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由心到心的认识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076
颗粒名称: (四)由心到心的认识论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98-1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童能灵以心之本体为性,尽心即知性;在认识论上,童能灵以心为物,即心为思维器官,它能认识万物。他认为,心是气的精爽。以其精爽之至通极于性,性即理,故心妙众理。又须知心之物,只是气之精爽者。“自是至精而通极于性,故知其性者便尽其心。性上见得一分,心之神明又开得下分也。”童能灵谓心能妙(或俱)众理,并非说是众理在人心中,心即理,而是说心有认识众理的能力。
关键词: 童能灵 清代学者 认识论

内容

在人性论上,童能灵以心之本体为性,尽心即知性;在认识论上,童能灵以心为物,即心为思维器官,它能认识万物。他认为,心是气的精爽。以其精爽之至通极于性,性即理,故心妙众理。又须知心之物,只是气之精爽者。“自是至精而通极于性,故知其性者便尽其心。性上见得一分,心之神明又开得下分也。”童能灵谓心能妙(或俱)众理,并非说是众理在人心中,心即理,而是说心有认识众理的能力。童能灵关于心的界说与陆王心学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清楚的。他说:心者,气之精爽,盖只是气也。气之粗者凝而为形,其精爽则为心。气之精爽自能摄气,此心所以宰乎一身也。且既曰精爽,则亦无气之迹,而妙于气矣,顾只是气之精爽,非形而上之理也(自注:精爽犹言精灵也,精之至极则自是灵明,故爽亦只是精之妙处。精字实爽字。
  虚爽字亦只是完得精字也。)①朱子从未明确把心看成一物。陈淳曾把心说成是一物,但其分析十分含糊。
  其他朱子学学者多不论心。童能灵明确认心为物,断心为“形而下之器”,心是认识器官。实发前人之未发,是对朱子学的重大发展。
  童能灵充分肯定了心有认识事物的能动作用。他强调,“心者,人之神明”,其认识作用有三个方面。他说:“所谓神明之妙有三焉:一曰神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一曰神通,贯幽明通远近,无所隔碍也;一曰神变,应事接物,变化不测也,然惟通故速,速亦是通。只是神通、神变二者而已。通与变是其神处,而明在其中矣。”②童能灵这里归纳的三条心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三点类似今天讲的感性认识;第一、第二点类似今天讲的理性认识,这两个层次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童能灵是主张认识事物的本质(义理)是要经过逐层深入的。他说:“吾人致思义理,须历许多层数,或略去一层,即于其中曲折处未尽,异时伏下疑根,终作此理障碍。”对于认识的第一个层次,即所谓感性认识,童能灵强调格物,亲自接触事物。他认为,“物必格而后明,伦必定而后尽”。当然,童能灵所谓“物”,不是指客观事物,而是指道德伦理关系。
  对于认识的第二层次,即所谓理性认识,童能灵强调主敬。由于对外界的接触,获得大量的感觉认识,因而“心不得纯一,杂扰之念驱去复来”。
  那么,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童能灵强调主敬。他说:“此心不得纯一,杂扰之念驱去复来,而求所以治之之方……须是穷理主敬,久久则自然纯一矣。”①这里并不是说童能灵只主张在理性认识中才主敬。和其他朱子学者一样,他认为主敬贯串于整个格物穷理致知的过程,不过在理性认识中主敬更为主要。他说:尹(和靖)氏之论敬,谓心中不容一物;谢(上蔡)氏之论敬,谓常惺惺法。此皆说得透露有精神,但稍费力耳。程子曰: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其言平正,而二家之说皆函盖焉。何也?心苦一时自不容一物而常惺惺也。且程子从整齐严肃说来便有把握,只须将容貌言语上有形象处整顿收敛得来,自然心已一也。若单从心上用力而求其不容一物而常惺惺,便未免太劳苦拘迫而难于持久,且或反致别生病痛而不自知者,此不可不察也。大抵朱子雅言亦是如此。然此一处亦足以见程子之言甚似孔子也。②童能灵还特别提出要进行判断,即分清是与非,才能达到真知。他提出“分是非即致知”的命题,即认识的目的是要对认识对象得出肯定(是)或否定(非)的结论。童能灵认识到判断这种思维形式是理性认识所必需的阶段,这是其认识论中的合理成分。不过,童能灵不懂得,判断所得出的是或非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检验判断真假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