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朱子思想的文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005
颗粒名称: 1.对朱子思想的文本建设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16-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黄榦对朱子思想的文本建设,在朱子的众多弟子中,黄榦无疑是最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朱子将女儿嫁给了他,晚年更具象征性地将“深衣及平生所著书授之”,以及临终有“勉学及修正遗书”的遗言,为朱子生前所倚重,而且更因为是他在朱子逝世后,为朱学的形态化建设以及传播作出了重要的努力。
关键词: 黄榦 朱子思想 研究

内容

在朱子的众多弟子中,黄榦无疑是最重要的。②这不仅是因为朱子将女儿嫁给了他,晚年更具象征性地将“深衣及平生所著书授之”,以及临终有“勉学及修正遗书”的遗言,③为朱子生前所倚重,而且更因为是他在朱子逝世后,为朱学的形态化建设以及传播作出了重要的努力。
  黄榦(1152-1221),字直卿,后人称勉斋先生。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父亲是监察御史。宁宗朝恩补将仕郎,主要是在地方上任职,历知汉阳军、安庆府。奉祠致仕,归里讲学。一生的主要精力是在朱子思想的建设与传播上。
  黄榦自淳熙三年(1176)见朱子于五夫后,“学精思苦,久而益笃”④,成为朱子最称心如意的弟子。朱子此时的思想已经确立,许多著作也已成形,但朱子的主要著作,即对“四书”“五经”的诠释,是终其一生的工作。黄榦师事朱子时,朱子正在以前所完成的《论孟精义》的基础上撰写《论孟集注》《或问》与《周易本义》等重要的著作,黄榦与其他主要弟子,如蔡元定,都直接参加了讨论与撰写工作。其中,黄榦主要是参与《论孟》方面的工作。朱子《答吕伯恭》云:此两月间,只看得两篇《论语》,亦是黄直卿先为看过,参考同异了,方为折中,尚且如此。渠昨日又闻兄丧归去,此事益难就绪矣。① 可见黄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朱子甚为倚重。
  朱子在建构思想的过程中,文本的建设是始终贯彻、相辅相成的工作。 朱子对文本的建设是从北宋诸儒入手,以清理南宋前期洛学传衍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混乱;进而便进入“四书”的诠释;最后是以“四书”为阶梯,进入 “五经二经的诠释虽然仍是朱子的最终目标,但“四书”显然被强烈地凸现出来。
  黄榦对朱子的思想显然具有清晰而准确的理解,因此当他晚年时,便希望将朱子关于“四书”的诠释,作一个系统而有次序的编次,并进一步加以解释,使之呈以更完备且具普及性的文本。
  《黄谱》嘉定十二年(1219)条记“始通释文公《论语》二所附门人陈宓《题叙通释》曰:先生合文公《集注》《集义》《或问》三书而通释之。盖《集注》之辞简而严,学者未能遽晓。于是作《或问》一书,设为问答,以尽其详,且明去取诸家之意。先生恐学者不暇旁究,故直取疏解《集注》之辞而列之于后,以便观览。然《集注》《或问》间有去取之不同、发挥之未尽,先生追忆向日亲炙之语,附以己意,名曰《通释》,于是始无遗憾矣。②黄榦撰写《通释》时,虽然是有所发挥,附以己意,但他完全是依照着朱子的注释本来谈的,因此后人完全可将《通释》与《集注》《集义》《或问》进行对比。这种做法,足以使朱子的思想在得到普及的同时,仍最大程度上忠实地保持其思想本身。
  实际上按照黄榦的原意,对朱子关于“四书”的整个思想进行整理时,“欲合《集注》《集义》《或问》《语录》四记而通释之,其后《语录》未果入也”①。黄榦晚年时,已看到朱子《语录》开始流行的情况。“开禁”以后,朱子思想得到官方承认而渐成时尚,这些《语录》纷纷现世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这些《语录》为朱子各时期的不同身份的弟子所记,对朱子思想的反映无疑是混乱的,其中甚至不免有将朱子思想过分主观化的解读,或者信息严重漏损,正如南宋初期二程《语录》的情况相同。黄榦在为当时一刊刻的朱子《语录》作跋时即指出:晦庵朱先生所与门人问答,门人退而私窃记之。先生殁,其书始出。记录之语未必尽得其本旨,而更相传写,又多失其本真,甚或辄自删改,杂乱讹舛,几不可读。②因此,黄榦于晚年执意做《通释》这样的文本建设,显然与当年朱子整理二程的著作,具有相似的性质,是希望将思想呈以形态化以便于传播,同时防止误读。
