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德修养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081
颗粒名称: (四)道德修养论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03-2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学者孟超然的道德修养论,德修养的根本问题是治心,治心之要是“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八个字。孟超然的这种通过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变化气质的道德修养论,是与其世界观和认识论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 孟超然 清代学者 道德修养

内容

孟超然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问题是治心,治心之要是“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八个字。他说: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八个字,是为学之要。所以修身立命者全在此。近分为四门备载先儒之语,时时观览可以治心。②“学治心之法,以惩忿窒欲为事,或冀持之,久久可以究养。”“治心”“究养”就是治本,“从事于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之事……以培壅本根,澄清正本,为异时发挥事业之地益光大而光明矣”。③在孟超然看来,治本是对照圣贤教导,有过必改,就是变化气质。他说:吕成公(按指吕泾野——编者注)少卞急,一日诵《论语》,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平时忿窒,涣然冰释。朱子尝曰:学如伯恭(按指吕祖谦——编者注),方是能变化气质。①孟超然这里所讲的转变卞急(躁急)性格,就是变化气质。人的本性(仁、义、礼、智)虽然都是天理的体现,但是天理要和人的气质相结合,必须使气禀由浑浊变化为清明。“躬身厚而簿责于人”,就是对己严,待人宽;自己严格遵守伦理道德,以身作则,以影响他人。这即是道德修养的提高,气质的变化。
  孟超然的这种通过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变化气质的道德修养论,是与其世界观和认识论联系在一起的。孟超然用《周易》剥、复两卦和损、益两卦所包含的“阴阳消长之机”加以论证。他认为,《易》言阴阳消长之机莫著于剥复(两卦)。《系辞》曰复以自知而不远之复,惟颜子能之;其次则困心衡为频复之厉最下迷复凶矣。他在《克省录序》中说:吾不有自知者存耶?其往者或以为缘尘变灭然,吾不知之思复知其在《易》损益二卦之象。《象》曰山泽之象深下增高有损道焉,君子则以惩忿窒欲;风雷之象奋发疾速有益道焉,君子则以迁善改过矣。惩窒、迁改惟日不足,其于复也或庶几乎!孟超然把这种“阴阳自然之理”用于道德修养上,就得出“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命题。“惩窒、迁改惟日不足”,反复下去,就可达到变化气质的目的。
  孟超然在《瓜棚避暑录》进一步提出“纯乎天理”的道德境界。在《焚香录》中,他认为,这种境界是“仁体事而无不在,故道德统贯以仁”。就是说,“纯乎天理”的境界在道德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仁。孟超然还提出仁和孝的关系,认为仁中有孝,只是未发露出来。他说:“天下无性外之物,岂性外别有一物名孝弟乎?但方在性中,即但见仁义礼智四者而已。仁便包摄孝弟在其中,但未发出来,未有孝弟之名耳,非孝弟与仁各是一物,性中只有仁而无孝弟也,犹天地一元之气只有水火木金土,言水而不曰江河淮济,言木而不曰梧槚樲棘(枣),非有彼而无此也。”②在这里,孟超然论证性与仁(包括孝悌)、义、礼、智中概括出来的一般(共性),犹如气是从水、火、木、金、土和木是从梧、槚、樲、棘中概括出来的一般(共性)一样。
  但是,孟超然所讲的仁、义、礼、智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今天看来当是无稽之谈。
  孟超然极端鄙视那些言清行浊、言过其实的伪君子。例如,他在《瓜棚避暑录》中讲到湛甘泉时说:湛甘泉讲学当时以为儒宗,又享眉寿。余最恨其晚年序《严分宜文集》云:知天之所以为天,文之所以为文,则知钤山之文矣。以八十岁老尚书献媚同年宰辅至于此极哉!近读嘉靖十一年冯子仁恩应诏上疏备指大臣邪正中云:礼部左侍郎湛若水聚徒讲学素行未合人心。则知为侍郎日已不免人訾议矣。甘泉论学以随处体认天理为言,吾不知其所言是何天理也?①此亦可从反面看出孟超然品德之高尚。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