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认识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049
颗粒名称: (二)认识论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133-1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周瑛的认识论是在与其老友心学家陈献章的论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涉及了认识论的许多方面,使福建朱子学的认识论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周瑛把认识的客体和认识的主体区分开来,并且肯定主体是可以认识客体的。其次,主体要认识客体,须先排除主观成见,以心虚照万物。
关键词: 周瑛 哲学思想 朱子文化

内容

周瑛的认识论是在与其老友心学家陈献章的论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涉及了认识论的许多方面,使福建朱子学的认识论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首先,周瑛把认识的客体和认识的主体区分开来,并且肯定主体是可以认识客体的。他激烈抨击主体自我认识的观点,说:“今夫静坐(按即内省——编者注),不相与讲学穷理,果足以立天之大本乎?果足以行天下之达道乎?”这就是说,静坐是不能认识世界之本原的。他还说: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此言人心无外也。不即物以穷理,其能静此心之体乎?故自性情之微,以及形骸之粗;自食息之末,以及纲常之大;自“六经”之奥,以及天地万物之广,皆不可不求其理。②这里周瑛引用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意为心(认识的主体)能认识事物之理(认识的客体),心外之物理皆可认识。心外之物诸如人之性惰食息、人和物之形骸、社会之纲常、“六经”之旨、天地之万物等,这些都是人的认识对象,这些对象之理都是可以认识的。因此,认识就是从客体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以幻为真,也不能以真为幻。周瑛认为,“天下事有实体可据者是谓之真,无实体可据者是谓之幻。世有以幻为真者,亦有以真为幻者。以真为幻,此妙识也,妙识入于无,故不有其有;以幻为真,此俗识也,俗识胶于有,故不知夫所谓无者。然此二者为说皆非也。……君子之于天下也,不离物以自高,不婴物以自病,以天下之理应天下之事,其中廓如也。”③这里“以天下之理应天下之事”是个很好的提法。
  其次,主体要认识客体,须先排除主观成见,以心虚照万物。用周瑛的话说,就是“明月照万物,而物无不照”。“月无容心焉;无容心,即所谓虚也。虚者,天之道也。”①之所以要先排除主观成见,是因为“水不静则不能鉴物,心不静则不能烛理。盖静则虚,虚则明;动则挠,挠则暗,是静虚其义理之窟乎?动挠其义理之障乎?”②可见,周瑛的认识论是吸取了道家的“虚静”思想的。其在《温明堂记》中说:“气平则貌温,心虚则理明。
  自今以往,吾当养吾气而使之平,庶不害于温,廓吾心而使之虚,庶不害于明。”③周瑛把这种虚心又叫作洗心。他说:夫易天道也,其有迹可见者,曰蓍曰卦曰爻。盖圆而神者,蓍之德也;方以知者,卦之德也;易以贞者,六爻之义也。此三者,洁净精微之至也。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盖寂焉而莫窥其有感焉,而莫测其用,隐之至也。学者要必先有以探阴阳之蕴,通神明之德,窥见天下之至隐,以其洁净精微之教,洗吾秽浊杂乱之私,然后用神以合蓍,用知以合卦,用易以贞以合六爻之变,而于天道无不合矣。是知圣人所谓洗心者,不待洗而洗也。学者洗心要必有以洗之而天道乃得也。④这里虽有天人合一论的神秘主义思想,但其主旨则是在说明只有排除主观成见才能认识事物。
