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张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056
颗粒名称: 五 张岳
分类号: B244.7
页数: 9
页码: 159-1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代学者张岳对朱子文化的传承,主张理得之于意诚,反对以私假(术)求之,主张致知只有格物,反对致良知,主张知行为二,反对以知代行的知行合一,主张天意即人心,反对以人心为道心,主张用才,反对用术。
关键词: 张岳 哲学思想 朱子文化

内容

张岳(1492—1552),字维乔,号净峰,后人称净峰先生,福建惠安人。
  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官广西提学佥事、广东提举、江西提学佥事、广西巡抚、兵部右侍郎等。
  张岳自幼好学,以大儒自期。他与同乡人陈琛、林希元同寓僧寺,闭门读书,潜心朱子理学。明代学者林缵振在《海云馆集》中说:“净峰号称真儒,源流所究盖得于余干之胡(居仁)、河东之薛(瑄),而有以溯夫紫阳之传。”张岳学术湛深,理学精粹,文章亦工,其文为正德、嘉靖二朝第一。其诗多寓哲理,如谓“理深物有悟,兴极感相因”“宛宛西飞日,余光照我裳”“江容留日华,白石光凌乱”等,非文精理熟者不能作也。吴文华在《苍梧重刻净峰文集选序》中称赞张岳的文章学问“逐首八闽。文章如风椿阵马,闪电驰飓,何其雄也;脱脱春华,崇尚本根,何其邃也”。此外,张岳对佛教经典也有很深的研究,如他任廉州知府时,“日取佛书读之,录其要而藏之。曰:‘予良悦是。’于官府政令多安其旧。……语人曰:‘吾性好静。’”①张岳为官多有政绩。《泉州府志》载:“遇事能断,莅官严而有法,及延见细民则煦煦若小邑令。常思为国家建数百年之业,不沾沾功名。廉、沅、柳、德、庆、琼、江右,无不尸祝。”张岳当过这些地方官,皆有政绩,得到这些地方士民的钦敬。
  张岳学术活动之时,正是王阳明学说方盛之时。正德十三年(1518),张岳二十六岁,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刻刊流行,轰动思想界。此后,许多学者名士和达官贵人只知有王阳明而不知有朱子;王阳明心学一时压倒朱子理学。这时,张岳步行数百里,特地到浙江绍兴会见王阳明,持程朱遗说与之辩论。王阳明当面指责朱子学说,而张岳却反诘曰:“朱子何可毁也?”此后,还与王阳明等心学派书信往来论难。朝廷执政张孚敬尊信王阳明学说,授意巡抚、御史借事故意与张岳为难,企图压服张岳放弃朱子学;王阳明弟子、御史聂豹用官势压迫张岳接受王阳明学说。张岳不畏强权,不为时论所左右,始终坚持朱子学,坚决反对王阳明心学派。明人骆日升说:时良知之学满天下,而独襄惠公弗是也。尝见文成公辩论往复不肯诎。文成高足弟子双江聂语公:“公诚豪杰,顾无奈旧闻缠扰,何也?”公笑曰:“吾尊吾所闻足矣。”①当时人认为,张岳和罗钦顺一样是抨击王阳明心学派的主要学者。明人郑世威说:“泰和罗钦顺、惠安张岳,也称贤士大夫,皆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两尝指击其说。”在张岳看来,“阳明平生好为虚诞,彼盖大言以炫耀于其徒耳”。他认为,由于王阳明等“认物为理,以人心为道心,以气质为天性,生心发事,纵横作用,而以‘良知’二字饰之,此所以人欲横流,其祸不减于洪水猛兽者此也”②。此风不息,不知将何止极。张岳把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归之于王阳明学说的盛行。因此,他认为要昌明程朱正学,必须批判王阳明学说。
  张岳在与王阳明心学派论辩中全面阐发了朱子学。
  1.主张理得之于意诚,反对以私假(术)求之王阳明认为,人心是宇宙的本体,是无所不包的。王阳明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③王阳明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以至各种道德规范都说成是心所派生的,把心作为是贯内外、彻幽显、合天人的本体。张岳则指出,昔夫子之教,以求仁为先。仁即心也,心即理也。此心所存,莫非天理,默而成之,而仁不可胜用。圣门之教,因人成就。皆就日用最亲切处指示人下手工夫。“所谓圣门之学也,无他,只是有此实事实功而已矣。夫岂在别寻一个浑沦之体,以为贯内外,彻幽显,合天人,使人爱慕玩弄,而后谓之心学也哉?”①礼者理也,理者性也,性者心也。心存则性存,而礼在其中矣。
  理本自然,人不可私意求之。“心也,天也,一理也。”这里所谓“浑沦之体”,即指王阳明以心为本体。“人不可私意求之”,就是指理不依人的私意为转移。张岳认为,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随意的。张岳进一步指出,理是通过气产生世界万物的,“万物皆得造化之气以生”。他说:有理则有气,有象则有数,盈天地间皆象也。因象起数皆可显造化之体,惟其所起有偏全,故其显于是者时有不神尔。譬之,万物皆得造化之气以生,而有正者、偏者、通者、塞者。谓偏且塞者造化之气不在,是不可也。②在理通过气产生世界万物的问题上,张岳掺杂了象数派理学家的观点,企图用以说明一理和万物之间的关系。在张岳阐述一理通过阴阳二气产生万物的过程中,迸发出不少对立面转化的辩证法思想。他说:《易·大壮》自一阳积至四阳,阳之势壮矣,以四阳而去二阴甚易也。圣人必为之戒曰:君子用罔,贞厉。罔,无也,言阳不可恃其壮盛而蔑二阴也。故事常成于兢惕而患或生于忽略。夫盛者易衰也,进者必退也。自大壮而进为央,央者,剥之反对也,一反则为剥矣。天下之理其反复往来岂有常哉!③在这里,张岳比较深刻地阐明了“盛者易衰”“进者必退”的物极必反的道理,指出理和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
