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提出了地以“气”悬空于宇宙之中的宇宙结构学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985
颗粒名称: 第二提出了地以“气”悬空于宇宙之中的宇宙结构学说
分类号: B244.7;N091
页数: 2
页码: 372-373
摘要: 朱子已经从宇宙演化的角度明确提出“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的观点”。为了进一步说明地悬空于宇宙之中,朱子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宇宙中充满着“气”,“气”支撑着地;其二,天体之“气”不停运行。他认为,正是由于“气”的不停运行,才使得地能够悬空于宇宙之中。朱子依据邵雍所说“天依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以及《黄帝内经》所载:“黄帝问于岐伯曰:‘地有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认为天体的运转“但如劲风之旋”“地则气之渣滓聚成形质者,但以其束于劲风旋转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甚久而不坠耳”。他还说: 天运不息,昼夜辗转,故地搉在中间。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陷下。惟天运转之急,故凝结得许多渣滓在中间。
关键词: 朱子 自然科学思想 宇宙结构

内容

在宇宙结构方面,朱子赞同浑天说。他说:“浑仪可取,盖天不可用。试令主盖天者做一样子,如何做?只似个雨伞,不知如何与地相附着。”①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②。但是,当天半绕地下时,日月星辰如何从水中通过?这是困扰古代天文学家的一大理论难题。为此,朱子进一步提出地以“气”悬空于宇宙之中的宇宙结构学说。
  如上所述,朱子已经从宇宙演化的角度明确提出“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的观点”。为了进一步说明地悬空于宇宙之中,朱子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宇宙中充满着“气”,“气”支撑着地;其二,天体之“气”不停运行。他认为,正是由于“气”的不停运行,才使得地能够悬空于宇宙之中。朱子依据邵雍所说“天依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以及《黄帝内经》所载:“黄帝问于岐伯曰:‘地有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认为天体的运转“但如劲风之旋”“地则气之渣滓聚成形质者,但以其束于劲风旋转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甚久而不坠耳”。③他还说: 天运不息,昼夜辗转,故地搉在中间。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陷下。惟天运转之急,故凝结得许多渣滓在中间。
  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气。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尔。天以气而运乎外,故地摧在中间,然不动。使天之运有一息停,则地须陷下。④ 在朱子的宇宙结构中,由于地以“气”悬空于宇宙之中,日月行星有了运行的空间。他说:“天积气,上面劲,只中间空,为日月来往。地在天中,不甚大,四边空。”⑤同时,朱子还据此解释月亮盈亏、日蚀以及月中黑影等现象。他说:“月只是受日光。月质常圆,不曾缺,如圆球,只有一面受日光。望日日在酉,月在卯,正相对,受光为盛。……有时月在天中央,日在地中央,则光从四旁上受于月。其中昏暗,便是地影。望以后,日与月行便差背向一畔,相去渐渐远,其受光面不正,至朔行又相遇。日与月正紧相合,日便蚀,无光。月或从上过,或从下过,亦不受光。”① 朱子讨论过地是否运动的问题。他说地“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但这里所谓“不动”可能是指地不下坠。朱子讨论过“地之四游”。据《朱子语类》载: 问:“何谓‘四游’?”曰:“谓地之四游升降不过三万里……春游过东三万里,夏游过南三万里,秋游过西三万里,冬游过北三万里。今历家算数如此,以土圭测之,皆合。”僴曰:“譬以大盆盛水,而以虚器浮其中,四边定四方。若器浮过东三寸,以一寸折万里,则去西三寸。亦如地之浮于水上,差过东方三万里,则远去西方三万里矣。南北亦然。
  然则冬夏昼夜之长短,非日晷出没之所为,乃地之游转四方而然尔。” 曰:“然。”用之曰:“人如何测得如此?恐无此理。”曰:“虽不可知, 然历家推算,其数皆合,恐有此理。”② 显然,朱子赞同“地之四游”说。此外,朱子还说: 今之地中,与古已不同。汉时阳城是地之中,本朝岳台是地之中, 岳台在浚仪,属开封府。已自差许多。……想是天运有差,地随天转而差。
  今坐于此,但知地之不动耳,安知天运于外,而地不随之以转耶?③ 关于朱子的宇宙结构,杜石然等指出:“朱熹的这一见解,取消了张衡以来浑天家所谓地‘载水而浮’‘天表里有水’的严重缺欠,把浑天说的传统理论提高到新的水平。”④天文学史家陈美东认为,朱子的宇宙结构理论“是对宋以来宇宙理论发展的集大成的、又富创意义的成果。……确立了新浑天说的地位,并开拓了浑天说发展的正确方向”⑤。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