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祭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204
颗粒名称: 3.祭祀
分类号: K203
页数: 5
页码: 330-3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书院功能的全面移植,祭祀也是书院三大功能之一,原创者是朱子。宋绍熙三年(1192),朱子在考亭创建沧洲精舍时,把在南康军信州州学的祠制引入书院,成为闽台书院祭祀的圭臬。
关键词: 朱子文化 文化渊源 祭祀

内容

祭祀也是书院三大功能之一,原创者是朱子。宋绍熙三年(1192),朱子在考亭创建沧洲精舍时,把在南康军信州州学的祠制引入书院,成为闽台书院祭祀的圭臬。
  朱子去世后,人们在书院设祠祭祀,形式有两种:一是朱子专祠,以朱子为主祀,以其弟子或当地先贤为配祀。如建宁府一带的朱子祠配祀是从朱子的五大弟子蔡元定、黄榦、刘爚、蔡沈、真德秀中选出四配,邵武县的朱子祠配祀是何镐、李方子两大弟子,同安朱子祠配祀邱钓矶和吕大奎,漳州朱子祠以陈淳和王遇为配,福州马尾紫阳书院朱子祠以梁汝昌、郑庸斋为配祀。二是合祠,即把朱子与其他先师先儒并列为主祀,不设配祀。如福州鳌峰书院正谊堂祀周、二程、张、朱五子,道山书院的六子祠祀濂溪周子、明道程子、伊川程子、康节邵子、横渠张子、紫阳朱子。
  台湾书院也全盘移植这种祠制。台厦兵备道兼理学政陈瑸所建的朱子专祠就是传承闽北的祠制,其中四配与建安紫霞洲宋徽国朱文公祠的黄榦、刘爚、蔡沈、真德秀配祀最近,只是把刘爚换成陈淳,其他三位如旧,体现闽台书院和朱子学之渊源。另一种朱子专祠则是将明清时期台湾寓贤作为配祀,如彰化鹿仔港文开书院,中祀朱子,配祀有沈光文、徐孚远、卢若腾、王忠孝、沈佺期、辜朝荐、郭贞一、蓝鼎元等明末清初寓贤八人。宋儒与寓台先贤同祀一祠,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台湾祭祀朱子的合祠也很多,如崇文、海东、文石书院的五子祠主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子,登瀛书院祀朱子、文昌帝君、仓颉,屏东书院祀五子、文昌帝君,明志书院供奉紫阳朱夫子神位和创始人胡焯猷禄位。邓传安《文开书院从祀议示鹿仔港绅士》说:“书院必祀朱子,八闽之所同也。”①《新建鹿仔港文开书院记》中说:“闽中大儒以朱子为最,故书院无不崇奉,海外亦然。”②需要指出的是,按规定本来只有儒学才有资格供奉先圣孔子,即“学宫奉孔子为先圣,从祀者皆先师。书院多祀先师,而不敢祀先圣”③。但台湾一些书院也祭祀孔子,如蓝田、屏东等书院。当然,这些书院祭祀孔圣并非台湾独创,而是大陆书院祭祀的延播。如朱子在沧洲精舍的祭祀中就塑有圣像,主祀孔子,以四大弟子为配。这一创意通过释菜礼把儒家道统联系起来,体现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渊源,后世闽台不少书院祭祀也沿袭此法。
  台湾书院的祭祀祝文表述与闽北大致相同,如建阳祭祀朱子的祝文曰:“维公道宗孔孟,学阐周程。传注六经,大造万世。”(《建阳县志》)台湾县的祝文曰:“惟公道宗邹鲁,学继濂洛;注述六经,启发万世。”①前者从学派角度褒扬朱子,后者从地域角度颂扬朱子。
  台湾朱子祠也是春秋二祭。道光八年(1828)中秋,台湾知府邓传安亲自主持文开书院五子祠祭祀,并颂读《台郡祭五子祠并增祀诸寓贤文》。这篇四言体古诗祝文,不仅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而且用“释奠先师,立学伊始。紫阳儒宗,海偶仰止。不忘先河,濂洛卓尔。名教同归,关闽媲美”②概括两岸理学渊源。随后阐述了设立五子祠的缘由,闽学在闽台的传承、传播过程及祭祀意义,目的在于产生“仿而依之”的效果,使台湾全岛民众认同朱子学,认同中华传统文化。
