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注经典与传播自然知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989
颗粒名称: (一)传注经典与传播自然知识
分类号: B244.7;N0
页数: 5
页码: 377-381
摘要: 朱子传播自然知识和科学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传注儒家经典中的科技著作。儒家经典中的科技著作主要有《尚书》中的《尧典》和《禹贡》、《礼记》中的《月令》、《周礼》中的《考工记》,此外,还有《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等。朱子在传注儒家经典时,对其中许多科技著作都作了详细的解说,其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五收录了朱子对《尧典》的传注;《仪礼经传通解·仪礼集传集注》卷二十六收录了朱子对《夏小正》《月令》的传注;朱子与其弟子蔡沈合撰的《书经集传》收录了对《禹贡》的传注。朱子与蔡沈合撰的《书经集传》,除收入了朱子注《尧典》的内容外,还吸收了朱子研究《禹贡》的成果。
关键词: 朱子 自然知识 传注经典

内容

朱子传播自然知识和科学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传注儒家经典中的科技著作。儒家经典中的科技著作主要有《尚书》中的《尧典》和《禹贡》、《礼记》中的《月令》、《周礼》中的《考工记》,此外,还有《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儒家经典的传注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对于自然知识和科学思想的传播。朱子在传注儒家经典时,对其中许多科技著作都作了详细的解说,其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五收录了朱子对《尧典》的传注;《仪礼经传通解·仪礼集传集注》卷二十六收录了朱子对《夏小正》《月令》的传注;朱子与其弟子蔡沈合撰的《书经集传》收录了对《禹贡》的传注。更为重要的是,朱子在传注儒家经典中的科技著作时还加入了不少新的自然知识。
  比如,朱子在传注《尚书》中的《尧典》时,注“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曰:“‘日中’者,昼得其中也。盖昼夜皆五十刻,春主阳,故以昼言也。‘星鸟’,南方朱鸟七宿。‘殷’,中也。‘仲春’者,春分之气,盖以日晷中星验春之中也”;注“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曰:“‘永’,长也。‘日永’,昼六十刻也。‘星火’,东方苍龙七宿。‘火’谓大火,夏至之中星也”;注“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曰:“‘宵’,夜也。比时亦昼夜各五十刻。秋至阴,且避春之日中,故举宵以见日也。‘星虚’,北方玄武七宿。虚星,秋分之中星也”;注“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曰:“‘日短’,昼四十刻也。冬亦主阴,然无所避,故直言日也。 ‘星昴’,西方白虎七宿;昴星,冬至之中星也”。朱子还说:“尧冬至日在虚,昏中昴,今日在斗,昏中壁,而中星古今不同者,盖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岁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天度四分之一而有余,岁日四分之一而不足,故天度常平运而舒,日运常内转而缩,天渐差而西,岁渐差而东,此即岁差之由。唐一行所谓‘岁差者,日与黄道俱差’者是也。古历简易,未立差法,但随时占候修改,以与天合。至东晋虞喜,始以天为天,以岁为岁,乃立差法,以追其变,约以五十年而退一度。何承天以为大过,乃倍其年,而又反不及。至隋刘焯取二家中数为七十五年,盖为近之,而亦未为精密也。”①这里阐述了天文历法中的“岁差”概念形成的原因,以及历代历法家的研究及其不足。接着,朱子注“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曰:“天体至圆,周围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绕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过一度。日丽天而少迟,一日绕地一周无余,而常不及天一度。积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与初躔会,是一岁日行之数也。月丽天而尤迟,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积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与日会。十二会得全日三百四十八,余分之积五千九百八十八,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不尽三百四十八,通计得日三百五十四、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是一岁月行之数也。岁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三百六十者,岁之常数也。故日行而多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为气盈,月行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者为朔虚,合气盈、朔虚而闰生焉。故一岁闰率,则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三岁一闰,则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单一。五岁再闰,则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十有九岁七闰,则气朔分齐,是为一章也。故积之三年而不置闰,则春之一月入于夏,而时渐不定矣;子之一月入于丑,而岁渐不成矣。积之之久,至于三失闰,则春皆入夏而时全不定矣;十二失闰,则子皆入丑而岁全不成矣。盖其名实乖戾,寒暑反易,既为可笑,而农桑庶务皆失其时,为害尤甚。故必以余置闰,而后四时不差而岁功得成。”①这里介绍了天文历法中的置闰之法以及置闰的原因。
