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书院学规蕴涵朱子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200
颗粒名称: 四 书院学规蕴涵朱子文化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323-3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书院学规蕴涵朱子文化,学规是以简要的文字,概括学校的教学宗旨、内容、任务、目标的规范性文件。宋代朱子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虽然有学者认为这个“揭示”不能视为学规,但其后的许多书院仿而效之,并称之为学规。同时,它突出了朱子理学思想,使书院学规具有朱子学的文化蕴涵。
关键词: 朱子文化 书院学规

内容

学规是以简要的文字,概括学校的教学宗旨、内容、任务、目标的规范性文件。宋代朱子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虽然有学者认为这个“揭示”不能视为学规,但其后的许多书院仿而效之,并称之为学规。同时,它突出了朱子理学思想,使书院学规具有朱子学的文化蕴涵。
  清代,渡台官员为台湾书院制订了许多学规,其中重要的有刘良璧的《海东书院学规》、觉罗四明勘定的《海东书院学规》、胡建伟的《澎湖文石书院学约》、林豪修订的文石书院《续拟学约》等,这些学规、学约蕴涵着深厚的朱子理学思想。
  刘良璧(1684—1764),字省斋,康熙四十七年(1708)举人。湖南衡阳人。他于雍正五年(1727)调任诸罗知县,之后历官闽连江、龙溪知县、漳州同知。乾隆二年(1737)任台湾知府,五年升分巡台湾道。在任期间手订《海东书院学规》六条①:一曰明大义,二曰端学则,三曰务实学,四曰崇经史,五曰正文体,六曰慎交游。学规的第一条以君臣之义作为达道之首,强调“圣贤立教,不外纲常”,要求读书人要尊君亲上,谨守法度,体国奉公,与儒学、朱子学伦理思想一脉相承。在“端学则”中,他引用朱子推荐的《程董二先生学则》:“凡学于此者,必严朔望之仪、谨晨昏之令。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这篇《学则》的“程董二先生”,程即程端蒙,董即董铢,二人都是江西人,也是朱子的弟子,朱子为这篇《学则》加跋作为各类学校的守则。《学则》从学生的起居饮食,到言谈举止都规定得至为具体详尽。不过,刘良璧引用的只是纲目,实际上每条纲目下还有具体的内容,如“步立必正”下有“行必徐,立必拱,必后长者,毋背所尊,毋践阈,毋跛倚”,“容貌必庄”下有“必端严凝重,勿轻易放肆,勿粗豪狠傲,勿轻有喜怒”②,刘氏作了省略。刘良璧引用此《学则》,意在希望塑造学生的儒者形象。在“务实学”中,强调要务求实体达用之学。他说:“古之大儒,明礼达用,成己成物”,要求诸生养成深重凝重的气质,“出可以为国家效力宣猷,入亦不失为端方正直之士”,同时,强调“毋徒以帖括为工”。
  “帖括”是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指的是迂腐不切时用之言。在“崇经史”中,强调读经史的重要性。他认为“六经”是学问的根源,士不通经不明理。而史以记事,历代兴衰治乱的历史都在其中,“舍经史而不务,虽诵时文千百篇,不足济事”。在“正文体”中,认为明代以来帖括取士,到清代“兼收博采,或独宗一家”,虽各随风气转移,“而理必程朱,法则先正,不能易也”。要求学生“取法宜正”,才能“立言无陂”,显然是对唐宋儒家“文以贯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继承。儒家不仅强调推己及人,而且要求要慎重选择交往的朋友,此类经典哲言颇多,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慕贤》)。“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①民间甚至有“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狐狸学妖精,跟着巫婆跳假神”之说。刘良璧也十分强调交友的重要性,他在“慎交游”中认为“读书之士,敬业乐群,原以讲究诗书、切磋有益”,所以君子应“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如果“少年聚会,不以道义相规,而以媟亵相从,德何以进,业何以修?”他提醒学生“稂莠害嘉禾,不可不察。诸生洗心涤虑,毋蹈前习”。
  刘良璧之后,觉罗四明对《海东书院学规》作了更定。觉罗四明,字松山,号朗亭,满洲正蓝旗人。乾隆二十六年(1726)任福建分巡台湾道,次年将《海东书院学规》更定为八条②,即端士习、重师友、立课程、敦实行、看书理、正文体、崇诗学、习举业。觉罗四明因满族人的特殊身份,学规淡化君臣之义而强调更多的是朱子义理。如在“端士习”中,他提出读书人要知行相须,不能将自己等同于市场中的商贩。在“重师友”中,提出师友应“泛爱亲仁”“和气相处”,扬善隐恶。“泛爱亲仁”出自《论语·学而》“泛爱而亲仁”,体现儒家超越自然血亲的普遍社会伦理关系。在“立课程”中,他不仅强调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并把“四书”“六经”、《通鉴纲目》《近思录》《性理大全》作为诸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且教学生簿册式地安排课程,“勿怠缓,勿急迫”,量力而行,日积月累,学有所成。