  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者不可或缺。讲学是讲经论道,授业解惑;藏书是供士子研读,也是学习方法的重要转变途径;祭祀是慎终追远,不忘学宗,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书院以特有的教育方式在台湾教育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正如李镇岩先生所说:“书院教育长久所累积下的文化资产,有如一片绚丽的朝霞,蕴含了整个台湾族群的情感与智慧……古迹书院,不仅能告诉我们这个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也是今人丰富心灵生活的重要依据。”③儒学、义学、社学、书院并驾齐驱,促进台湾教育事业的发展,据洪进锋《台湾民俗之旅》统计,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光绪二十年(1894)的二百零八年间,台湾共考取举人五百八十人(武举人二百七十六人),进士四十七人(武进士十一人)。不仅如此,咸丰年间,淡水学者对易经也多有研究,并留下不少著作传世,如黄敬的《易经义类存编》二卷,《易义总论》《古今占法》各一卷;杨克彰的《周易管窥》八卷;王士俊的《易解》数卷等。
  台湾易学研究成果最显著者当推郑用锡。郑用锡,字在中,号祉亭,淡水人。原籍福建漳浦,落籍台北竹堑。道光三年(1823)进士,有“淡水开辟以来通籍第一人”①之誉。他“淹通经史百家,尤精于易,好吟咏”②,曾主明志书院讲席。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为官,对闽北的宋儒崇敬有加,留下三首称赞李侗、李纲、蔡元定的五言律诗《咏闽儒三则》,即《李延平先生》《李伯纪先生》《蔡西山先生》。值得一提的是,他把易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咸丰三年(1853),漳、泉、粤各庄械斗,他撰写七百多字的《劝和论》,亲为调解。这篇文章融入儒家仁德思想和《易经》气运说,说理时引经据典、纵论古今,讲情时情真意切、如出肺腑,比喻时寓意精妙、富含哲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人际关系、行为处事,尤其是对今天来之不易的两岸和谐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实在难以舍弃,兹录于下。
  甚矣人心之变也!自分类始而其祸倡于匪徒,后遂燎原莫遏,玉石俱焚,虽正人君子亦受其牵制而或朋从之也。
  夫人与禽各为一类,邪与正各为一类,此不可不分。乃同此血气,同此官骸,同为国家之良民,同为乡闾之善人,无分土,无分民,即子夏所言四海皆兄弟是也。况当共处一隅,揆诸出入相友之义,即古圣贤所谓同乡共井者也。在字义,友从两手,朋从两肉;是朋友如一身左右手,即吾身之肉也。今试执涂人而语之曰:“尔其自戕尔手!尔其自噬尔肉!”鲜不拂然而怒。何今分类至于此极耶?顾分类之害甚于台湾;台属尤甚于淡之新艋。台为五方杂处,自林逆倡乱以来,有分为闽、粤焉,有分为漳、泉焉。闽、粤以其异省也,漳、泉以其异府也。然同自内府播迁而来,则同为台人而已。今以异省、异府若分畛域,王法在所必诛。矧更同为一府,而亦有秦越之异!是变本加厉,非奇而又奇者哉?夫人未有不亲其所亲,而能亲其所疏。
  同居一府,犹同室之兄弟至亲也,乃以同室而操戈,更安能由亲及疏,而亲隔府之漳人、亲隔省之粤人乎?淡属素敦古处,新、艋尤为菁华所聚之区。游斯土者,啧啧称羡。
  自分类兴而元气剥削殆尽,未有如去年之甚也。干戈之祸愈烈,村市半成邱墟。问为漳、泉而至此乎?无有也。问为闽、粤而至此乎?无有也。盖孽由自作,衅起阋墙,大抵在非漳泉、非闽粤间耳。
  自来物穷必变,惨极知悔,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心无不转之时。予生长是邦,自念士为四民之首,不能与在事诸公竭诚化导、力挽而更张之,滋愧实甚。愿今以后,父诫其子、兄告其弟,各革面、各洗心,勿怀夙忿,勿蹈前愆,既亲其所亲,亦亲其所疏,一体同仁,斯内患不生、外祸不至,漳泉、闽粤之气习默消于无形。譬如人身血脉,节节相通,自无他病;数年以后,仍成乐土,岂不休哉!①文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闽粤、漳泉之民泛爱亲仁、和睦相处,共创和谐家园。由此可见,清初台湾番民以“杀人为雄”,到郑用锡挺身而出主动化解社会矛盾,台湾从原始粗耕农业社会向近代文明社会转变,而这一转变是儒家和朱子文化涵养化育的结果。
  综上所述,以闽北理学为中心的福建是朱子文化的发祥地。宋代朱子及其弟子在闽北创立书院、聚徒讲学、著书立说,构筑了完整、独尊数百年的哲学思想体系。明末清初闽台人员和文化交流,朱子文化通过明郑、清廷所设的教育机构和治理实践向台湾全面传播,构筑起闽台朱子文化的深厚渊源。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