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朱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132
颗粒名称: 二 朱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分类号: B244.7
页数: 8
页码: 268-2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朱子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对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曾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并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他的学术思想代表了中国中世纪文化发展的高峰,支配了封建社会后期意识形态近七百年,成为社会文化的指导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经学、教育、史学、文学、美学等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朱子思想 传统文化 影响

内容

朱子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对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曾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并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他的学术思想代表了中国中世纪文化发展的高峰,支配了封建社会后期意识形态近七百年,成为社会文化的指导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经学、教育、史学、文学、美学等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朱子理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朱子理学以其内涵丰富、体系完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富于思辨而著称,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高峰,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很大。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天理论哲学方面,也表现在心性论哲学方面。但其繁琐、轻物的流弊对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亦带来不利影响。
  1.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水平二程哲学的最大理论贡献就在于把儒家伦理纲常原则与哲学本体论统一于“天理”,朱子则进一步发展了二程的天理论哲学,使其更加系统化和精致化。一方面,朱子深入到天理论哲学内部,从理气关系入手,详尽地论述了理与气、理与万物的相互关系。强调理气不离,理本气末。辩证地对待理气先后问题,分别提出理先气后、气先理后、理气有则皆有三种结论,把理气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辩证地发展了二程的天理论哲学,这对后世中国哲学影响很大,后学纷纷效法朱子之理气论。另一方面,朱子吸取了道佛的思辨哲学,使自己的理论更为精致。比如朱子吸取道教以图解《易》的治学方法,借鉴道教之图,阐发太极论哲学,把太极论哲学与道教《易》学结合起来。这是对二程哲学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朱子借鉴佛教的“月印万川”说论证本体之理与万事万物的关系,吸取临济宗的“宾主颂”提出主客体对立的“主宾之辨”,这是对中国哲学认识论的理论发展,值得充分肯定。
  2.丰富完善了中国心性哲学思想体系心性之学是儒家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而宋明理学又被直接称为“心性之学”,充分体现了新儒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特征。朱子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在于他丰富完善了中国心性哲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发展了中国哲学的主体思维,使主体意识进一步强化。
  佛教心性论的流行使儒家哲学相形见绌,不足以维系人心,从而造成社会危机和理论危机。朱子在佛教心性论及宋代理学心性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理论创新,建立起以“心统性情”论为纲领的心性学说。其心性之学“圆密宏大”①,以儒家道德理性为主导,强调把道德修养与遇事按道德原则办事相结合,重视主体思维的认知功能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与陆氏心学强调主体思维的心灵领悟和内在反观有所不同,但均使中国哲学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强化,从不同侧面发展了中国哲学的主体思维。
  3.朱子理学对中国哲学的负面影响朱子理学的天理论和“心统性情”论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的另一面,是繁琐、迂阔,使学者流于追求外在的形式和表面词句而不易或不去掌握其精神实质;其理学思想把道德理性上升为宇宙本体,视自然界为理性的产物,忽视感情欲望和物质利益的满足,这带来了轻物的流弊;其认识论和人性论重视和强调人的道德属性,相对忽视人的自然属性,等等。这些都给中国哲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朱子理学对中国后世政治的影响朱子理学的政治诉求是倡导天理治国论。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体、人伦的原则,又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准则,把天理与道等同,把是否行道作为检验政治昏明的标准,强调从道不从君,道统之道高于君主之位的思想。虽然其政治思想主要是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但也反对独裁,主张君臣共治,主张存理去欲,以天理为标准来正君心,去掉君主心中违背天理的坏念头。