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统性情”,对中国心性哲学的总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123
颗粒名称: 3.“心统性情”,对中国心性哲学的总结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
页码: 2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心统性情”,对中国心性哲学的总结,心性论是先秦儒家哲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以至整个中国哲学的重要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先秦是儒家心性之学的创立时期。孔子对心性问题论述不多,但其“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仁由己”等思想却启发了孟子。
关键词: 朱子思想 心性哲学 研究

内容

心性论是先秦儒家哲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以至整个中国哲学的重要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先秦是儒家心性之学的创立时期。孔子对心性问题论述不多,但其“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仁由己”等思想却启发了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最早给心以高度重视,并把心、性联系起来加以论述,从而确立了儒家的心性哲学。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对后世包括对佛教心性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儒家心性哲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荀子进一步阐发了心的认识论功能,并提出与孟子性善论主张相对的性恶论。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先是受儒家心性之学特别是孟子思想的影响,大讲“尽心知性”及“穷理尽性”。后来佛教发展了儒学心性论,主要是以本体论心性,其哲学理论的思辨性明显高于先秦儒学心性论,但却抛弃了儒学心性论中的伦理道德内涵。
  朱子总结、吸取先秦儒学心性论、佛教哲学心性论,提出了以“心统性情”说为纲领的心性论。朱子把儒家伦理与思辨哲学紧密结合,以性为本,把儒家伦理提升为形上宇宙本体,又把心性与天理相联,这既丰富了儒家哲学心性论的内涵,又发展了中国心性哲学,使理性的、伦理的、人文的世俗思辨哲学逐步取代隋唐盛行的宗教哲学,这是对以往心性哲学的系统总结,达到了中国哲学心性论思想发展的高峰,并对后世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