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书院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199
颗粒名称: 3.书院传播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319-3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统一台湾后朱子文化的传播方式书院传播,书院在大陆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在清代的台湾还是新鲜事物。因康熙帝推崇朱子和朱子学,作为朱子文化传播的载体——书院在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中传入台湾。
关键词: 朱子文化 书院传播 研究

内容

书院在大陆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在清代的台湾还是新鲜事物。因康熙帝推崇朱子和朱子学,作为朱子文化传播的载体——书院在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中传入台湾。
  朱子学自宋代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清初朱子学的独尊地位更加显赫。雍正时期,朝廷下诏建立省会书院,朱子学从以往多由民间传播向官方主导转变,书院从隐藏山林向都市转变。台湾书院的创建显示这一变化的特点:由官方向民间推动,由城市向乡村发展,形成自上而下官办、民办、官民合办的发展模式。康熙中期以前,台湾出现定坊、镇北坊、弥陀室、竹溪等义学性质的书院。康熙四十三年(1704)台湾知府卫台揆在台南创建崇文书院,真正意义的书院开始形成。到光绪十九年(1893),除四所为矫正闽、粤乡音奉文所设的书院外,台湾共有涉及朱子理学的书院四十九所(李镇岩《台湾的书院》一书说六十二所),其中相当部分由官方出资或官绅合建。
  诸多官建的书院中,以海东、仰山、文开书院与福建渊源最深,因为这三所书院或与福州书院交流,或以闽北理学家字号命名,或祭祀的祝文中多提到建阳和朱子。海东书院创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创建者是台厦兵备道梁文煊,是与崇文、奎楼、蓬壶并列的台南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全台最具规模的书院。这所书院的制度、学规学训、课程设置、考课制度都沿袭福州鳌峰书院。道光初,海东书院重修时,台巡道孔昭虔撰写《重修海东书院碑记》,大力宣扬闽台理学渊源。他说:“余于道光四年(1824)奉命来台,每至书院必诏肄业诸生曰:‘闽省自唐以后,始有闻人;然理学之盛,莫过于闽。……溯闽学之上继濂、洛,皆由先立乎诚……’”①不仅如此,海东书院还多与鳌峰书院交流,如鳌峰书院山长蔡世远为诸罗县学重修撰写碑记外,另一位山长丁莲也应邀到台湾讲学。台湾士子更以能就读鳌峰书院为荣,如淡水举人李藩岳就是鳌峰书院山长郭柏荫的学生;嘉义人陈震曜、台南人黄本渊还在鳌峰书院担任监理之职。榕台书院师生交流,推动朱子学在台湾的传播。仰山书院在噶玛兰(今台湾省宜兰县),创建者为杨廷理。杨廷理,字双梧,广西马平人。以拔贡生知侯官县,嘉庆十六年(1811)署淡水同知,后升任台湾道、台湾知府。任内设噶玛兰厅,三次入兰考察,“以宋杨龟山为闽学之宗”创建书院,并以仰山(仰慕龟山之意)命名。仰山书院还受鳌峰书院所赠百部理学典籍。文开书院在彰化县鹿仔港,倡建者为邓传安。邓传安,字菽原,号鹿耕,江西浮梁(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道光元年(1821)任闽县知县。道光二年(1822)入台,先后担任鹿仔港海防同知、北路理番同知、台湾知府、分巡台湾兵备道等职。在鹿港海防同知任上,见当地学子没有地方读书,“捐五百金”与鹿港“八郊”富绅共同创建书院,并以“文开”命名,以纪念台湾汉学先贤沈光文。在书院祭祀五子祠祝文中,邓传安阐述道统的由来和创建文开书院的目的;在《新建鹿仔港文开书院记》中,邓传安说:“若如郑注,则惟建阳之祀朱子,可称国故。……昔朱子谆谆以行仁义、存忠孝勉人。”①“国故”即国家固有的学术,属于学术形态的传统文化。邓传安认为,台湾是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成员之一,承袭朱子理学理所应当。
  官学化的特点不仅是官员热心创办书院,而且受聘担任书院山长院长,对书院进行直接管理。如胡建伟,广东三水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三十一年(1766)任澎湖通判,创建文石书院,并兼任首届山长。蒋镛,字怿葊,湖北黄梅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补连江县令。道光元年(1821)任澎湖通判,因文石书院倾圮,自任山长并以学生所赠拜师酬金修建书院。