  朱子与蔡沈合撰的《书经集传》,除收入了朱子注《尧典》的内容外,还吸收了朱子研究《禹贡》的成果。《禹贡》对夏禹所划分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的水利工程、河流水文、土壤情况、植被情况以及水路通道等作了概要性的描述;此外,还描述了四条由西向东延伸的山列和九条大河的来龙去脉。《书经集传》在传注《禹贡》时运用了许多古代科技知识。比如,注冀州“厥土惟白壤”时,该书指出:“汉孔氏曰:‘无块曰壤。’颜氏曰:‘柔土曰壤。’夏氏曰:‘《周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则夫教民树艺与因地制贡固不可不先于辨土也。然辨土之宜有二,白以辨其色,壤以辨其性也。盖草人粪壤之法,骍刚用牛,赤缇用羊,坟壤用麋,渴泽用鹿。粪治田畴,各因色性而辨其所当用也。'”②当然,对于《禹贡》中的一些与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描述,《书经集传》则根据事实做出详细的分析,并予以纠正。比如《禹贡》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这里的彭蠡,即鄱阳湖。《禹贡》认为,彭蠡的水源自长江以北的汉水。对此,朱子的《九江彭蠡辨》指出:“彭蠡之为泽也,实在大江之南。……彭蠡之所以为彭蠡者,初非有所仰于江、汉之汇而后成也。不唯无所仰于江、汉,而众流之积,日遏日高,势亦不复容江、汉之来入矣。又况汉水自汉阳军大别山下南流入江,则其水与江混而为一,至此已七百余里矣。”③《书经集传》也说:“彭蠡,古今记载皆谓今之番阳。然其泽在江之南,去汉水入江之处已七百余里。……且番阳合数州之流,猪(潴)而为泽,泛溢壅遏,初无仰于江、汉之汇而后成也。不惟无所仰于江、汉,而众流之积日遏月高、势亦不复容江汉之来入矣。今湖口横渡之处,其北则江、汉之浊流,其南则番阳之清涨。不见所谓汉水汇泽而为彭蠡者。”① 除了传注儒家经典中的科技著作,朱子在传注儒家经典中的其他类著作时,也常常对其中所涉及的自然知识予以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比如,在传注《诗经》时,注“南山有枸,北山有楰”曰:“枸,枳枸,树高大似白杨,有子着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月熟,亦名木蜜。?,鼠梓,树叶木理如楸,亦名苦楸。”②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曰:“七月,斗建申之月,夏之七月也。……流,下也。火,大火,心星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方。至七月之昏,则下而流矣。九月霜降始寒,而蚕绩之功亦成,故授人以衣,使御寒也。”③注“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曰:“十月,以夏正言之,建亥之月也。交,日月交会,谓晦朔之间也。历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左旋于地,一昼一夜,则其行一周而又过一度。日月皆右行于天,一昼一夜,则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故日一岁而一周天,月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又逐及于日而与之会。一岁凡十二会,方会则月光都尽而为晦,已会则月光复苏而为朔。朔后晦前各十五日。日月相对,则月光正满而为望。晦朔而日月之合,东西同度,南北同道,则月掩日而日为之食。望而日月之对,同度同道,则月亢日而月为之食。是皆有常度矣。”④又比如,朱子传注《周礼》所谓“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引郑玄注曰:“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也。畿方千里,取象于日一寸为正。……郑司农云: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并指出:“自唐以来,以浚仪岳台晷景为地中。”① 除了传注儒家经典,朱子在注《楚辞》时,也加入了不少自然知识。比如,在回答《楚辞·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时,朱子曰:“或问乎邵子曰:‘天何依?’曰:‘依乎地。’‘地何附?’曰:‘附乎天。’‘天地何所依附?’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详味此言。……天之形圆如弹丸,朝夜运转,其南北两端后高前下,乃其枢轴不动之处。其运转者亦无形质,但如劲风之旋。当昼则自左旋而向右,向夕则自前降而归后,当夜则自右转而复左,将旦则自后升而趋前,旋转无穷,升降不息,是为天体,而实非有体也。地则气之渣滓聚成形质者,但以其束于劲风旋转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甚久而不坠耳。黄帝问于岐伯曰:‘地有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亦谓此也。其曰九重,则自地之外,气之旋转益远益大,益清益刚。究阳之数而至于九,则极清极刚,而无复有涯矣。”②在回答“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时,朱子曰:“南方日近而阳盛,故多暖。北方日远而阴盛,故多寒。今以越之南、燕之北观之,已自可验,则愈远愈偏,而有冬暖夏寒之所,不足怪矣。石林,未详。《礼》曰:‘猩猩能言,不离禽兽。'”③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