古道中,望见满眼春色,怀着喜悦之情而赋此诗。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言志的“范诗”。在诗中,诗人先展现了一幅“川原红绿”“暮雨朝晴”的“可人”、“清新”、生机勃勃的春景,洋溢着春天风物热烈、奔放的生命活力,意境清奇而秀美。看到此美景,不由得人们(首先是诗人自己)生发出厌倦埋头书册的情愫,自然而然地产生摆脱此单调乏味的书斋生活困境,而去寻找那新鲜宜人的春色的愿望。这“寻春”自然也指寻找政治上的春天。可谓因景生情,寄情于景,借景言志。殊不知,朱子素以埋头读书、著书立说闻名于世,却此时此刻也迷于武夷胜景,真是难得。无怪乎,其友人陆九渊见此七绝,高兴地说:“朱熹终于觉悟过来了!”(见《柳亭诗话》)安溪道中泉石奇甚绝类建剑间山水佳处也驱车陟连冈,振辔出林莽。
  雾露晓方除,日照川如掌。
  行行遵曲岸,水石穷幽赏。
  地偏寒筱多,涧激淙流响。
  祗役未忘倦,心神暂萧爽。
  感兹怀故山,何日税征鞅?【鉴赏】此诗约写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冬,朱子奉檄赴安溪视事三日时写。时年二十四岁的朱子从同安县城驱车北行,穿越群山莽林,至安溪境,雾露方除,但见冬日之水平如手掌,行走于山间幽深偏僻地带,涧激流响,寒气逼人。然而虽说车马劳顿,因为少了文牍簿书之累,心神却暂觉“萧爽”。只觉得安溪的山水,就像闽北“故山”一样美好。由此自然联想到了故山的田园生活,产生了“何日税征鞅?”(税即脱),即发出什么时候可以解脱为仕奔波之苦的慨叹。充分表现了朱子热爱家乡、热爱平民生活、厌恶官场环境,从而折射出诗人对宋朝中原沦陷、偏安一隅现实的强烈不满。
  观黄德美延平春望两图为赋二首剑阁望南山川流汇南奔,山豁类天辟。
  层甍丽西崖,朝旦群峰碧。
  冷风望演山方舟越大江,凌风下飞阁。
  仙子去不还,苍屏倚寥廓。
  【鉴赏】这两首属题画诗,作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朱子时任同安主簿。
  第一首诗意是:双溪合流奔腾向南,山峦汇集豁然开朗,鳞次栉比的房屋建立在山崖上,朝阳初照着翠绿群山,展现出这山城的秀美。它写的是从剑阁眺望金楼山一带所见的景物。作者全用白描手法,绘形绘色,有动有静,意境高远开阔,明丽清美,从而展现出一幅奇丽的浮雕式立体画,令人耳目一新,诱人遐思向往。
  第二首诗意是:居高俯览溪流磅礴气势,江中舟船似箭凌风而下,让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飘飘欲仙而去;但苍翠欲滴的群山,依然矗立在寥廓的人世间,使人感到势不可挡。它写的是从冷风阁居高临下,俯览演山的观感。
  诗中通过奇丽的想象,令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剑客在演山羽化登仙的故事。诗人就是这样海阔天空,纵笔挥洒,化静为动,动中见静,十分精彩地描绘出九峰山附近的山水胜概,并触景生情,寓意其中。笔意空灵,意境奇伟,风格飘逸,充满着“飞动美”与“空灵美”,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三)哲理诗水口行舟二首昨夜扁舟雨一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两山相对鸣。
  【鉴赏】这两首七绝,约于庆元三年(1197),朱子应门人之请,赴古田讲学时写的。当时正值“庆元党禁”高峰期,朱子正受其严重的迫害。诗中写的是闽江中游水口一带行舟时所见的青山绿水、风浪烟波等胜景,抒发了水行途中、夜遇风雨的心情,显示出哲人胸怀和气度。透过景物,融进了深邃的人生哲理。第一首,写到一夜满江风浪,却无损于青山绿树;第二首写夹岸的郁郁层峦,毕竟遮不住绿水东流,给人以多么丰富的思想启迪与精神力量!它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是不可逆转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一哲理。也表现了他坚定信心,坚持理学真理,顶风迎浪,勇往直前的心境。这两首饱含哲理的诗作,含义深刻,意境鲜明,产生出许多象外之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克己宝鉴当年照胆寒,向来埋没太无端。
  只今垢尽明全见,还得当年宝鉴看。
  【鉴赏】此诗约写于绍兴末年(1162)朱子从学李侗时期。诗中以镜子为比拟对象,表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诗意说,人的天性、本性晶莹、明彻,同镜子一样,由于物欲污染,埋没了本性,而污垢遍沾,让人自私自利。要使人心恢复明净无瑕的本来面目,就要学习理学之道,认真修身养性,去私制欲。整首诗,表现了朱子谨遵师训,克己读书,追求“复”字的决心。他决心洗尽求学之心的一切污垢,使之一尘不染,让道学真理之光,辉映历代。其少年之志,诚为可嘉。
  吴山高行尽吴山过越山,白云犹是几重关。
  若寻汗漫相期处,更在孤鸿灭没间。