这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不仅魏了翁敢于批判君主一人独尊,主张君臣共治天下,而且在后来的历史上,以服膺朱子理学为宗旨的士大夫,面对专制独裁的朝廷政治,坚持以理为标准,敢于犯颜直谏,批评君主与权臣有违义理的行为。明代吕坤论述了“以理抗势”的思想,他说:“天地间惟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②指出理尊于势,理的权威在帝王之势的权威之上,君主运用权势时必须遵循理的原则。否则对那些违背天理,以势压理的专制势力,不惜“以理抗势”,维护理即道的权威,不屈服于专制势力。以顾宪成、高攀龙等为代表的东林党人更是实践了朱子限制君权,对封建统治者权力加以约束的思想。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①的思想,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②,提倡“众治”,反对“独治”。这些限制君权及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既受到朱学的影响,同时也是对朱子思想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朝历代,之所以都将朱子理学奉为圭臬,钦定为官方统治思想,正是因为朱子理学的那套天理治国的政治学说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巩固了封建统治,这是朱子理学对后世政治的重要影响。
  (三)朱子理学对后世伦理思想的影响朱子理学的伦理思想以公私、义利、理欲观为主要内容,强调仁爱、为公,以爱和公来体现仁,把孔孟的仁爱思想贯彻到道德践履中去;在强调“存天理,去人欲”的同时,也肯定了人的客观物质欲望,通过节欲来体现天理;既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又注意给利留下一定的位置,把利统一于义。其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辩证性和二重性。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正面影响已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伦理传统之中,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理学强调以仁为本,尊公蔑私,这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文化讲仁爱,讲大公无私的思想特色。杨简继朱子之后,提出“大公无私,天之道也”③的思想,把理学大公无私的精神推广开来。孙中山先生继承儒学“道统”,在革命斗争中,大力提倡“天下为公”的精神,以“公天下”反对“家天下”,主张人人权利平等。这正是儒家克己为公,重责任义务精神的体现。
  理学强调道德践履,重理性自觉,要求以理性控制感性,避免因感性欲望的过度泛滥而造成社会生活失序,这是朱子学理欲之辨的必然逻辑。由此影响了后世,加强了中华民族重理性、重内在自觉,节制感性欲望的自律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长期发展而不为乱世所中绝,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道德理性终究能够主导感性欲望。
  朱子的理欲观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影响很大。其“欲”有二义,即具有人的客观物质欲求,以及超出此人欲之上而过分追求所产生的私欲两种涵义,因而形成不同的理欲关系,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受到了不同的评价。受朱子思想影响,罗钦顺的理欲观与朱子大致相同。认为欲有善恶之分,不可全归于恶,其区分的标准是节欲还是纵欲。节欲谓之善;纵欲则流为恶。王夫之在理欲观上亦与朱子相似,并批评了佛教的禁欲主义。他指出理不离欲,理欲一体,既肯定人欲为天理所有,把欲纳入天理之中,又主张节欲,以理制欲,把人欲置于天理的控制之下。
  朱子的伦理思想具有辩证性和二重性,其“存理去欲”、重义轻利、重德轻利的思想注重伦理灌输,注重道德精神的培养,重视教化,如将其理欲之分、义利之辩强调得过头,便产生过分重理、义而压抑欲、利的流弊,这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亦带来负面影响。尤其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歪曲利用之后,不断削弱存理去欲、重义轻利、尊公蔑私观念对自身的约束,而不断加强对广大民众的制约,由节欲主义转化为禁欲主义,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欲望,抹煞了人的物质欲求,扼杀了人的个性,使其逐渐演变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礼教枷锁,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朱子理学对宗教的影响朱子理学以儒学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思想,并加以理论创新,从而融合三教,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朱子理学思想的形成和确立,是三教融合的产物,经统治者提倡,朱子理学在宋末以后逐渐占据了学术界的主导地位,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对佛道二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三教融合走向了三教归一。
  1.朱子理学对佛教的影响宋代以后,佛教由盛而衰,继续流传,此时理学占据了学术界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统地位,并渗透到佛教之中,佛教对理学多有吸取,表现出与儒学的融合。
  明代净土宗大师莲池吸取儒学的治世思想,主张儒佛互补、相资。如他说:“儒主治世,佛主出世。”①他还认为儒学可以“显助佛法之所不及”,而佛教也可以“阴助王化之所不及”。儒佛各自都可以给对方以助益,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明代禅师憨山援儒入佛,撰有《大学中庸直解指》《春秋左氏心法》等,以佛释儒,把二者结合,使佛教哲学日益儒学化,并调和三教。他指出:“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②把儒、道、佛,涉世、忘世、出世结合起来,这是受三教合一理学思潮的影响。
