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才”统一说和伦理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075
颗粒名称: (三)“三才”统一说和伦理观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195-1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童能灵“三才”统一说和伦理观,童能灵基于其理是天地万物本原的思想,又进一步提出先于天地万物之理“无出于图(《河图》)、书(《洛书》)之外者”。在童能灵的理学思想体系中,具有浓厚的象数学观点。他在讲到“易”时,曾提出理、数、象综合说。他说:“易有理焉,有数焉,有象焉。理无体,以象数为体,是故舍象数而谈虚理非易也,理有分殊而数著,数有奇偶而象分。一数具一象,如形之取影。”
关键词: 童能灵 清代学者 伦理观

内容

童能灵基于其理是天地万物本原的思想,又进一步提出先于天地万物之理“无出于图(《河图》)、书(《洛书》)之外者”。他根据古代《河图》《洛书》的传说编造出一套天、地、人的图式,用以推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按照童能灵的解释,《河图》《洛书》体现了天、地、人三才的统一。“三才”原出于《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立之。”童能灵把《河图》《洛书》与“三才”附合在一起,是对朱子《图书》说的创新解释,是其以前的朱子学者所未有的观点。
  童能灵认为,《河图》“最外一层为天,次内为地,中数为人。盖天包地,地包人,而人为天地之心”②,因此人能体现天。他进一步解释说:天之数叁为三十(按河图外层数是三十——编者注),地之数两为二五(按河图次内层数是二个五——编者注),人兼叁两而得三五焉(按河图内层为三个五,兼有天数之三、地数之五——编者注)。以南北二五具地之两,而统于中一五,具天之叁也。盖人在天地之中兼天地之理,而为天地之心,见于此矣。人为天地之心,此天命人心所以不二也。天之视听在民也,求其在我者,则君子畏天命。③由此可见,在童能灵的理学思想体系中,具有浓厚的象数学观点。他在讲到“易”时,曾提出理、数、象综合说。他说:“易有理焉,有数焉,有象焉。
  理无体,以象数为体,是故舍象数而谈虚理非易也,理有分殊而数著,数有奇偶而象分。一数具一象,如形之取影。”④童能灵的这些说法是符合朱子易学思想的,认为在理、数、象的关系中贯穿了数,是以数为基础的。
  他说:既有易之数,自有易之序,既有易之序,自有十二辰之分,此不易之理也。今所为按序而分者,特每辰有各得之分而以其分言之耳。假令无各得之分,则寒暑应无节候,而生物无渐次,每日所生只应得此物数也,何以成造化乎?今分布于每辰,既可见造律之本,亦即可以证易道之范围天地,而天行果不出于易理也?①童能灵的易理是通过一系列的数(序也是数)来造化天地万物的。他把从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中抽象出来的数绝对化和神秘化,把数看成是易理创造天地万物不可缺少的。
  童能灵在解释了《河图》的天、地、人三层之后,又以每层中的点数附会《大学》的三纲八目,以说明人应有道德修养。《大学》的三纲领:“明明德”即修明天赋的德性;“亲民”即管好臣民百姓;“止于至善”即达到最完全的程度。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都是讲道德修养的事。童能灵附会《河图》的点数,要人们按三纲五常去修养,为“九州之内共一主”服务。这也说明童能灵的朱子学具有象数学的特点。
  童能灵还用《河图》《洛书》解释人的心性问题。他说:《河图》为《洛书》之源。《洛书》之中五,本于《河图》也。在《河图》,则中五为天,为性之五常;在《洛书》,则中五为地中之天,为心具五常也。性者,太极也;心者,皇极也。太极无极,而皇极有体也。此为易《范》之源,而五音从此出焉。夫音生于气,气生于机。而机也者心也,性具心中,心动而喜怒哀乐之情见焉。所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心静而为性,则未发之中寂然不动,所谓人生而静者也。然静而无静,而五音存焉矣。②童能灵和朱子一样,认为性即理,性是心的本体,心包含性。皇(本意为帝王)意为大,极意为标准。古代帝王以为所施之政至正且中,可为法式,故称为皇极。童能灵在《理学疑问》中反复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性固是理,但须看得理之在人最为亲切,方见其为人之性也。盖人之生,气聚而生也。气之所以聚而生,则理为之也。”所谓“理之在人最为亲切”,就是人不可脱离理。他又说:性固是天理,然必就人生所禀言之,乃见性之所以得名也。不然何不即谓天理,必别之曰性耶?谓之性,则如云水性寒火性热之性。盖人但知有此生则有此性,不知须有此性始有生也,如水则必须有寒之性方凝而成水,火则必须有热之性方发而成火,人则必须有生之性方有此生而为人也,生之性即仁也,水之性寒,火之性热,人之性仁皆一例也。①“生之性即仁也”,意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天生的本性。在童能灵看来,人通过发挥心中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善端),就能得知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端本性;“情即恻隐四端”,童能灵又说:“虚斋蔡氏论之以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在喜怒哀乐之中……以恻隐属哀,以羞恶属怒,此处犹可通融看也。至于论辞让是非之心则失其理条矣。……孟子所谓四端者,盖谓有此理则有此端,无此理必无此端。端之云者,……其为念最初而其发甚微也;惟其最初,故不大著现而微见端倪也。若转一后念便须著现而不得谓之端也。”②童能灵引用孟子的所谓“四端者盖谓有此理则有此端,无此理必无此端”,就是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本性是人们生而固有的。他说:“践形尽性尽伦只是一以贯之,如事亲事君,是伦在此,即性在此,而四体之用亦只在此。”③“四体”即四肢。童能灵这段话,是其对朱子伦理哲学的精辟概括。
  童能灵由四端进而论到五常,又把五常分属五伦。他特别撰写《五伦说》,用仁、义、礼、智、信五常对应解释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从而得出五伦。五伦本于五常,盖五常有仁,仁之道生生然后有父子;五常有义,义之道肖肖然后有君臣;五常有礼,礼之道序序然后有长幼;五常有智,智之道别别然后有夫妇;五常有信,信者人心之所由孚,有信然后有朋友之交。
  童能灵《五伦说》把五伦看作是儒家伦理哲学的中心。他认为,五伦概括了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如果五伦不明,则“无父无君之说行”,是最大逆不道的,所以仁、义、礼、智、信为天之大本者。所谓“天下之大本”,即是指五伦为社会的根本。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