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碑文体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195
颗粒名称: (1)碑文体现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312-3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统一台湾后朱子文化的传播方式碑文的体现,碑文是刻在石碑上的记事文章,用以记录事迹经过、宣扬意义、阐发宗旨,让世人瞻仰铭记。
关键词: 朱子文化 儒学传播 研究

内容

碑文是刻在石碑上的记事文章,用以记录事迹经过、宣扬意义、阐发宗旨,让世人瞻仰铭记。陈瑸在经理台湾时为儒学写过多篇碑记,如《重修台湾府学文庙碑记》《重修台湾县学文庙碑记》。在《重修台湾县学文庙碑记》中,他引用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名言“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自勉,以自己的经历言传身教。他认为自己重修县学文庙并不是想争功邀赏,但朝廷对有惠于民、有功于国的人都不会忘记。他从台湾知县,升为偏沅巡抚,又升台厦兵备道,再升福建巡抚,证明自己所说的“不计功而未尝无功,不谋利而未尝不利”的正确性,体现了儒家“君子取之有道”的思想。
  诸多碑记中,以《台邑明伦堂碑记》阐发朱子思想最为深刻。碑文开篇就强调儒家的人伦思想,陈瑸说:“自有人类,即有人心;有人心,即有人理;有人理,即若天造地设而有明伦堂。”①陈瑸从人伦、人理、人心、人类层层递进阐释,把人伦看成是人理所存,人理是人心所存,人心是人类所存。人伦先天而形成,与生俱来,有人有心便有理,有理就有人伦,体现了朱子人伦天理观的思想。儒家倡导的伦理是“仁”的具体体现,而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中有“仁”,无“仁”之人不配称为人。陈瑸继承朱子“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②的仁人观,把人看作是“物”与“仁”的结合体。他说:“苟斯堂之不立,则士子讲经无地,必至人伦不明,天理泯而人心昧,将不得为人类矣!”③陈瑸强调“五经”与“五伦”相表里,学生要通过“五经”的学习变化气质,反对追求功名利禄,要求学生“为端人、为正士,勿或徒习文艺、恣睢佻达,以致败名丧检,为斯堂羞!”④蔡世远的《重修诸罗县学碑记》也是一篇具有义理蕴涵的佳作。这篇碑记作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是蔡世远在福州鳌峰书院院长任上受陈瑸请托所作。蔡世远很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什么能耐,只是听鳌峰书院的朋友们说,“诚”是君子的治学原则,接着对程朱理学涵养心性的功夫说进行深入的阐述。他认为“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原”⑤,是纯粹至善的美德。
  他又把“诚”看作是立志的基础,说“人之不诚者,无志者也;人之无志者,由不能尽其诚者也”①。相反,能尽其诚,“则舜可法而文王可师也”。蔡世远也继承程朱理学“涵养须用敬”的主敬功夫,认为主敬可以涵养本源,通过格物致知、积累渐进、日用切己、主敬涵养的下学功夫,上达至“返其本,思其终”,对纲常伦理笃信笃行。因此,蔡世远既重视书本知识,又强调日用践履,他引用朱子所言:“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不然,虽广求博取奚益哉。”②蔡世远说诸罗治化三十多年来,巨公名人相继在此担任地方长官,他们“萃一邑之秀于明伦堂,相与讲经书之要旨、体宋儒之微言,告之以立诚之方、读书之要、伦理之修”③。蔡世远对诸罗地方人文风气的赞誉,让我们看到渡台官员和当地文达贤士如同朱子与其弟子相与论学的场景。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