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教融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114
颗粒名称: 2.三教融合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49-2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两宋时期,儒、佛、道相互关系的基本倾向是三教融合,不仅佛道二教调和儒学,积极向儒家文化靠拢,而且儒学学者也注意借鉴佛道二教,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及其他可资借用的思想。宋代理学的产生,就是三教融合和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 朱子理学 理学形成

内容

在中国文化的儒、佛、道三教交往史上,如果说,唐代以前表现出更多的是三教的对立与相争的话,那么,唐宋以后随着社会和思想的发展,则主要表现为三教的融合和归一。两宋时期,儒、佛、道相互关系的基本倾向是三教融合,不仅佛道二教调和儒学,积极向儒家文化靠拢,而且儒学学者也注意借鉴佛道二教,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及其他可资借用的思想。宋代理学的产生,就是三教融合和发展的结果。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儒、佛、道三教相互辩难,又相互融合,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和格局。儒、佛、道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及哲学;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发展,这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
  从思想理论的特点来分析,三教各有短长。儒学长于社会治理,以伦理纲常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其短处是缺乏思辨哲学来影响人、打动人。佛学长于治心,以心性哲学和思辨哲理来论证其教旨教义,发挥宗教消除内心紧张、求得心灵安宁的社会功能;其短处是不讲社会治理,其出世主义的宗教信仰与中国宗法等级社会及社会制度形成矛盾,因此与适应宗法社会伦理关系的儒家思想尖锐对立。道教长于养身,通过修炼,得道成仙,与大自然合一,因而宣扬道为宇宙之本、万物之源;其短处是既在思辨哲理上不及佛学,又在治世上不及儒学,故其迎合、吸取儒、佛处较多。
  正因为三教各有长短,单用一家之说,均有弊病,故三教融合、互为补充,成为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这即是三教融合的思想根源。
  早期三教的相互关系,以对立冲突为主,到后来则在各自保持和认同自家思想特点的基础上,相互吸取,互为补充。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互补,在隋唐以前已有发端。隋代王通明确提出了以儒为本,三教可一的思想,他说:“三教于是乎可一矣。”①由唐至宋,李翱、柳宗元、三苏父子均主张融合三教。如果说,儒家学者主张的三教融合,是站在儒家文化的立场,以儒为本,来援佛、道入儒的话,那么,佛、道学者主张的三教融合,则是站在自家立场上,援儒以入佛或道。北宋高僧契嵩主张融合儒学与佛教,以佛教的“五戒”来会通儒学之“五常”,认为佛儒同样有益于治道,并著《原教论》,以反驳排佛者。宋初道士张伯端通三教典籍,著《悟真篇》,反复宣扬道、佛、儒“三教一理”的思想。
  此外,儒家学者还吸取了佛道的其他诸多理论。如程朱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和“理一分殊”等思想来源于唐代澄观的《华严经疏》。朱子还用佛教的“月映万川”的譬喻来说明“理一分殊”的道理。张载的“立天理”“灭人欲”和二程的“去人欲、存天理”均是一定程度受佛道禁欲思想影响的结果。
  总之,作为理学思潮产生背景的三教融合,并不是三者简单结合,混然杂处,而是以儒家的伦理学说为本位,吸取佛教的思辨哲学及道教的道本论、道法自然等思想,三者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新儒学的思想体系。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