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清初力倡朱子文化二名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192
颗粒名称: 二 清初力倡朱子文化二名臣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308-3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廷在台湾发展教育的情况,但省略了清初传播朱子文化的经过。事实上,朱子文化在台湾传播,经历了从认知肤浅到认识深刻的过程,促使这一变化的重要人物是陈殡和蓝鼎元。
关键词: 朱子文化 《台湾三字经》 研究

内容

《台湾三字经》中的“建书院,立学堂;至今日,大改良”,概述了清廷在台湾发展教育的情况,但省略了清初传播朱子文化的经过。事实上,朱子文化在台湾传播,经历了从认知肤浅到认识深刻的过程,促使这一变化的重要人物是陈殡和蓝鼎元。
  陈瑸(1655—1718),字文焕,号眉川(一作湄川),广东海康(今广东省雷州市)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清史稿》载:“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①陈瑸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调任台湾知县,在任五年“清操绝俗,慈惠利民。暇即引诸生考课,以立品敦伦为先”②,民知礼让。后任刑部主事,迁郎中,又任四川提督学政,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福建台厦兵备道。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表彰朱子和朱子学,将供奉在孔庙廊庑的朱子神位升入十哲之次,并赞誉朱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陈瑸乘势而为,除了建万寿宫,修文庙、明伦堂,设十六斋以教诸生外,还建起岛内第一座朱子专祠。他在《请建朱文公专祠碑》中说:该本道窃闻:朱子集诸儒之大成,犹孔子集群圣之大成;一圣一贤,心源之契,先后盖若合符节也。有朱子之《学庸章句》《语孟集注》及经史训解诸书,而后孔子之道益明。是故愿学孔子者,断以表章朱子为汲汲。我皇上圣学天纵,洞契渊源,特谕九卿集议优崇之典,升朱子于十哲之列,所为表率正学之举,真超轶前古,垂示来今矣。然思朱子之神,无乎不在者也。台处海表,士子鲜知正学,一切权谋功利之习、异端诐行之说,未免得入其心;尤宜专祠朱子,以动瞻仰、定信从,庶乎诸生诵法孔子,可不迷于歧趋,而士习日端,人才亦日出。敬卜地于郡学明伦堂之左,起建正堂三间,安设朱子牌位;旁列斋舍,择诸生之有志向进者,肄业其中;缭以环墙,外辟门楼,额曰“朱文公祠”。直与文庙鼎峙,并传永久。合亟报明宪台,俯为察照者也。其用过工料细册,容于查议等事案一并造送查核,合并声明。为此备由具呈。伏乞照验施行!①陈瑸在文章中不仅阐述了康熙帝推崇朱子和朱子学的历史背景,而且强调在台湾兴建朱子专祠的目的是希望诸生诵法孔子,不迷于歧途,培养符合儒家思想的人才。
  陈瑸创建的朱子祠在郡学明伦堂左侧。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典礼》载:“朱文公祠,在郡学左侧,康熙五十一年台厦道陈瑸建。”黄叔璥说:“湄川建紫阳祠于学宫之左旁,列黄勉斋、陈北溪、蔡九峰、真西山四先生木主,春秋致祭。”②这里所说的“四先生”即朱子的四大弟子黄榦、陈淳、蔡沈和真德秀。
  清人王礼、陈文达在《台湾县志》中解释说,台湾选择此四弟子配祀朱子,是因为他们对朱子学各有贡献:黄榦受朱子之托整理完成《丧葬二礼》,蔡沈受朱子之托完成《书传》,真德秀的《大学衍义》中多有朱子的理学思想。陈淳是朱子漳州籍的弟子,也是最早在闽南传播朱子学的弟子。清人全祖望说:“沧洲诸子,以北溪陈文安公(即陈淳——编者注)为晚出。其卫师门甚力,多所发明。”③四大弟子配祀朱子祠,体现闽台朱子学的学宗渊源。
  陈瑸创建朱子专祠,意在推崇朱子学的正统地位。正如《清耆献类征选编》说,陈瑸建朱子专祠,是“示诸生以正学”。但是,清初的台湾“鲜知正学”,对陈瑸创建朱子专祠多有疑议,于是陈瑸撰写《新建朱文公祠记》,阐明在台湾建朱子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碑记的开篇以韩愈在潮州任刺史不满一月,而当地人给他立祠为切入点,说明立祠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有功于国、有惠于民。他强调朱子理学虽发源于大陆,但是两岸共同的文化,况且朱子还担任过泉州同安县主簿和漳州知州,而台湾与漳、泉只一水之隔,他批评那种认为朱子没有到过台湾就不能立祠的人是头脑糊涂。陈瑸对朱子为儒家道统所做的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儒学自孔、孟之后,正学失传,道统几乎断绝,而朱子剖析阐发,使儒家道统得以继承下来,成为正统的儒家学说。陈瑸认为朱子思想义理深刻,必须一句一字反复推敲,才能理解其中意味,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然“信之深、思之至”。他反复强调朱子的义利观,引用朱子“大抵吾辈于货、色两关打不透”“分别利义二字,乃儒者第一义”的名言,而重义轻利就必须像朱子强调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即以直内为体,方外为用,以用显体。只有内心敬直,才能方外处事。因此,他要求诸生不可将朱子学等同于一般学说,而要切己体察,躬身实践。从这篇碑文看,陈瑸是一位学者型官员,他的《新建朱文公祠记》是一篇传播朱子文化的精彩政论文。