  虽然黄榦只完成了《论语通释》,没有来得及将朱子关于“四书”的诠释与论说加以整理,但正如吴昌裔的请谥文中所说,“《语》有通释,《大学》有经解,《中庸》《孟子》有讲义,尤足以发明师传未发之言”③。
  在朱学的文本建设上,黄榦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对《礼书》的诠释。朱子固然是推崇“四书”,但绝非是要用“四书”来取代“五经”。后来因朱学的意识形态化,“四书”与科举的联姻,使得“四书”有取代“五经”的历史现象,但这并不代表朱子对儒家学术典籍层次的认识与确认。朱子自始至终是将“四书”作为“五经”之阶梯来看待的。因此为“五经”作诠释,是朱子建构思想所必须做的事情。“朱子治经,《易》《诗》皆有成书。晚年刻意修《礼书》,以《书传》嘱付蔡沈。独于《春秋》未有撰述,并戒学者勿治。”④朱子对《礼》的诠释,最后之成书是《仪礼经传通解》。此书不仅朱子生前未完成,而且黄榦生前也未完成,最终成书于杨复,但诚如四库馆臣所言,“虽编纂不出一手,而端绪相因,规模不异”①。这中间,黄榦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黄谱》庆元二年(1196)条载:初,文公虽以《丧》《祭》二礼分畀先生,其实全帙自《冠》《昏》《家》《乡》《邦国》《王朝》等类,皆与先生平章之……明年三月乙亥朔,竹林精舍编次《仪礼》集传、集注书成。条理经传,写成定本,文公当之;而分经类传,则归其功于先生焉。
  此说明,朱子生前对《礼》的诠释,除了专门分《丧》《祭》二门给黄榦外,整个工作也是让黄榦作重要助手的。《黄谱》引多条资料说明了这点。
  黄榦致仕以后,即开始对《丧礼》稿本精修。至嘉定十三年(1220)夏完成。②《祭礼》部分虽然没有脱稿,但黄榦自称“某于《祭礼》用力甚久,规模已定。每取其书翻阅而推明之,间一二条尚欠修正。”③张虑于嘉定十五年(1222)刊刻《仪礼经传通解》时所撰序文,也说明《祭礼》基本上是根据黄榦稿本整理而成的。
  《仪礼经传通解》的完成,对于朱学而言,决不仅有文本建设的意义,而是更具实践的意义。钱穆指出:朱子治经,最知重考据,于礼最多涉及。清儒考礼,其所用心,仅在故纸堆中。朱子治礼,则以社会风教实际应用为主。此不同也。④这是非常重要而正确的论断。宋代儒家在追求实现自己的经世致用的目标上,至朱子始高度自觉与始终如一地将政治的切入改为社会的切入,通过社会的改造来逐步影响于改造政治。这个社会的改造,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愿望,而是可落实的践履。这个践履的起点当然是在个人的修身上,这属于心性之学的范畴。而由个人的独自修身进入社会关系,固然心性之学仍是实践主体的内在依据,但实践主体终需要有可遵循的外在规范,这个规范即是礼。朱子诠释《仪礼》正着眼于为社会提供这样的规范。他循着实践主体的践履所涉社群范围的外展,将《仪礼》按《家礼》《乡礼》《学礼》《邦国礼》依次展开。正是因为朱子诠释《仪礼》具有这样的实践性,所以他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调整,即四库馆臣所谓“所载《仪礼》诸篇,咸非旧次,亦颇有所厘析”①。而如上所言,朱子的这个思想,正是由黄榦来加以落实的。
  尤为重要的是,在家庭与一般社群的仪式化活动中,最显著的是丧、祭二礼。而在南宋的丧、祭二礼中,主要已由佛教仪式来主导,因此,诠释《仪礼》,最具实践意义的就是《丧》《祭》。杨信斋说:《礼》莫重于《丧》《祭》,文公以二书属之先生,其责盖不轻也。先生于是书也,推明文王、周公之典,辨正诸儒同异之论,剖击世俗蠹坏人心之邪说,以示天下后世。其正人心、扶世教之功至远也。先生之心,忧天下后世为心,夫岂以著述为一己之书哉?②这正指出了黄榦在诠释《仪礼》方面对朱学的重要性。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下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介绍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中册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下册着重介绍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