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学义学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198
颗粒名称: 2.社学义学传播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316-3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朱子文化的传播方式社学义学传播,社学、义学是台湾初级教育的基本设施,多设在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初级学校在传授儒家思想的同时,也传播朱子文化。
关键词: 朱子文化 社学义学传播

内容

社学、义学是台湾初级教育的基本设施,多设在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初级学校在传授儒家思想的同时,也传播朱子文化。
  社学主要是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学校,比儒学机构更简便也更普遍,且多为渡台官员设立。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湾知府蒋毓英率先设立三所社学,以教弟子。三十四年(1695),靳治扬调任台湾知府,“尤雅意作人,番童有未知礼义者,立社学,延师教之,民称其德”①。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有新港、麻豆、目加溜湾、肖垄、诸罗山、打狸、哆啰啯、大武垄等社学十一所。蓝鼎元提出发展乡村教育之后,设立社学的地区不断扩大,到乾隆初台湾有社学四十七所。
  义学也称义塾,是官方或富绅创办为孤寒子弟和番社子弟提供教育的机构。康熙二十三年(1684),奉天人杨文泰调任台湾镇总兵,创立义塾,延聘大陆名儒入台施教,又置学田,解决学生读书的费用。四十三年(1704),山东莱阳人宋永清知凤山县事,重修学宫,创义塾,文教以兴。四十六年(1707),从延平知府调任台湾知府的周元文“置义学田,以赡寒士,岁荒详免租课十之三,一切措注悉本实心。台民至今犹思其德”②。乾隆元年(1736),台湾道尹士俍见证了初级教育的发展情况:“各社遵设社学,延师教训番童,讲明礼义,课读诗书……从前各社中有习红毛字者……今则簿籍皆用汉字。每至一社,番童各执所读经书文章,背诵以邀赏……”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短短百年中,台湾少数民族就从习荷语荷文转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轨道上来,可谓成效斐然。
  社学、义学根据生童年龄分阶段进行教学,除有儒家经典外,多数以朱子《小学》和朱子所注著作为教材。《淡水厅志》载:“番民之子弟,择秀颖者,入学读书。宣讲圣谕广训,授以朱子《小学》,熟后,再令习经札。”④朱子所撰《小学》是一部专门进行伦理教育的启蒙教材。此书分六类,内外两篇,有立教、明伦、敬身、鉴古、嘉言、善行六个部分,记载了夏商和汉代以后历代贤人的嘉言善行。明代理学大师、河东学派创始人薛瑄用仁义礼智信概括这部书的思想内容。以朱子《小学》教育少数民族子弟,就是从小培养他们洒扫应对、进退、尊长的习惯,并对“六艺”有初步的体察和认识。道光二十年(1840),升任淡水同知的曹谨还创新方式,把《孝经》、朱子《小学》刊发给蒙塾童生诵读。连横说:“四民之子,凡年七八岁皆入书房,蒙师坐而教之。先读《三字经》或《千字文》,既毕,乃授以四子书,严其背诵,且读朱注,为将来考试之资。”①可见,台湾各类初级学校都把朱子学、朱子文化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只不过教学的过程是由浅到深,由做事到循理,先教《三字经》《千字文》和朱子《小学》,继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在此基础上学习朱子注释的各种理学著作,为科举作准备。
  社学、义学传播朱子学,以澎湖通判胡建伟记述最为详细,成果也最为丰硕。他在任职通判两年后对当地教育进行总结时说,他在澎湖履职时,深入各澳必到社学,亲自指点,即使是蒙童小馆,也必亲到。对能背诵经书、讲解字义的生童,给予纸、笔、钱等物质奖励;对才智突出的生童,教授程氏课程、“四书”、“五经”、《小学》《近思录》《性理纲目》等内容,“以端其心术、正其识见”②。澎湖过去读书人少,经过两年教育“渐见鼓舞,各澳皆有书声”。③可见,澎湖社学教学内容几乎与厅、县儒学相近,而且收到“事半而功倍”④的效果。
  但是,清统一台湾后,因台湾民众一时没有适应体制的变化和某些官员施政的失误,导致农民起义不断,加之劫匪倡乱,社学、义塾多有毁坏。同治八年(1869),蒲门(今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蒲城乡)人金东给分巡台湾兵备道黎兆棠《上某兵备论治台书》,提出“治台四宜”条陈,其中在“宜推广学校,以隆教化而革恶习”中,不仅提出要重修学校,恢复旧观,而且对学校设置、教师延聘和教学内容提出规划。他说:查台湾各属,有书院,有社学,即各土番亦皆先立有学。惟经兵燹,存废难知。当饬查明应修应造,或官为经理,或劝其自修,斟酌行之,俾复旧观。并饬各属确查,毋论民番市镇、远近乡村,但聚居自百家至五百家者,即设立社学一所;过五百家至千家者,为设二所;不及者就近附学,欲自设者听之。每所有学堂,有讲堂。应需经费,先尽就地捐助,然后官为补足。除在城书院照常延请山长月课时文、诗赋外,其余每一社学聘设掌教主讲正副各一人,以本地文行兼优、声音洪亮者为之。掌教专教朱子《小学》,渐及四书经传,并教以拜跪揖让之仪、进退应对之节,以敦初习。其秀出班行者,再教以文赋。俟其词意优通,遣赴书院考录。所有学规格式,由官拟颁遵行。主讲朔望恭讲圣谕广训,地方文武各官,皆须亲到就近社学随同宣讲。……每日早晚,则讲前修穆行与先哲格言以训其俗。……今为广立社学以教为化,富劝于讲,使父老日夕所闻无非仁义之言,子弟终岁所习尽是圣贤之语,彼虽顽石,亦应点头。况具有鲁朴之本性,自易去犷悍之奋习;因其士庶之富饶,尤易兴起于礼义。实心实力,教之数年,海滨必可成邹鲁,习俗岂复虞好乱?①社学多设在广大乡村,分布面广,而且除了官府外还鼓励自设社学,朱子学、朱子文化可以通过学校向社会大众传播。尽管这一规划因黎兆棠被弹劾离职未付诸实施,但朱子学在台湾社学、义学得到传播却没有中断。如日本强占时期,台湾一些家庭子弟白天在日本人开办的学校读日文,晚上在家自学“四书”和朱子著作。辜振甫的老师辜恩捷说:“中国文字,字字都有意涵,一切都有所本。读古人学术用字,艺文当以杜甫、韩愈为本;义理或逻辑则应依孟子、朱子……”辜恩捷给辜家子弟传授“四书”、“五经”和朱子学,为他们种下“喜爱中国文学和崇尚儒家学说的思想的根苗”,②使得辜振甫成为当代著名的儒家学者。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