  值得称道的是,明清时期大陆地区朱子学已完全官学化,许多朱子遗迹遗址已纳入朝廷的文化资源,由地方官府出资甚至朝廷拨款修缮保护。作为直接管理台湾的行政长官,完全可以利用官府财力创建朱子祠,但陈瑸却“无动公帑、无役民夫”,而是用个人的养廉盈余完成此举。为解决朱子祠的香火和师生的伙食、油灯的费用,他还捐出二十八甲一分庄田。由此可见这位“清廉中之卓绝者”的人生品格。
  需要指出,陈瑸笃信、传播朱子学并非只表现在台湾履职上,在福建任职时也是如此。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二月,陈瑸调任福建巡抚,其间深入有“南闽阙里”之誉的建阳考察朱子遗迹。次年上疏康熙帝称:“建阳县有考亭书院,为先贤朱子晚年卜居故址。城外朱子祠,曾奉御赐联额,而祠宇湫隘。宜与书院并行改造,臣谨同督臣满保捐费鸠工。”①陈瑸还请求康熙帝赐尤溪朱子祠匾额。他说:“朱子生于尤溪县郭外之南溪,旧有专祠;请赐匾额。”①康熙帝见陈瑸疏请后,于五十五年(1716)赐“文山毓哲”之匾。
  陈瑸之后力倡朱子学的是被誉为“筹台之宗匠”的蓝鼎元。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别字仁庵,号鹿洲。福建漳浦人。蓝鼎元出生于朱子学传统世家,曾祖父蓝毅叟、祖父蓝继善、父亲蓝赋皆笃信程朱理学。蓝鼎元本人受学于福州鳌峰书院,《清史稿》载:“巡抚张伯行器之,曰:‘蓝生经世之良材,吾道之羽翼也’”②,是一位学术醇正的朱子学者。
  康熙六十年(1721)四月,朱一贵事变,蓝鼎元随其族兄、南澳总兵蓝廷珍入台。与陈瑸不同,蓝鼎元把朱子文化融入到治理台湾的各项政策之中。他提出的文治措施有十九条,即信赏罚、惩讼师、除草窃、治客民、禁恶俗、儆吏胥、革规例、崇节俭、正婚嫁、兴学校、修武备、严守御、教树畜、宽租赋、行垦田、复官庄、恤澎民、抚土番、招生番。这些措施贯穿着儒家仁政的方方面面,包括诚信、重农、租赋、规例、治安、吏治、武备、海防、教育、恤民、习俗等。
  仁政是蓝鼎元参与治理台湾的突出表现。平定朱一贵事件之初,蓝鼎元就给担任征剿主帅的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写《与施提军论止杀书》。他指出,参与朱一贵事变的人也是“天地父母之所生,不幸与贼共处此土耳。畏死胁从,知非本愿,或挂名贼党,以保身家,其心岂不愿见太平,重为朝廷之赤子?一旦大军登岸,涣散归农,箪壶迎师,皆所必至”③,请求施世骠的部队勿滥杀,体现蓝鼎元仁爱德政之心。同时,他提出贯彻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认为“人无良匪,教化则驯;地无美恶,经理则善”。④就是说人生之初并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善恶之别,只要进行教育就能涵养化育,办法是在乡村普遍创办义学,在百姓中开展《圣谕十六条》教育,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来转移士习民风。
  《圣谕十六条》是康熙九年(1670)朝廷颁发天下的一项重要文教政策。
  它以程朱理学思想为核心,内容包括人伦孝悌、敦亲睦族、重农务本、止息争讼、崇尚正学、端正士习、遵守法律等。蓝鼎元强调只要在士民中贯彻儒家“五常”“八德”思想,就能风俗纯厚、社会安定、实现富裕。乾隆帝对蓝鼎元治台方略高度赞赏,并亲下手谕:“阅蓝鼎元《东征集》所言,大有可采。”后之治台者,多以为法。
  从康熙五十一年到六十年的十年间,陈瑸和蓝鼎元两位渡台官员在台湾倡导传播朱子学,前者从崇祀的角度在都市传播朱子学,后者从教育的角度在乡村传播朱子学。于是朱子文化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得以在台湾广泛传播。

附注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陈瑸传》,第10092页。 ②〔清〕范咸等:《重修台湾府志》卷三《职官》,《台湾府志三种》,第1564页。 ①黄典权:《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 ②〔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二《赤嵌笔谈·祠庙》,第41页。 ③〔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六十八《北溪学案》,第2219页。 ①〔清〕李元度:《清先正事略选》卷一“陈瑸条”,台湾文献丛刊第194种。 ①〔清〕李元度:《清先正事略选》卷一“陈瑸条”,台湾文献丛刊第194种。 ②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百七十七《循吏二·蓝鼎元》,第13010页。 ③〔清〕蓝鼎元:《东征集》卷一《与施提军论止杀书》,杨艳华点校,《台湾古籍丛编·第三辑》,第439页。 ④〔清〕蓝鼎元:《东征集》卷三《复制军台疆经理书》,《台湾古籍丛编·第三辑》,第460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