  再次,在主体认识客体问题上的致知穷理,周瑛提出许多方面,主要有下列几点。
  1.主敬。周瑛反对陈献章的主静说,认为学当以敬为主,居敬则心存,然后可以穷理。他说:始学之要,以收放心为先务。收放心,居敬是已。盖居敬则心存,聪明睿智由此日生,然后可以穷理。穷理者,非静守此心而理自见也,盖亦推之以极其至焉耳。⑤这就是说,学要以收放心为先务。收放心则是居敬。居敬则心存,聪明睿智皆由此出,由此就能穷理。其又说:“惟居敬则心常惺惺,始可以穷理;惟穷理则君子小人决择精审,而不至于混淆。”①周瑛认为,只有居敬才能使心时常警觉,这样才能穷理。
  2.读书。周瑛十分强调读书穷理。他认为,天下事见于载籍而其理具于心,求诸心,考诸载籍则体用备。他说:天道备于圣人,圣人心术寓于书,而《易》《诗》《书》《礼》《乐》《春秋》,皆书之大者。读书则有以探圣人心术精微之蕴而天道可得,以是而立三纲,以是而秩五常,以是而酬庶务。天地所以位,万物所以育,皆是物也,恶可不读书!②在周瑛看来,读书致知即格物致知。他认为,“读书将以穷理,将以修行,将以济时。读书而不穷理是自愚;穷理而不修行是自诬;可以仕而不仕是绝物;不可仕而仕是狗物。自愚非智,自诬非实,绝物非仁,狗物非义。凡此皆非所以读书。”③3.慎行。在周瑛看来,“《大学》论治国平天下之道本于正心诚意,而又本于格物致知,此所以明为纲领之道也”。④因此,穷理就是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但是道德修养要在平时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离开行为讲道德修养是空谈,是毫无意义的。他说:时时检点其身心。自虑念之微以达于事为之著,务合于道义,间有不合如被秽在躬,力裭去之乃止。“学不过欲得此心而已,心不可外天理人事以求之也。处人事以合天理,则此心得矣。若厌人事而慕高虚,恶积累而求超脱,皆非学也。”“古人书而诵读之,考其迹以求其心,涉于万以会于一,以此而毕圣贤体用之学。”⑤穷理的标志要看其行为如何,“考其迹,以求其心”,“处人事以合天理,则此心得矣”。只有知行一致,才是“圣贤体用之学”。
  周瑛还特别指出,所穷之理如不在行为中体验,就有可能把道义当成功利,走到邪路上去。他说:“及见经生闭户探讨,出而与事接,往往牴牾,间有走四方习知天下事者,引而置诸烦剧皆有获。予始知人材虽俊美而学虽工,不历试诸难,终不足与理天下事也。”①又说:子之为学亦慎其所趣哉。盖趣吾心于道义,则于道义归焉;趣吾心于功利,则于功利归焉。此二者王霸所自分也,而所以趣之者,以志为主。然学之弗博,择之弗精,守之弗固,则此志不知所主,固有舍夫道义之正,而趣夫功利之私者矣。子其慎之乎!②周瑛强调,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时时检点,即所谓谨独,就是在自己闲居独处之时也要谨慎地遵守道德原则。他说:张子(指张载——编者注)谓达天德便可以语王道,其要只在谨独。所谓天德者,是理得于心,纯粹至善无一毫人欲之私也。独知之地不能致谨,则人欲间之矣,何可以语王道?王道是治道之至纯者也,由天德而出者也。③他强调,人不能无过。过而得闻,闻而能改,则复于无过。无心失理为过,有心悖理为恶。处人之道不过于处己,处己之外无复处人之道。④周瑛的这种“闻过能改”“改复无过”的命题,是一种既往不咎的思想,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积极意义的。
  4.由用及体、由体及用,一以贯之。此即今天所说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方法。周瑛认为,致知穷理是循序渐进和反复无限的过程。他说:“天下事即其小可以占其大,据其始可以见其终。”⑤“学者求之万,其一乃可至。”⑥此即由用及体,同时还由体及用,这种体用一贯,反复深化的思想,是有合理因素的。周瑛说:人心无外,圣人静有以立天下之大本,动有以行天下之达道,由体及用,一以贯之,自余为学皆由博以及约。博者,万殊也;约者,一本也。求诸万殊而后一本可得,既得一本则所谓万殊者亦可推此以贯之矣。①周瑛主张先由万殊至一本,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