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省体验的认识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080
颗粒名称: (三)内省体验的认识论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02-2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学者孟超然内省体验的认识论,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之理,便无可贵。心中所具之理,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本性。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反是者为失其本心。对于如何达到存心和收放心的目的,孟超然提出主敬致知穷理。
关键词: 孟超然 清代学者 认识论

内容

孟超然认为,众理先天地具于人的心中。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之理,便无可贵。心中所具之理,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本性。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反是者为失其本心。庄周之非尧舜犹为寓言,嵇康之薄汤武亦有微指。在《瓜棚避暑录》中,他说:“李贽之讥濂洛、毛奇龄之薄程朱,皆可谓之失其本心者也。”因此,在孟超然看来,所谓认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存心。就是使心不要失散。他说:“圣贤之学惟以存心为本。
  心存故一,一故能通。通者澄然莹澈,广大光明,而群妄自然退,视听言动一循乎理,好恶用舍各中乎节。”②又说:暇时速须敛身心,或正容端坐,或思泳义理。事物之来,随事省察,务令动静有节,作止有常,毋使放逸。则内外本末交相浸灌,而大本可立,众理易明矣。此外别无着力处。③这就是说,人之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道德本性,因受外界“物欲”的诱惑,有放逸、散失的可能,必须存心、守心。二是收放心。孟超然用《易经》复卦解释“收放心”,提出“思复知其在《易》损益二卦之象”等,以说明把失、放逸的仁、义、礼、智道德之心寻找回来。
  对于如何达到存心和收放心的目的,孟超然提出主敬致知穷理。他认为,主敬致知穷理的过程就是存心和收放心的过程。他在《晚闻录》中说:主敬者存心之要,而致知者进学之功,二者交相发焉,则知日益明,守日益固,而旧习之非,将日改月化于冥冥之中矣。
  “主敬致知,谨之于细微杂乱之域,而养之于虚间静说之中。”①孟超然认为,主敬为存心之要,致知为收放心(进学)之功,二者交发使用,则天理于心益固。在他看来,这种主敬致知穷理的过程,即是细微虚静,潜移默化的过程。
  孟超然在《瓜棚避暑录》中反复说明,认识要接触实际。他提出“体贴人情即是体认天理”“境遇中千头万绪皆是磨炼德性之资”,主张“学须博乃可精”。他提出为学四戒:专守一家言者,隘也;泛涉而无归宿者,滥也;出言不知拣择者,秽也;务为夸大者,妄也。去此四病乃可以言诗言文。
  孟超然所概括的隘、滥、秽、妄四字学戒,确为至言,值得借鉴。孟超然提出静思的认识论。他在《诚是录》中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认识要无偏见。在《晚闻录》中说:“学者正欲胸中廓然大公明白四达,方于致知穷理有得力处。”“胸中廓然大公明白四达”,就是思想上没有偏见,认识事物时没有成见。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