  明末僧人蕅益不仅著《周易禅解》,通释《周易》经传,援禅理以为说,而且撰《四书蕅益解》,明显受到朱子“四书”学的影响,以佛法解释儒家经典,借佛学以助发圣贤传心之印。并吸取儒学,宣扬孝道,撰《孝闻说》《广孝序》等文,指出“儒以孝为百行之本,佛以孝为至道之宗”③。强调孝道,“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④。这是对儒学的吸取,以修正佛教的出世主义,甚至打破出世与入世的界限,靠拢儒学。
  以上莲池、憨山、蕅益等与紫柏并称明代“四大高僧”,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融合三教,在朱子之后,吸取理学的思想,与儒学相调和,以求得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反映了理学思潮对佛教的影响。
  2.朱子理学对道教的影响理学占据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后,不仅对佛教,而且对道教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道教内丹派南宗白玉蟾受朱子影响,讲道心说,指出:“道心者气之主,气者形之根,形是气之宅,神者形之具。神即性也,气即命也。”⑤以道心为气之主宰。元初道士刘玉改革净明道,进一步吸收新儒学,以忠孝伦理为本,指出“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但世儒习闻此语烂熟了,多是忽略过去,此间却务真践实履”①。以正心诚意诠释净明,强调忠孝对于扶植纲常的重要性,并要求把忠孝的原则贯彻到宗教践履中去,明显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成为儒道合一的典型。刘玉甚至神化朱子,把朱子视为见道体者,“晦庵亦自是武夷洞天神仙出来,扶儒教一遍”②。以调和佛道。
  理学对道教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道教注意吸取新儒学的思想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也表现出道教对理学家的尊崇,这反映了理学影响的逐步扩大。比如在白玉蟾所著的《上清集》中,便载有《朱文公像疏》和《赞文公遗像》,对朱子称颂有加。这在以往的儒道交涉史上还是不曾有过的现象,表明随着理学的确立和广泛传播,儒道形式上的对立排斥已为融通合一所取代,体现了理学对道教的影响。
  (五)朱子理学对中国经学、教育的影响1.朱子理学对后世经学的影响朱子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一种以“四书”学为经典依托的理学形态,是“四书”义理之学取代汉唐“六经”训诂之学的结果,体现了经学发展的趋势,并影响后世经学数百年之久。
  朱子集“四书”学之大成,从内容和形式上改变了经学发展的方向。朱子重视“四书”,重视“四书”义理的阐发,强调治经的目的是明理,这对后世经学产生深刻影响。元代经学家吴澄继承朱子的“四书”学,强调:“‘四书’,进学之本要也。知务本要,趋向正矣。虽然,读‘四书’有法,聊为子言之:必究竟其理,而有实悟,非徒诵习文句而已。”③认为“四书”是治经学的根本,治“四书”须掌握其义理,而不是只记诵表面的文句。这是对朱子“四书”义理之学的发挥。
  朱子阐发理学思想除了重视经典的义理阐发以外,也重视对经典的训诂辨伪,这也对后世经学辨伪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直接启发了后世梅、阎若璩、惠栋等人对《古文尚书》的辨伪工作,而且影响了清代经学的复兴。
  2.朱子理学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朱子理学以儒家伦理为本位,并把纲常伦理上升为宇宙本体,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封建统治者大力办学校兴教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通过教育灌输理学家倡导的封建伦理思想,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这体现了朱子理学对后世教育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目的。后世教育以明理、明人伦为目的,为宗旨,对传授科学文化知识重视不够。二是教育内容。跟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相联系,自宋末至清,统治者将朱子理学奉为官学,将其著作《四书章句集注》等作为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的必用教材,以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朱子理学博大精深,除了深刻影响后世的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经学、教育以外,也对后世的史学、文学、美学等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附注

①钱穆:《朱子新学案》(上),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361页。 ②〔明〕吕坤:《呻吟语》卷一《谈道》,清光绪十五年(1889)《吕新吾全集》本。 ①〔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 ②〔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九《守令》,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杨简:《慈湖诗传》卷十八《周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明〕莲池:《云栖法汇·手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金陵刻经处重刻本。 ②〔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三十九《说·学要》,《禅宗全书·语录部十六》,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573页。 ③〔明〕蕅益:《灵峰宗论》卷七之一《题至孝回春传》。 ④〔明〕蕅益:《灵峰宗论》卷四之二《孝闻说》。 ⑤〔宋〕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三,《道藏》第3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①〔元〕刘玉:《净明忠孝全书》卷三《玉真先生语录内集》,《道藏》第24册,第635页。 ②〔元〕刘玉:《净明忠孝全书》卷四,《道藏》第24册,第642页。 ③〔元〕吴澄:《吴文正集》卷二十五《赠学录陈华瑞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