“如有疑义不明,亦即面相质问,以著教学相长之义”,体现朱子的循序渐进、师生问答的教学方法。在“敦实行”中,他强调朱子的知行观,要求学生把人伦道德贯彻于生活日用之中,不能脱离人伦实践,否则就会失去读书的本意。在“看书理”中,他提出读书要像朱子所说的物我观照,心领神会,不能“泛泛以书博我,而当以我看书”;要“字字句句,实从经文传注涵泳而出,而又一一皆体之于身,验之于心”,才能“吻合无间”,体现朱子的为学功夫。在“正文体”中,他认为“濂、洛、关、闽之理,运王、唐、归、胡之法者,学者尤不可不奉为圭臬”,把程朱理学作为正文体的标准和准则。在“习举业”中,他引用朱子所言“使孔子在今日,也须应举”的观点,认为留心义理之学更能透析细微曲折、发明旨趣。可见,觉罗四明的学规既有理论的高度,又强调实践努力,是一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深具义理的朱子学规。
  胡建伟的《澎湖文石书院学约》有十条①,即重人伦、端志向、辨理欲、励躬行、尊师友、定课程、读经史、正文体、惜光阴、戒好讼。十条“学约”全面而详细地阐发了朱子思想。在“重人伦”中,他把人伦看成是“学问之大原”,而人伦又以孝为先,是“百行之原”“五伦之本”,是人们必须遵守的普遍或基本的准则。在“端志向”中,他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他引用朱子的名言“惟有志之不立,直是无着处”。而立志最重要的是培养道德情操,他说:“世人读书,不志道德而志功名,所向已差了。”如果“以富贵为功名,富贵之外,复有何来?”在“辨理欲”中,他把理与欲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本体,理中有欲,欲中有理,但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必须明辨,才能“壁立千仞之上”而不动摇,反映出朱子的理欲观。在“励躬行”中,他重点阐发程朱理学的知行观。他说今天的人都生活在圣贤之后,我未行的都是古人已行、记录在书本上的,读书时要把自己放在书本之内,“不可看作书是书,我是我”“书与我两不相干”,显然是对朱子“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②的继承。在“惜光阴”中,他富有哲理地提醒学生“眼前一刻,即百岁中之一刻”,不可群居燕坐闲谈、耗费时光、荒废时日。同时,对“今日不读有明日,今年不读有明年”的思想提出批评。在“戒好讼”中,他认为学者读书明理,应当心平气和,即使有不平之事,也应“据事直书”,规劝人们通过勤读诗书、端正品行、提高修养、推己及人赢得人们的尊重,这体现儒家德治的精神,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时的闽台学者和渡台官员对胡建伟的善政评价很高,如鳌峰书院讲席朱仕琇在《澎湖纪略》序中说,胡建伟任澎湖通判时“尤尚文教”。台湾知府邹应元在同书序中也说,胡建伟在任时,“境之士庶乐其治”。
  光绪年间,林豪主讲文石书院时,又在胡氏“学约”的基础上,续拟学约八条①,即“经义不可不明”“史学不可不通”“《文选》不可不读”“性理不可不讲”“制义不可无本”“试帖不可无法”“书法不可不习”“礼法不可不守”。其内容也蕴涵朱子理学思想,如在“经义不可不明”中推崇《论语》,肯定古人所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正确性;强调研究儒家经典要先读注疏,科举考试“以御纂及朱子说为主脑”。在“史学不可不通”中,把朱子的《资治通鉴纲目》视为治史必读之书。在“性理不可不讲”中,推崇“采择有宋先贤五子之学”的《性理精义》,同时认为《通书》《西铭》《太极图说》词旨深远,是士人学子必读的理学著作。林豪特别强调要读湘军理学家罗泽南的理学著作。罗泽南虽因镇压太平军多为学者病诟,但其理学思想为后人推崇。林豪认为罗泽南之学本于周敦颐,标榜程朱理学,讲论宋儒濂洛关闽之绪,而其门下弟子“类能起而捍大难,踣大憝,亦皆本其师说”。
  林豪要求学生读罗泽南所著理学著作,“苟能明其一义,推而出之,亦足以开物成务”。
  综上所述,台湾书院的学规多融入朱子文化的内容,要求学生广泛研习程朱理学著作,并付诸实行,使之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附注

①〔清〕谢金銮、郑兼才:《续修台湾县志》卷三《学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 ②〔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六十九《沧洲诸儒学案上》,第2281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四十八《爰延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19页。 ②〔清〕谢金銮、郑兼才:《续修台湾县志》卷三《学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 ①〔清〕林豪:《澎湖厅志》卷四《文事》,台湾文献丛刊第164种。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十二《论语二十四》,第1073页。 ①〔清〕林豪:《澎湖厅志》卷四《文事》,台湾文献丛刊第164种。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