  曹士桂,字馥堂,云南文山人,道光二年(1822)举人。二十五年(1845)升鹿港同知,后署淡水厅事。二十七年(1847),淡水文甲书院更名为学海书院,曹士桂自任院长。台湾书院山长院长以福建学者和渡台士绅为多。如曾光斗,福建古田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光绪初应张梦元之邀赴台,任引心书院院长三年,门人数百人。陈淑均,字友松,福建晋江人,咸丰二十一年(1871)举人。道光十年(1830)聘为仰山书院山长,十八年(1838)入主文开书院。柯龙章,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道光、咸丰间掌教崇文书院。同治初至九年,建宁贡生何云龙、福州举人林寿祺、福州秀才姚宝年先后担任仰山书院院长。晋江人施琼芳、施士洁父子悉心文教、子承父业更在闽台两地传为佳话。施琼芳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主持海东书院院务,并与时任台湾兵备道的徐宗干对书院教学进行改革。光绪十二年(1886),其子施士洁也应台湾巡抚唐景崧之请出任海东书院山长。
  在官方的推动下,台湾士绅、邑民、学子纷纷加入创办书院的行列,或与官方合办书院。如凤山县的凤阁书院,创办于乾隆十二年(1747),是见诸史料的第一所民办书院。嘉义的龙门书院,创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创建者为贡生郑海生,廪生吴嘉会,富绅张良源、陈子芳。凤山县的萃文书院,创建于嘉庆十七年(1812),创建者为贡生黄玉峰、监生萧作文。此外,凤山凤仪、南投蓝田、彰化振文、员林兴贤、苗栗英才和磺溪、和美道东、草屯登瀛、淡水明志等都是民建或官民合建的书院。这些书院有些从义学、私塾转变而来,有些从文社转变而来,如淡水明志书院的前身是贡生胡焯猷所设的义学。胡焯猷,字攀林,祖籍福建永定。乾隆初移居淡水新庄垦荒,因“念淡水文风未启,乡里子弟无可就傅”①,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自设义塾,名曰“明志”。淡水同知胡邦翰赞许他的善举,将义塾改为书院。
  振文书院初称文昌阁、文祠,内设“振文社”,嘉庆十八年(1813)重建时改为振文书院。台南引心书院原为博通经传、好宋儒书的陈震曜与当地少年所创的引心文社,嘉庆十五年(1810)改为引心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改为蓬壶书院。苗栗云梯书院原为刘永长创办的私塾,道光二十年(1840)永长之弟献地,扩建为学堂称云梯书院。大肚磺溪书院的前身是社学,后来发展为义学,光绪十三年(1887)当地士绅赵顺芳之子赵壁兴与蔡灿云、张锦上等在此创建书院,两年后改为磺溪书院,成为大肚下堡地区的文化摇篮。
  台湾书院建筑多为闽南式,书院文化形态以传播朱子理学为主,其中楹联多表达传统儒学和朱子理学思想。振文书院有联曰:“耀宰文衡,璧合奎连光宇宙;顺登科第,龙飞虎变会风云”,全联意为科举造就杰出人才,他们的光辉照耀宇宙,莘莘学子为取得功名搏击科场。又联曰:“德教萃螺阳,义路礼门崇庙貌;衣冠隆海国,升堂入室蔚人文。”全联是说道德的教化荟萃于螺阳,以儒学、朱子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明东传台湾。振文书院以“振”为首字的楹联更多,如“振采扬莳,香飘翰苑;文光德耀,照彻天垣。”全联意为读书向学蔚然成风,振文书院是墨香荟萃之地;文章光彩,道德显耀,照亮整个天空。又:“振聩发聋,共沐春风化雨;文林学海,允期起凤腾蛟。”上联是说清领台湾时期,儒学、朱子学成为强势文化,四海之滨莫非王学;下联是说台湾各种教育的发展,培育出众多人才。道东书院的“道东”取王道、朱子学东传之意。有楹联曰:“集解析疑,传斯文正印;继往开来,为万世宗师。”意为朱子注释儒家经典,使绝续千年的儒学成为正统之学;朱子集濂、洛、关诸学之大成,成为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明志书院有一幅佚名楹联:左为“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传圣道应尊朱夫子”,右为“舍宅作祠捐资兴学惠乡里当效胡先生”,横批为“明德惟馨景行壮志”。比喻具有崇高道德思想的人受人们仰慕,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的行动准则,对朱子兴教精神和胡焯猷造福乡里的善举作了一明确适切的褒扬。
  “闽学追鲁邹,东宁昧如障;当为延名儒,来兹开绛帐。”①蓝鼎元的诗歌道出了闽台朱子学和书院的深厚渊源。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