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讲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202
颗粒名称: 1.讲学
分类号: K203
页数: 3
页码: 327-3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书院功能的全面移植,讲学是书院的最早功能之一,早在唐代私人创办的书院就是以讲学作为基本功能而存在。朱子之后,讲学更成为人生德业的一种雅尚,无论是儒士还是乡里贤达,都将其视为善举美德。清代的台湾以教育为务,讲学之风在岛内广泛延播。
关键词: 朱子文化 文化渊源 书院讲学

内容

讲学是书院的最早功能之一,早在唐代私人创办的书院就是以讲学作为基本功能而存在。朱子之后,讲学更成为人生德业的一种雅尚,无论是儒士还是乡里贤达,都将其视为善举美德。清代的台湾以教育为务,讲学之风在岛内广泛延播。
  清代台湾知县的“职掌”之一就是“兴养立教”。这里的“养”是涵养化育、化民成俗。与书院创设相呼应,台湾书院的创设始于官方,讲学也由官方或官员开始。他们继承朱子讲学之风,每到一处,以兴学为务,与诸生讲学。开书院讲学先河的是台湾知府卫台揆,康熙四十三年(1704),他首创崇文书院,就“月延诸生,分席讲艺”①。与卫台揆同时代的凤山知县宋永清,“公余之暇……每与邑人士讲学,文教以兴”②。之后这种风气在台湾书院持续传播。如江夏人陈大辇,康熙六十一年(1722)升任分巡台厦道,重修海东书院,“立课士规程,悉心作养”③。江西宁都人李宜青,乾隆二十八年(1763)任巡台御史,“加意督课,诸生诗文皆手自批阅,谆谆不倦;几忘宪体之尊,而笃师生之谊,多士颂之”④。满洲镶白旗人奇宠格,乾隆三十五年(1770)第二次任台巡道时,亲临海东书院讲堂,每有所得“提笔书之,及时而毕,率以为常。岁科所取士皆拔尤”⑤。山东曲阜人孔昭虔,道光四年(1824)在台湾道任上除了撰写《重修海东书院碑记》外,还经常到书院讲学,宣扬闽台理学渊源。江苏南通人徐宗幹,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台湾兵备道时,每夜到海东书院讲学,不仅与诸生论学辩难,还“训之以保身立志之方,勉之以读书作文之法”⑥。
  福建是朱子文化的发祥地,福建学者多被台湾书院聘为主讲、掌教、讲席,或以儒学教职的身份在书院兼职。如俞荔,莆田人。雍正二年(1724)解元,联捷进士,乾隆三年(1738)主讲海东书院。朱仕玠,邵武府建宁人,拔贡。乾隆二十八年(1763)任凤山县学教谕,兼掌崇文书院,并著《小琉球漫志》。陈鹏程,福建侯官人,禀贡。乾隆二十八年(1763)任台湾府学训导,兼掌崇文书院掌教。梁上春,闽县人,举人。嘉庆十三年(1808)任台湾县学教谕,兼主崇文书院讲席。陈楷,闽县人,进士,咸丰年间受聘执掌海东书院。此外,在海东、文石、引心、蓬壶等书院掌教或主讲的分别有晋江施昭澄、同安林豪和林鄂腾、莆田曾光斗、晋江王式文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渡台官员倾心教育,台湾士人学子学成后也纷纷走上书院讲坛。如马琬,字琰伯,号梅村,台湾县人。乾隆三十二年(1767)受澎湖通判胡建伟之聘,担任文石书院讲席。黄瑞玉,字维岩。随父渡台,笃志力学,曾主文石书院讲席。郭成金,淡水竹堑人,原籍南安。
  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主明志书院讲席,门人才华超群。郑用鉴,淡水竹堑城人,拔贡,原籍同安,掌教明志书院三十多年。郭菁英,字显相,竹堑人。家多藏书,主讲明志书院。杨克彰,字信夫,淡水佳腊庄人。先后被聘为学海、登瀛书院监理,培养出江呈辉、黄希晓、谢维岳等多位知名学生。陈维英,字迂谷,淡水大隆同庄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曾掌教仰山、学海书院,并为学海书院题楹联,“学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强,古人云功可相长也;海祭于后,河祭先,或源或委,君子曰本其当务之”。陈震曜在凤山时为知县器重,被聘为凤仪书院主讲,“日集诸士讲经,间为诗文,自是凤人始励学”①。此外,原籍安溪迁居新竹的陈浚芝主讲明志书院,原籍同安迁居淡水的张赞忠、原籍永安迁居基隆的江星辉分别担任明道、崇基书院山长等。
  科举是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但这一制度自设立时起就存在重艺不重德的弊病。道光初,孔昭虔任督学台澎观察使到海东书院讲学觉察此弊,在重修书院时撰写碑记提出批评。他指出学生以“挟‘四书五经’以专心于举业,自谓能学圣人矣”是错误的认识,认为学圣人之学必先立志,不能只徒文辞华丽。上溯闽学继之濂、洛之学者,“皆由先立乎诚,而戒欺以求慊”②。如果只重科举之名,乡试、会试中写出好文句中得名额,恐怕愧对家乡先儒,离圣人之道更是越来越远,这不是作为督学台澎观察使的他所希望的。在孔昭虔的启发下,台湾“士皆知奋”。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