  张岳基于其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提出人必须根据客观必然性办事。他说:“难易者,势也;近久者,时也;裁而处之者,义也;化而忘之者,道也。道义所安,命则立焉。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④这就是说,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时机办事才能成功(“命则立焉”)。在这里,张岳所谓命,就是天命或天理,是指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规则。“裁命而处之”,含有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的意思。他说:子思之言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又申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夫以性道之广矣大矣,无不备也,而指其亲切下手处示人,不越乎喜怒哀乐,已发未发之间。所谓戒惧者,戒惧乎此而已;所谓谨独者,谨独乎此而已。至孟子又发出四端之旨。①在张岳看来,只要戒惧、谨独,“自有无限工夫,无限道理”。就是人必须依天命(理)而思而言而行,按其必然性办事。张岳指责王阳明用一二字以笼络遮盖,来欺世惑众。张岳的这种思想,是一种内省直观的先验论。
  所谓依理而行,就是要真正做到“理是意诚”。因为,“理定者,词自畅;义理虽是,而诚意未著,亦未能动人”②。在道德修养上,张岳特别强调去私去假(术)。他说:“(虚斋先生)《密箴》凡五十条。某最爱‘劝君莫用半点私,若用半点私,终无人不知;劝君莫用半点术,若用半点术,终无人不识’一条。往年守合浦,尝大书于后堂屏风,出入观省。夫君子之不敢用私、用术,非恐人之知识而后不为也。”③张岳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2.主张致知只有格物,反对致良知王阳明等认为,致知就是“明本心”“致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即天理,致即行;人们只要除去私欲蒙蔽,依照良知去做,即能致知。王阳明反对朱子学的格物致知,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④。张岳坚持朱子学的格物致知学说,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接触事物(格物),启发内心所具有的理,才能获得知识(致知)。他说:所喻物则云云,此是文公教人下手穷理工夫,十分亲切处真能见得事事物物上各有义理,精微不差,则所谓人心道心,气质天性,亦各有着落,以为省察存养之端。今之学者差处,正是认物为理,以人心为道心,以气质为天性,生心发事,纵横作用,而以良知二字饰之,此所以人欲横流。①在张岳看来,王阳明的致良知,是认物为理,不是格物穷理,不在事物中求理。综观张岳的论著,他主要阐发了应事接物以穷理和读书以穷理。他认为,这两个方面是“古人切己之实学也。由此而学之,则为君子;背此而学之,虽有学焉,犹不学也,亦陷于小人而已矣”②。
  张岳认为,理体现在人身上即是性,人之本性就具备万事万物之理,被气质所蔽,只有通过格物去其蔽才能致知。“为学之道以心地为本。若真所谓心者,而存养之则其本体固自正。然非体察精密、义理明晰有以备天下之故。于寂然不动中而曰心得其正者,未之有也。”③张岳所谓格物穷理,是通过格物来启发人内心所具有之天理,亦即他所谓的“万事万理,只要就此体认”④。
  张岳认为,通过读圣贤书明义理,亦能启发人心中所固有之义理。因此,读书明义理亦是格物,亦是格物穷理。他说:且如读书讲明义理,亦是吾心下元有此理。知识一时未开,须读古人书以开之。然必急其当读,沉潜反覆,使其滋味浃洽。不但理明,即此就是存养之功,与俗学之支离浮诞者全不同。岂有使之舍切己工夫,而终日劳心于天文、地理,与夫名物度数以为知哉!无是事也。⑤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张岳把三纲五常作为天命(理),而这种天命(理)写在圣贤的书上,因此读(接触)圣贤书,也是格物,也是即物穷理。这就是朱子所说的“读书,便就文字上格”⑥。显然,张岳所谓“读书明义理”,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问题。
