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敬穷理和知行并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045
颗粒名称: (二)主敬穷理和知行并进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24-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真晟在《答耻斋周轸举人书》中深刻论述了要穷物之理,必须涵养此心,能主敬才行。认识事物,就像引蚕丝一样,把蚕丝引出来容易,而深入去了解其物理就不容易,因为不能把物理从物中拿出来,只能体察、思考才行。因此,要穷物理,必须首先涵养此心。
关键词: 陈真晟 哲学思想 朱子文化

内容

陈真晟在《答耻斋周轸举人书》中深刻论述了要穷物之理,必须涵养此心,能主敬才行。他认为,义理之聚于物,犹蚕丝之聚于茧,至精深微密者也。……于物理为难,实游其心以入于内者也。苟非先养此心,使有刚锐精明纯一之气,则安能入其微、步其精以诣其极?随其表里精粗之处无不到,而脱然尽得其妙于吾胸中乎!……如一物有十分道理,已绎到八九分,则一二分绎不得,此一二分正其所谓精妙者也。精妙者既不能绎,则其所绎者八九分,皆其粗者也。得其粗,昧其精,虽谓之全未?绎亦可也。且但一物不能绎,譬如印板印出一张模糊,则张张皆模糊。心粗之病,何以异此。此必然之理也。苟如此而欲望深于道。殆难矣,矧道不惟精深,……而为一广大者也。故既不能拆之极其精,则必不能合之尽其大。所谓物有未格,则知有未至者此也。然所以合之者,又须此心先有广大之量,然后能之也。故先儒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又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所谓敬者,岂非涵养此心,使动而穷夫理,则有刚锐精明纯一之气;静而合夫理,又有广大之量者乎。
  凡此皆有真实工夫,做到至处,所谓圣学也。①这就是说,认识事物,就像引蚕丝一样,把蚕丝引出来容易,而深入去了解其物理就不容易,因为不能把物理从物中拿出来,只能体察、思考才行。因此,要穷物理,必须首先涵养此心。只有“先养此心,使有刚锐精明纯一之气”,才能“入其微,步其精以诣其极”,“随其表里精粗之处无不到,而脱然尽得其妙于吾胸中”。否则只能得其现象(粗),得不到本质(精、精妙,即道、理)。在这里,陈真晟认识到思想理论对认识的指导作用,是有其合理因素的。但是,他把这种思想看成是主敬,就是所谓“涵养此心”,是从主观到客观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在陈真晟看来,主敬穷理修己乃圣学之要,是为学的根本。清人张伯行说:“先生取圣要四说系于法天之图,曰主一无适,曰整齐严肃,曰常惺惺法,曰其心收敛,不容一物。”①其中所谓“常惺惺法”,就是时时警觉。此是陈真晟采用北宋谢良佐“主敬是常惺惺法”之说。谢良佐这种说法得到朱子的赞赏。这四点均合朱子的说法。这四点的核心是“专用心于心”“专心克治”,把精力都集中至封建的道德伦理关系上。对此,明人林雍解释为,陈真晟读《大学或问》,见朱子博采主敬之说,及求之所以为敬;见程子以主一释敬,以无适释一,始于敬字见得亲切。往往实下功夫推得此心之动静而务主于一。静而主于一,则动有所持而外诱不能夺矣。意有善恶,若发于善而一守之,则所谓恶者退而听命。陈真晟的主敬境界就是“客念不复作”“外诱不能夺”“发于善(按即五常之善——编者注)而守之”。陈真晟说:今之学者皆言居敬多,只是泛泛焉,若存若亡而无主一无适之确,则是未尝居程子之敬也。皆言穷理,亦只是泛泛焉,务读多书而无即事穷理之精,则是未尝穷程子之理也。不入其门安得睹其堂奥,未噬其胔安得味其精髓?②陈真晟提出以尊德性为穷理之本;道问学为尽心之功。巨细相涵,动静交养的静坐养心之法以达格物穷理,于朱子学是有所发展的。
  陈真晟认为,主敬的最大功用是复性。“天心动静之本,然是性之原也。
  ……君子法天之当然是性之复也。圣人亦天心之自然者也。……君子知之又能主敬以体之,以尽其法天之功效也,而有序焉。盖始则主敬,使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即致知诚意之事是始学之要也。……自始至终则皆不离乎敬焉,如是则法天之功至。①陈真晟的复性说是受唐人李翱的复性说的影响的。李翱认为,性是人的先天的内在的本质,是善的,外在的情欲蒙蔽了先天的善性,要用“勿虑勿失”“寂然不动”的方法克服情欲,便可以复性。陈真晟的以主敬来复性,与李翱的以“勿虑勿失”“寂然不动”来复性是相似的。
  陈真晟认为,主敬所穷之理和读书、即事所穷之理,此理是否是真理、真知,还必须验之以行。他认为,能行才算真知。后人评价说:(先生)又曰:“人于此学,若真知之,则行在其中矣!”盖以知之真,则处善安、循理乐,其行甚顺。然而气禀有偏胜,嗜欲有偏重,二者用事,甚顺而易者反逆而难矣。此圣门论学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后,又加以笃行也。②这就是说,知了并不等于能行,因为人的气禀有偏胜。陈真晟之学,以“知行并进”为宗旨。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