  【鉴赏】此诗约作于绍兴二十年(1150)。是朱子从湖州(吴山所在地)归闽,途经浙江越山时所写。诗中写到走完吴山,再攀翻越山,头上还有九重霄上的白云朵朵。如果要寻找与神仙(汗漫)相会的地方,就要在“孤鸿”隐现出没的更高空间。在这里,诗人自然联系到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也是一座座高山,理学家要“穷理尽性”,就必须不断激励自己,锲而不舍,不懈努力地去追寻其真谛,翻越一座座学术之山,攀上理学高峰。此诗是一首深含哲理的讽喻诗。以山为喻,指明“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语言浅显明白,寓意深刻隽永。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鉴赏】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寓意深刻的哲理诗。大约作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此时朱子经李侗的指点,完成了“弃禅归儒”的过程,心地明彻通畅,学术思想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从字面来看,这诗是在赞美春天的繁荣新丽、生机勃勃、绚烂多姿、激人奋发、乐观向前。但诗中深蕴哲理。它以“胜日寻芳”四字,点明时间和主题,下面三句均为“寻芳”所记。在赞美春天繁荣的同时,贯串以“寻芳”(探究事理)的机趣,“寻”后得“识”,启发引导人们自觉主动地摆脱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达到心地明彻,豁然开朗,取得新的认识,领略探索的愉悦。此诗写得生动流利,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令人读后,春色满眼,心胸开阔,“万紫千红总是春”已成为习用成语。此诗在后世广为传诵。
  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鉴赏】这两首诗为绍兴三十一年(1161)所作。是诗人以“理语成诗”的典范。两诗均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是感情和哲理融成的理悟诗。两首诗表面上似乎全是在形象生动地描写“方塘”“春水”等景色,但实质上,作者是把哲理水乳交融地渗入景物形象,有着深邃含蓄的内蕴。第一首,说明了读书写作要追根溯源,要有丰富的源泉。好比半亩方塘,之所以波光潋滟,云影徘徊,澄澈可爱,是因为经常有活水流过来。“源头活水”是最为根本的东西。后一首则阐明读书有两种境界,功夫若不到家,犹如水浅的时候去推蒙冲巨舰,枉费推移力;而功夫到家时,则好比江边春水涨起,蒙冲战舰就轻如鸿毛,自然东流了。这两首诗,以对方塘、春水、巨舰等具体景物的描绘为基础,进而升华出精辟的哲理、理念,不露痕迹,产生出景理相惬的美感与理趣,达到了钱锺书先生所说的是“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艺术境界。
  偶题三首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悟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鉴赏】这三首诗属于咏物哲理诗。约写于绍兴末至乾道初,朱子在五夫潜修期间。此时朱子受李侗指点,格物穷理的道学思想已升腾到新境界。
  在第一首诗,写了看到门外青山、流云、飞雨等颇具特色的景物,激发了诗人步随流水寻觅溪源的强烈意愿。第二首则是一曲水的奋斗精神的赞歌。诗中形象地描绘了水在出山时,尽管遇到艰难险阻,但仍勇猛地冲击,“擘开”挡道的“苍峡”,从而使“万斛飞泉”奔涌而出;即使注入平原,仍然奋斗不息,淘尽一切断梗枯槎,终见“一川寒碧”的江水,“萦回”奔流。启示人们,一往澄清的境界,只有在奋斗中方能获取。第三首,则写诗人步随流水寻觅到源头,却山外有山,水外有水,探不到“真源”,自然备感惘然,只好倚着竹杖,静听四处潺潺的流水声,而边静思,边回味。透过这山林景致的描写,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事理的复杂性和弄清事理的艰难性,阐明了必须认识与探求事物本质的自然规律。充分体现了朱子倡导的“即物穷理”“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可谓物中含理,理中有趣,形理结合,曲尽其妙。
  分水铺壁间读赵仲缜留题二十字戏续其后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
  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
  【鉴赏】此诗为朱子送老朋友赵仲缜赴临安应试,行至分水岭时续其原韵所作。约写于隆兴、乾道前后。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以水源的支流虽异,但其源头还是相同的,同源异流的自然现象,阐明分与合、异与同的辩证关系。喻指学术上许多不同的见解和争论,可以求同存异,彼此切磋,相互交融、借鉴、吸取。表达了朱子学术上吸取众家、海纳百川的豁达坦荡的胸怀与尊重真理的态度。这是一首寓“理”于景、寓理于诗的哲理诗佳作。
  (四)杂咏诗柚花春融百卉茂,素荣敷绿枝。
  淑郁丽芳远,悠飏风日迟。
  南国富嘉树,骚人留恨词。
  空斋对日夕,愁绝鬓成丝。
