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朱子理学对后世伦理思想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139
颗粒名称: (三)朱子理学对后世伦理思想的影响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71-2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理学对后世伦理思想的影响,朱子理学的伦理思想以公私、义利、理欲观为主要内容,强调仁爱、为公,以爱和公来体现仁,把孔孟的仁爱思想贯彻到道德践履中去;在强调“存天理,去人欲”的同时,也肯定了人的客观物质欲望,通过节欲来体现天理;既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又注意给利留下一定的位置,把利统一于义。其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辩证性和二重性。
关键词: 朱子理学 伦理思想 影响

内容

朱子理学的伦理思想以公私、义利、理欲观为主要内容,强调仁爱、为公,以爱和公来体现仁,把孔孟的仁爱思想贯彻到道德践履中去;在强调“存天理,去人欲”的同时,也肯定了人的客观物质欲望,通过节欲来体现天理;既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又注意给利留下一定的位置,把利统一于义。其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辩证性和二重性。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正面影响已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伦理传统之中,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理学强调以仁为本,尊公蔑私,这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文化讲仁爱,讲大公无私的思想特色。杨简继朱子之后,提出“大公无私,天之道也”③的思想,把理学大公无私的精神推广开来。孙中山先生继承儒学“道统”,在革命斗争中,大力提倡“天下为公”的精神,以“公天下”反对“家天下”,主张人人权利平等。这正是儒家克己为公,重责任义务精神的体现。
  理学强调道德践履,重理性自觉,要求以理性控制感性,避免因感性欲望的过度泛滥而造成社会生活失序,这是朱子学理欲之辨的必然逻辑。由此影响了后世,加强了中华民族重理性、重内在自觉,节制感性欲望的自律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长期发展而不为乱世所中绝,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道德理性终究能够主导感性欲望。
  朱子的理欲观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影响很大。其“欲”有二义,即具有人的客观物质欲求,以及超出此人欲之上而过分追求所产生的私欲两种涵义,因而形成不同的理欲关系,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受到了不同的评价。受朱子思想影响,罗钦顺的理欲观与朱子大致相同。认为欲有善恶之分,不可全归于恶,其区分的标准是节欲还是纵欲。节欲谓之善;纵欲则流为恶。王夫之在理欲观上亦与朱子相似,并批评了佛教的禁欲主义。他指出理不离欲,理欲一体,既肯定人欲为天理所有,把欲纳入天理之中,又主张节欲,以理制欲,把人欲置于天理的控制之下。
  朱子的伦理思想具有辩证性和二重性,其“存理去欲”、重义轻利、重德轻利的思想注重伦理灌输,注重道德精神的培养,重视教化,如将其理欲之分、义利之辩强调得过头,便产生过分重理、义而压抑欲、利的流弊,这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亦带来负面影响。尤其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歪曲利用之后,不断削弱存理去欲、重义轻利、尊公蔑私观念对自身的约束,而不断加强对广大民众的制约,由节欲主义转化为禁欲主义,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欲望,抹煞了人的物质欲求,扼杀了人的个性,使其逐渐演变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礼教枷锁,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