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郑氏移植汉化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189
颗粒名称: 一 郑氏移植汉化教育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304-30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明末清初郑氏家族对台湾地区移植汉化教育的过程。
关键词: 朱子文化 汉化教育 研究

内容

文化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它包含着思想和理论,以及生存方式和方法。文化就是“以文化之”,使其进入美好和谐的社会状态。
  明末清初的台湾,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大陆。郑成功入台之前,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西方传教士在台湾传教,台湾民众多习荷语荷文。连横《台湾通史·教育志》载:“荷兰得之……乃派牧师布教……永历二年,各社始设小学,每学三十人,课以荷语荷文……”所以当时台湾的少数民族“多习罗马字,能作书,削鹅管,略尖斜,注墨于中,挥写甚速,凡契券公文均用之”。①但西方文化难以促进以山行水处地理环境为特点的台湾生产力,郑氏和清廷治理台湾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台湾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处于原始粗耕阶段。如耕种不知使用牛耕梨耙,不知栽种五谷和收割方法,“或将坚木炙火为凿,以代农器”②。没有岁时年月,只凭草木枯荣、听鸟音判断季节。
  捕鱼“用三叉镖射之,或手网取之”。③饮食“东西螺食猪肉,连毛燔燎,肝则生食”④。而“声教所不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朱子文化在岛内迟缓传播,台湾社会生活处于无序的状态,如衣着“男裸全体,女露上身”⑤,婚姻“不择婚,不倩媒妁”⑥,更有生番“黥面文身,若魔鬼,杀人为雄”⑦的恶习。凡此种种,说明台湾少数民族过着原始社会生活。儒家文化和朱子文化在岛内传播,意识形态统一于中华传统文化,既是郑氏和清廷治理台湾的要求,也是台湾社会的客观需要。
  台湾汉化教育肇基于郑成功祖孙四代。郑成功出身于海商之家,南安乡学和南京太学的儒学教育,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正月,郑成功又到朱子理学发祥地的闽北抗清,树立起忠君爱国的思想。闽北抗清失败后,他在金、厦经营海上贸易,以商养战,同时以仁、义、礼、智、信、金、木、水、火、土命名陆师十武镇,把儒家思想付诸实践。更重要的是郑成功有一支传播儒学和朱子文化的中坚力量。南明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士大夫之东渡者盖八百余人”⑧,知名的有沈光文、徐孚远、王忠孝、张煌言、曹从龙、陈士京等,其中沈光文、徐孚远就是《台湾三字经》中提到的“光文”和“徐君”。沈光文,字文开,别号期庵,浙江鄞县人。明太仆少卿。他入台后在目加溜湾设教授学,“兼以医药济人”①,被称为台湾文教的肇始人,有“全郡风气开自太仆”“海东文献初祖”之说。目加溜湾因此成为全台传播汉学最早的地方。徐孚远,字复斋,江苏华亭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进士。在台湾“以忠义为镞厉,延平听之,娓娓竟夕。凡有大事,谘而后行”②。此外,郑成功还从“道南理窟”“理学名邦”之誉的闽北带去不少官兵。据江日升《台湾外纪》和庄起俦《漳浦黄先生年谱》记载,黄道周随隆武帝在闽北抗清时,在建溪流域的延平(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和赣南等地区招兵数千或万人,从政治生态分析,这些官兵的前途只能随郑氏东渡。
  台湾官方的汉化教育肇基于陈永华。郑成功去世后,世子郑经袭位。陈永华以“成汤”“文王”重视教育兴邦为例,向郑经提出“速建圣庙,立学校”③的建议。郑经起初认为台湾荒服新创、地方狭小、人口不多,暂缓设学,但陈永华强调办学的必要性。他比喻说,人若“使逸居无教,何异禽兽?须择地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材。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④。在陈永华的坚持下,次年春,建成圣庙,旁建明伦堂,郑经亲率文武官员首次举行春祭大典,参与者上千人。台南孔庙因此被称为“全台首学”。随后,又令各社设立学校,延请大陆通儒教授弟子,规定一般八岁儿童都要入小学,教以经史文章。又命天兴、万年两州及承天府立学。同年三月,设学院,以陈永华为主持,建太学,以叶亨为国子助教。全台三年一试,州试有名者参加府试,府试有名者参加院试,院试录取者入太学。“自此台人始知学。”⑤郑经去世后,陈永华辅佐郑经长子郑克〓治理台湾,巩固办学成果,台湾汉化教育进一步得到发展。
  学校是涵养化育之地,但涵养化育并非只限于学校,作为台湾的管理者的言行和施政实践同样负有职责。郑成功入台后,在其施政的措施中积极实践朱子思想,传播朱子文化。如重视农业生产,入台之初就把古代“寓兵于农”之法移植台湾,开展大规模的垦荒。他说:“大凡治家治国,以食为先。”①这种理念来自朱子“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②的重农思想。
  为了发展农业,郑成功还给番社发放铁梨、耙、锄等农具和耕牛,又派汉族同胞到少数民族地区传授耕作技术,这都体现了朱子的重农务本思想。郑经袭位后,采纳洪旭的建议,大力开展垦荒发展农业。在郑氏的治理下,“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③。同时广施德礼仁政,体恤番民。如郑成功在鼓励官兵招佃垦荒的同时,又作出不许纷争、混圈土民和百姓现耕田地,不许斧斤不时、竭泽而渔等多项规定,如有违反不仅要没收田地,还要严惩。为防止汉番纠纷,又设立番界,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此外,郑成功还把儒学和朱子文化贯穿于常民生活日用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把儒家仁德思想融入地名。如地名中有仁德里、仁和里、依仁里、归仁里、仁寿里、崇德里、善化里、感化里等,让台湾民众人人皆知。
  连横《台湾通史·关征志》中说:“自延平入台以来,与民休息,而永华又咻噢之,道之以政,闲之以谊,教之以务,使之以和,渐之以忠,厉之以勇,劝之以利,严之以刑,民于是乎可任也。二十年间,台湾……善乎德化之入人深也!”④

附注

①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一《教育志》,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 ②〔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五《番俗六考》,王云五主编:《台湾随笔及其他一种》,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08页。 ③〔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五《番俗六考》,第90页。 ④〔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五《番俗六考》,第98页。 ⑤〔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七《南路凤山番一》,第134页。 ⑥〔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七《南路凤山番一》,第135页。 ⑦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五《抚垦志》,第255页。 ⑧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九《列传一》,第449页。 ①〔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九《人物》,《台湾府志三种》,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4页。 ②〔清〕全祖望:《徐都御史传》,〔清〕陈乃乾等:《徐闇公先生年谱》,台湾文献丛刊第123种。 ③〔清〕江日升:《台湾外记》卷十三,吕贤平点校,陈庆元主编:《台湾古籍丛编·第三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71页。 ④〔清〕江日升:《台湾外记》卷十三,《台湾古籍丛编·第三辑》,第171页。 ⑤〔清〕江日升:《台湾外记》卷十三,《台湾古籍丛编·第三辑》,第171页。 ①〔清〕江日升:《台湾外记》卷十一,《台湾古籍丛编·第三辑》,第151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九《劝农文》,《朱子全书》第25册,第4588页。 ③〔清〕江日升:《台湾外记》卷十三,《台湾古籍丛编·第三辑》,第172页。 ④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七《关征志》,第295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