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陈庆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082
颗粒名称: 五 陈庆镛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205-2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学者陈庆镛对朱子文化的传承,陈庆镛极重视经世致用,他为政“留心经济,不汲汲于为仕,凡军实之所储,度支之所出,边备之所防,河渠漕挽之所疏浚委输,讲画条贯务得要略而后止”。陈庆镛服膺宋儒,而又精研汉学,覃心考据于声韵文字之学。其治经务求是。他曾自题“六经宗孔孟,百行学程朱”的楹语。在陈庆镛的哲学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是器识论。其所谓“识”有世界观之意,是为学为文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 陈庆镛 清代学者 朱子文化

内容

陈庆镛(1795—1858),字乾翔,号颂南,后人称颂南先生。福州人。
  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历官户部主事给事中、翰林院庶吉士、监察御史等。
  陈庆镛极重视经世致用,他为政“留心经济,不汲汲于为仕,凡军实之所储,度支之所出,边备之所防,河渠漕挽之所疏浚委输,讲画条贯务得要略而后止”②。陈庆镛主张渡江重平夷之策,反对外国侵略者。他曾向朝廷提出御寇之策。他说:“盛京之奉天,直隶之天津,江苏之崇明,浙之定海,闽之厦门、福州,粤之虎门,山东之登州,各备战船十只或二十只堵截要害,以俟其来者而应之,所向被靡。”①此外,陈庆镛还屡次上疏建议朝廷在台湾加强武备,防止和抵抗英国等帝国主义者侵略。他还坚决反对外国侵略者干涉中国内政,对卖国投降官吏深恶痛绝。他不顾个人安危,上疏批评朝廷起用已治罪的琦善、奕经、文蔚等人是刑赏失措,致使皇帝复革琦善等人的官职,令其闭门思过。于是,陈庆镛“直声震海内”。他以正直敢言的御史名世。
  陈庆镛服膺宋儒,而又精研汉学,覃心考据于声韵文字之学。其治经务求是。他曾自题“六经宗孔孟,百行学程朱”的楹语。陈庆镛认为,汉学、宋学的共同点都主张明经致用,都推崇圣贤。他说:“汉人多讲阴阳,而宋人则专主理数。《易》旨无穷,当合汉宋而通之,无门户之见,乃可以言《易系》,言六爻,发挥旁通。”②他认为,言象言数不如言理为密。应理为主,象次之,数更次之。陈庆镛所谓“汉人多讲阴阳”,是指西汉董仲舒一派的“天人感应论”。天人感应论通过歪曲先秦阴阳五行学说,用阴阳五行把天与人沟通起来。陈庆镛认为,《周易》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宋儒专讲《周易》中的理是不全面的,应吸取汉儒关于《易》象、数的观点。
  陈庆镛提出对各种学说都应该兼收并蓄,他说:学为有用之文,则又本之《易》以导其源,本之《书》以充其识,本之《诗》以博其趣,本之《礼》以究其精微,本之《春秋》以考其得失,本之马、班、范、陈以助其波澜出入,本之管、韩、庄、列以极其苯?奥窔。③他认为,凡是有用之文都应该学习。他举出《易》《诗》《礼》《春秋》以及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管子、韩非、庄子、列子等诸子之书,都要学习。
  对于陈庆镛的人品性格、学问事功和启迪后学的情况,其门人龚显曾有一段较详细的记述,说:吾师陈颂南先生,“诵谏草者,咸舌挢不得下,海内名儁,想风望采,蹑履投刺,争以一瞻颜色为幸者,晷盖无虚。先生植品既高,文章学问又足牢笼百氏,震动时贤。于是有阮文达公元孙,先生经世为之师;何先生绍基、魏先生源、张先生穆、苗先生夔、赵先生振祚、朱先生琦、梅先生曾亮诸君子为之友;何先生秋涛为之徒,相与挋?精思,切劘道谊,学益懋,品益高,而名亦益显。然后知执一卷奏议以重先生者,其不足以概先生而儤先生也。”①何绍基、魏源、何秋涛等是近代著名的学者,皆为陈庆镛的友徒,由此可知陈庆镛在当时学术界的地位。
  在陈庆镛的哲学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是器识论。其所谓“识”有世界观之意,是为学为文的指导思想。他说:夫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无其识,其词不足以达识。苟足以达矣,而或谓过高之论,或限以一丘一壑拘于墟而不足以观河海之大也,局于量而不足以仰泰山之高也,又何以称于其后及久而传不衰。②读叙谱状叔寿兄诸文,得其所以立爱之道焉;读赠言劝友慎交诸文,得其所以交游之道焉;读论经论史论子诸文,得其所以为学之道焉;读议兵议律议法、议钞弊、论海道诸文,得其所以行政之道焉。夫士先器识而后文艺,非其学之大不能见乎道之粗也,非其识之高不能达乎政之本。有其学有其识,宜出而膺司牧之职,慰苍生之望矣。③陈庆镛在这里提出的“先器识而后文艺”的命题是深刻的。学者首先要有一定的世界观,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达识”,即具有高的思想境界;“见乎道之原”“达乎政之本”“称于其后及久而不衰”,才能不流于就事论事、经不起时代的考验。陈庆镛还特别强调,“有其学有其识,宜出而而膺司牧之职,慰苍生之望”,就是见其文和其才知其所能而为众望所归。陈庆镛的这些议论表明他主张文艺要把思想摆在第一位,艺术摆在第二位。
  陈庆镛以“器识”为中心,进一步提出明、论、辨以及精、广、妄、疏等为学范畴。他认为,识足以达时事之宜,明足以破千古之蔀,论足以剪繁芜之失,辨足以息群喙之鸣,然后驰骤纵横,必求于是而后止。故治经贵精力,治史贵广博,读未数行辄评隙,失之妄,读一史未及他史特下断、失之疏。在为学中,陈庆镛认为,有“识”才能为当世服务,有“明”才能破千古之蔽(蔀),有“论”才能找出发展规律,有“辨”才能胜于别人,“识”“明”“论”“辨”都具备了,就能“驰骤纵横”、得心应手了;“治经贵精”“失之妄”;“治史贵广”“失之疏”。陈庆镛这种对为学之德和为学之方的概括是深刻的。
