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子思想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162
颗粒名称: (一)朱子思想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88-2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思想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经历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变迁,朱子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地位已不复存在,然而其影响仍然存在。朱子思想历经岁月的流逝,已积淀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融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之中,对现代社会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 朱子思想 社会文化 影响

内容

经历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变迁,朱子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地位已不复存在,然而其影响仍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五四”以后针对全盘否定儒学,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产生了一股“复兴儒学”的学术文化思潮,其中便体现了朱子思想的影响。“复兴儒学”思潮以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熊十力等现代新儒家为代表。梁漱溟在反儒运动达到高潮时,首倡“新孔学”,从文化的角度倡导复兴儒学。贺麟提出以儒家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认同宋明儒家心性之学,尤其是陆王心学,故贺麟之学被称之为“新心学”。熊十力提出新唯识论,亦表现出认同陆王心学的倾向。冯友兰则创“新理学”思想体系,自称“新理学”是“接着”程朱理学讲的。冯友兰吸取西方哲学柏拉图理念论、新实在论和逻辑实证主义,又接着程朱理学讲,将二者相结合,由此发展了程朱理学,被称为是现代新儒家中的“新程朱”一派。贺麟尽管倾向于陆王,重心学一派,但他仍深受朱子的影响,为朱子精神所感召。他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期间,在日记中写道:“余读《朱子语类》其感我最深者为朱子之真精神,他的真精神可以说是不朽的,并且是时时常新的。”①可见朱子思想的影响。
  此外,朱子的心性之学和道统论也深深影响了现代新儒学,尽管现代新儒家对朱子的心性之学有所改造,对其道统论也作出了时代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其对朱子思想的继承、吸取和借鉴。这是朱子影响的表现。
  二是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不久,便宣传文化复兴,表彰孔子,采取一系列复兴孔学的措施,把孔子诞辰规定为国定纪念日,把读经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提倡发扬民族精神,恢复固有道德,这因抗日战争而得到加强。1935年1月,王新命、陶希圣、黄文山等十教授发表了有名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出“本位文化”的建设问题,目的是为了使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能恢复过去的光荣,也就是以传统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来整合各种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不同主张。此外,孙中山也一定程度地认同儒学道统,戴季陶把儒学道统引入三民主义,宣传三民主义就是以儒学道统为基础,乃是中国历史上正统思想的嫡传,这也体现了朱子道统思想的影响。
  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把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来源之一,在建构其思想体系时,一定程度地吸取了儒学的思想成分。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了吸收朱子的有关思想。比如朱子提倡的民本主义、重民思想、重义轻利、天下为公、重视规律、辩证思维、贵知重行的哲学思想,等等,都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四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从“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批朱子,直把朱子学视为反动的吃人哲学,到人们一定程度地重视肯定朱子,这是一个不小的转变。其间多次召开关于朱子、宋明理学的各种规模的国际、国内学术讨论会;创办以朱子学、朱子为研究对象的刊物;成立朱子及闽学研究学会及组织机构;出版众多的朱子研究著作,发表大量的朱子研究论文;更有重要人物提出,包括朱子思想在内的宋明理学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直接来源,可以拿来就用;也有人主张并尝试着把朱子思想中的有益成分、诗文、《家训》编为教材和通俗读物,以把朱子学传播普及到更广的范围。这些举措都扩大了朱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由于朱子思想固有的学术价值及其在儒学、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故凡当代研究儒学、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都免不了要涉及朱子思想。各学科、各研究领域,也都把朱子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此促进了学术的繁荣,这也体现了朱子思想的现实影响。
  朱子思想历经岁月的流逝,已积淀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融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之中,对现代社会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只不过这种影响和作用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易被人们察觉罢了。与此同时,也有人对朱子及其学说持公开的批判和否定态度。人们对朱子的种种相同或不同的态度和反应,说明了朱子学对现代社会仍有相当的影响。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