  【鉴赏】此诗写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同安主簿任内。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对春暖日丽、芳香悠扬、随风传播的柚花,进行热烈赞美后,却笔锋陡转,感叹南国的许多“嘉树”及像嘉树一样的高尚人士,都不得重用,只能成为《离骚》的作者屈原赋诗的题材。诗人也只好在“空斋”中坐等夕阳西下,愁得两鬓都和白丝一样。前四句与后四句,前者欢悦,后者悲凉,情调迥异,恰成鲜明对比,从而寄寓了对个人遭遇坎坷、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愤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怀才不遇、埋没世间的无奈之情。
  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鉴赏】此诗约写于乾道初崇安乡居时。它借咏榴花,感慨怀才不遇,有所讽刺。前两句,赞美榴花,突出其鲜明耀眼,引人瞩目,而且时见初结累累果实。后两句,则叹息不遇,对榴花生长荒野,地处冷僻,无人观赏,苍苔滋生,深感惋惜。前两句的热情盛赞与后两句的深情惋惜,恰成鲜明对比,各有不同指向,对沦落市井的人才寄予无限的同情慰勉,对执政者糟蹋埋没人才深感义愤填膺。此诗风格明快而婉转,情深意长,含蕴无穷。
  墨梅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装。
  【鉴赏】此诗约为朱子晚年寓居考亭之作。其时遭“庆元党禁”迫害,心情沉重郁闷。这是一首观墨梅有感之作。诗人通过对散发幽香的墨梅的吟咏,对其瘦削的枝条和凌冰傲雪、冷若冰霜的“寒蕊”的描绘渲染后,用愤世嫉俗的反语提出:在当今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世道中,高清的梅花又有何用?不如也赶时髦、乔装打扮,去迎合世俗之人的欢心。从而对当时那种莫辨真伪、混淆黑白的昏政与时态,进行了辛辣而深刻的揭露,可谓针砭时弊,入木三分!兰漫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
  【鉴赏】此诗可能是朱子晚年寓居考亭时所作。诗中的秋兰,实际上就是诗人及同道们的精神品格的化身。诗作就是通过对兰花的洁身自好、保持幽香晚节的颂扬,抒写了清高的品格和不随世俗俯仰的志气,表现了诗人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坚贞本性。与屈原写的“受命不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之南橘有异曲同工之妙。
  题蕃骑图传闻姑〓欲南侵,愁破雄边老将心。
  却是燕姬能捍虏,不教行到杀胡林。
  【鉴赏】这是一首述怀明志的题图诗。诗中愁心满怀的边关老将形象,正是诗人的自身写照。它抒发了诗人对朝廷不抵抗主和政策的愤慨,寄托了忧国忧民、忠贞报国的赤胆忠心。也显示了同仇敌忾“杀胡林”的英雄气概与坚强斗志。读之后,仿佛令人触及老将一颗跳动着的报国之心。此诗一气呵成,情感激越高昂,显示了诗人灭尽北方敌寇,收复故园山河的坚定立场。
  题西林院壁二首触目风光不易裁,此间何似舞雩台。
  病躯若得长无事,春服成时岁一来。
  巾屦翛然一钵囊,何妨且住赞公房。
  却嫌宴坐观心处,不奈檐花抵死香。
  【鉴赏】这两首诗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正月在延平投学李侗时所写。
  此时,李侗的教导像绵绵春雨滋润着朱子理学的心田,解答了困惑长久的学术难题,朱子诗兴勃发,就在他借宿的西林禅院的壁上挥就了这两首诗。
  第一首头句,写在西林院所望见的延平风光:但见处处都似锦绣,触目皆成画卷,美不胜收。“不易裁”三字,形象地说明裁景难,裁句亦难。第二句,诗人把此地比成春秋时孔子和弟子在曲阜郊外吟咏的舞雩台。表现了青年朱子求教李侗找到理学真谛时的兴奋,表明他要像尊重孔子一样尊重李侗。三、四句则是说若他身体“无事”,决意每年春天都来访一次,显示了他坚持向李侗求教的决心。
  第二首是写他无意仕进,安于清贫,甘愿静坐深研学问。但虽想“默坐澄心以体认天理”,却无奈檐前柚花香气阵阵袭来,直扰得心神不定。它说明美的事物所激发的美感是无法遏止的。这是对“宴坐观心”的一个怀疑,一反其正统的道学味,极富情趣,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朱子当时的处境和真实的思想感受。
  春谷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得灵根手自裁。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障何妨为客开。
  饮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
  【鉴赏】这是一首想象丰富的咏茶诗。朱子不仅喜爱武夷山之山水名胜,亦爱武夷山茶的甘醇清香。在诗中,诗人以濡染之笔,展开想象的翅膀,极力铺陈、渲染在武夷山像蓬莱一样的高处生长的茶树的神奇寒僻,芳菲长在。意境活动跳脱,富有生机。诗人又以“红裳”“锦障”作喻,显现出茶林的令人欲醉、为人向往的景致。整首诗,意境优美,诗情奔放,使人感到茶山的丰富诗意与美感。爱茶就是爱生活。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陶醉于自然美与茶芬香,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愫与理想。这是他以茶穷理、评茶论道的精湛诗作。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