  陈庆镛还认为,学者如果没有“器识”,为学既“不能入”尤“不能出”。“不能入”和“不能出”是学之大患。他说:凡学之患,患于不能入,尤患于不能出。丛籍鳞次,手翻翻不辍,一辍辄遗,即偶有一二得心,而于古人回穴奥窔终莫能晰,饾饤耳食,如是者不能入。又或累昔贤往事,钩稽条丳,谓某也醇、某也肆、某郅寉。①在陈庆镛看来,所谓“不能入”就是“手翻翻不辍,一辍辍遗”,一点也学不到手;即使偶然有一点心得,也不能分析,而且一耳进一耳出,很快就会忘记。所谓“不能出”,就是学了不能用,虽讲得头头是道,却均与原意不合;特别是眼高手低,自己不会执笔为文。
  陈庆镛特别强调,为学处世都要务实,他将自己的书屋命名为“实事求是斋”。他提出要随实应化,不能虚浮,不可拘泥于前人古人之言。“圣人不凝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他说:“参伍错综,惟变所适,不可以孔子之言泥周公之言,更不可以周公之言泥文王之言。”②又说:《列子》谓:燕人而长于楚者,老而归于燕,过齐鲁之城社,或绐以为燕也,愀然变容;过冢墓以为先人之陇也,泣然流涕。及真见燕之城社庐墓,悲心反减。今世之大家勋阀往往援疏族之贵者显者联为谱系,傅会成书,相与叙及,辄曰我伯叔兄弟也,而于其真伯叔兄弟漠然概不相关,是何异燕人之见绐者据以为真,而为有识者所窃笑哉。③陈庆镛所举的《列子》等的例子,就是强调务实,反对浮夸虚言。
  陈庆镛把圣贤之道归结为仁、义、礼、智、信五伦,五伦具即为道心,并对五伦作了言简意赅的解释。他说:圣贤之道无他,体诸心之谓仁,施诸当之谓义,止诸节之谓礼,达诸事之谓知,践诸实之谓信,全而合之之谓道心。得乎道之谓德。圣人之所为,不过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日用易知易从之事,如是焉已。众人之所为,亦不过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与日用易知易从之事,如是焉已。孟子曰:“圣人,人伦之至也”。又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尧舜无难知难从之事,而人卒不如尧、不如舜者,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于是卤莽灭裂之言盈天下,张道益炽而离道益歧。①陈庆镛认为,圣人和众人之所为是一样的,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提出,从日常生活和周围具体事物做起,就能达到所要求的思想境界。他说:“儒者有闻过相规,见善相示,余常持此以论交。”

附注

②〔清〕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十二《李梅生小芋香馆诗钞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清〕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十二《苏鳌石亦佳室诗文钞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清〕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十二《蒋慕生易说引》,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清〕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十二《彭仲山无近名斋文钞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清〕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首《龚显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清〕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十一《郑云麓先生文集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清〕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十二《彭仲山无近名斋文钞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清〕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十二《吕西邨类稿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清〕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十一《苏紫溪先生易经儿说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清〕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十二《福州郭氏族谱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清〕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十一《郭榴山易易录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陈庆镛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