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审美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909
颗粒名称: 五 审美教育
分类号: B244.7;G40-014
页数: 5
页码: 311-315
摘要: 朱子理学美学的审美教育指的是,借助他所认为的美的形式或手段所进行的形象化、情感化教育,其主要途径和方式是“诗教”“乐教”“礼教”“艺教”“山水之教”。我们应当注意,中华人文精神“人文化成”的传统决定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教育具有不同于西方传统审美教育的特点,也不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审美教育;它主要是方法论、功能性的美育,即不以美自身为目的,而是以美为方式或桥梁;其主旨不在于“以美立美”,而在于“以美引善”,即不在于仅仅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而在于使人借助美的感染、融化,自由自觉地进入善的领域。朱子理学美学的审美教育就是这种性质的美育,并且是其集中而典型的体现 。
关键词: 朱子 理学 审美教育

内容

朱子理学美学的审美教育指的是,借助他所认为的美的形式或手段所进行的形象化、情感化教育,其主要途径和方式是“诗教”“乐教”“礼教”“艺教”“山水之教”。我们应当注意,中华人文精神“人文化成”的传统决定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教育具有不同于西方传统审美教育的特点,也不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审美教育;它主要是方法论、功能性的美育,即不以美自身为目的,而是以美为方式或桥梁;其主旨不在于“以美立美”,而在于“以美引善”,即不在于仅仅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而在于使人借助美的感染、融化,自由自觉地进入善的领域。朱子理学美学的审美教育就是这种性质的美育,并且是其集中而典型的体现 。
  朱子审美教育的化育之道具体可概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与“天地之教”,统之则为“游于艺”。“游于艺”之“艺”,应该是“六艺”。关于“六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六经”,即“诗 、书、礼、乐、易、春秋”,二是指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朱子称“艺是小学工夫” ,应主要指“六艺”而非“六经”,然“六经”中的“诗、礼、乐”则应包括在内。如此,则“游于艺”的分解恰恰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邢昺在《论语注疏》中疏曰:“此章记人立身成德之法也”修养的全过程。如果说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间,“游于艺”具有时间或操作上的先行性, 那么,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间,则不是简单的时间次序之先后,而是存在着化育层次的不断深入。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朱子对《论语》的注解中。
  朱子审美教育的方式可概括为三个字,即“学”——“践”——“养”,其审美教育情态则概括为一个字,即“化”。“学”即“学文”,侧重于知;“践”即“践履”,侧重于行;“养”即“涵养”,“内外交养”“涵育熏陶”,是身心俱用,知行合一。“化”则是“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是内外融通,自然流成之谓。
  1.“学”——“博学于文” 在知行观上,朱子主张“知先行后”,人格美育的化育之方也是如此,故先强调“学”。他认为“惟学为能变化气质”①,“以不美之质,求变而为美”②,如果“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之失之于野而已”③。孔子在《论语》中有“君子博学于文”的见解,朱子在人格美育化育之方中所谓“学”,也正是“博学于文”:“熹闻之,学者博学乎先王六艺之文,诵焉以识其辞,讲焉以通其意。”④在朱子看来,学是行的指导,如不学而一味去行,则是蛮行,“若不学文,则无以知事理之当否”⑤。“若不学文,任意自做,安得不错!”⑥朱子自己就十分博学,他晚年回忆成长经历时曾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 《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⑦从人格美育的角度来说,“文,谓诗书六艺之文”⑧,尤其是诗文艺术作品,这是形象化、情感化的道德教材。朱子一生花了很大的精力来研究和注释《诗经》《楚辞》,考订《韩文》,并撰写了《琴律说》《声律辨》等音乐专文,还准备选编古诗,为人格美育提供范本,可惜后来没精力完成。朱子对人格美育的这种范本要求是很严格的,除了道德标准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形象性和情感性特征,使其易于感动人心,这是非常有见地的。显然,在这方面,《诗经》是最理想的读本,因为它“发乎情”,能“感发人之善心”, “导性情之正”, 因此,他提出:“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①既学且修,身心俱养。
  2.“践”——“笃实践履” 在知行观上,朱子虽然强调“知先行后”,但同时又强调“知行相须”且“行为重”:“知、行常相须 ,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②与此相应,朱子在人格美育化育之方上也强调“笃实践履”,因此,不仅“寓教于乐”,而且“寓教于践”。朱子说:“盖古人之教,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悌诚敬之实;及其少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以知其义理之所在,而致涵养践履之功也。”③所谓“使之即”,在笔者看来就是“使之践”, 通过践履来使之即为我真有。朱子所谓“盖观于外者,虽足以识其崇高巨丽之为美,孰若入于其中者,能使真为我有,而又可以深察其层累结架之所由哉?”④也是意在强调人格美育重在践履。在他看来,若人格美育只停留于徒为“观听之美”的地步,则于修身养性何所益哉! 3.“养”——“居敬涵养” “学”以用心,重在感与知;“践”以用身,重在行与能;而“养”则身心俱用,内外交养。而且“养 ”是一种“常惺惺”的心态和恒久的工夫,贯穿在“学”和“践”的全过程中。
  朱子论修身为学用到“养”字处极多,这是修心性的基本姿态和基本工夫,人格美育之方也是如此:“ 古人只从幼子常视无诳以上,洒扫应对进退之间,便是做涵养的工夫了。此岂待先识端倪而后加涵养哉?但从此涵养中,渐渐体出这端倪来,则一一便为己物。又只如平常地涵养将去,自然纯熟。”①他在《紫阳琴铭》中则如此说:“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②这个“养 ”其实也即所谓“居敬”,“‘敬’之一字,万善根本,涵养省察、格物致知,种种功夫皆从此出,方有据依”③。惟居敬涵养方能使身心收敛,内外合一,在一事一物中处处留心,一言一行中时时在意,以终至熏育出美好的品行。即所谓“‘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是那工夫到后,文章真个是盛美,资质真个是坚实” ④。
  4.“化”——“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人格美育是一种情感愉悦中的化育工夫,这是它与其他教育方式的最大的不同,也是其化育之方的根本精神。朱子在《题小学》中指出:“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⑤这种“化”也可以称为“融”:“说个‘融’字最好,如消融相似。……须是融化,渣滓便下去,精英便充于体肤,故能肥润。”⑥朱子在其诗作中更这样形容“化”:“春冰融尽绝澌微,彻底冰壶烛万几。静对春风感形化,圣心体段盖如斯。”⑦这些都表明人格美育的化育过程是一种自由愉悦,不经意间自然完成的过程, “其可谓不言之教矣”①。任启运《礼记章句》中称:“盖其为教,优游和顺,使人默化而不知,”朱子将这种过程归结为“涵育熏陶,俟其自化”②。
  牟宗三先生称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为“圆善”,“圆善”的达到必须通过“圆教”,“ 圆教”的特点就是浑然融化,他说:“此‘化’字最好,一切圆实皆化境也。不至于化,便不能圆,不能实 ,不能一切平平,无为无作。故‘化’字是圆之所以为圆之最高亦是最后之判准。凡冰解冻释皆化也,是融化之化。不融化,则不免有局限,有情执,皆权教也。”③这番话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朱子理学美学人格美育化育之道和化育之方的理解。