  张岳把学习的范围限于主要学习程朱正学,使之“信得及做得”,“有所持循据守”。他说:“信得及做得是日积月累,滋味深长,外而许多浅俗见解,自然渐觉轻小矣。此学不讲已久,今聚八郡之士,终日群居,若不就日用最亲切处指示下手工夫,使之有所持循据守,以交相劝勉,渐次有得。”张岳甚至还提出只读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读书不必泛观博览,先将《学》《庸》《语》《孟》,端坐叠足,澄心易气,字字句句,反覆涵泳,务使意思昭晰,滋味泛滥,反之吾心,实有与之相契合处。①张岳激烈抨击王学的格物穷理即是克去己私的观点。由于王学提出心即理,故格物不是向外应事接物,而是向内克去私欲。张岳说:来教云:格物者克去已私,以求复乎心之体也。某谓一部《大学》,皆是欲人克去己私,以求复乎心之体也。但必先辨夫公私之所在,然后有以克而复之。此其节级相承,脉络相因,吾学之所定叠切实,异于异教之张皇作用者,只这些子。②朱学派和王学派争吵体和用的先后,似水火不相容,其实他们都是为了传播《大学》之道。只是朱学教人先读圣贤之书,弄清伦理道德关系,再体现在行动上,即所谓“道问学”;王学教人守住先天固有的伦理道德准则,凭“良知”去行动,即所谓“尊德性”。其实是殊途而同归。
  此外,张岳认为,致知穷理还必须主一。主一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主敬。他认为,圣贤教人为学,紧关在一敬字,至程朱发明之,可谓极其亲切矣。今考其言,既曰主一无适,又必曰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为贯通万事之实体,其于敬之一字。”③张岳所谓敬,就是警惕自己的心思不要他适,不要分散,全部精力都要集中在道德伦理关系上(即“贯通万事之实体”)。
  二是主虚。他说:心不可以无主,尤不可以有私主,天理自然,何容私之有?须是虚心以待事物之来。④“虚心以待”,是说道德伦理以自来。三是主静。张岳认为,因理为心之所固有,“静观天下之理而自得之”。即把内心之理启发出来,默识天下之理。他说:“心之体固该动静,而静其本体也,至静之中,而动之理具焉,所谓体用一原者也。先儒每教人主静。”①张岳认为,心静才能心定,定便觉得清明。他又说:“心才静,便觉清明,须是静时多,动时少,虽动也而心未尝不静焉,方是长进。”在动静关系上,张岳认为静是绝对的,动是相对的,动是静的表现,是静的一种状态,即他所说的虽动“未尝不静”。四是主诚。
  张岳认为,诚自不妄语始,学从求放心来。其《杂言》又说:“所谓诚者,无他,只是一味笃实,向里用功。此心之外,更无他事,功夫专一,积久自然成熟。与夫卤莽作辍,务外自欺者,大有间矣。”所谓“一味笃实,向里用功”,就是他所说的把“务外自欺”的做法收起来,“学从求放心来”,即把分散的心收敛凝聚于道德伦理之上。
  3.主张知行为二,反对以知代行的知行合一针对朱子提出的知先行后论,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二者没有本质区别。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把行合于知。知决定行,是其知行学说的基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张岳针对王阳明的以知代行的知行合一论,提出知行为二的观点。
  他说:近时所以合知行于一者,若曰必行之至然后为真知,此语出于前辈,自是无弊。惟其曰知之真切处即是行,此分明是以知为行,其弊将使人张皇其虚空见解,不复知有践履。凡精神之所运用,机械之所横发,不论是非可否,皆自谓本心天理,而居之不疑。其相唱和而为此者,皆气力足以济邪说者也,则亦何所不至哉?此事自关世运,不但讲论之异同而已。③张岳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以知为行,是使人们完全陷于虚空之中,不复知有践履,一切言行均以本心天理为准。张岳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批判是比较深刻的。
  4.主张天意即人心,反对以人心为道心张岳认为,当时“人欲横流”、社会不安定的根源是由于王阳明“以人心为道心,以气质为天性,生心发事”造成的。在张岳看来,只有使人知礼义,社会才能安定。“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①;“三纲五典所以系天常立人极者,虽匹夫匹妇莫不知其当然”②。张岳认为,天意反映了人心,上天出现的灾异是人心向背的表现,是上天警告其在地上的天(“没有修德于民”)。这就是说,社会的治乱全在于君主(天子)德行的好坏。他说:天子者,天地之子也。天子弗克肖乎,天地则必出灾异以谴告之。
  不修德以回其怒,行且亡之矣。今也凶荒相仍,盗贼充斥,地震于下,龙斗于上,其所以儆戒陛下者至矣。③张岳这种灾异谴告说,完全是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翻版,不是新东西。
  张岳认为,要顺应事物客观规律办事。他说:“圣贤之道,天则具于心而时措从宜以适于用,未尝不方也,而亦未尝不圆。故学者之所以持身应变,岂必于其方圆之迹云乎哉!”④在这里,张岳提出既要守常,又要从权,要随时应变。
  5.主张用才,反对用术张岳基于其社会治乱全在于君主的观点,劝君主要爱惜人才。他说:“明主之于人材,其长养成就之也。如天地之于万物,甘苦小大皆有以全其生,其因材录用之也。如匠师之于众木,寻尺斫削务有以尽其用。故世无不用之材,材无不当之用。此所以能兼总群略鼓舞一世,其遗风余烈犹可以为后世法。”⑤张岳特别强调反对把“术”当成才。因此,他把才能和道德品质联系起来,说明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昔唐虞三代之论官人与圣门师弟之论学,莫不以心术为先,其心术苟正矣。才之所运有大小迟敏,内之所受有浅深疏密,未至者可勉而至也,终不足以病其心术。①在张岳看来,不论才之大小、迟敏、浅深、疏密,皆可勉而至,但绝对不能把心术误当为才。张岳对“心术”深恶痛绝,认为术是私、是假,必须坚决反对;他在这里是针对当时官场小人得势,社会风气败坏有感而发的。

附注

①〔明〕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卷八《赠张净峰郡守考绩序》,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18页。 ①〔明〕骆日升:《骆先生文集》卷三《张襄惠镇粤楼特祀碑记》,清道光刻本。 ②〔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六《答黄泰泉太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六《答季明德》,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38页。 ①〔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六《答聂双江巡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十一《太玄集注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八《与夏桂洲阁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十二《赠郑太学子荣还曲江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六《与郭浅斋宪副》,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十八《杂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十七《密箴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下》,第136页。 ①〔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六《答黄泰泉太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十八《草堂学则》,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六《答参赞司马张甬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十八《杂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六《答聂双江巡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五《大学二·经下》,第286页。 ①〔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六《与聂双江巡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六《与聂双江巡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十八《杂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十二《诸儒学案中六·襄惠张净峰先生岳》,第1240页。 ①〔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十八《杂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二《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第47—48页。 ③〔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六《答参赞司马张甬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十八《草堂学则》,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张岳:《小山类稿》卷七《答邵端峰提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张岳:《小山类稿》卷一《谏南巡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十二《赠大参孙公毅庵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明〕张岳:《小山类稿》卷二《江省人材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明〕张岳:《小山类稿》卷十三《赠竹泉龚君之河南少参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张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