附注

①,即人格 ①《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15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答王子合》,《朱子全书》第22册,第2246页。 ②〔明〕丘濬辑:《朱子学的》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 ③〔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一《学而》,《四书章句集注》,第49页。 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讲礼记序说》,《朱子全书》第24册,第3585页。 ⑤〔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一《论语三·学而篇中》,第499页。 ⑥〔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一《论语三·学而篇中》,第499页。 ⑦〔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四《朱子一·自论为学工夫》,第2620页。 ⑧〔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一《学而》,《四书章句集注》,第49页。 ①〔宋〕朱熹:《诗集传序》,《诗集传》,第2—3页。 ②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学三·论知行》,第148页。 ③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答吴晦叔》,《朱子全书》第22册,第1914页。 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林正夫》,《朱子全书》第21册,第1719页。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三《答林择之》,《朱子全书》第22册,第1980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五《紫阳琴铭》,《朱子全书》第24册,第3994页。 ③〔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答潘恭叔》,《朱子全书》第22册,第2313页。 ④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诗一·纲领》,第2066页。 ⑤〔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题小学》,《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71页。 ⑥〔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四《论语六·为政篇下》,第570页。 ⑦〔清〕郑端辑:《朱子学归》卷二十三,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跋汪季路所藏其外祖湍石喻公所书文中子言行卷后》 ,《朱子全书》第24册,第3981页。 ②〔宋〕朱熹:《孟子集注》卷八《离娄章句下》,《四书章句集注》,第296页。 ③牟宗三:《圆教与圆善》,郑家栋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